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四
關燈
小
中
大
」,則楊本正作「周挾」明矣。
「制度數量」,盧雲:「各本作『制數度量』,今從宋本。
」案:作「制數度量」者是也。
《富國篇》曰「無制數度量則國貧」,是其證,宋本「數度」二字互誤耳。
《禮記·王制》「度量數制」,鄭注曰:「度,丈尺也。
量,鬥斛也。
數,百十也。
制,布帛幅廣狹也。
」「數制」即「制數」。
樞機者 「是人君者之樞機者也」。
楊注曰:「人君,當爲君人。
」念孫案:下「者」字涉上「者」字而衍。
則雖幽閒隱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禮化其上 元刻無「禮」字。
念孫案:無「禮」字者,是也。
主相、臣下、百吏各謹其所見聞,見上文。
而民自化之,故曰「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化」上不當有「禮」字。
俗書「禮」字或作「禮」形,與「化」相似,「化」誤爲「禮」,後人因改爲「禮」。
《淮南·道應篇》「孔子亦可謂知化矣」,今本「化」誤爲「禮」。
宋本作「禮化」者,一本作「禮」,一本作「化」,而寫者因誤合之也。
《羣書治要》正作「以化其上」,無「禮」字。
是過者也猶不及也 元刻作「過猶不及也」,語意較足。
《羣書治要》與元刻同。
天下之人百姓 「辯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人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
念孫案:「天下之人百姓」,「天」字後人所加也。
下者,對上而言。
上文雲「上之於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文正與此同。
又《王制篇》雲「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庸寬惠」,又雲「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好取侵奪」,又雲「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好用其死力矣,而慢其功勞,好用其籍斂矣。
而忘其本務」,《議兵篇》雲「其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無禮義忠信」,《彊國篇》雲「今上不貴義,不敬義,如是則下之人百姓皆有棄義之志,而有趨姦之心矣」,「人百姓」,猶言「衆百姓」,《王霸篇》曰「朝廷羣臣之俗若是,則夫衆庶百姓亦從而成俗,不隆禮義而好貪利矣」,語意略與此同。
彼言「衆庶百姓」,猶此言「人百姓」也。
又見下。
皆其證也。
又案:「下之人百姓者」,人,衆也,謂下之衆百姓也。
《儒效篇》雲「塗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亦謂塗之衆百姓也。
《師·彖傳》曰:「師,衆也。
」《爾雅》曰「師,人也」,郭注曰:「謂人衆。
」是「人」與「衆」同義。
《春秋·隱四年》「衞人立晉」,《公羊傳》曰:「其稱人何?衆立之之辭也。
」《穀梁傳》曰:「衞人者,衆辭也。
」《粊誓》曰「人無譁」,鄭注曰:「人,謂軍之士衆。
」《史記·鄒陽傳》「人無不按劒相眄者」,《漢書》「人」作「衆」,皆其證也。
適 「孔子曰:『審吾之所以適人,適人之所以來我也。
』」念孫案:下「適」字涉上「適」字而衍。
據楊注雲「審慎其與人之道,爲其復來報我也」,則無下「適」字明矣。
《羣書治要》無下「適」字。
詐故 「不隆本行,不敬舊法,而好詐故」。
念孫案:「故」亦「詐」也。
《晉語》「多爲之故以變其志」,韋注曰:「謂多作計術以變易其志。
」《呂氏春秋·論人篇》「釋智謀,去巧故」,高注曰:「巧故,僞詐也。
」《淮南·主術篇》「上多故,則下多詐」,高注曰:「故,巧也。
」是「故」與「詐」同義。
《王制篇》曰「進退貴賤則舉幽險詐故」,《大戴記·文王官人篇》曰「以故取利」,《管子·心術篇》曰「恬愉無爲,去知與故」,《淮南·原道篇》曰「偶智故,曲巧僞詐」,「故」皆謂「詐」也。
故曰「不隆本行,不敬舊法,而好詐故」。
楊雲「故,事變也」,則分「詐」、「故」爲二義,失之矣。
敬節 「則士大夫莫不敬節死制者矣」。
盧雲:「敬節,元刻作『貴節』。
」引之曰:「敬」當作「敄」,「敄」與「務」古字通。
《説文》:「敄,彊也。
」《爾雅》:「務,強也。
」「敄」與「敬」字相似而誤。
「務節」謂以節操爲務也。
《曲禮》曰「士死制」,「務節」與「死制」同義,下文雲「士大夫務節死制」,是其證。
今本作「敬節」,則於義疏矣。
元刻作「貴節」者,以意改之耳。
佻其期日 「百工佻其期日而利其巧任」。
楊注曰:「佻,與『傜』同,緩也,謂不迫促也。
」盧補校雲注:「當雲『佻,與窕同』,案《爾雅》曰『窕,肆也。
』古書『窕』字皆訓寬肆,不當作『傜』。
」 然而 「士大夫務節死制,然而兵勁」。
楊注曰:「然而,當爲然後。
」念孫案:楊以下文作「然後」,故雲「當爲然後」,不知此「然而」與他處言「然而」者不同。
然,如是也。
説見《釋詞》。
言如是而兵勁也。
《文王世子》曰「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義與此「然而」同。
商賈敦愨無詐則商旅安貨通財而國求給矣 念孫案:「商旅安,貨通財」當作「商旅安,貨財通」,「貨財通」與「商旅安」對文,今本作「貨通財」,則義不可通。
《王制篇》「使旅安而貨財通」,是其證。
今本「」誤作「賓」,
「制度數量」,盧雲:「各本作『制數度量』,今從宋本。
」案:作「制數度量」者是也。
《富國篇》曰「無制數度量則國貧」,是其證,宋本「數度」二字互誤耳。
《禮記·王制》「度量數制」,鄭注曰:「度,丈尺也。
量,鬥斛也。
數,百十也。
制,布帛幅廣狹也。
」「數制」即「制數」。
樞機者 「是人君者之樞機者也」。
楊注曰:「人君,當爲君人。
」念孫案:下「者」字涉上「者」字而衍。
則雖幽閒隱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禮化其上 元刻無「禮」字。
念孫案:無「禮」字者,是也。
主相、臣下、百吏各謹其所見聞,見上文。
而民自化之,故曰「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化」上不當有「禮」字。
俗書「禮」字或作「禮」形,與「化」相似,「化」誤爲「禮」,後人因改爲「禮」。
《淮南·道應篇》「孔子亦可謂知化矣」,今本「化」誤爲「禮」。
宋本作「禮化」者,一本作「禮」,一本作「化」,而寫者因誤合之也。
《羣書治要》正作「以化其上」,無「禮」字。
是過者也猶不及也 元刻作「過猶不及也」,語意較足。
《羣書治要》與元刻同。
天下之人百姓 「辯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人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
念孫案:「天下之人百姓」,「天」字後人所加也。
下者,對上而言。
上文雲「上之於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文正與此同。
又《王制篇》雲「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庸寬惠」,又雲「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好取侵奪」,又雲「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好用其死力矣,而慢其功勞,好用其籍斂矣。
而忘其本務」,《議兵篇》雲「其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無禮義忠信」,《彊國篇》雲「今上不貴義,不敬義,如是則下之人百姓皆有棄義之志,而有趨姦之心矣」,「人百姓」,猶言「衆百姓」,《王霸篇》曰「朝廷羣臣之俗若是,則夫衆庶百姓亦從而成俗,不隆禮義而好貪利矣」,語意略與此同。
彼言「衆庶百姓」,猶此言「人百姓」也。
又見下。
皆其證也。
又案:「下之人百姓者」,人,衆也,謂下之衆百姓也。
《儒效篇》雲「塗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亦謂塗之衆百姓也。
《師·彖傳》曰:「師,衆也。
」《爾雅》曰「師,人也」,郭注曰:「謂人衆。
」是「人」與「衆」同義。
《春秋·隱四年》「衞人立晉」,《公羊傳》曰:「其稱人何?衆立之之辭也。
」《穀梁傳》曰:「衞人者,衆辭也。
」《粊誓》曰「人無譁」,鄭注曰:「人,謂軍之士衆。
」《史記·鄒陽傳》「人無不按劒相眄者」,《漢書》「人」作「衆」,皆其證也。
適 「孔子曰:『審吾之所以適人,適人之所以來我也。
』」念孫案:下「適」字涉上「適」字而衍。
據楊注雲「審慎其與人之道,爲其復來報我也」,則無下「適」字明矣。
《羣書治要》無下「適」字。
詐故 「不隆本行,不敬舊法,而好詐故」。
念孫案:「故」亦「詐」也。
《晉語》「多爲之故以變其志」,韋注曰:「謂多作計術以變易其志。
」《呂氏春秋·論人篇》「釋智謀,去巧故」,高注曰:「巧故,僞詐也。
」《淮南·主術篇》「上多故,則下多詐」,高注曰:「故,巧也。
」是「故」與「詐」同義。
《王制篇》曰「進退貴賤則舉幽險詐故」,《大戴記·文王官人篇》曰「以故取利」,《管子·心術篇》曰「恬愉無爲,去知與故」,《淮南·原道篇》曰「偶智故,曲巧僞詐」,「故」皆謂「詐」也。
故曰「不隆本行,不敬舊法,而好詐故」。
楊雲「故,事變也」,則分「詐」、「故」爲二義,失之矣。
敬節 「則士大夫莫不敬節死制者矣」。
盧雲:「敬節,元刻作『貴節』。
」引之曰:「敬」當作「敄」,「敄」與「務」古字通。
《説文》:「敄,彊也。
」《爾雅》:「務,強也。
」「敄」與「敬」字相似而誤。
「務節」謂以節操爲務也。
《曲禮》曰「士死制」,「務節」與「死制」同義,下文雲「士大夫務節死制」,是其證。
今本作「敬節」,則於義疏矣。
元刻作「貴節」者,以意改之耳。
佻其期日 「百工佻其期日而利其巧任」。
楊注曰:「佻,與『傜』同,緩也,謂不迫促也。
」盧補校雲注:「當雲『佻,與窕同』,案《爾雅》曰『窕,肆也。
』古書『窕』字皆訓寬肆,不當作『傜』。
」 然而 「士大夫務節死制,然而兵勁」。
楊注曰:「然而,當爲然後。
」念孫案:楊以下文作「然後」,故雲「當爲然後」,不知此「然而」與他處言「然而」者不同。
然,如是也。
説見《釋詞》。
言如是而兵勁也。
《文王世子》曰「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義與此「然而」同。
商賈敦愨無詐則商旅安貨通財而國求給矣 念孫案:「商旅安,貨通財」當作「商旅安,貨財通」,「貨財通」與「商旅安」對文,今本作「貨通財」,則義不可通。
《王制篇》「使旅安而貨財通」,是其證。
今本「」誤作「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