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木使庀賦」,《魯語》「子將庀季氏之政焉」,韋、杜注竝雲:「庀,治也。
」《周官·遂師》「庀其委積」,故書「庀」爲「比」,鄭司農讀爲「庀」,《大司馬》「比軍衆」,「比」或作「庀」,是「庀」與「比」通。
「敦比其事業」猶雲治其事業耳。
《彊國篇》「敦比於小事」,義與此同。
楊注以爲「精審躬親」,亦失之。
陶誕 「陶誕、突盜、愓悍、憍暴,以偷生反側於亂世之閒」。
楊注曰:「『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嚚之貌。
或曰:當爲『逃』,隱匿其情也。
」念孫案:楊釋「陶」字之義未安,餘謂「陶」讀爲「謟」。
音「滔」。
「謟」、「誕」雙聲字,「謟」亦「誕」也。
《性惡篇》曰「其言也謟,其行也悖」,謂其言誕也,即上所謂「飾邪説,文姦言」也。
作「陶」者,借字耳。
凡從舀、從匋之字多相通,《小爾雅》「縚,索也」,「縚」即「宵爾索綯」之「綯」。
《小雅·菀柳篇》「上帝甚蹈」,《一切經音義》五引《韓詩》「蹈」作「陶」。
《楚辭·九章》「滔滔孟夏兮」,《史記·屈原傳》作「陶陶」。
《説文》「搯搯,捾也」,《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曰「捾出曰掏」,皆其證也。
《彊國篇》曰「陶誕比周以争與,汙漫突盜以争地」,「陶」、「誕」、「突」、「盜」四字義竝與此同。
疾 「小人也者,疾爲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爲詐而欲人之親己也」。
念孫案:疾,猶力也。
言力爲誕、力爲詐也。
上文雲「軥録疾力,以敦比其事業」,《仲尼篇》雲「疾力以申重之」,是「疾」與「力」同義,《臣道篇》雲「事人而不順者,不疾者也」,言事上不力也。
《呂氏春秋·尊師篇》「疾諷誦」,高注雲:「疾,力也。
」 慮之難知也 念孫案:此言小人之慮事不能知也。
蓋公生明,私生暗,小人之思慮不足以知事,故曰「慮之難知」,下文「行之難安」「持之難立」與此文同一例。
楊注雲「慮之難知,謂人難測其姦詐」,則與下二句不合。
注錯 「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
楊注曰:「注錯,謂所注意錯履也,亦與措置義同。
」念孫案:楊後説得之,「注」、「錯」二字同義。
《廣雅》「措、鉒,置也」,「措鉒」即「注錯」,是「注錯」同訓爲「置」,非「注意錯履」之謂也。
下文曰「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又曰「在注錯習俗之所積耳」,舊本「注錯」上有「埶」字,涉下文「得埶」而衍,今據上文删。
《儒效篇》曰「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又曰「謹注錯,慎習俗」,「注錯」二字皆上下平列。
君子安雅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引之曰:「雅」讀爲「夏」,「夏」謂中國也,故與「楚」、「越」對文。
《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其證。
古者「夏」、「雅」二字互通,故《左傳》「齊大夫子雅」,《韓子·外儲説右篇》作「子夏」。
楊注雲「正而有美德謂之雅」,此下有「《詩》曰『弁彼鸒斯,歸飛提提』,鸒斯,雅烏也」十五字,乃後人妄加,非楊注原文。
則與上二句不對矣。
習俗 「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楊注曰:「習俗,謂所習風俗。
」念孫案:「習」、「俗」雙聲字,「俗」即是「習」,非謂「所習風俗」也。
《説文》「俗,習也」,《廣雅》同。
《周官·大司徒》注曰「俗,謂土地所生習也」,《性惡篇》曰「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俗於亂世之民」,不俗,不習也。
楊注「俗,謂從其俗」,亦誤。
又《儒效篇》「習俗移志,安久移質」,餘見前「注錯」下。
《大略篇》曰「政教習俗,相順而後行」,《史記·秦始皇紀》「宣省習俗」,《漢書·食貨志》「同巧拙而合習俗」,「習俗」二字皆上下平列。
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念孫案:此二十三字涉上文而衍,下文「爲堯禹則常安榮,爲桀紂則常危辱」雲雲,與上文「在注錯習俗之所積」句緊相承接,若加此二十三字,則隔斷上下語脈,故知爲衍文。
今是 「今是人之口腹」。
念孫案:「今是」猶言「今夫」也,説見《釋詞》「是」字下。
無嗛於鼻 「彼臭之而無嗛於鼻,嘗之而甘於口,食之而安於體,則莫不棄此而取彼矣」。
念孫案:「臭之而無嗛於鼻」,「無」,衍字也。
嗛,苦簟反,快也。
《莊子·盜跖篇》曰「口嗛於芻豢醪醴之味」,《趙策》曰「衣服之便於體,膳啗之嗛於口」,《魏策》曰「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高注:「嗛,快也。
」「臭之而嗛於鼻,嘗之而甘於口,食之而安於體」三句文同一例,若「嗛」上有「無」字,則與下文不合矣。
楊讀「嗛」爲「慊」,而訓爲「厭」,失之。
汪説同。
靡之儇之 積靡使然也 「人者,「人」與「仁」同,説見《脩身篇》「愛人」下。
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鉛之重之」。
楊注曰:「靡,順從也。
儇,疾也。
靡之儇之,猶言緩之急之也。
」引之曰:楊説非也。
靡之儇之,即《賈子》所雲「服習積貫」也,《儒效篇》曰「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
楊注「靡,順也。
順其積習故能然」,非是。
故人知謹注錯,慎習俗,大積靡,則爲君子矣」,《性惡篇》曰「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方言》曰「還,積也」,「還」與「儇」聲近而義同,是「靡之儇之」皆積貫之意也。
陋者俄且僩也 「則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愚者俄且知也」。
楊注曰:「『僩』與『撊』同。
《方言》雲:『晉魏之閒謂猛爲撊。
』『陋者俄且僩』,言鄙陋之人俄且矜莊、有威儀也。
《詩》曰『瑟兮僩兮』,鄭雲:『僩,寬大也。
』下闆反。
」盧雲:「案此注説頗岐出,竊疑『僩』當爲嫻雅之義,《賈誼書·傅職篇》雲『明僩雅以道之文』,又《道術篇》雲『容志審道謂之僩,反僩爲野』,此以『僩』與『陋』相對,義亦合。
」念孫案:盧説是也,《脩身篇》「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閑」與「陋」對文,是其證。
「僩」、「閑」古字同耳。
楊後説以僩爲寬大,近之。
陳説略同。
是若不行則湯武在上曷益桀紂在上曷損 念孫案:「是若不行」,「是」字承上文「告之示之」四句而言。
言民從告示,故湯武在上則治,桀紂在上則亂;若民不從告示,則湯武在上何益,桀紂在上亦何損乎?楊注雲「若不行告示之道,則湯武何益,桀紂何損?所以貴湯武、賤桀紂,以行與不行耳」,失之。
豈非 「豈非人之情,固可與如此,可與如彼也哉」。
念孫案:「豈」本作「幾」,古「豈」字也。
今作「豈」者,後人不識古字而改之耳。
案上文「幾直夫芻豢稻粱之縣糟穅爾哉」,注雲:「幾,讀爲豈,下同。
」下文「幾不甚善矣哉」,注雲:「幾,亦讀爲豈。
」後注既言「幾亦讀爲豈」,則前注不須更言「下同」,所謂「下同」者,正指此「幾」字而言。
今改「幾」爲「豈」,則前注所謂「下同」者竟不知何指矣。
幾不 「非不欲也,幾不長慮顧後而恐無以繼之故也」。
念孫案:「非不欲也」二句,文意緊相承接,中不當有「幾不」二字,蓋涉下文「幾不甚善」而衍。
下文「幾」字有音,而此無音,則爲衍文明矣。
爲溝壑中瘠 「是其所以不免於凍餓,操瓢囊爲溝壑中瘠者也」。
念孫案:「瘠」讀爲「掩骼埋胔」之「胔」。
露骨曰骼,有肉曰胔。
出蔡氏《月令章句》。
言凍餓而轉死於溝壑,故曰「爲溝壑中胔」,作「瘠」者,借字耳。
説見《管子·八觀篇》。
楊以「瘠」爲「羸瘦」,失之。
其功盛姚遠矣 以觀其盛 饗其盛 嚮萬物之美而盛憂兼萬物之利而盛害 「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將爲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後,而保萬世也,其流長矣,其溫厚矣。
「溫」讀爲「蕰」,蕰積也。
《大雅·雲漢篇》「蕰隆蟲蟲」,正義:「蕰,作溫。
」《内則》「柔色以溫之」,釋文:「溫,本又作蕰。
」是「蕰」與「溫」通,楊注「溫,猶足也」,非是。
汪説、陳説同。
其功盛姚遠矣」。
楊注曰:「姚與遙同,言功業之盛甚長遠也。
」引之曰:楊讀「盛」爲「茂盛」之「盛」,非也。
「盛」讀爲「成」,「成」亦「功」也。
《爾雅》曰:「功,成也。
」《大戴禮·盛德篇》曰「能成德法者爲有功」,《周官·典婦功》曰「秋獻功」,《稾人》曰「秋獻成」,是「成」與「功」同義。
「姚」亦「遠」也。
言其功甚遠也。
「成」與「盛」古同聲而通用。
《説卦傳》「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言莫成乎艮也。
「莫成乎艮」即「成言乎艮」,説見《經義述聞》。
《呂氏春秋·悔過篇》「我行數千裡以襲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備必已盛矣」,言其備已成也。
高注:「盛,彊也。
」失之。
《繫辭傳》「成象之謂乾」,蜀才本「成」作「盛」。
《左氏春秋·莊八年》「師及齊師圍郕」,《公羊》「郕」作「成」,《隱五年》《十年》《文十二年》竝作「盛」。
《秦策》「今王使成橋守事於韓」,《史記·春申君傳》「成」作「盛」。
《封禪書》「七曰日主,祠成山」,《漢書·郊祀志》「成」作「盛」。
皆其證也。
《王霸篇》曰「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觀其盛」,言觀其成也。
楊注:「盛,讀爲成。
」《臣道篇》曰:「明主尚賢使能而饗其盛,闇主妬賢畏能而滅其功」,「盛」讀爲「成」,「成」亦「功」也,楊注「盛謂大業」,失之。
故《説苑·臣術篇》作「上賢使能而享其功」,《正名篇》曰「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故嚮萬物之美而盛憂,兼萬物之利而盛害」,言美反成憂,利反成害也。
孰脩爲 「非孰脩爲之君子莫之能知也」。
念孫案:《禮論篇》曰「非順孰修爲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楊彼注雲:「順,從也。
孰,精也。
脩,治也。
爲,作也。
」此文脫「順」字,楊又雲「孰,甚也,甚脩飾作爲之君子」,直望文生義耳,當從《禮論篇》補「順」字。
以獨則足樂意者其是邪 「夫《詩》《書》《禮》《樂》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
以治情則利,以爲名則榮,以羣則和,以獨則足,樂意者其是邪」。
楊讀「以獨則足」爲句,注雲:「知《詩》《書》《禮》《樂》,羣居則和同,獨處則自足也。
」又讀「樂意者其是邪」爲句,注雲:「樂意莫過於此。
」念孫案:此當讀「以獨則足樂」爲句,言獨居而説《禮》《樂》、敦《詩》《書》,則緻足樂也。
以羣則和,以獨則足樂,「樂」與「和」義正相承,則「樂」字上屬爲句明矣。
「意者其是邪」,自爲一句,「意」者,語詞也。
「其是邪」指《詩》《書》《禮》《樂》而言,《呂氏春秋·重言篇》曰「日之役者,有執蹠而上視者,意者其是邪」,句法正與此同。
然則 「夫貴爲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然則從人之欲則勢不能容,物不能贍也」。
念孫案:「然則」猶言「然而」也,説見《釋詞》「則」字下。
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 元刻無「賢」字。
念孫案:無「賢」字者是也。
「知」讀爲「智」,「智」對「愚」,「能」對「不能」,則不得有「賢」字明矣。
下文「以仁厚知能盡官職」,「知能」二字,正與此相應,是其證。
宋本有「賢」字者,蓋誤讀「知」爲「知識」之「知」,故於「愚」上加「賢」字,而以爲「知賢愚能不能之分」也。
不知「使有」二字直貫至「知愚能不能之分」而止,若讀「知」爲「知識」之「知」,則與「使有」二字不相聯屬矣。
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 楊注曰:「斬而齊,謂彊斬之使齊,若《漢書》雲『一切』者。
」劉雲:「『斬』讀如『儳』,《説文》:『儳,儳互不齊也。
』《周語》『冒沒輕儳』,韋注雲:『儳,進退上下無列也。
』言多儳互不齊,乃其所以爲齊也。
」念孫案:僖二十三年《左傳》「鼓儳可也」,杜注:「儳巖,未整陳。
」義與此同。
「儳而齊」即《正名篇》所謂「差差然而齊」。
」《周官·遂師》「庀其委積」,故書「庀」爲「比」,鄭司農讀爲「庀」,《大司馬》「比軍衆」,「比」或作「庀」,是「庀」與「比」通。
「敦比其事業」猶雲治其事業耳。
《彊國篇》「敦比於小事」,義與此同。
楊注以爲「精審躬親」,亦失之。
陶誕 「陶誕、突盜、愓悍、憍暴,以偷生反側於亂世之閒」。
楊注曰:「『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嚚之貌。
或曰:當爲『逃』,隱匿其情也。
」念孫案:楊釋「陶」字之義未安,餘謂「陶」讀爲「謟」。
音「滔」。
「謟」、「誕」雙聲字,「謟」亦「誕」也。
《性惡篇》曰「其言也謟,其行也悖」,謂其言誕也,即上所謂「飾邪説,文姦言」也。
作「陶」者,借字耳。
凡從舀、從匋之字多相通,《小爾雅》「縚,索也」,「縚」即「宵爾索綯」之「綯」。
《小雅·菀柳篇》「上帝甚蹈」,《一切經音義》五引《韓詩》「蹈」作「陶」。
《楚辭·九章》「滔滔孟夏兮」,《史記·屈原傳》作「陶陶」。
《説文》「搯搯,捾也」,《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曰「捾出曰掏」,皆其證也。
《彊國篇》曰「陶誕比周以争與,汙漫突盜以争地」,「陶」、「誕」、「突」、「盜」四字義竝與此同。
疾 「小人也者,疾爲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爲詐而欲人之親己也」。
念孫案:疾,猶力也。
言力爲誕、力爲詐也。
上文雲「軥録疾力,以敦比其事業」,《仲尼篇》雲「疾力以申重之」,是「疾」與「力」同義,《臣道篇》雲「事人而不順者,不疾者也」,言事上不力也。
《呂氏春秋·尊師篇》「疾諷誦」,高注雲:「疾,力也。
」 慮之難知也 念孫案:此言小人之慮事不能知也。
蓋公生明,私生暗,小人之思慮不足以知事,故曰「慮之難知」,下文「行之難安」「持之難立」與此文同一例。
楊注雲「慮之難知,謂人難測其姦詐」,則與下二句不合。
注錯 「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
楊注曰:「注錯,謂所注意錯履也,亦與措置義同。
」念孫案:楊後説得之,「注」、「錯」二字同義。
《廣雅》「措、鉒,置也」,「措鉒」即「注錯」,是「注錯」同訓爲「置」,非「注意錯履」之謂也。
下文曰「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又曰「在注錯習俗之所積耳」,舊本「注錯」上有「埶」字,涉下文「得埶」而衍,今據上文删。
《儒效篇》曰「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又曰「謹注錯,慎習俗」,「注錯」二字皆上下平列。
君子安雅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引之曰:「雅」讀爲「夏」,「夏」謂中國也,故與「楚」、「越」對文。
《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其證。
古者「夏」、「雅」二字互通,故《左傳》「齊大夫子雅」,《韓子·外儲説右篇》作「子夏」。
楊注雲「正而有美德謂之雅」,此下有「《詩》曰『弁彼鸒斯,歸飛提提』,鸒斯,雅烏也」十五字,乃後人妄加,非楊注原文。
則與上二句不對矣。
習俗 「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楊注曰:「習俗,謂所習風俗。
」念孫案:「習」、「俗」雙聲字,「俗」即是「習」,非謂「所習風俗」也。
《説文》「俗,習也」,《廣雅》同。
《周官·大司徒》注曰「俗,謂土地所生習也」,《性惡篇》曰「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俗於亂世之民」,不俗,不習也。
楊注「俗,謂從其俗」,亦誤。
又《儒效篇》「習俗移志,安久移質」,餘見前「注錯」下。
《大略篇》曰「政教習俗,相順而後行」,《史記·秦始皇紀》「宣省習俗」,《漢書·食貨志》「同巧拙而合習俗」,「習俗」二字皆上下平列。
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念孫案:此二十三字涉上文而衍,下文「爲堯禹則常安榮,爲桀紂則常危辱」雲雲,與上文「在注錯習俗之所積」句緊相承接,若加此二十三字,則隔斷上下語脈,故知爲衍文。
今是 「今是人之口腹」。
念孫案:「今是」猶言「今夫」也,説見《釋詞》「是」字下。
無嗛於鼻 「彼臭之而無嗛於鼻,嘗之而甘於口,食之而安於體,則莫不棄此而取彼矣」。
念孫案:「臭之而無嗛於鼻」,「無」,衍字也。
嗛,苦簟反,快也。
《莊子·盜跖篇》曰「口嗛於芻豢醪醴之味」,《趙策》曰「衣服之便於體,膳啗之嗛於口」,《魏策》曰「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高注:「嗛,快也。
」「臭之而嗛於鼻,嘗之而甘於口,食之而安於體」三句文同一例,若「嗛」上有「無」字,則與下文不合矣。
楊讀「嗛」爲「慊」,而訓爲「厭」,失之。
汪説同。
靡之儇之 積靡使然也 「人者,「人」與「仁」同,説見《脩身篇》「愛人」下。
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鉛之重之」。
楊注曰:「靡,順從也。
儇,疾也。
靡之儇之,猶言緩之急之也。
」引之曰:楊説非也。
靡之儇之,即《賈子》所雲「服習積貫」也,《儒效篇》曰「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
楊注「靡,順也。
順其積習故能然」,非是。
故人知謹注錯,慎習俗,大積靡,則爲君子矣」,《性惡篇》曰「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方言》曰「還,積也」,「還」與「儇」聲近而義同,是「靡之儇之」皆積貫之意也。
陋者俄且僩也 「則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愚者俄且知也」。
楊注曰:「『僩』與『撊』同。
《方言》雲:『晉魏之閒謂猛爲撊。
』『陋者俄且僩』,言鄙陋之人俄且矜莊、有威儀也。
《詩》曰『瑟兮僩兮』,鄭雲:『僩,寬大也。
』下闆反。
」盧雲:「案此注説頗岐出,竊疑『僩』當爲嫻雅之義,《賈誼書·傅職篇》雲『明僩雅以道之文』,又《道術篇》雲『容志審道謂之僩,反僩爲野』,此以『僩』與『陋』相對,義亦合。
」念孫案:盧説是也,《脩身篇》「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閑」與「陋」對文,是其證。
「僩」、「閑」古字同耳。
楊後説以僩爲寬大,近之。
陳説略同。
是若不行則湯武在上曷益桀紂在上曷損 念孫案:「是若不行」,「是」字承上文「告之示之」四句而言。
言民從告示,故湯武在上則治,桀紂在上則亂;若民不從告示,則湯武在上何益,桀紂在上亦何損乎?楊注雲「若不行告示之道,則湯武何益,桀紂何損?所以貴湯武、賤桀紂,以行與不行耳」,失之。
豈非 「豈非人之情,固可與如此,可與如彼也哉」。
念孫案:「豈」本作「幾」,古「豈」字也。
今作「豈」者,後人不識古字而改之耳。
案上文「幾直夫芻豢稻粱之縣糟穅爾哉」,注雲:「幾,讀爲豈,下同。
」下文「幾不甚善矣哉」,注雲:「幾,亦讀爲豈。
」後注既言「幾亦讀爲豈」,則前注不須更言「下同」,所謂「下同」者,正指此「幾」字而言。
今改「幾」爲「豈」,則前注所謂「下同」者竟不知何指矣。
幾不 「非不欲也,幾不長慮顧後而恐無以繼之故也」。
念孫案:「非不欲也」二句,文意緊相承接,中不當有「幾不」二字,蓋涉下文「幾不甚善」而衍。
下文「幾」字有音,而此無音,則爲衍文明矣。
爲溝壑中瘠 「是其所以不免於凍餓,操瓢囊爲溝壑中瘠者也」。
念孫案:「瘠」讀爲「掩骼埋胔」之「胔」。
露骨曰骼,有肉曰胔。
出蔡氏《月令章句》。
言凍餓而轉死於溝壑,故曰「爲溝壑中胔」,作「瘠」者,借字耳。
説見《管子·八觀篇》。
楊以「瘠」爲「羸瘦」,失之。
其功盛姚遠矣 以觀其盛 饗其盛 嚮萬物之美而盛憂兼萬物之利而盛害 「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將爲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後,而保萬世也,其流長矣,其溫厚矣。
「溫」讀爲「蕰」,蕰積也。
《大雅·雲漢篇》「蕰隆蟲蟲」,正義:「蕰,作溫。
」《内則》「柔色以溫之」,釋文:「溫,本又作蕰。
」是「蕰」與「溫」通,楊注「溫,猶足也」,非是。
汪説、陳説同。
其功盛姚遠矣」。
楊注曰:「姚與遙同,言功業之盛甚長遠也。
」引之曰:楊讀「盛」爲「茂盛」之「盛」,非也。
「盛」讀爲「成」,「成」亦「功」也。
《爾雅》曰:「功,成也。
」《大戴禮·盛德篇》曰「能成德法者爲有功」,《周官·典婦功》曰「秋獻功」,《稾人》曰「秋獻成」,是「成」與「功」同義。
「姚」亦「遠」也。
言其功甚遠也。
「成」與「盛」古同聲而通用。
《説卦傳》「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言莫成乎艮也。
「莫成乎艮」即「成言乎艮」,説見《經義述聞》。
《呂氏春秋·悔過篇》「我行數千裡以襲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備必已盛矣」,言其備已成也。
高注:「盛,彊也。
」失之。
《繫辭傳》「成象之謂乾」,蜀才本「成」作「盛」。
《左氏春秋·莊八年》「師及齊師圍郕」,《公羊》「郕」作「成」,《隱五年》《十年》《文十二年》竝作「盛」。
《秦策》「今王使成橋守事於韓」,《史記·春申君傳》「成」作「盛」。
《封禪書》「七曰日主,祠成山」,《漢書·郊祀志》「成」作「盛」。
皆其證也。
《王霸篇》曰「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觀其盛」,言觀其成也。
楊注:「盛,讀爲成。
」《臣道篇》曰:「明主尚賢使能而饗其盛,闇主妬賢畏能而滅其功」,「盛」讀爲「成」,「成」亦「功」也,楊注「盛謂大業」,失之。
故《説苑·臣術篇》作「上賢使能而享其功」,《正名篇》曰「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故嚮萬物之美而盛憂,兼萬物之利而盛害」,言美反成憂,利反成害也。
孰脩爲 「非孰脩爲之君子莫之能知也」。
念孫案:《禮論篇》曰「非順孰修爲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楊彼注雲:「順,從也。
孰,精也。
脩,治也。
爲,作也。
」此文脫「順」字,楊又雲「孰,甚也,甚脩飾作爲之君子」,直望文生義耳,當從《禮論篇》補「順」字。
以獨則足樂意者其是邪 「夫《詩》《書》《禮》《樂》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
以治情則利,以爲名則榮,以羣則和,以獨則足,樂意者其是邪」。
楊讀「以獨則足」爲句,注雲:「知《詩》《書》《禮》《樂》,羣居則和同,獨處則自足也。
」又讀「樂意者其是邪」爲句,注雲:「樂意莫過於此。
」念孫案:此當讀「以獨則足樂」爲句,言獨居而説《禮》《樂》、敦《詩》《書》,則緻足樂也。
以羣則和,以獨則足樂,「樂」與「和」義正相承,則「樂」字上屬爲句明矣。
「意者其是邪」,自爲一句,「意」者,語詞也。
「其是邪」指《詩》《書》《禮》《樂》而言,《呂氏春秋·重言篇》曰「日之役者,有執蹠而上視者,意者其是邪」,句法正與此同。
然則 「夫貴爲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然則從人之欲則勢不能容,物不能贍也」。
念孫案:「然則」猶言「然而」也,説見《釋詞》「則」字下。
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 元刻無「賢」字。
念孫案:無「賢」字者是也。
「知」讀爲「智」,「智」對「愚」,「能」對「不能」,則不得有「賢」字明矣。
下文「以仁厚知能盡官職」,「知能」二字,正與此相應,是其證。
宋本有「賢」字者,蓋誤讀「知」爲「知識」之「知」,故於「愚」上加「賢」字,而以爲「知賢愚能不能之分」也。
不知「使有」二字直貫至「知愚能不能之分」而止,若讀「知」爲「知識」之「知」,則與「使有」二字不相聯屬矣。
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 楊注曰:「斬而齊,謂彊斬之使齊,若《漢書》雲『一切』者。
」劉雲:「『斬』讀如『儳』,《説文》:『儳,儳互不齊也。
』《周語》『冒沒輕儳』,韋注雲:『儳,進退上下無列也。
』言多儳互不齊,乃其所以爲齊也。
」念孫案:僖二十三年《左傳》「鼓儳可也」,杜注:「儳巖,未整陳。
」義與此同。
「儳而齊」即《正名篇》所謂「差差然而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