荀子弟五

關燈
也。

    《禹貢》「萊夷作牧」,言萊夷水退始放牧也。

    「沱潛既道,雲夢土作乂」,「作」與「既」相對爲文,言沱、潛之水既道,雲夢之土始乂也。

    竝見《經義述聞》。

     誠必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誠必用賢」。

    盧雲:「當作『而在乎不誠用賢』。

    」念孫案:當作「而在乎不誠必用賢」,言用賢之不誠不必也。

    《管子·九守篇》曰「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呂氏春秋·論威篇》曰「又況乎萬乘之國而有所誠必乎」,《賈子·道術篇》曰「伏義誠必謂之節」,《淮南·兵略篇》曰「將不誠必則卒不勇敢」,枚乘《七發》曰「誠必不悔,決絶以諾」,皆以「誠」、「必」連文,則「必」字不可删。

     政之隆 隆正 「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寬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後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然後進退誅賞之,政之終也」。

    念孫案:「政之隆」,謂政之中也。

    《孝經》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彼以「中」對「始」、「終」,此以「隆」對「始」、「終」,是「隆」即「中」也。

    楊以「隆」爲「崇高」,失之。

    又《正論篇》「凡議必將立隆正然後可也,無隆正則是非不分而辯訟不決」,「隆正」謂「中正」也。

    《王霸篇》曰:「君臣上下,貴賤長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爲隆正。

    」下文「天下之大隆」亦謂「大中」也。

    楊以「隆」爲「崇高」,亦失之。

     節奏欲陵 節奏陵而文生民寬而安 陵謹 「凡節奏欲陵,而生民欲寬;節奏陵而文,生民寬而安」。

    楊注曰:「節奏,謂禮之節奏。

    陵,峻也。

    侵陵,亦嚴峻之義。

    言人君自守禮之節奏,則欲嚴峻不弛慢;養民則欲寬容,不迫切也。

    」又解「節奏陵而文」雲:「節奏雖峻,亦有文飾,不至於刻急。

    」念孫案:楊説「陵」字之義及「節奏陵而文」皆非是。

    「節奏欲陵而生民欲寬」者,「陵」謂嚴密也,故與「寬」相反。

    《富國篇》曰「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寬饒簡易;其於禮義節奏也,陵謹盡察」,「陵謹」與「寬饒」亦相反,「節奏陵謹」即此所雲「節奏欲陵」也。

    楊訓「陵」爲「侵陵」,誤與此注同。

    「節奏陵而文,生民寬而安」者,「而」猶「則」也。

    《孟子·公孫醜篇》「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萬章篇》作「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

    言節奏陵則文,生民寬則安也,節奏密則成文章,《樂記》曰「節奏合以成文」是也。

    「陵」字或作「淩」,《管子·中匡篇》曰:「有司寬而不淩。

    」 議 兵 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元刻無「善」字。

    宋龔本同。

    念孫案:無「善」字者是也。

    下文臨武君曰「豈必待附民哉」,正對此句而言,則無「善」字明矣。

    宋本有「善」字者,涉上文「善附民者」而衍,《羣書治要》亦無「善」字。

     路亶 「彼可詐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閒滑然有離德者也」。

    楊注曰:「路,暴露也。

    亶,讀爲『袒』。

    露袒,謂上下不相覆蓋。

    《新序》作『落單』。

    」念孫案:路單,猶羸憊也。

    上不恤民則民皆羸憊,故下句雲「君臣上下之閒滑然有離德也」。

    《孟子·滕文公篇》「是率天下而路也」,趙注雲:「是率導天下之人以羸路也。

    」今本「羸路」作「羸困之路」,乃後人所改,辯見《管子·五輔篇》。

    《管子·五輔篇》雲「匡貧寠,振罷露,資乏絶」,《韓子·亡徵篇》雲「好罷露百姓」,《呂氏春秋·不屈篇》雲「士民罷潞」,「路」、「露」、「潞」竝通,是「路」爲「羸憊」也。

    《爾雅》雲:「,病也。

    」《大雅·闆篇》「下民卒癉」,毛傳雲:「癉,病也。

    」「病」亦謂「羸憊」也。

    《緇衣》引《詩》「下民卒」,《釋文》「」作「亶」,「癉」、「」、「亶」竝通。

    《秦策》「士民潞病於内」,高注雲:「潞,羸也。

    」「潞病」與「路亶」亦同義。

    《新序·雜事篇》作「落單」,《晏子·外篇》雲「路世之政,單事之教」,或言「路亶」,或言「路單」,或言「落單」,其義一而已矣,楊説皆失之。

     焉 「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念孫案:「焉」猶「則」也,説見《釋詞》。

     延 兌 「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

    楊注曰:「兌,猶聚也,與『隊』同,謂聚之使短。

    《新序》作『鋭』。

    」盧雲:「『延』,《韓詩外傳》作『延居』;『兌』,作『鋭居』。

    案『延』讀『延袤』之『延』,謂衡布則其鋒長,嬰之者斷也。

    『兌』讀爲『鋭』,謂直擣則其鋒利,當之者潰也。

    《外傳》兩『居』字與下文『圜居』一例,可知注未是矣。

    」 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 劉雲:「『角』字當爲衍文,蓋涉上而誤。

    『案』,語詞。

    」 設何道 「請問王者之兵設何道?何行而可」。

    念孫案:道,術也。

    楊以「道」爲「論説教令」,失之。

     不足卬 「上足卬,則下可用也;上不足卬,則下不可用也」。

    楊注曰:「卬,古仰字。

    不卬,不足卬也。

    」盧雲:「以注觀之,正文當本是『上不卬』,衍『足』字。

    」 民齊者強不齊者弱 元刻「不齊」上亦有「民」字。

    宋龔本同。

    念孫案:有「民」字者是也,上文之「政令」,下文之「賞」「刑」「械用兵革」,皆於上下句兩見,則「民」字亦當兩見。

     度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

    楊注曰:「度取之,謂取其長短材力中度者。

    」汪雲:「案:度,程也。

    下文所雲是也。

    注非。

    」 負服矢 「負服矢五十箇」。

    盧雲:「元刻無『服』字,與《漢書》同。

    」念孫案:此本作「服矢五十箇」,「服矢」即「負矢」,「負」與「服」古同聲而通用。

    《考工記·車人》「牝服」,先鄭司農雲:「服,讀爲負。

    」故《漢書》作「負」。

    今本作「負服矢」者,校書者依《漢書》旁記「負」字,而寫者誤合之也。

    元刻無「服」字,則又後人依《漢書》删之也。

     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 郝雲:「陿阸,即狹隘也,謂民生計窮蹙。

    《王霸篇》雲『生民則緻貧隘』,語意正同。

    注以『陿阸』爲『秦地險固』,非也。

    下雲『隱之以阸』,亦非地險。

    」念孫案:楊注沿《刑法志》注而誤。

     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盧雲:「此二句似專言天下無有能敵仁義者。

    注惟言『以魏遇秦』,殆以當時無湯武,并無桓文故也,然無妨據理爲説。

    或雲:此二句當并從齊説下。

    」念孫案:或説是。

     拱挹 「拱挹指麾」。

    盧依《富國篇》改「挹」爲「揖」。

    念孫案:「揖」與「挹」通,不煩改字。

    《宥坐篇》「挹而損之」,《淮南·道應篇》「挹」作「揖」。

    《晏子·諫篇》「晏子下車挹之」,「挹」即「揖」字。

    諸本皆作「挹」。

     治鄰敵 「故兵大齊則制天下,小齊則治鄰敵」。

    楊注曰:「治鄰敵,言鄰敵受其治化耳。

    」念孫案:「治」讀爲「殆」。

    殆,危也,謂危鄰敵也。

    《王制篇》曰「威彊未足以殆鄰敵」,《王霸篇》曰「威動天下,彊殆中國」,《彊國篇》曰「威動海内,彊殆中國」,「殆」、「治」古字通。

    《彊國篇》「彊殆中國」,楊注:「殆或爲治。

    」《史記·範雎傳》「夫以秦卒之勇,車騎之衆,以治諸侯,譬若馳韓盧而搏蹇兔也」,「治諸侯」即「殆諸侯」。

    楊謂「受其治化」,則非用兵之事矣。

     道 「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無道吾所疑」。

    楊注曰:「道,言也,行也。

    」念孫案:當訓爲「行」。

     慕其德 「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德盛於此,施及四極」。

    念孫案:「慕其德」,「德」本作「義」,後人改「義」爲「德」,以與「服」、「極」爲韻,而不知與下文「德」字相複也。

    《文選·爲袁紹檄豫州文》注、《石闕銘》注、《太平禦覽·兵部五十三》引此竝作「義」。

     脫文八 「《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此之謂也」。

    陳雲:「玩上文語意,其下尚有『其儀不忒,正是四國』二句,今脫之也。

    儀,即義也,故《屍鳩篇》『儀』皆讀爲『義』。

    」念孫案:此正承上文「遠方慕義」而言,所引《詩》蓋本作「其義不忒」,今本「義」作「儀」者,後人據《詩》改之耳。

     鞈 「楚人鮫革犀兕以爲甲,鞈如金石」。

    楊注曰:「鞈,堅貌。

    以鮫魚皮及犀兕爲甲,堅如金石之不可入。

    《史記》作『堅如金石』。

    《禮書》鞈,古洽反。

    《管子》曰:『制重罪入以兵甲,犀脇二戟;輕罪入蘭盾,鞈革二戟。

    』《小匡篇》」念孫案:楊本作「鞈如金石」,與《史記》不同。

    然「鞈」訓「堅貌」,諸書未有明文。

    《説文》「鞈,防扞也」,今本「扞」譌作「汗」,據《玉篇》《廣韻》改。

    尹注《管子》曰「鞈革,重革,當心箸之,可以禦矢」,皆不訓爲「堅貌」。

    《史記》而外,《韓詩外傳》亦作「堅如金石」,《文選·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引《荀子》正作「堅」。

    《太平禦覽·兵部八十七》同。

    鈔本《北堂書鈔·武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