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二

關燈
不足稱於大君子之門」《漢書·董仲舒傳》同。

    《風俗通義·窮通篇》「孫卿小五伯,以爲仲尼之門羞稱其功」,語皆本於《荀子》而亦無「人」字。

    《文選·陳情事表》注、《解嘲》注兩引《荀子》皆無「人」字。

     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宋呂本如是。

     「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汙淫汏也,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

    宋錢本「險污淫汏也」下有「如彼」二字,元刻無「如」字,以「彼」字屬下讀。

    念孫案:元刻是也,下文雲「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正與此句相應,則「彼」字屬下讀明矣。

    錢本彼上衍「如」字,則以「如彼」與「若是」對文,與楊注不合矣。

    錢本及元刻「事行」作「行事」,亦與楊注不合。

     安 出 「安忘其怒,出忘其讎,遂立以爲仲父」。

    念孫案:安,語詞。

    《荀子書》通以「安」、「案」二字爲語詞,説見《釋詞》「安」字下。

    「忘其怒,忘其讎,遂立以爲仲父」三句,文義甚明,則「忘其讎」上不當有「出」字,蓋衍文也。

    楊注雲「安,猶内也。

    出,猶外也」,此不得其解而爲之詞。

     本政教 「彼非本政教也,非緻隆高也,非綦文理也」。

    引之曰:五伯亦有政教,不得言五伯「非本政教」,「本」當爲「平」,字之誤也。

    隷書「本」字與「平」相似,故「平」誤爲「本」。

    《緻士篇》曰「刑政平而百姓歸之」,《孟子·離婁篇》曰「君子平其政」,昭二十年《左傳》曰「是以政平而不幹」,《周南·芣苢序》箋曰「天下和、政教平,五伯猶未能平其政教」,故曰「非平政教也」。

    「平政教」三字本篇一見,《王制篇》兩見,《王霸篇》兩見,其誤爲「本政教」者四。

    楊注《王霸篇》曰「雖有政教,未盡修其本也」,此不得其解而爲之説。

    唯《王制篇》之一未誤,今據以訂正。

     畜積脩鬬 「鄉方略,審勞佚,畜積脩鬬」。

    引之曰:「脩鬬」二字殊爲不詞,楊注曰:「脩戰鬬之術。

    」加數字以解之,其失也迂矣。

    《王霸篇》作「鄉方略,審勞佚,謹畜積,脩戰備」,疑此亦本作「謹畜積,脩鬬備」而傳寫有脫文也。

    此篇及《王霸篇》「自鄉方略以下」皆以三字爲句,以是明之。

     委然 「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

    楊注曰:「委然,俯就之貌,言俯就人使成文理,以示天下。

    」引之曰:楊説迂回而不可通,竊謂「委然」,文貌也。

    「委」讀如「冠緌」之「緌」,《儒效篇》「綏綏兮其有文章也」,楊彼注雲:「『綏』或爲『葳蕤』之『蕤』,『蕤』與『緌』同音。

    」此雲「委然成文」,即所謂「綏綏音「蕤」。

    有文章也」,《禮記》多以「綏」爲「緌」,而《説文》「飢餧」字經典多作「餒」,是從委、從妥之字古多相通。

     安以無誅 「文王誅四,武王誅二,周公卒業,至於成王,則安以無誅矣」。

    念孫案:「安」下本無「以」字,此後人不知「安」爲語詞,而誤以爲「安定」之「安」,故妄加「以」字耳。

    《大略篇》「至成康則案無誅已」,「案」亦語詞。

    「案」下無「以」字是其明證。

     嗛 「主信愛之,則謹慎而嗛」,楊注曰:「『嗛』與『歉』同。

    」引之曰:「嗛」與「謙」同,《周易釋文》曰:「謙,子夏作嗛。

    」故與「謹慎」連文。

     慎比 「主安近之,則慎比而不邪」。

    引之曰:「慎比」即「順比」。

    《王制篇》曰「天下莫不順比從服」,「順」、「慎」古多通用,不煩引證。

    言雖順比於君,而不諂諛也。

    楊分「慎」「比」爲二義,失之。

     信而不忘處謙宋呂本如是,錢及各本俱無「忘」字。

     盧補校雲:「注讀『謙』爲『嫌』,雲『不處嫌疑閒』,則『忘』字衍。

    」 財利至則言善而不及也必將盡辭讓之義然後受 元刻無「言」字。

    念孫案:無「言」字者是也。

    據楊注雲「善而不及,而,如也」,則「善」上無「言」字明矣。

    注又雲「言己之善寡,如不合當此財利也」,此「言」字乃申明正文之詞,非正文所有也。

    宋本有「言」字即涉注文而衍。

     能耐任之 能而不耐任 「求善處大重、理任大事、擅寵於萬乘之國,必無後患之術:莫若好同之,援賢博施,除怨而無妨害人,能耐任之,則慎行此道也。

    能而不耐任,且恐失寵,則莫若早同之,推賢讓能,而安隨其後」。

    楊解「能耐任之」雲:「耐,忍也。

    言人有賢能者,雖不欲用,必忍而用之。

    」又解「能而不耐任」雲:「有能者不忍急用之。

    」念孫案:「能耐任之」、「能而不耐任」兩「能」字皆衍文,「耐」即「能」字也。

    《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以中國爲一人者」,鄭注曰:「耐,古能字。

    傳書世異,古字時有存者,則亦有今誤矣。

    」《樂記》「故人不耐無樂」,鄭注曰:「耐,古書能字也,後世變之,此獨存焉。

    」成七年《穀梁傳》「非人之所能也」,釋文:「能,亦作耐。

    」《管子·入國篇》「聾盲、喑啞、跛躄、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耐」即「能」字。

    「耐任之則慎行此道」者,言能任國家之大事,此承上「理任大事」而言。

    則慎行此道也。

    今作「能耐任之」者,後人記「能」字於「耐」字之旁,而傳寫者因誤合之也。

    「而不耐任」雲雲者,「而」讀爲「如」,言如不能任其事,則莫若推賢讓能也。

    今作「能而不耐任者」,傳寫者既「能」、「耐」竝録,而「能」字又誤在「而不」二字之上也,楊氏不得其解,故曲爲之詞。

     輕舊怨 「志驕盈而輕舊怨」。

    念孫案:「輕」謂「輕忽」也,以其處重擅權,見上文。

    故志驕盈而輕忽舊怨,以爲莫如予何也。

    楊雲「輕報舊怨」,於「輕」下加「報」字,失之。

     儒 效 屬 「周公屛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

    念孫案:屬,繫也。

    「天子」者,天下之所繫,言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繫屬天下,故下句雲「惡天下之倍周也」,楊訓「屬」爲「續」,「續天下」之語不詞。

     天下之籍 「履天下之籍,聽天下之斷」。

    念孫案:上「天下」當爲「天子」,此涉下句而誤也。

    下文「履天下之籍」,宋本作「天子」,世德堂本同。

    是也。

    《文選·江淹〈雜體詩〉》注引此正作「履天子之籍」,《淮南·氾論篇》「周公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政」語即本於《荀子》。

    籍者,位也,謂履天子之位也。

    下文言「周公反籍於成王」,是「籍」與「位」同義。

    《彊國篇》曰「夫桀紂,埶籍之所存,天下之宗室也」,「埶籍」即「埶位」,故《韓詩外傳》作「履天子之位,聽天下之政」,楊以「籍」爲「天下之圖籍」,非也,「圖籍」不可以言「履」。

    高注《淮南》以「籍」爲「圖籍」,誤與楊同。

     變埶次序節然也 「周公鄉有天下,今無天下,非擅也;成王鄉無天下,今有天下,非奪也,變埶次序節然也」。

    引之曰:「節」上有「之」字而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此言周公鄉有天下而今無,成王鄉無天下而今有,皆變埶次序之節如此也。

    據楊注雲「節,期也。

    權變次序之期如此」,則正文原有「之」字明矣。

    《榮辱篇》曰:「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文義與此相似。

     抑亦變化矣宋呂、錢本竝如是,世德堂本同。

     「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業,明枝主之義,抑亦變化矣,天下厭然猶一也」。

    「厭然」,説見下條。

    念孫案:「抑亦變化矣」,承上文而言,言周公以枝代主、君臣易位,然後反籍於成王,以明枝主之義,其事抑亦變化矣,然而天下晏然如一也。

    「抑亦變化矣」五字不須注釋,故楊氏無注,元刻「抑亦變化矣」作「仰易變化」而妄爲之注曰:「仰易,反易也。

    」案諸書無謂「反易」爲「仰易」者,盧從元刻作「仰易變化」,增入注文,皆非。

     厭然猶一 猒猒兮其能長久 厭焉有千歲之固 厭然與鄉無以異 「天下厭然猶一也」。

    念孫案:「厭然」,安貌。

    字本作「懕」,或作「猒」,又作「愔」。

    《方言》曰:「猒,安也。

    」《説文》曰:「懕,安也。

    」《玉篇》音於廉切。

    《爾雅》曰:「懕懕,安也。

    」《秦風·小戎篇》「厭厭良人」,毛傳曰:「厭厭,安靜也。

    」《小雅·湛露篇》「厭厭夜飲」,《韓詩》作「愔愔」,昭十二年《左傳》「《祈招》之愔愔」,杜注曰:「愔愔,安和貌。

    」皆其證也。

    下文曰「猒猒兮其能長久也」,《王霸篇》曰「厭焉有千歲之固」,《正論篇》曰「天下厭然,與鄉無以異也」,義竝與此同。

    乃楊注於「天下厭然猶一」,則雲「厭然,順從之貌,一涉反」;《正論篇》注又雲「順服之貌」,古皆無此訓。

    於「猒猒兮其能長久」,則雲「猒,足也」;於「厭焉有千歲之固」,則雲「厭讀爲黶,黶然深藏,千歲不變改」,皆由不知「厭」之訓爲「安」,故望文生義而卒無一當矣。

     埶在本朝 「人主用之,則埶在本朝而宜;不用,則退編百姓而愨」。

    念孫案:埶者,位也,言位在本朝也。

    《禮運》「在埶者去」,鄭注曰:「埶,埶位也。

    」下文曰「埶在人上」,《仲尼篇》曰「埶不在人上而羞爲人下」,《正論篇》曰「埶位至尊」,是「埶」與「位」同義,楊以「埶」爲「權埶」,失之。

     嗚呼 「嗚呼而莫之能應」。

    楊注曰:「嗚呼,歎辭也。

    」念孫案:「嗚」當爲「嘄」,字之誤也。

    「嘄」與「叫」同。

    《爾雅》「祈,叫也」,《周官·大祝》注「叫」作「嘄」。

    《小雅·北山傳》曰「叫,呼也」,《周官·銜枚氏》曰「禁嘂呼歎嗚於國中者」,《淮南·原道篇》曰「叫呼仿佛」,《漢書·息夫躬傳》曰「狂夫嘄謼於東崖」,竝字異而義同。

    上言「嘄呼」,故下言「莫之能應」;若作「嗚呼」,則與下文義不相屬矣。

    《新序·雜事篇》作「叫呼而莫之能應」,是其明證也。

     窮閻漏屋 「雖隱於窮閻漏屋,人莫不貴之」。

    楊注曰:「窮閻,窮僻之處。

    閻,裡門也。

    漏屋,弊屋漏雨者也。

    」念孫案:《廣雅》曰「閻謂之衖」,與「巷」同。

    「窮閻」即《論語》所雲「陋巷」,非謂「裡門」也。

    《新序·雜事篇》作「窮閭」,「閭」亦「巷」也,故《祭義》「弟達乎州巷」,鄭注曰:「巷,猶閭也。

    」「巷」謂之「閻」,亦謂之「閭」,猶「裡門」謂之「閻」,亦謂之「閭」。

    「漏」讀爲「陋巷」之「陋」,《説文》曰:「陋,阸陜也。

    」「陋屋」與「窮閻」同意,非謂「弊屋漏雨」也。

    《爾雅》曰:「陋,隱也。

    」《大雅·抑篇》「尚不愧于屋漏」,鄭箋曰:「漏,隱也。

    」是「陋」與「漏」通。

    《羣書治要》引作「窮閻陋屋」,《韓詩外傳》作「窮巷陋室」,皆其明證矣。

     豫賈 「仲尼將爲司寇,魯之鬻牛馬者不豫賈」。

    楊注曰:「豫賈,定爲高價也。

    」引之曰:楊説非也。

    「豫」猶「誑」也,《周官·司市》注曰「使定物賈防誑豫」是也。

    「豫」與「誑」同義,賈疏雲「恐有豫爲誑欺,故雲防誑豫」,失之。

    《晏子·問篇》曰「公市不豫,宮室不飾」,《鹽鐵論·力耕篇》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緻牢而不僞」,「不豫」謂「不誑」也。

    又《禁耕篇》曰「教之以禮則工商不相豫」,謂不相誑也。

    「豫」、「猶」一聲之轉,《方言》曰「猶,詐也」,「詐」亦「誑」也。

    「惑」謂之「猶」,亦謂之「豫」,《老子》「與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與」與「豫」同。

    詐説、惑人謂之猶,亦謂之豫,此轉語之相因者也。

    「豫」又作「儲」,《家語·相魯篇》「孔子爲政三月,則鬻牛馬者不儲賈」,「儲」與「奢」古聲相近,説文曰「奢,張也」,《爾雅》曰「侜張,誑也」,亦古訓之相因者也。

    然則市不豫賈者,市賈皆實,不相誑豫也。

    《淮南·覽冥篇》曰「黃帝治天下,市不豫賈」,《史記·循吏傳》曰「子産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