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四
關燈
小
中
大
辯見《王制篇》。
君道 嘖 乘是而後豐取刻與以無度取於民 「鬥斛敦槩者,敦槩,即準槩。
所以爲嘖也,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刻與,以無度取於民」。
盧本於「而後」下加「鄙」字雲:「宋本、世德堂本皆無『鄙』字,今從元刻。
」又雲「嘖,情也」,引《繫辭傳》及《太玄·礥·測》爲證。
念孫案:元刻有「鄙」字者,後人以意加之也。
後人以上文雲「乘是而後欺」、「乘是而後偏」、「乘是而後險」,疑此處「乘是而後」下脫一字,又以上句言「貪利」,故加入「鄙」字耳。
今案:上文雲:「合符節别契券者,所以爲信也,上好權謀,則臣下百吏誕詐之人乘是而後欺;探籌投鉤者,所以爲公也,上好曲私,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偏;衡石稱縣者,所以爲平也,上好傾覆,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險。
」「欺」與「信」相反,「偏」與「公」相反,「險」與「平」相反,此雲「鬥斛敦槩者,所以爲嘖也,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刻與,以無度取於民」,「無度」與「嘖」亦相反,嘖者,齊也。
《説文》「嫧,齊也」,「嫧」與「嘖」通。
又《説文》「,齒相值也」,《釋名》曰「幘,賾也,下齊眉賾然也」,又曰「栅,賾也,以木作之,上平賾然也」,又曰「冊,賾也,敕使整賾,不犯法也」,竝聲近而義同。
無度則不齊,故與「嘖」相反。
若雲「乘是而後鄙」,則「鄙」與「嘖」義非相反,與上三條不合。
且加一「鄙」字,則下文「豐取刻與」雲雲竟成贅語矣。
盧據元刻加「鄙」字,又訓「嘖」爲「情」,皆失之。
宋呂、錢二本皆無「鄙」字。
難 鞏 「故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
引之曰:「難」讀《詩》「不戁不竦」之「戁」,「鞏」讀《方言》「蛩,戰栗也」之「蛩」。
説見《經義述聞·大戴記·曾子立事篇》。
盧説「難鞏」二字皆失之。
變態 「竝遇變態而不窮」。
宋本如是。
元刻改「變態」爲「變應」,而盧本從之。
念孫案:元刻以下文有「應變故」,故改「變態」爲「變應」,而不知其謬也。
「竝遇變態而不窮」者,竝,猶普也,徧也。
説見《周易述聞》「竝受其福」下。
言徧遇萬事之變態而應之不窮也。
下文雲「其應變故也,齊給便捷而不惑」,「變故」即此所謂「變態」也。
改「變態」爲「變應」,則反與下文不合矣。
不危 「其所爲身也,謹脩飾而不危」。
盧雲:「『脩飾』,元刻作『脩勑』,『飾』與『飭』、『勑』古皆通用。
」念孫案:「危」讀爲「詭」,言君子脩飭其身而不詭於義也。
《淮南·主術篇》注:「詭,違也。
」「詭」、「危」古字通,説見《經義述聞·緇衣》。
用天地 「明達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
念孫案:用天地而不疑,義不可通,「用」當爲「周」,字之誤也。
言其智足以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
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槃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盧雲:「案:《帝範》注引『君者,儀也』下有『民者,景也』句,『君者,槃也』下有『民者,水也』句,無『君者,盂也』二句。
」念孫案:《廣韻》「君」字注所引與《帝範》注同。
既言「儀正而景正」,則當有「民者,景也」句;既言「槃圓而水圓」,則當有「民者,水也」句,宋錢本有「民者水也」句。
既以「槃」喻「君」,則不必更以盂喻。
二書所引有「民者,景也」、「民者,水也」而無「君者,盂也」二句,於義爲長。
《藝文類聚·雜器物部》《太平禦覽·器物部三》竝引作「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則水圓,盤方則水方」。
民之不親不愛而求其爲己用爲己死不可得也 元刻無「之」字。
念孫案:無「之」字者是也。
下文「民不爲己用、不爲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民」下無「之」字,是其證。
《韓詩外傳》無「之」字。
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 元刻「無」上「不」字。
念孫案:元刻是也。
宋本有上「不」字者,涉上下諸「不」字而衍。
「無」亦「不」也,説見《釋詞》。
「無危削滅亡」,即不危削滅亡也,《外傳》作「不危削滅亡」,是其證。
是狂生者也 「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狂生者也」。
盧雲:「元刻作『是聞難狂生者也』。
」宋錢佃校本亦雲「是狂生者也」,諸本作「是聞難狂生者也」。
念孫案:此文本作「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聞,不亦難乎?是狂生者也」,今本脫「聞不亦難乎,是」六字。
此因兩「是」字相亂,而脫去六字。
元刻亦僅存「聞難」二字,《外傳》作「夫危削滅亡之情皆積於此,而求安樂是聞,不亦難乎,是枉生者也」,「枉」蓋「狂」之誤。
《臣道篇》亦雲「迷亂狂生」。
美國 「欲脩政美國,則莫若求其人」。
念孫案:《外傳》作「脩政美俗」,是也。
上文曰「政令不煩而俗美」,《儒效篇》曰「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王霸篇》曰「政令行,風俗美」,皆以「政」與「俗」竝言之,蓋二者恒相因也。
今本「美俗」作「美國」,則泛而不切矣。
于是 莫欲之 獨猶將爲
君道 嘖 乘是而後豐取刻與以無度取於民 「鬥斛敦槩者,敦槩,即準槩。
所以爲嘖也,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刻與,以無度取於民」。
盧本於「而後」下加「鄙」字雲:「宋本、世德堂本皆無『鄙』字,今從元刻。
」又雲「嘖,情也」,引《繫辭傳》及《太玄·礥·測》爲證。
念孫案:元刻有「鄙」字者,後人以意加之也。
後人以上文雲「乘是而後欺」、「乘是而後偏」、「乘是而後險」,疑此處「乘是而後」下脫一字,又以上句言「貪利」,故加入「鄙」字耳。
今案:上文雲:「合符節别契券者,所以爲信也,上好權謀,則臣下百吏誕詐之人乘是而後欺;探籌投鉤者,所以爲公也,上好曲私,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偏;衡石稱縣者,所以爲平也,上好傾覆,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險。
」「欺」與「信」相反,「偏」與「公」相反,「險」與「平」相反,此雲「鬥斛敦槩者,所以爲嘖也,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刻與,以無度取於民」,「無度」與「嘖」亦相反,嘖者,齊也。
《説文》「嫧,齊也」,「嫧」與「嘖」通。
又《説文》「,齒相值也」,《釋名》曰「幘,賾也,下齊眉賾然也」,又曰「栅,賾也,以木作之,上平賾然也」,又曰「冊,賾也,敕使整賾,不犯法也」,竝聲近而義同。
無度則不齊,故與「嘖」相反。
若雲「乘是而後鄙」,則「鄙」與「嘖」義非相反,與上三條不合。
且加一「鄙」字,則下文「豐取刻與」雲雲竟成贅語矣。
盧據元刻加「鄙」字,又訓「嘖」爲「情」,皆失之。
宋呂、錢二本皆無「鄙」字。
難 鞏 「故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
引之曰:「難」讀《詩》「不戁不竦」之「戁」,「鞏」讀《方言》「蛩,戰栗也」之「蛩」。
説見《經義述聞·大戴記·曾子立事篇》。
盧説「難鞏」二字皆失之。
變態 「竝遇變態而不窮」。
宋本如是。
元刻改「變態」爲「變應」,而盧本從之。
念孫案:元刻以下文有「應變故」,故改「變態」爲「變應」,而不知其謬也。
「竝遇變態而不窮」者,竝,猶普也,徧也。
説見《周易述聞》「竝受其福」下。
言徧遇萬事之變態而應之不窮也。
下文雲「其應變故也,齊給便捷而不惑」,「變故」即此所謂「變態」也。
改「變態」爲「變應」,則反與下文不合矣。
不危 「其所爲身也,謹脩飾而不危」。
盧雲:「『脩飾』,元刻作『脩勑』,『飾』與『飭』、『勑』古皆通用。
」念孫案:「危」讀爲「詭」,言君子脩飭其身而不詭於義也。
《淮南·主術篇》注:「詭,違也。
」「詭」、「危」古字通,説見《經義述聞·緇衣》。
用天地 「明達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
念孫案:用天地而不疑,義不可通,「用」當爲「周」,字之誤也。
言其智足以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
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槃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盧雲:「案:《帝範》注引『君者,儀也』下有『民者,景也』句,『君者,槃也』下有『民者,水也』句,無『君者,盂也』二句。
」念孫案:《廣韻》「君」字注所引與《帝範》注同。
既言「儀正而景正」,則當有「民者,景也」句;既言「槃圓而水圓」,則當有「民者,水也」句,宋錢本有「民者水也」句。
既以「槃」喻「君」,則不必更以盂喻。
二書所引有「民者,景也」、「民者,水也」而無「君者,盂也」二句,於義爲長。
《藝文類聚·雜器物部》《太平禦覽·器物部三》竝引作「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則水圓,盤方則水方」。
民之不親不愛而求其爲己用爲己死不可得也 元刻無「之」字。
念孫案:無「之」字者是也。
下文「民不爲己用、不爲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民」下無「之」字,是其證。
《韓詩外傳》無「之」字。
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 元刻「無」上「不」字。
念孫案:元刻是也。
宋本有上「不」字者,涉上下諸「不」字而衍。
「無」亦「不」也,説見《釋詞》。
「無危削滅亡」,即不危削滅亡也,《外傳》作「不危削滅亡」,是其證。
是狂生者也 「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狂生者也」。
盧雲:「元刻作『是聞難狂生者也』。
」宋錢佃校本亦雲「是狂生者也」,諸本作「是聞難狂生者也」。
念孫案:此文本作「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聞,不亦難乎?是狂生者也」,今本脫「聞不亦難乎,是」六字。
此因兩「是」字相亂,而脫去六字。
元刻亦僅存「聞難」二字,《外傳》作「夫危削滅亡之情皆積於此,而求安樂是聞,不亦難乎,是枉生者也」,「枉」蓋「狂」之誤。
《臣道篇》亦雲「迷亂狂生」。
美國 「欲脩政美國,則莫若求其人」。
念孫案:《外傳》作「脩政美俗」,是也。
上文曰「政令不煩而俗美」,《儒效篇》曰「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王霸篇》曰「政令行,風俗美」,皆以「政」與「俗」竝言之,蓋二者恒相因也。
今本「美俗」作「美國」,則泛而不切矣。
于是 莫欲之 獨猶將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