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三
關燈
小
中
大
王 制
中庸民
「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念孫案:「元惡」、「中庸」對文,「中庸」下不當獨有「民」字,此涉注文「中庸民」而衍,《韓詩外傳》無「民」字。
王者之政也 念孫案:「王者」上當有「是」字,「是王者之政也」,乃總承上文之詞,下文「是王者之人也」、「是王者之制也」、「是王者之論也」皆與此文同一例。
今本脫「是」字,則語意不完。
《韓詩外傳》有「是」字。
名聲日聞 「名聲日聞天下願,楊注「願」謂:「人人皆願。
」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念孫案:「名聲日聞」,本無「聞」字,「日」本作「白」。
「名聲白」者,白,明也,顯也,謂名聲顯著於天下也。
《緻士篇》曰「貴名白,天下願,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文正與此同。
「貴名白」即「名聲白」也。
《樂論篇》曰「名聲於是白,光煇於是大」,《堯問篇》曰「名聲不白,徒與不衆,光煇不大」皆其證也。
「名聲白」、「天下願」二句相對爲文,若於上句内加一字,則句法參差矣。
此因「白」字譌作「日」,後人不得其解,故於「日」下加「聞」字耳。
小事殆乎遂 廢易遂亡 「凡聽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則下畏恐而不親,周閉而不竭,若是,則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
楊注曰:「弛,廢也。
遂,因循也。
下既隱情不敢論説,則大事近於弛廢,小事近於因循。
」劉曰:「遂,如『大夫無遂事』之『遂』,威嚴猛厲則小事不復關白,故曰『遂』。
」念孫案:「遂」讀爲「墜」,「墜」與「弛」義相近,下畏恐而箝口,則百事墮壞而上不得聞,故大事近乎廢弛,小事近乎失墜也。
下文曰「法而不議,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職而不通,則職之所不及者必隊」,「隊」與「墜」同。
義與此相承也。
《正論篇》曰「國雖不安,不至於廢易遂亡」,「遂」亦讀爲「墜」,《史記·倉公傳》「陽脈下遂」,徐廣曰:「一作隊。
」正義曰:「遂,音直類反。
」「遂」、「隊」竝與「墜」同。
「墜」之通作「遂」,猶「墜」之通作「隧」,《儒效篇》「至共頭而山隧」,漢石經《論語》殘碑「未隧於地」,《漢書·王莽傳》「不隧如髮」,竝以「隧」爲「墜」。
謂不至於廢弛墜失也。
廢易,即廢弛,《爾雅》曰:「弛,易也。
」《君道篇》曰:「境内之事,有弛易齵差者矣。
」 凝止之宋呂、錢本竝如是,世德堂本同。
「和解調通,好假道人,而無所凝止之」。
元刻「之」作「也」,盧從元刻。
念孫案:作「之」者是也。
《解蔽篇》雲「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文義正與此同。
故公平者職之衡也 劉雲:「案:注先解『聽』、後解『衡』,『職之衡』當作『聽之衡』,此涉上文『職』字緻誤。
」 偏 「分均則不偏,分,扶問反。
埶齊則不壹,衆齊則不使」。
念孫案:「偏」讀爲「徧」,言分既均,則所求於民者亦均,而物不足以給之,故「不徧」也。
下文曰:「埶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古「贍」字。
」,正所謂「不徧」也。
「徧」、「偏」古字通,説見《墨子·非攻篇》。
兩者字 「子産,取民者也,未及爲政者也;管仲,爲政者也,未及脩禮者也」。
元刻「未及爲政」、「未及脩禮」下皆無「者」字。
宋龔本同。
念孫案:元刻是也,此兩者字皆涉上下文而衍。
《韓詩外傳》《羣書治要》及《文選·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引此皆無兩「者」字,上文「未及取民也」亦無「者」字。
下漏 「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
引之曰:溢,滿也。
「漏」之言「漉」也,字或作「盝」、「」。
《爾雅》曰:「盝,涸竭也。
」《方言》曰「,涸也」,「漉,極也」,郭璞曰:「滲漉,極盡也。
」《月令》曰:「毋竭川澤,毋漉陂池。
」《淮南·本經篇》「竭澤而魚」,高注曰:「竭澤,漏池也。
」「漏池」,即所謂「漉陂池」也。
「漉」、「漏」古同聲,故「滲漉」或謂之「滲漏」。
《本經篇》又曰「禹疏三江五湖,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乾」,亦謂鴻水涸也。
「上溢而下漏」,即是上富而下貧,楊説「溢」、「漏」二字皆未了。
懷交接 「諸侯莫不懷交接,句怨而不忘其敵」。
楊注曰:「諸侯皆欲相連結怨國,而不忘與之爲敵,本多作『壞交接』。
言壞其與己交接之道也。
」念孫案:「壞」、「懷」古字通,《禮論篇》「諸侯不敢壞」,《史記·樂書》作「懷」。
襄十四年《左傳》「王室之不壞」,釋文:「壞,服本作懷。
」楊後説以「壞交接」連讀,是也;前説以「懷交接怨」連讀,失之。
知彊大者不務彊也 引之曰:「彊大」當爲「彊道」,彊道,謂所以緻彊之道,即下文所謂「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也。
不知此道而務以力勝,則務彊而反弱,即下文所謂「非其道而慮之以王也」。
故曰「知彊道者不務彊也」。
下文雲「是知彊道者也」,正與此句相應。
又雲「是知霸道者也」、「是知王道者也」,皆與此句相應。
此篇大旨,皆言王道、霸道、彊道之不同,故此文雲「知彊道者不務彊也」。
兩「彊」字亦上下相應,則「彊」下之字作「道」不作「大」明矣。
今本作「彊大」,「大」字蓋涉上文三「彊大」而誤。
楊雲「知彊大之術者,不務以力勝也」,則所見本已誤作「彊大」。
慮以王命全其力 慮敵之者削 焉慮率用賞慶刑法埶詐 「慮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
楊注曰:「慮,計也。
其計慮常用王命。
」念孫案:「慮」猶「大氐」也。
言知彊道者不務以力勝人,大氐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也。
《議兵篇》曰「諸侯慮敵之者削,反之者亡」,楊注以「慮」爲「謀慮」,亦非。
又曰「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而已矣」,楊注以「慮」爲「大凡」,是。
《漢書·賈誼傳》「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爲者」,師古曰:「慮,大計也。
言諸侯皆欲同帝制而爲天子之事。
」是其證矣。
便僃用 「辟田野,實倉廩,便僃用」。
楊注曰:「僃用,足用也。
《左傳》曰:『無重器僃。
』」襄五年念孫案:楊訓「僃用」爲「足用」,「便足用」之語不詞,且與「田野」「倉廩」不對,餘謂「僃用」二字平列。
「僃」,《説文》本作「」字,從用、從茍省。
茍,音「棘」。
《
念孫案:「元惡」、「中庸」對文,「中庸」下不當獨有「民」字,此涉注文「中庸民」而衍,《韓詩外傳》無「民」字。
王者之政也 念孫案:「王者」上當有「是」字,「是王者之政也」,乃總承上文之詞,下文「是王者之人也」、「是王者之制也」、「是王者之論也」皆與此文同一例。
今本脫「是」字,則語意不完。
《韓詩外傳》有「是」字。
名聲日聞 「名聲日聞天下願,楊注「願」謂:「人人皆願。
」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念孫案:「名聲日聞」,本無「聞」字,「日」本作「白」。
「名聲白」者,白,明也,顯也,謂名聲顯著於天下也。
《緻士篇》曰「貴名白,天下願,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文正與此同。
「貴名白」即「名聲白」也。
《樂論篇》曰「名聲於是白,光煇於是大」,《堯問篇》曰「名聲不白,徒與不衆,光煇不大」皆其證也。
「名聲白」、「天下願」二句相對爲文,若於上句内加一字,則句法參差矣。
此因「白」字譌作「日」,後人不得其解,故於「日」下加「聞」字耳。
小事殆乎遂 廢易遂亡 「凡聽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則下畏恐而不親,周閉而不竭,若是,則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
楊注曰:「弛,廢也。
遂,因循也。
下既隱情不敢論説,則大事近於弛廢,小事近於因循。
」劉曰:「遂,如『大夫無遂事』之『遂』,威嚴猛厲則小事不復關白,故曰『遂』。
」念孫案:「遂」讀爲「墜」,「墜」與「弛」義相近,下畏恐而箝口,則百事墮壞而上不得聞,故大事近乎廢弛,小事近乎失墜也。
下文曰「法而不議,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職而不通,則職之所不及者必隊」,「隊」與「墜」同。
義與此相承也。
《正論篇》曰「國雖不安,不至於廢易遂亡」,「遂」亦讀爲「墜」,《史記·倉公傳》「陽脈下遂」,徐廣曰:「一作隊。
」正義曰:「遂,音直類反。
」「遂」、「隊」竝與「墜」同。
「墜」之通作「遂」,猶「墜」之通作「隧」,《儒效篇》「至共頭而山隧」,漢石經《論語》殘碑「未隧於地」,《漢書·王莽傳》「不隧如髮」,竝以「隧」爲「墜」。
謂不至於廢弛墜失也。
廢易,即廢弛,《爾雅》曰:「弛,易也。
」《君道篇》曰:「境内之事,有弛易齵差者矣。
」 凝止之宋呂、錢本竝如是,世德堂本同。
「和解調通,好假道人,而無所凝止之」。
元刻「之」作「也」,盧從元刻。
念孫案:作「之」者是也。
《解蔽篇》雲「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文義正與此同。
故公平者職之衡也 劉雲:「案:注先解『聽』、後解『衡』,『職之衡』當作『聽之衡』,此涉上文『職』字緻誤。
」 偏 「分均則不偏,分,扶問反。
埶齊則不壹,衆齊則不使」。
念孫案:「偏」讀爲「徧」,言分既均,則所求於民者亦均,而物不足以給之,故「不徧」也。
下文曰:「埶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古「贍」字。
」,正所謂「不徧」也。
「徧」、「偏」古字通,説見《墨子·非攻篇》。
兩者字 「子産,取民者也,未及爲政者也;管仲,爲政者也,未及脩禮者也」。
元刻「未及爲政」、「未及脩禮」下皆無「者」字。
宋龔本同。
念孫案:元刻是也,此兩者字皆涉上下文而衍。
《韓詩外傳》《羣書治要》及《文選·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引此皆無兩「者」字,上文「未及取民也」亦無「者」字。
下漏 「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
引之曰:溢,滿也。
「漏」之言「漉」也,字或作「盝」、「」。
《爾雅》曰:「盝,涸竭也。
」《方言》曰「,涸也」,「漉,極也」,郭璞曰:「滲漉,極盡也。
」《月令》曰:「毋竭川澤,毋漉陂池。
」《淮南·本經篇》「竭澤而魚」,高注曰:「竭澤,漏池也。
」「漏池」,即所謂「漉陂池」也。
「漉」、「漏」古同聲,故「滲漉」或謂之「滲漏」。
《本經篇》又曰「禹疏三江五湖,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乾」,亦謂鴻水涸也。
「上溢而下漏」,即是上富而下貧,楊説「溢」、「漏」二字皆未了。
懷交接 「諸侯莫不懷交接,句怨而不忘其敵」。
楊注曰:「諸侯皆欲相連結怨國,而不忘與之爲敵,本多作『壞交接』。
言壞其與己交接之道也。
」念孫案:「壞」、「懷」古字通,《禮論篇》「諸侯不敢壞」,《史記·樂書》作「懷」。
襄十四年《左傳》「王室之不壞」,釋文:「壞,服本作懷。
」楊後説以「壞交接」連讀,是也;前説以「懷交接怨」連讀,失之。
知彊大者不務彊也 引之曰:「彊大」當爲「彊道」,彊道,謂所以緻彊之道,即下文所謂「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也。
不知此道而務以力勝,則務彊而反弱,即下文所謂「非其道而慮之以王也」。
故曰「知彊道者不務彊也」。
下文雲「是知彊道者也」,正與此句相應。
又雲「是知霸道者也」、「是知王道者也」,皆與此句相應。
此篇大旨,皆言王道、霸道、彊道之不同,故此文雲「知彊道者不務彊也」。
兩「彊」字亦上下相應,則「彊」下之字作「道」不作「大」明矣。
今本作「彊大」,「大」字蓋涉上文三「彊大」而誤。
楊雲「知彊大之術者,不務以力勝也」,則所見本已誤作「彊大」。
慮以王命全其力 慮敵之者削 焉慮率用賞慶刑法埶詐 「慮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
楊注曰:「慮,計也。
其計慮常用王命。
」念孫案:「慮」猶「大氐」也。
言知彊道者不務以力勝人,大氐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也。
《議兵篇》曰「諸侯慮敵之者削,反之者亡」,楊注以「慮」爲「謀慮」,亦非。
又曰「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而已矣」,楊注以「慮」爲「大凡」,是。
《漢書·賈誼傳》「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爲者」,師古曰:「慮,大計也。
言諸侯皆欲同帝制而爲天子之事。
」是其證矣。
便僃用 「辟田野,實倉廩,便僃用」。
楊注曰:「僃用,足用也。
《左傳》曰:『無重器僃。
』」襄五年念孫案:楊訓「僃用」爲「足用」,「便足用」之語不詞,且與「田野」「倉廩」不對,餘謂「僃用」二字平列。
「僃」,《説文》本作「」字,從用、從茍省。
茍,音「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