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二
關燈
小
中
大
相,市不豫賈」,索隱雲「謂臨時評其貴賤,不豫定賈」,失之。
《説苑·反質篇》曰「徒師沼治魏而市無豫賈」,義竝與此同,説者皆讀「豫」爲「凡事豫則立」之「豫」,望文生義,失其傳久矣。
必蚤正以待之也 楊注曰:「言仲尼必先正其身以待物,故得從化如此。
」劉雲:「案孔子將爲司寇,而魯之人蚤自修正以待之,所謂『不動而變,無爲而成』也。
」念孫案:楊説是也。
「蚤正以待之」與下文「孝弟以先之」皆指孔子而言,若謂魯人蚤自修正以待,則與下文不類矣。
罔不分 「闕黨之子弟罔不分,宋呂、錢本竝如是。
有親者取多」。
楊注曰:「闕黨之子弟,罔不分均有無,於分均之中,有父母者取多也。
」元刻作「罔不必分」,盧從元刻。
劉雲:「案:『罔不分』當作『罔罘分』。
念孫案:《晏子春秋·内篇》曰:「結罘罔。
」罘,兔罟也。
一曰:麋鹿罟也。
《新序》卷一作『畋漁分,有親者取多』,其卷五作『罔罟分,有親者取多』,與此文大同。
元刻作『罔不必分』,妄增『必』字,不可從。
」 官 「禮節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
念孫案:「官」與「朝」對文,《曲禮》「在官言官,在朝言朝」,鄭注曰:「官,謂闆圖文書之處。
」是也。
《富國篇》亦曰「節奏齊於朝,百事齊於官」,楊雲「官,百官」,失之。
此君義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爲也。
此君義信乎人矣,通於四海,則天下應之如讙」。
楊注曰:「以君義通於四海,故應之如讙。
」念孫案:楊説非也。
「君」當爲「若」,字之誤也,「此若義」猶雲「此義」。
若,亦此也。
《論語·公冶長篇》曰:「君子哉若人。
」連言「此若」者,古人自有複語耳。
「此若義」三字承上文而言,言此義信乎人,通乎四海,則天下莫不應之也。
《新序·雜事篇》作「若義信乎人矣」,是其明證也。
《禮記·曾子問篇》曰:「子遊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義也。
」鄭讀以「此」爲一句,「若義也」爲一句,非是,説見《經義述聞》。
《管子·山國軌篇》曰「此若言何謂也」,《墨子·尚賢篇》曰「此若言之謂也」,《史記·蘇秦傳》曰「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若言説秦」,今本「若」譌作「苦」,《燕策》作「若此言」。
皆竝用「此若」二字。
比中 「比中而行之」。
念孫案:比,順也,從也。
説見《經義述聞·比·彖傳》。
言從乎中道而行之也,楊以「比」爲「比類」,未確。
有所正矣 楊注曰:「苟得其正,不必徧能。
或曰:『正』當爲『止』,言止於禮義也。
」念孫案:後説是也。
《解蔽篇》曰:「夫學也者,固學止之也。
惡乎止之?曰:止諸至足。
曷謂至足?曰:聖王也。
」是其證。
《羣書治要》正作「有所止矣」。
然不然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
引之曰:「然不然」本作「然不」,即「然否」也。
《哀公篇》「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是其證。
「取舍」與「然不」對文,「是非」與「然不」亦對文,後人不知「不」爲「否」之借字,故又加「然」字耳。
《性惡篇》「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誤與此同。
若夫謪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楊注曰:「謪,與商同,商度其德而定位次,本多作『譎』,『譎』與『決』同,謂斷決其德,故下亦有『譎德而序位』之語。
」念孫案:作「譎」者是也,作「謪」者,「譎」之譌耳。
「譎」、「決」古字通,《暌》上九王注「恢詭譎怪」,釋文:「譎,本亦作決。
」謂決其德之大小而定位次也。
下文「譎德而序位」是其明證,又《君道篇》「譎德而定次」,今本作「論德」,「論」字乃後人以意改之,《正論篇》「論德而定次」同。
《韓詩外傳》作「決德」,則《荀子》之本作「譎」甚明。
或據《君道篇》改此篇之「譎德」爲「論德」,非也。
又《正論篇》「圖德而定次」,舊校雲一本作「決德」,亦當以作「決」者爲是,作「圖」者蓋亦後人所改。
行事 「行事失中謂之姦事」。
宋呂本如是。
宋錢本及各本「行事」皆作「事行」,盧從呂本。
念孫案:上文雲「事行無益於理者廢之,知説無益於理者舍之」,此雲「事行失中謂之姦事,知説失中謂之姦道」,皆承上文而言,則作「事行」者是也。
《仲尼篇》雲「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汙淫汏也」,楊注:「事險而行汙也。
行,下孟反。
」案:楊於《仲尼篇》已釋「事行」二字,故此不復釋。
《王制篇》雲「立身則從傭俗,事行則遵傭故」,皆其證。
夫是之謂上愚 楊注曰:「有偏僻之見,非昧然無知,然亦不免於愚,故曰『上愚』。
」劉雲:「『上愚』猶言『極愚』,楊注非。
」 敦慕焉 「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
楊注曰:「敦厚慕之。
」引之曰:楊説非也。
敦、慕皆勉也。
《爾雅》曰「敦,勉也」,《大戴記·五帝德篇》曰「幼而彗齊,長而敦敏」,《内則》曰「惇行孝弟」,「敦」、「惇」古字通。
是「敦」爲「勉」也。
《説文》「慔,莫故切。
勉也」,《爾雅》曰「慔慔,勉也」,釋文:「慔,音墓,亦作慕。
」是「慕」爲「勉」也。
《方言》「侔莫,強也。
北燕之外郊,凡勞而相勉,若言努力者,謂之侔莫」,《淮南·繆稱篇》「猶未之莫與」,高注:「莫,勉之也。
」「莫」與「慕」,亦聲近而義同。
此承上文而言,言能行之則爲士,行而加勉則爲君子。
故《曲禮》雲「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非徒厚慕之而已也。
效門室之辨 「鄉也,效門室之辨,混然曾不能決也」。
楊注曰:「效,白也。
向者,明白門室之别異,猶不能決,言所知淺也。
」引之曰:楊以「效」爲「明白」,既明白門室之别矣,何又不能決乎?乃又雲「言所知淺也」,此則曲爲之解而終不可通。
今案:效者,考也,驗也。
竝見《廣雅》。
考驗門室之别,曾混然不能決,言其愚也。
古謂「考」爲「效」,説見《經義述聞·梓材》及《曲禮》。
胥靡 「鄉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舉在此,豈不貧而富矣哉」。
楊注曰:「胥靡,刑徒人也。
胥,相。
靡,繫也。
謂鎖相聯相繫。
」引之曰:此「胥靡」非謂刑徒人也。
「胥靡」者,空無所有之謂,故《荀子》以況貧。
「胥」之言「疏」也,司馬彪注《莊子·應帝王篇》曰:「胥,疏也。
」宣十四年《左傳》「車及于蒲胥之市」,《呂氏春秋·行論篇》作「蒲疏」。
《史記·蘇秦傳》「東有淮、潁、煮棗、無胥」,《魏策》作「無疎」。
疏,空也,靡,無也。
「胥靡」猶言「胥無」,春秋齊有賓胥無,蓋取此義也。
《漢書·楊雄傳〈客難〉》曰「胥靡爲宰,寂寞爲屍」,「胥靡」與「寂寞」相對爲文,是「胥靡」爲空無所有之意。
張晏曰:「胥,相也。
靡,無也。
言相師以無爲作宰者也。
」案:張訓「靡」爲「無」,是也,其訓「胥」爲「相」,則失之。
杅杅 「是杅杅亦富人已」。
楊注曰:「杅杅即于于也,自足之貌。
《莊子》曰:『聽居居,視于于也。
』」引之曰:「聽居居,視于于」與「富」意無涉。
案:《方言》:「于,大也。
」《文王世子》「于其身以善其君」,鄭注曰:「于,讀爲迂。
」迂,猶廣也、大也。
《檀弓》「易則易,于則于」,正義亦曰:「于,謂廣大。
」重言之則曰「于于」。
上文曰「治天下之大器在此」,又曰「大富之器在此」,是言學之富如財之富也,故曰「是杅杅亦富人已」。
遵道 「遵道則積,誇誕則虛」。
念孫案:「道」當爲「遁」,字之誤也。
「遵遁」即「逡巡」,《文選·上林賦》注引《廣雅》曰:「逡巡,卻退也。
」《管子·戒篇》作「逡遁」,《小問篇》作「遵遁」。
與《荀子》同。
《晏子·問篇》作「逡遁」,又作「逡循」,《莊子·至樂篇》作「蹲循」,《漢書·平當傳贊》作「逡遁」,《萬章傳》作「逡循」,《三禮注》作「逡遁」,竝字異而義同。
「遵遁」與「誇誕」對文,「遵遁則積」承上文「讓之則至」而言,「誇誕則虛」承上文「争之則失」而言,故下文雲「君子務積德於身而處之以遵遁」,今本亦誤作「遵道」。
言以退讓自處也。
若作「遵道」,則與「誇誕」不對,且與上文不相應矣。
楊依「遵道」爲解,故失之。
比周而譽俞少 推類接譽 「比周而譽俞少,鄙争而名俞辱,煩勞以求安利,其身俞危」。
念孫案:「譽」非「名譽」之「譽」,即「與」字也。
「與」、「譽」古字通,《射義》「則燕則譽」,鄭注:「譽,或爲與。
」《堯典》「伯與」,《漢書·古今人表》作「柏譽」。
《韓子·有度篇》「忘主外交,以進其與」,《管子·明法篇》「與」作「譽」。
言雖比周以求黨與,而黨與愈少也。
《彊國篇》曰:「比周以争與。
」下句「鄙争而名俞辱」,乃言名譽耳。
元刻「譽」作「與」,本字也;宋本作「譽」,借字也。
《小雅·角弓》傳「比周而黨愈少,鄙争而名愈辱,求安而身愈危」,語皆本於《荀子》,「黨」亦「與」也。
又《臣道篇》「推類接譽以待無方」,楊注:「無方,無常也。
」「譽」亦讀爲「與」,「與」亦「類」也。
《周語》「少曲與焉」,韋注曰:「與,類也。
」言推類接與以待事之無常者而應之也。
楊以「譽」爲「聲譽」,失之。
是猶傴伸而好升高也指其頂者愈衆 楊注曰:「傴,僂也。
伸讀爲身,傴身之人而彊升高,則頭頂尤低屈,故指而笑之者愈衆。
」劉雲:「『伸』,蓋即『僂』字之譌。
」 交不相亂 「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亂也」。
念孫案:「交」如「上下交征利」之「交」。
此承上文而言,「分不亂於上,能不窮於下」,是「上下交不相亂也」,「交不相亂」四字連讀,《富國篇》雲「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文義正與此同。
楊雲「交,謂上下相交接」,則誤以「上下之交」連讀矣。
以從俗爲善以貨財爲寶以養生爲己至道是民德也 楊注曰:「養生爲己至道,謂莊生之徒。
民德,言不知禮義也。
」念孫案:「民」字對下「士」、「君子」、「聖人」而言。
劉雲:「案『養生』猶言『治生』,故曰『民德』,未及乎莊生之徒。
」 行法至堅 劉雲:「案:《韓詩外傳》引此作『行法而志堅』。
下同。
據楊注雲『行有法度』,明『行法』與『志堅』對舉,不當作『至』。
」念孫案:法者,正也。
言其行正,其志堅,楊雲「行有法度」,加「有」字以釋之,則於義稍迂。
故下句雲「不以私欲亂所聞」也。
古謂「正」爲「法」,説見《漢書·賈鄒枚路傳》。
博若一人 和傳而一 「億萬之衆而博若一人」。
楊注曰:「雖博雜衆多,如理一人之少也。
」《議兵篇》「和傳而一」,注曰:「相傳以和,無有二心也。
或以『傳』爲『博』,博,衆也。
而一,如一也。
言和衆如一也。
」劉曰:「『博若一人』,『博』當作『傅』,『和傳而一』亦當作和『傅』,皆字之誤也。
『而一』,如一也。
億萬之衆親附若一人,即所謂『和傅如一』也。
」念孫案:「博」與「傳」皆「摶」字之誤也,「摶」即「專一」之「專」,億萬之衆而專若一人,即所謂「和專如一」也。
《管子·幼官篇》曰「摶一純固,今本「摶」誤作「博」。
則獨行而無敵」,《呂氏春秋·決勝篇》曰「積則勝散矣,摶則勝離矣」,《淮南·兵略篇》曰「武王之卒三千人,皆專而一」,古書多以「摶」爲「專」,詳見《管子》。
聖人 如是則可謂聖人矣 「如是,則可謂聖人矣」。
念孫案:自「修百王之法」以下十句,非聖人不足以當之,故曰「如是,
《説苑·反質篇》曰「徒師沼治魏而市無豫賈」,義竝與此同,説者皆讀「豫」爲「凡事豫則立」之「豫」,望文生義,失其傳久矣。
必蚤正以待之也 楊注曰:「言仲尼必先正其身以待物,故得從化如此。
」劉雲:「案孔子將爲司寇,而魯之人蚤自修正以待之,所謂『不動而變,無爲而成』也。
」念孫案:楊説是也。
「蚤正以待之」與下文「孝弟以先之」皆指孔子而言,若謂魯人蚤自修正以待,則與下文不類矣。
罔不分 「闕黨之子弟罔不分,宋呂、錢本竝如是。
有親者取多」。
楊注曰:「闕黨之子弟,罔不分均有無,於分均之中,有父母者取多也。
」元刻作「罔不必分」,盧從元刻。
劉雲:「案:『罔不分』當作『罔罘分』。
念孫案:《晏子春秋·内篇》曰:「結罘罔。
」罘,兔罟也。
一曰:麋鹿罟也。
《新序》卷一作『畋漁分,有親者取多』,其卷五作『罔罟分,有親者取多』,與此文大同。
元刻作『罔不必分』,妄增『必』字,不可從。
」 官 「禮節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
念孫案:「官」與「朝」對文,《曲禮》「在官言官,在朝言朝」,鄭注曰:「官,謂闆圖文書之處。
」是也。
《富國篇》亦曰「節奏齊於朝,百事齊於官」,楊雲「官,百官」,失之。
此君義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爲也。
此君義信乎人矣,通於四海,則天下應之如讙」。
楊注曰:「以君義通於四海,故應之如讙。
」念孫案:楊説非也。
「君」當爲「若」,字之誤也,「此若義」猶雲「此義」。
若,亦此也。
《論語·公冶長篇》曰:「君子哉若人。
」連言「此若」者,古人自有複語耳。
「此若義」三字承上文而言,言此義信乎人,通乎四海,則天下莫不應之也。
《新序·雜事篇》作「若義信乎人矣」,是其明證也。
《禮記·曾子問篇》曰:「子遊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義也。
」鄭讀以「此」爲一句,「若義也」爲一句,非是,説見《經義述聞》。
《管子·山國軌篇》曰「此若言何謂也」,《墨子·尚賢篇》曰「此若言之謂也」,《史記·蘇秦傳》曰「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若言説秦」,今本「若」譌作「苦」,《燕策》作「若此言」。
皆竝用「此若」二字。
比中 「比中而行之」。
念孫案:比,順也,從也。
説見《經義述聞·比·彖傳》。
言從乎中道而行之也,楊以「比」爲「比類」,未確。
有所正矣 楊注曰:「苟得其正,不必徧能。
或曰:『正』當爲『止』,言止於禮義也。
」念孫案:後説是也。
《解蔽篇》曰:「夫學也者,固學止之也。
惡乎止之?曰:止諸至足。
曷謂至足?曰:聖王也。
」是其證。
《羣書治要》正作「有所止矣」。
然不然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
引之曰:「然不然」本作「然不」,即「然否」也。
《哀公篇》「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是其證。
「取舍」與「然不」對文,「是非」與「然不」亦對文,後人不知「不」爲「否」之借字,故又加「然」字耳。
《性惡篇》「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誤與此同。
若夫謪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楊注曰:「謪,與商同,商度其德而定位次,本多作『譎』,『譎』與『決』同,謂斷決其德,故下亦有『譎德而序位』之語。
」念孫案:作「譎」者是也,作「謪」者,「譎」之譌耳。
「譎」、「決」古字通,《暌》上九王注「恢詭譎怪」,釋文:「譎,本亦作決。
」謂決其德之大小而定位次也。
下文「譎德而序位」是其明證,又《君道篇》「譎德而定次」,今本作「論德」,「論」字乃後人以意改之,《正論篇》「論德而定次」同。
《韓詩外傳》作「決德」,則《荀子》之本作「譎」甚明。
或據《君道篇》改此篇之「譎德」爲「論德」,非也。
又《正論篇》「圖德而定次」,舊校雲一本作「決德」,亦當以作「決」者爲是,作「圖」者蓋亦後人所改。
行事 「行事失中謂之姦事」。
宋呂本如是。
宋錢本及各本「行事」皆作「事行」,盧從呂本。
念孫案:上文雲「事行無益於理者廢之,知説無益於理者舍之」,此雲「事行失中謂之姦事,知説失中謂之姦道」,皆承上文而言,則作「事行」者是也。
《仲尼篇》雲「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汙淫汏也」,楊注:「事險而行汙也。
行,下孟反。
」案:楊於《仲尼篇》已釋「事行」二字,故此不復釋。
《王制篇》雲「立身則從傭俗,事行則遵傭故」,皆其證。
夫是之謂上愚 楊注曰:「有偏僻之見,非昧然無知,然亦不免於愚,故曰『上愚』。
」劉雲:「『上愚』猶言『極愚』,楊注非。
」 敦慕焉 「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
楊注曰:「敦厚慕之。
」引之曰:楊説非也。
敦、慕皆勉也。
《爾雅》曰「敦,勉也」,《大戴記·五帝德篇》曰「幼而彗齊,長而敦敏」,《内則》曰「惇行孝弟」,「敦」、「惇」古字通。
是「敦」爲「勉」也。
《説文》「慔,莫故切。
勉也」,《爾雅》曰「慔慔,勉也」,釋文:「慔,音墓,亦作慕。
」是「慕」爲「勉」也。
《方言》「侔莫,強也。
北燕之外郊,凡勞而相勉,若言努力者,謂之侔莫」,《淮南·繆稱篇》「猶未之莫與」,高注:「莫,勉之也。
」「莫」與「慕」,亦聲近而義同。
此承上文而言,言能行之則爲士,行而加勉則爲君子。
故《曲禮》雲「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非徒厚慕之而已也。
效門室之辨 「鄉也,效門室之辨,混然曾不能決也」。
楊注曰:「效,白也。
向者,明白門室之别異,猶不能決,言所知淺也。
」引之曰:楊以「效」爲「明白」,既明白門室之别矣,何又不能決乎?乃又雲「言所知淺也」,此則曲爲之解而終不可通。
今案:效者,考也,驗也。
竝見《廣雅》。
考驗門室之别,曾混然不能決,言其愚也。
古謂「考」爲「效」,説見《經義述聞·梓材》及《曲禮》。
胥靡 「鄉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舉在此,豈不貧而富矣哉」。
楊注曰:「胥靡,刑徒人也。
胥,相。
靡,繫也。
謂鎖相聯相繫。
」引之曰:此「胥靡」非謂刑徒人也。
「胥靡」者,空無所有之謂,故《荀子》以況貧。
「胥」之言「疏」也,司馬彪注《莊子·應帝王篇》曰:「胥,疏也。
」宣十四年《左傳》「車及于蒲胥之市」,《呂氏春秋·行論篇》作「蒲疏」。
《史記·蘇秦傳》「東有淮、潁、煮棗、無胥」,《魏策》作「無疎」。
疏,空也,靡,無也。
「胥靡」猶言「胥無」,春秋齊有賓胥無,蓋取此義也。
《漢書·楊雄傳〈客難〉》曰「胥靡爲宰,寂寞爲屍」,「胥靡」與「寂寞」相對爲文,是「胥靡」爲空無所有之意。
張晏曰:「胥,相也。
靡,無也。
言相師以無爲作宰者也。
」案:張訓「靡」爲「無」,是也,其訓「胥」爲「相」,則失之。
杅杅 「是杅杅亦富人已」。
楊注曰:「杅杅即于于也,自足之貌。
《莊子》曰:『聽居居,視于于也。
』」引之曰:「聽居居,視于于」與「富」意無涉。
案:《方言》:「于,大也。
」《文王世子》「于其身以善其君」,鄭注曰:「于,讀爲迂。
」迂,猶廣也、大也。
《檀弓》「易則易,于則于」,正義亦曰:「于,謂廣大。
」重言之則曰「于于」。
上文曰「治天下之大器在此」,又曰「大富之器在此」,是言學之富如財之富也,故曰「是杅杅亦富人已」。
遵道 「遵道則積,誇誕則虛」。
念孫案:「道」當爲「遁」,字之誤也。
「遵遁」即「逡巡」,《文選·上林賦》注引《廣雅》曰:「逡巡,卻退也。
」《管子·戒篇》作「逡遁」,《小問篇》作「遵遁」。
與《荀子》同。
《晏子·問篇》作「逡遁」,又作「逡循」,《莊子·至樂篇》作「蹲循」,《漢書·平當傳贊》作「逡遁」,《萬章傳》作「逡循」,《三禮注》作「逡遁」,竝字異而義同。
「遵遁」與「誇誕」對文,「遵遁則積」承上文「讓之則至」而言,「誇誕則虛」承上文「争之則失」而言,故下文雲「君子務積德於身而處之以遵遁」,今本亦誤作「遵道」。
言以退讓自處也。
若作「遵道」,則與「誇誕」不對,且與上文不相應矣。
楊依「遵道」爲解,故失之。
比周而譽俞少 推類接譽 「比周而譽俞少,鄙争而名俞辱,煩勞以求安利,其身俞危」。
念孫案:「譽」非「名譽」之「譽」,即「與」字也。
「與」、「譽」古字通,《射義》「則燕則譽」,鄭注:「譽,或爲與。
」《堯典》「伯與」,《漢書·古今人表》作「柏譽」。
《韓子·有度篇》「忘主外交,以進其與」,《管子·明法篇》「與」作「譽」。
言雖比周以求黨與,而黨與愈少也。
《彊國篇》曰:「比周以争與。
」下句「鄙争而名俞辱」,乃言名譽耳。
元刻「譽」作「與」,本字也;宋本作「譽」,借字也。
《小雅·角弓》傳「比周而黨愈少,鄙争而名愈辱,求安而身愈危」,語皆本於《荀子》,「黨」亦「與」也。
又《臣道篇》「推類接譽以待無方」,楊注:「無方,無常也。
」「譽」亦讀爲「與」,「與」亦「類」也。
《周語》「少曲與焉」,韋注曰:「與,類也。
」言推類接與以待事之無常者而應之也。
楊以「譽」爲「聲譽」,失之。
是猶傴伸而好升高也指其頂者愈衆 楊注曰:「傴,僂也。
伸讀爲身,傴身之人而彊升高,則頭頂尤低屈,故指而笑之者愈衆。
」劉雲:「『伸』,蓋即『僂』字之譌。
」 交不相亂 「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亂也」。
念孫案:「交」如「上下交征利」之「交」。
此承上文而言,「分不亂於上,能不窮於下」,是「上下交不相亂也」,「交不相亂」四字連讀,《富國篇》雲「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文義正與此同。
楊雲「交,謂上下相交接」,則誤以「上下之交」連讀矣。
以從俗爲善以貨財爲寶以養生爲己至道是民德也 楊注曰:「養生爲己至道,謂莊生之徒。
民德,言不知禮義也。
」念孫案:「民」字對下「士」、「君子」、「聖人」而言。
劉雲:「案『養生』猶言『治生』,故曰『民德』,未及乎莊生之徒。
」 行法至堅 劉雲:「案:《韓詩外傳》引此作『行法而志堅』。
下同。
據楊注雲『行有法度』,明『行法』與『志堅』對舉,不當作『至』。
」念孫案:法者,正也。
言其行正,其志堅,楊雲「行有法度」,加「有」字以釋之,則於義稍迂。
故下句雲「不以私欲亂所聞」也。
古謂「正」爲「法」,説見《漢書·賈鄒枚路傳》。
博若一人 和傳而一 「億萬之衆而博若一人」。
楊注曰:「雖博雜衆多,如理一人之少也。
」《議兵篇》「和傳而一」,注曰:「相傳以和,無有二心也。
或以『傳』爲『博』,博,衆也。
而一,如一也。
言和衆如一也。
」劉曰:「『博若一人』,『博』當作『傅』,『和傳而一』亦當作和『傅』,皆字之誤也。
『而一』,如一也。
億萬之衆親附若一人,即所謂『和傅如一』也。
」念孫案:「博」與「傳」皆「摶」字之誤也,「摶」即「專一」之「專」,億萬之衆而專若一人,即所謂「和專如一」也。
《管子·幼官篇》曰「摶一純固,今本「摶」誤作「博」。
則獨行而無敵」,《呂氏春秋·決勝篇》曰「積則勝散矣,摶則勝離矣」,《淮南·兵略篇》曰「武王之卒三千人,皆專而一」,古書多以「摶」爲「專」,詳見《管子》。
聖人 如是則可謂聖人矣 「如是,則可謂聖人矣」。
念孫案:自「修百王之法」以下十句,非聖人不足以當之,故曰「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