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五

關燈
臣 道 環主 「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爲務」。

    楊注曰:「環繞其主,不使賢臣得用。

    」念孫案:楊説甚迂,「環」讀爲「營」。

    營,惑也,謂營惑其主也。

    《呂氏春秋·尊師篇》注曰:「營,惑也。

    」《大戴禮·文王官人篇》曰「煩亂以事而志不營」,又曰「臨之以貨色而不可營」,《荀子·宥坐篇》曰「言談足以飾邪營衆」,皆是也。

    「營」訓爲「惑」,故或謂之「營惑」,《漢書·淮南王安傳》「營惑百姓」是也。

    「營」與「環」古同聲而通用。

    《春秋·文十四年》「有星孛入于北鬥」,《穀梁傳》曰「其曰入北鬥,鬥有環域也」,「環域」即「營域」,猶「營繞」之爲「環繞」,「營衞」之爲「環衞」也。

    餘見前「不還秩」下。

    字或作「還」,《成相篇》雲「比周還主黨與施」是也。

    楊注「還,繞也」,誤與此注同。

    「還」與「營」古亦通用,説見前「不還秩」下。

     刑下 「政令教化,刑下如影」。

    楊注曰:「刑,制也,言施政令教化以制其下。

    」念孫案:古無訓「刑」爲「制」者,「刑」如「刑于寡妻」之「刑」。

    刑,法也,言下之法上,如影之從形。

     養交 「偷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

    楊注曰:「養交,謂養其與君交接之人,不忤犯使怒也。

    或曰:養其外交,若蘇秦、張儀、孟嘗君,所至爲相也。

    」念孫案:後説是。

    持祿養交,見後《議兵篇》「持養」下。

     補削 「事聖君者,有聽從,無諫争;事中君者,有諫争,無諂諛;事暴君者,有補削,無撟拂」。

    楊注曰:「補,謂彌縫其闕。

    削,謂除去其惡。

    言不敢顯諫,闇匡救之也。

    」引之曰:楊分「補」與「削」爲二義,非也。

    「聽從」、「諫争」、「諂諛」、「補削」、「撟拂」皆兩字同義。

    「補削」謂彌縫其闕也。

    削者,縫也。

    《韓子·難篇》曰「管仲善制割,賓胥無善削縫,隰朋善純緣,衣成,君舉而服」之「制割」、「削縫」、「純緣」亦兩字同義。

    舊注以「削」爲「翦削」,誤與楊注同。

    《呂氏春秋·行論篇》曰「莊王方削袂」,《燕策》曰「身自削甲劄,妻自組甲絣」,蓋古者謂「縫」爲「削」,而後世小學書皆無此訓,失其傳久矣。

     違其惡 「則崇其美,揚其善,違其惡,隱其敗」。

    念孫案:「違」讀爲「諱」。

    「諱其惡」與「隱其敗」同意,《曲禮》注曰:「諱,辟也。

    」「辟」與「避」同。

    《緇衣》注曰:「違,辟也。

    」「諱」、「違」皆從韋聲,而皆訓爲「避」,故字亦相通。

    《墨子·非命篇》「福不可請而禍不可諱」,「諱」與「違」同。

     關内 「時關内之」。

    楊注曰:「關,當爲開。

    内,與納同。

    言時以善道開納之也。

    或曰:以道關通於君之心中也。

    」念孫案:或説近之,凡通言於上曰關。

    《周官·條狼氏》「誓大夫曰『敢不關,鞭五百』」,先鄭司農曰:「不關,謂不關於君也。

    」《史記·梁孝王世家》曰:「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説於景帝。

    」《佞幸傳》曰「公卿皆因關説」,索隱曰:「關,通也。

    謂公卿因之而通其詞説。

    」《漢書注》曰:「關説者,言由之而納説。

    」是「關」與「納」義相近。

    《書大傳》「雖禽獸之聲,猶悉關於律」,鄭注曰:「關,猶入也。

    」「入」亦「納」也。

    下文曰:「因其喜也而入其道。

    」故曰「時關内之」,不當改「關」爲「開」。

     辨其故 「故因其懼也,而改其過;因其憂也,而辨其故」。

    楊注曰:「辨其緻憂之端。

    」念孫案:楊説「辨」字、「故」字之義皆誤。

    「辨」讀爲「變」。

    變其故,謂去故而就新也。

    憂懼者,改過遷善之機,故曰「因其懼也,而改其過;因其憂也,而變其故」,「變」亦「改」也。

    「辨」或作「辯」。

    《廣雅》曰「辯,變也」,《坤·文言》「由辯之不早辯也」,「辯」,荀本作「變」。

    《莊子·逍遙遊篇》「乘天地之正而禦陰陽之辯」,「辯」與「變」同。

     滅苦 「故無德之爲道也,傷疾、墮功、滅苦,故君子不爲也」。

    楊注曰:「傷疾、墮功、滅苦,未詳,或恐錯誤耳。

    」念孫案:「苦」當爲「善」,字之誤也。

    隷書「苦」字作「」,與「善」相似。

    「疾」與「功」,已見上文。

    「善」即上文之「忠敬」也。

    「傷疾」、「墮功」、「滅善」皆承上文言之。

     戰戰兢兢三句 「《詩》曰:『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佗。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此之謂也。

    」引之曰:《荀子》引《詩》,至「莫知其佗」而止,其「戰戰兢兢」三句,則後人取《詩》詞增入也。

    此承上文「人不肖而不敬,則是狎虎」而言,言人但知暴虎馮河之害,而不知不敬小人之害與此同,故曰「『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佗』,此之謂也」。

    「此之謂也」四字,正承「人知其一,莫知其佗」而言,若加入「戰戰兢兢」三句,則與「此之謂也」義不相屬矣。

    據楊注但釋「不敢暴虎」四句,而不釋「戰戰兢兢」三句,則所見本無此三句甚明,一證也。

    又《小閔》傳曰「他,不敬小人之危殆也」,箋曰:「人皆知暴虎馮河立至之害,而無知當畏慎小人能危亡也。

    」傳、箋皆本於《荀子》,二證也。

    《呂氏春秋·安死篇》:「《詩》曰:『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此言不知鄰類也。

    」所引《詩》詞,至「莫知其他」而止。

    高注曰:「人皆知小人之爲非,不知不敬小人之危殆,故曰『不知鄰類』也。

    」《淮南·本經篇》:「《詩》雲『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之謂也。

    」文與《荀子》正同。

    高注曰:「人皆知暴虎馮河立至害也,故曰『知其一』;而不知當畏慎小人危亡也,故曰『莫知其他』,此不免於惑,故曰『此之謂也』。

    」《呂覽》、《淮南》高注皆本於《荀子》,三證也。

     樂利 「故君子安禮樂利,謹慎而無鬬怒」。

    念孫案:「樂利」當爲「樂樂」。

    「樂樂」與「安禮」對文,「安禮樂樂」,承上「禮」、「樂」而言,「謹慎而無鬬怒」,承上「謹慎」、「鬬怒」而言。

    今本作「樂利」者,涉上「利也」而誤。

     緻 士 隱忌 「隱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楊注曰:「隱,亦蔽也。

    忌,謂妬賢。

    」念孫案:楊誤分「隱」「忌」爲二義,且下文言「雍蔽」,則「隱忌」非「雍蔽」也。

    餘謂「隱忌」即「意忌」。

    謂妬賢也,《史記·平津侯傳》雲「弘爲人意忌,外寬内深」,《酷吏傳》雲「張湯文深意忌」。

    唯其意忌,是以雍蔽,《秦誓》曰「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所謂「意忌」也。

    又曰「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所謂「雍蔽」也。

    「意」、「隱」聲相近,「意忌」之爲「隱忌」,若《左氏春秋經》之「季孫意如」,《公羊》作「隱如」矣。

    《史記·孝文紀》「故楚相蘇意」,《漢紀》作「蘇隱」。

    凡之部之字,或與諄部相轉,上、去聲亦然。

    《樂記》「天地訢合」,鄭注:「訢,讀爲熹。

    」《射義》「耄期稱道不亂者」,《大雅·行葦》傳作「耄勤」。

    《左傳》「曹公子欣時」,《公羊》作「喜時」。

    《荀子·性惡篇》「驊騮騹驥」即「騏驥」,皆其例也。

     士其刑賞 「定其當而當,然後士其刑賞而還與之」。

    引之曰:「士」字義不可通,「士」當爲「出」,字之誤也。

    隷書「出」字或省作「士」,故諸書中「出」字或誤作「士」,説見《大略篇》「教出」下。

    高注《淮南·説林篇》曰:「當,丁浪反。

    猶實也。

    」言定其善惡之實而當然後出其刑賞而還與之也。

    楊讀「士」爲「事」,又訓「事」爲「行」,展轉以求其通,鑿矣。

     貴名白 「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願」。

    盧曰:「貴名白,《王制篇》作『名聲日聞』,此恐有訛。

    」念孫案:《儒效篇》曰「貴名白而天下治」,《君道篇》曰「文王欲立貴道,欲白貴名」,則「貴名白」三字不訛。

    《韓詩外傳》作「貴名自揚」義亦同也。

    《王制篇》作「名聲日聞」乃後人所改,辯見《王制》。

     川淵枯則龍魚去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 郝雲:「『險』,當爲『儉』,『儉』與『險』古通用。

    儉,如山之童,林木之濯濯,皆是。

    」念孫案:郝説是也。

    「險」非「險阻」之「險」,乃「儉」之借字耳。

    《否·象傳》「君子以儉德辟難」,虞注:「儉,或作險。

    」《大戴記·文王官人篇》「多稽而儉貌」,《逸周書》「儉」作「險」。

    襄二十九年《左傳》「險而易行」,杜注:「險,當爲儉。

    」山林儉則鳥獸無所依而去之,猶「川淵枯而龍魚去之」也,此與上文之「山林茂」正相反。

     本作 「故土之與人也,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作也。

    君子也者,道法之摠要也」。

    楊注曰:「本作,猶本務也。

    」念孫案:楊未解「作」字之義。

    「國家之本作」、「道法之摠要」相對爲文,作者,始也,始,亦本也。

    摠,亦要也。

    上文雲「無土則人不安居,無人則土不守,無道法則人不至」,故此四者爲國家之本始也。

    《魯頌·駉篇》傳曰:「作,始也。

    」《廣雅》同。

    《臯陶謨》「烝民乃粒,萬邦作乂」,「作」與「乃」相對爲文,言烝民乃粒,萬邦始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