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三
關燈
小
中
大
,竝與此「都邑露」同義。
「露」字或作「路」,又作「潞」,説見《管子》「振罷露」下。
躁者 「汙者皆化而修,悍者皆化而願,躁者皆化而愨」。
楊注曰:「躁,暴急之人也。
」引之曰:「躁」讀爲「劋」。
劋,謂狡猾也。
《方言》曰:「劋,獪也。
秦晉之閒曰獪,楚謂之劋。
」「劋」與「躁」古字通。
《商子·懇令篇》曰「姦僞躁心,私交疑農之民」,《韓子·有度篇》曰「聰智不得用其詐,險躁不得關其佞」,《説疑篇》曰「躁詐之人,不敢北面立談」,又曰「躁佻反覆謂之智」,皆其證也。
「汙」與「脩」相反,「悍」與「願」相反,「躁」與「愨」相反,是「躁」爲狡猾之義,非暴急之義也。
上好攻取功則國貧上好利則國貧 盧雲:「元刻無『攻取』二字。
」念孫案:宋錢佃校本亦雲「上好攻取功」,諸本作「上好功」。
案:諸本是也,上文以「不隆禮」、「不愛民」對文,以「已諾不信」、「慶賞不漸」、「將率不能」對文,此以「好功」、「好利」對文,則不當有「攻取」二字。
宋本「攻」即「功」字之誤,又衍一「取」字。
以國持之 以國載之 「以國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又下文「以國載之,則天下莫之能隱匿也」。
念孫案:持,載也。
載,持也。
《中庸》曰「辟如地之無不持載」是也。
楊説「持」字未確,説「載」字尤非。
伉隆高 「仁人之用國,將脩志意,正身行,伉隆高,緻忠信,期文理」。
楊注曰:「伉,舉也。
舉崇高遠大之事。
『期』當爲『綦』。
綦,極也。
極文理,謂其有條貫也。
」念孫案:楊説「伉」字之義非是。
伉者,極也。
《廣雅》曰:「亢,極也。
」《乾·文言》曰:「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子夏傳》曰:「亢,極也。
」王肅曰:「窮高曰亢。
」窮,亦極也。
宣三年《左傳》「可以亢寵」,杜注曰:「亢,極也。
」《漢書·五行志》曰:「兵革抗極。
」「亢」、「抗」、「伉」字異而義同。
桓九年《穀梁傳》「伉諸侯之禮」,十八年《傳》「以夫人之伉」,釋文竝雲:「伉,本又作亢。
」《論語》「陳亢」,《説文》作「陳伉」。
《史記·貨殖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漢書》「抗」作「亢」。
「伉隆高,緻忠信,期文理」,伉、緻、期皆極也。
「伉隆高」猶言「緻隆高」。
《仲尼篇》曰「非緻隆高也,非綦文理也」,《王霸篇》同。
《王制篇》曰「緻隆高,綦文理」,皆其證矣。
境内之聚也保固視可午其軍取其將若撥麷 「將辟田野,實倉廩,便備用,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與之遠舉極戰則不可。
境内之聚也,保固視可,午其軍,取其將,若撥麷」。
楊注曰:「其境内屯聚,則保其險固,視其可進,謂觀釁而動也。
午,讀爲『迕』,遇也。
麷,麥之牙櫱也,至脃弱,故以喻之。
若撥麷,如以手撥麷也。
」念孫案:楊讀「保固視可」爲一句,非也。
此當讀「境内之聚也保固」爲句。
保,安也,言境内之聚既安且固也。
「視可午其軍」,「可」字因上文「不可」而衍。
「視午其軍,取其將,若撥麷」者,午,觸也,言境内之聚安固,則視觸人之軍,取人之將,若撥麷也。
忿之 「若是,則忿之者不攻也」。
引之曰:「忿之」當作「爲忿」。
爲,于僞反。
上文雲「則爲名者不攻也」,「則爲利者不攻也」,下文雲「爲名者否,爲利者否,爲忿者否」皆其證。
今本「爲忿」作「忿之」者,涉上文「誰能忿之」而誤。
既言「誰能忿之」,則不得又言「忿之」;既言「忿之」則不得又言「不攻」。
錙銖 「割國之錙銖以賂之」。
楊注曰:「八兩爲錙。
」引之曰:「八兩爲錙」,用鄭氏《儒行》注也。
案二十四銖爲兩,八兩爲錙,錙與銖輕重相遠,不得竝稱。
古人言「錙」者,其數或多或少。
《淮南·詮言篇》「割國之錙錘以事人」,高注曰:「六兩曰錙,倍錙曰錘。
」與鄭注「八兩曰錙」相近,此數之多者也。
《説山篇》「有千金之璧,而無錙錘之礛諸」,注曰:「六銖曰錙,八銖曰錘。
」此與《詮言篇》注異,而與《説文》同,蓋許慎注也。
《説文》亦曰:「錙,六銖也。
」「錘,八銖也。
」《一切經音義》二十引《風俗通》曰「銖六則錘,二錘則錙」,又以十二銖爲錙,此數之少者也。
此文及《儒行》皆以「錙」、「銖」竝稱,輕重必不相遠,則當以「六銖曰錙」爲正訓,鄭、楊皆以「八兩爲錙」,失之。
彌煩 遠方緻願 「事之彌煩,其侵人愈甚」。
念孫案:《韓詩外傳》「煩」作「順」,於義爲長。
又下文「近者競親,遠方緻願」,《外傳》作「遠者願至」,亦於義爲長。
逢蒙視 君盧屋妾 「辟之是猶使處女嬰寶珠、佩寶玉、負戴黃金,而遇中山之盜也。
雖爲之逢蒙視,詘要橈膕,君盧屋妾,由將不足以免也」。
楊注曰:「逢蒙,古之善射者。
言處女如善射者之視物,謂微眇不敢正視也。
盧,當爲廬。
君廬屋妾,謂處女自稱是君廬屋之妾,卑下之辭也。
」盧雲:「逢蒙視,言不敢正視也。
不必引善射人,《淮南子》有『籠蒙目視』語。
念孫案:《淮南》本作「籠蒙目」,目,即視也。
今本衍「視」字,辯見《淮南·脩務篇》。
『君盧』句疑有訛字。
」念孫案:「逢蒙視」,微視也,《賈子·勸學篇》有「風視」,今本譌作「視」。
「風」、「逢」聲相近,「」、「蒙」聲相近,《淮南》謂之「籠蒙」,皆微視之貌。
劉雲:「『君盧屋妾』,『君』疑作『若』,言詘要撓膕,若廬屋之妾也。
《漢書·鮑宣蕭望之傳》皆有『蒼頭廬兒』,注謂:『官府之給賤役者所居爲廬,因呼爲廬兒。
』」 巧繁 「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將巧繁拜請而畏事之,則不足以持國安身」。
楊説「巧繁拜請而畏事之」雲:「巧爲繁多拜請,以畏事之。
」引之曰:楊説非也,「繁」讀爲「敏」。
《説文》「繁」字本作「緐」,從糸,每聲,而「敏」字亦從每聲。
「敏」與「繁」聲相近,故字亦相通。
《楚辭·天問》「繁鳥萃棘」,《廣雅》作「鳥」,曹憲音「敏」,是其例也。
巧敏,謂便佞也。
《臣道篇》雲「巧敏佞説,善取寵乎上」,是也。
上文雲「逢蒙視,詘要橈膕,若廬屋妾」,即此所謂「巧敏拜請而畏事之也」,《韓詩外傳》作「特以巧敏拜請畏事之」,是其明證矣。
「露」字或作「路」,又作「潞」,説見《管子》「振罷露」下。
躁者 「汙者皆化而修,悍者皆化而願,躁者皆化而愨」。
楊注曰:「躁,暴急之人也。
」引之曰:「躁」讀爲「劋」。
劋,謂狡猾也。
《方言》曰:「劋,獪也。
秦晉之閒曰獪,楚謂之劋。
」「劋」與「躁」古字通。
《商子·懇令篇》曰「姦僞躁心,私交疑農之民」,《韓子·有度篇》曰「聰智不得用其詐,險躁不得關其佞」,《説疑篇》曰「躁詐之人,不敢北面立談」,又曰「躁佻反覆謂之智」,皆其證也。
「汙」與「脩」相反,「悍」與「願」相反,「躁」與「愨」相反,是「躁」爲狡猾之義,非暴急之義也。
上好攻取功則國貧上好利則國貧 盧雲:「元刻無『攻取』二字。
」念孫案:宋錢佃校本亦雲「上好攻取功」,諸本作「上好功」。
案:諸本是也,上文以「不隆禮」、「不愛民」對文,以「已諾不信」、「慶賞不漸」、「將率不能」對文,此以「好功」、「好利」對文,則不當有「攻取」二字。
宋本「攻」即「功」字之誤,又衍一「取」字。
以國持之 以國載之 「以國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又下文「以國載之,則天下莫之能隱匿也」。
念孫案:持,載也。
載,持也。
《中庸》曰「辟如地之無不持載」是也。
楊説「持」字未確,説「載」字尤非。
伉隆高 「仁人之用國,將脩志意,正身行,伉隆高,緻忠信,期文理」。
楊注曰:「伉,舉也。
舉崇高遠大之事。
『期』當爲『綦』。
綦,極也。
極文理,謂其有條貫也。
」念孫案:楊説「伉」字之義非是。
伉者,極也。
《廣雅》曰:「亢,極也。
」《乾·文言》曰:「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子夏傳》曰:「亢,極也。
」王肅曰:「窮高曰亢。
」窮,亦極也。
宣三年《左傳》「可以亢寵」,杜注曰:「亢,極也。
」《漢書·五行志》曰:「兵革抗極。
」「亢」、「抗」、「伉」字異而義同。
桓九年《穀梁傳》「伉諸侯之禮」,十八年《傳》「以夫人之伉」,釋文竝雲:「伉,本又作亢。
」《論語》「陳亢」,《説文》作「陳伉」。
《史記·貨殖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漢書》「抗」作「亢」。
「伉隆高,緻忠信,期文理」,伉、緻、期皆極也。
「伉隆高」猶言「緻隆高」。
《仲尼篇》曰「非緻隆高也,非綦文理也」,《王霸篇》同。
《王制篇》曰「緻隆高,綦文理」,皆其證矣。
境内之聚也保固視可午其軍取其將若撥麷 「將辟田野,實倉廩,便備用,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與之遠舉極戰則不可。
境内之聚也,保固視可,午其軍,取其將,若撥麷」。
楊注曰:「其境内屯聚,則保其險固,視其可進,謂觀釁而動也。
午,讀爲『迕』,遇也。
麷,麥之牙櫱也,至脃弱,故以喻之。
若撥麷,如以手撥麷也。
」念孫案:楊讀「保固視可」爲一句,非也。
此當讀「境内之聚也保固」爲句。
保,安也,言境内之聚既安且固也。
「視可午其軍」,「可」字因上文「不可」而衍。
「視午其軍,取其將,若撥麷」者,午,觸也,言境内之聚安固,則視觸人之軍,取人之將,若撥麷也。
忿之 「若是,則忿之者不攻也」。
引之曰:「忿之」當作「爲忿」。
爲,于僞反。
上文雲「則爲名者不攻也」,「則爲利者不攻也」,下文雲「爲名者否,爲利者否,爲忿者否」皆其證。
今本「爲忿」作「忿之」者,涉上文「誰能忿之」而誤。
既言「誰能忿之」,則不得又言「忿之」;既言「忿之」則不得又言「不攻」。
錙銖 「割國之錙銖以賂之」。
楊注曰:「八兩爲錙。
」引之曰:「八兩爲錙」,用鄭氏《儒行》注也。
案二十四銖爲兩,八兩爲錙,錙與銖輕重相遠,不得竝稱。
古人言「錙」者,其數或多或少。
《淮南·詮言篇》「割國之錙錘以事人」,高注曰:「六兩曰錙,倍錙曰錘。
」與鄭注「八兩曰錙」相近,此數之多者也。
《説山篇》「有千金之璧,而無錙錘之礛諸」,注曰:「六銖曰錙,八銖曰錘。
」此與《詮言篇》注異,而與《説文》同,蓋許慎注也。
《説文》亦曰:「錙,六銖也。
」「錘,八銖也。
」《一切經音義》二十引《風俗通》曰「銖六則錘,二錘則錙」,又以十二銖爲錙,此數之少者也。
此文及《儒行》皆以「錙」、「銖」竝稱,輕重必不相遠,則當以「六銖曰錙」爲正訓,鄭、楊皆以「八兩爲錙」,失之。
彌煩 遠方緻願 「事之彌煩,其侵人愈甚」。
念孫案:《韓詩外傳》「煩」作「順」,於義爲長。
又下文「近者競親,遠方緻願」,《外傳》作「遠者願至」,亦於義爲長。
逢蒙視 君盧屋妾 「辟之是猶使處女嬰寶珠、佩寶玉、負戴黃金,而遇中山之盜也。
雖爲之逢蒙視,詘要橈膕,君盧屋妾,由將不足以免也」。
楊注曰:「逢蒙,古之善射者。
言處女如善射者之視物,謂微眇不敢正視也。
盧,當爲廬。
君廬屋妾,謂處女自稱是君廬屋之妾,卑下之辭也。
」盧雲:「逢蒙視,言不敢正視也。
不必引善射人,《淮南子》有『籠蒙目視』語。
念孫案:《淮南》本作「籠蒙目」,目,即視也。
今本衍「視」字,辯見《淮南·脩務篇》。
『君盧』句疑有訛字。
」念孫案:「逢蒙視」,微視也,《賈子·勸學篇》有「風視」,今本譌作「視」。
「風」、「逢」聲相近,「」、「蒙」聲相近,《淮南》謂之「籠蒙」,皆微視之貌。
劉雲:「『君盧屋妾』,『君』疑作『若』,言詘要撓膕,若廬屋之妾也。
《漢書·鮑宣蕭望之傳》皆有『蒼頭廬兒』,注謂:『官府之給賤役者所居爲廬,因呼爲廬兒。
』」 巧繁 「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將巧繁拜請而畏事之,則不足以持國安身」。
楊説「巧繁拜請而畏事之」雲:「巧爲繁多拜請,以畏事之。
」引之曰:楊説非也,「繁」讀爲「敏」。
《説文》「繁」字本作「緐」,從糸,每聲,而「敏」字亦從每聲。
「敏」與「繁」聲相近,故字亦相通。
《楚辭·天問》「繁鳥萃棘」,《廣雅》作「鳥」,曹憲音「敏」,是其例也。
巧敏,謂便佞也。
《臣道篇》雲「巧敏佞説,善取寵乎上」,是也。
上文雲「逢蒙視,詘要橈膕,若廬屋妾」,即此所謂「巧敏拜請而畏事之也」,《韓詩外傳》作「特以巧敏拜請畏事之」,是其明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