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一
關燈
小
中
大
固」、「埶詐」、「順墨」、「雜汙」亦兩字平列。
古字「仁」與「人」通,此「人」字即「仁愛」之「仁」,非「節用而愛人」之「人」。
橫行 「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
楊注曰:「橫行,不順理而行也。
」引之曰:「橫」讀爲「廣」。
《堯典》「光被四表」,《今文尚書》作「橫被」。
漢《成陽靈臺碑》《成陽令唐扶頌》竝作「廣被」。
執詐 「體倨固而心執詐」。
引之曰:「執詐」當爲「埶詐」,字之誤也。
《議兵篇》曰:「兵之所貴者埶利也,所行者變詐也。
」又曰:「隆埶詐,尚功利。
」又曰:「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險阸其下,獲其功用而已矣。
」「埶」與「詐」義相近。
《後漢書·崔駰傳》「範蠡錯埶於會稽」,李賢曰:「埶謂謀略也。
」 辟違 「辟違而不愨」。
楊注曰:「乖僻違背,不能端愨誠信。
『辟』讀爲『僻』。
」念孫案:楊分「僻」、「違」爲二義,非也。
「僻」、「違」皆邪也。
《周語》「動匱百姓,以逞其違」,《晉語》「若有違質,教將不入」,韋注竝曰:「違,邪也。
」《堯典》「靜言庸違」,《史記·五帝紀》作「共工善言其用僻」,是「僻」即「違」也。
上文曰「不由禮則夷固辟違,庸衆而野」,《不苟篇》曰「倨傲僻違,以驕溢人」,《非十二子篇》曰「甚僻違而無類」,昭二十年《左傳》曰「動作辟違,從欲厭私」,義竝與此同。
《成相篇》曰「邪枉辟回失道途」,「辟回」即「僻違」。
《小雅·鼓鍾篇》「其德不回」,毛傳曰:「回,邪也。
」《大雅·大明篇》「厥德不回」,毛傳曰:「回,違也。
」《堯典》「靜言庸違」,文十八年《左傳》作「靖譖庸回」,杜注曰:「回,邪也。
」昭二十六年《左傳》「君無違德」,《論衡·變虛篇》作「回德」。
擊戾 「行而俯項,非擊戾也」。
念孫案:《淮南·主術篇》曰:「木擊折轊,水戾破舟。
」又曰:「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動廢置,曲得其宜,無所擊戾,無不畢宜。
」然則「擊戾」者,謂有所抵觸也。
「行而俯項,非擊戾也」者,謂非懼其有所抵觸,而俯項以避之也,與上下文同一例。
楊雲「擊戾,謂項曲戾不能仰者,猶言了戾也」,失之遠矣。
學曰 「故學曰『遲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
念孫案:「學曰」疑當作「學者」,謂學者或遲或速、或先或後,皆可同至也。
見下文。
今本「者」作「曰」,寫者脫其半耳。
楊雲「學曰,謂爲學者傳此言也」,此不得其解而爲之詞。
或不爲爾宋呂、錢本竝如是。
「是無它故焉,或爲之,或不爲爾」。
盧從元刻於「不爲」下增「之」字,「爾」改「耳」。
念孫案:下句無「之」字者,蒙上而省也。
《羣書治要》亦無「之」字。
「耳」、「爾」古字通,當從宋本。
出入不遠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
其爲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
楊注曰:「出入,謂道路所至也。
」念孫案:楊説非也。
「出入」當爲「出人」,言爲學而多暇日,則或作或輟,其出人必不遠也。
下文雲:「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正謂聖人之出人遠也。
若雲「出入不遠」,則義不可通。
《文選·登樓賦》注引此已誤,《韓詩外傳》曰「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日日多者,此句有誤。
出人不遠矣」,義本《荀子》,今據以訂正。
篤志而體 「篤志而體,君子也」。
楊注曰:「厚其志而知大體者也。
」念孫案:《爾雅》:「篤,固也。
」説見《經義述聞》。
「體」讀爲「履」。
「篤志而體」,謂固其志以履道,非謂厚其志而知大體也。
《衛風·氓篇》「體無咎言」,《韓詩》「體」作「履」,《坊記》引《詩》亦作「履」。
《管子·内業篇》「戴大圜而履大方」,《心術篇》「履」作「體」,是「履」、「體」古字通。
齊明 「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引之曰:齊者,智慮之敏也。
故以「齊明」連文。
楊曰「齊謂無偏頗也」,失之。
説見《毛詩述聞·小雅》「人之齊聖」下。
渠渠然 「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
太倉陳氏碩甫曰:「渠渠,猶瞿瞿。
《齊風》傳雲:『瞿瞿,無守之貌。
』楊注『渠』讀爲『遽』,『不寬泰之貌』,失之。
」 舍亂妄無爲也 「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爲也」。
楊注曰:「舍,除也。
除亂妄之人孰肯爲此也。
」念孫案:「舍亂妄無爲」,言所爲皆亂妄耳,楊説非。
遠思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思也早」。
盧補校雲:「『遠思』疑當是『遠患』。
」念孫案:宋錢佃本作「遠害」。
懼 「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
引之曰:懼者,怯也,故與「勇」對文。
《呂氏春秋·知度篇》「工拙、愚智、勇懼」,亦以「懼」對「勇」。
君子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勌而容貌不枯 念孫案:「枯」讀爲「楛」。
《天論篇》「楛耕傷稼」,《韓詩外傳》作「枯」。
《鄉射禮》注「肅慎氏貢楛矢」,《釋文》作「枯」。
言君子雖安燕而血氣不懈惰,雖勞勌而容貌不楛僈。
楛僈,猶苟且也。
《榮辱篇》雲「其定取舍楛僈」,《富國篇》雲「其於禮義節奏也,芒軔僈楛」,《淮南·時則篇》雲「工事苦慢」,「苦慢」與「楛僈」同。
《彊國篇》雲「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非十二子篇》雲「君子佚而不惰,勞而不僈」,此謂君子之容也,故曰「動容貌,斯遠暴慢矣」。
《大略篇》雲「君子勞倦而不苟」,或言「苟」,或言「楛」,或言「僈」,或言「楛僈」,其義一而已矣。
安燕而血氣不惰柬理也《爾雅》:「柬,擇也。
」勞勌而容貌不枯好交也 楊注曰:「以和好交接於物,志意常泰也。
」念孫案:「好交」二字與「容貌不枯」無涉,楊曲爲之説,非也。
或引《榮辱篇》「豢之而俞瘠者,交也」,以爲「容貌不枯,好交也」之證,斯爲巨謬矣。
「交」當爲「文」,隷書「交」字或作「」見漢《尹宙碑》。
與「文」相似而誤。
上言「柬理」,下言「好文」好,呼報反。
「理」與「文」皆謂禮也,《禮論篇》雲「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又雲「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性惡篇》雲「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賦篇·禮賦》雲「非絲非帛,文理成章」,凡《荀子書》言「文理」者,皆謂禮也。
故曰:「安燕而血氣不惰,柬理也;勞勌而容貌不楛,好文也。
」 不 苟 故懷負石 「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爲者也」。
宋呂、錢本竝如是。
元刻删「故懷」二字,而盧本從之,雲:「宋本『負石』上有『故懷』二字,案文不當有。
」念孫案:宋本是也,「故」字乃總冒下文之詞。
「懷負石而赴河」者,負,抱也。
見《内則》注、《淮南·説林篇》注。
謂抱石於懷中而赴河也。
《韓詩外傳》曰「申徒狄抱石而沈於河」,是其證。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徐衍負石入海」,亦謂抱石也。
盧未曉「負」字之義,而誤以爲「負擔」之「負」,故以「懷」字爲不當有而竝删「故」字。
申徒狄 楊注曰:「《莊子音義》曰:『殷時人。
』」劉雲:「案:服虔《漢書注》亦曰:『殷之末世介士也。
』高誘《説山訓》注亦曰:『殷末人。
』然《外傳》及《新序》竝載申徒狄事,其答崔嘉有『吳殺子胥,陳殺洩冶』語,據此言之,則非殷時人。
」 易知 不辭 「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
《韓詩外傳》「易知」作「易和」,「不辭」作「不亂」。
念孫案:《外傳》是也,「和」與「狎」義相近,「懼」與「脅」義相近,故曰「易和而難狎,易懼而難脅」。
今本「和」作「知」,則於義遠矣。
「不辭」二字文不成義,亦當依《外傳》作「不亂」,楊雲「不至於騁辭」,加「騁」字以釋之,其失也迂矣。
「和」「知」、「亂」「辭」,皆形近而誤。
立 「君子立而不勝」,楊注曰:「雖立而不能勝。
」念孫案:楊説非也。
「立」當爲「立」,字之誤也。
俗書「」字作「直」,「」字作「寡」,二形略相似,故「」誤爲「」,《文選·顔延之〈和謝監靈運詩〉》注引此已誤。
「勝」讀若「升」。
《漸》六四「終莫之勝」,虞翻曰:「勝,陵也。
」《小雅·正月篇》「靡人弗勝」,毛傳曰:「勝,乘也。
」「乘」亦「陵」也。
《管子·侈靡篇》「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勝」,謂卑而不可陵也。
此言君子雖特立獨行而不以陵人,非謂人不能勝君子也。
此文雲「君子廉而不劌,辯而不争,直立而不勝」;《榮辱篇》雲「辯而不説者,争也;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劌也。
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之所不爲也」,足與此文互相證明矣。
容 「恭敬謹慎而容」。
楊注曰:「不至於孤介也。
」念孫案:楊説「容」字之義未確,「容」之言「裕」也,言君子敬慎而不局促,綽綽有裕也。
《非十二子篇》「修告導寬容之義」,《韓詩外傳》作「寬裕」,是「容」、「裕」古字通。
古者東、侯二部共入而互轉,故説文「容」、「裕」二字皆以谷爲聲。
《史記·平準書》「盜摩錢裏取鎔」,《漢書·食貨志》「鎔」作「鋊」,音「浴」,亦其例也。
義 「正義直指,舉人之過」。
引之曰:「義」讀爲「議」,《韓詩外傳》作「正言直行,指人之過」,「言」亦「議」也。
《韓策》曰「嚴遂政議直指,舉韓傀之過」,是其證。
《趙策》「臣愚不達於王之議」,《史記·趙世家》「議」作「義」。
《史記·鄒陽傳》「畢議願知」,《漢書》作「義」。
又《韓子·揚榷篇》「上不與義之」,《東周策》「秦王不聽羣臣父兄之義」,《淮南·泰族篇》「刺幾辯義」,「義」竝與「議」同。
天而道 「君子大心則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
念孫案:「天而道」三字文義不明,當依《韓詩外傳》作「敬天而道」,與「畏義而節」對文,楊注失之。
喜則和而理憂則靜而理宋呂、錢本竝如是。
楊注雲:「皆當其理。
」《外傳》作「喜即和而治,憂即靜而違」,盧從《外傳》改下句爲「憂則靜而違」。
劉雲:「案:注雲『皆當其理』,則楊氏所據本兩句竝是『理』字。
盧據《外傳》改下『理』字作『違』,《易》曰『樂則行之,憂則違之』,此『違』字所本。
然《易》言出處,此言性情,義各有當。
《外傳》引《荀》,頗多改竄,恐不得徑據彼以易此也。
又《仲尼篇》雲『福事至則和而理,禍事至則靜而理』,與此文義略同,彼注雲:『理,謂不失其道。
和而理,謂不充屈。
靜而理,謂不隕穫也。
』亦竝是『理』字,則不當依《外傳》作『違』明矣。
竊疑《荀子》本文上句作『治』,下句作『理』,唐初避諱,凡『治』字悉改作『理』,中葉以後,又復回改作『治』,惟此兩處文義相混,校書者不能定其孰爲本文,故仍而不革。
楊氏作注時未能審正而從爲之辭耳。
今上句依《外傳》作『和而治』,下句作『靜而理』,庶幾得之。
《仲尼篇》放此。
」念孫案:劉説甚允。
攫盜而漸 是漸之也 則下漸詐矣 「小人知則攫盜而漸,愚則毒賊而亂」。
楊注曰:「漸,進也。
謂貪利不知止也。
」引之曰:楊未曉「漸」字之義。
漸,詐欺也,小人之智則攫盜而已矣,詐欺而已矣。
《議兵篇》曰「招近募選,隆埶詐,尚功利,是漸之也」,《正論篇》曰「上幽險則下漸詐矣」,楊訓「漸」爲「進」,又訓爲「浸漬」,皆失之。
義竝與此同,《呂刑》曰「民興胥漸」,言小民方興,相爲詐欺也。
傳以「漸」爲「漸化」,失之。
説見《經義述聞》。
《莊子·胠篋篇》曰「知詐漸毒」,李頤以「漸」爲「漸漬」,失之。
此皆古人謂「詐」爲「漸」之證,説者都不尋省,望文生義,失其傳久矣。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劉雲:「案:誠者,君子所以成始而成終也。
以成始,則《大學》之『誠其意』是也;以成終,則《中庸》之『至誠無息』是也。
此言養心莫善於誠,即誠意之事,故下文亦言『慎獨』。
」棲霞郝氏
古字「仁」與「人」通,此「人」字即「仁愛」之「仁」,非「節用而愛人」之「人」。
橫行 「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
楊注曰:「橫行,不順理而行也。
」引之曰:「橫」讀爲「廣」。
《堯典》「光被四表」,《今文尚書》作「橫被」。
漢《成陽靈臺碑》《成陽令唐扶頌》竝作「廣被」。
執詐 「體倨固而心執詐」。
引之曰:「執詐」當爲「埶詐」,字之誤也。
《議兵篇》曰:「兵之所貴者埶利也,所行者變詐也。
」又曰:「隆埶詐,尚功利。
」又曰:「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險阸其下,獲其功用而已矣。
」「埶」與「詐」義相近。
《後漢書·崔駰傳》「範蠡錯埶於會稽」,李賢曰:「埶謂謀略也。
」 辟違 「辟違而不愨」。
楊注曰:「乖僻違背,不能端愨誠信。
『辟』讀爲『僻』。
」念孫案:楊分「僻」、「違」爲二義,非也。
「僻」、「違」皆邪也。
《周語》「動匱百姓,以逞其違」,《晉語》「若有違質,教將不入」,韋注竝曰:「違,邪也。
」《堯典》「靜言庸違」,《史記·五帝紀》作「共工善言其用僻」,是「僻」即「違」也。
上文曰「不由禮則夷固辟違,庸衆而野」,《不苟篇》曰「倨傲僻違,以驕溢人」,《非十二子篇》曰「甚僻違而無類」,昭二十年《左傳》曰「動作辟違,從欲厭私」,義竝與此同。
《成相篇》曰「邪枉辟回失道途」,「辟回」即「僻違」。
《小雅·鼓鍾篇》「其德不回」,毛傳曰:「回,邪也。
」《大雅·大明篇》「厥德不回」,毛傳曰:「回,違也。
」《堯典》「靜言庸違」,文十八年《左傳》作「靖譖庸回」,杜注曰:「回,邪也。
」昭二十六年《左傳》「君無違德」,《論衡·變虛篇》作「回德」。
擊戾 「行而俯項,非擊戾也」。
念孫案:《淮南·主術篇》曰:「木擊折轊,水戾破舟。
」又曰:「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動廢置,曲得其宜,無所擊戾,無不畢宜。
」然則「擊戾」者,謂有所抵觸也。
「行而俯項,非擊戾也」者,謂非懼其有所抵觸,而俯項以避之也,與上下文同一例。
楊雲「擊戾,謂項曲戾不能仰者,猶言了戾也」,失之遠矣。
學曰 「故學曰『遲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
念孫案:「學曰」疑當作「學者」,謂學者或遲或速、或先或後,皆可同至也。
見下文。
今本「者」作「曰」,寫者脫其半耳。
楊雲「學曰,謂爲學者傳此言也」,此不得其解而爲之詞。
或不爲爾宋呂、錢本竝如是。
「是無它故焉,或爲之,或不爲爾」。
盧從元刻於「不爲」下增「之」字,「爾」改「耳」。
念孫案:下句無「之」字者,蒙上而省也。
《羣書治要》亦無「之」字。
「耳」、「爾」古字通,當從宋本。
出入不遠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
其爲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
楊注曰:「出入,謂道路所至也。
」念孫案:楊説非也。
「出入」當爲「出人」,言爲學而多暇日,則或作或輟,其出人必不遠也。
下文雲:「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正謂聖人之出人遠也。
若雲「出入不遠」,則義不可通。
《文選·登樓賦》注引此已誤,《韓詩外傳》曰「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日日多者,此句有誤。
出人不遠矣」,義本《荀子》,今據以訂正。
篤志而體 「篤志而體,君子也」。
楊注曰:「厚其志而知大體者也。
」念孫案:《爾雅》:「篤,固也。
」説見《經義述聞》。
「體」讀爲「履」。
「篤志而體」,謂固其志以履道,非謂厚其志而知大體也。
《衛風·氓篇》「體無咎言」,《韓詩》「體」作「履」,《坊記》引《詩》亦作「履」。
《管子·内業篇》「戴大圜而履大方」,《心術篇》「履」作「體」,是「履」、「體」古字通。
齊明 「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引之曰:齊者,智慮之敏也。
故以「齊明」連文。
楊曰「齊謂無偏頗也」,失之。
説見《毛詩述聞·小雅》「人之齊聖」下。
渠渠然 「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
太倉陳氏碩甫曰:「渠渠,猶瞿瞿。
《齊風》傳雲:『瞿瞿,無守之貌。
』楊注『渠』讀爲『遽』,『不寬泰之貌』,失之。
」 舍亂妄無爲也 「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爲也」。
楊注曰:「舍,除也。
除亂妄之人孰肯爲此也。
」念孫案:「舍亂妄無爲」,言所爲皆亂妄耳,楊説非。
遠思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思也早」。
盧補校雲:「『遠思』疑當是『遠患』。
」念孫案:宋錢佃本作「遠害」。
懼 「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
引之曰:懼者,怯也,故與「勇」對文。
《呂氏春秋·知度篇》「工拙、愚智、勇懼」,亦以「懼」對「勇」。
君子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勌而容貌不枯 念孫案:「枯」讀爲「楛」。
《天論篇》「楛耕傷稼」,《韓詩外傳》作「枯」。
《鄉射禮》注「肅慎氏貢楛矢」,《釋文》作「枯」。
言君子雖安燕而血氣不懈惰,雖勞勌而容貌不楛僈。
楛僈,猶苟且也。
《榮辱篇》雲「其定取舍楛僈」,《富國篇》雲「其於禮義節奏也,芒軔僈楛」,《淮南·時則篇》雲「工事苦慢」,「苦慢」與「楛僈」同。
《彊國篇》雲「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非十二子篇》雲「君子佚而不惰,勞而不僈」,此謂君子之容也,故曰「動容貌,斯遠暴慢矣」。
《大略篇》雲「君子勞倦而不苟」,或言「苟」,或言「楛」,或言「僈」,或言「楛僈」,其義一而已矣。
安燕而血氣不惰柬理也《爾雅》:「柬,擇也。
」勞勌而容貌不枯好交也 楊注曰:「以和好交接於物,志意常泰也。
」念孫案:「好交」二字與「容貌不枯」無涉,楊曲爲之説,非也。
或引《榮辱篇》「豢之而俞瘠者,交也」,以爲「容貌不枯,好交也」之證,斯爲巨謬矣。
「交」當爲「文」,隷書「交」字或作「」見漢《尹宙碑》。
與「文」相似而誤。
上言「柬理」,下言「好文」好,呼報反。
「理」與「文」皆謂禮也,《禮論篇》雲「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又雲「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性惡篇》雲「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賦篇·禮賦》雲「非絲非帛,文理成章」,凡《荀子書》言「文理」者,皆謂禮也。
故曰:「安燕而血氣不惰,柬理也;勞勌而容貌不楛,好文也。
」 不 苟 故懷負石 「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爲者也」。
宋呂、錢本竝如是。
元刻删「故懷」二字,而盧本從之,雲:「宋本『負石』上有『故懷』二字,案文不當有。
」念孫案:宋本是也,「故」字乃總冒下文之詞。
「懷負石而赴河」者,負,抱也。
見《内則》注、《淮南·説林篇》注。
謂抱石於懷中而赴河也。
《韓詩外傳》曰「申徒狄抱石而沈於河」,是其證。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徐衍負石入海」,亦謂抱石也。
盧未曉「負」字之義,而誤以爲「負擔」之「負」,故以「懷」字爲不當有而竝删「故」字。
申徒狄 楊注曰:「《莊子音義》曰:『殷時人。
』」劉雲:「案:服虔《漢書注》亦曰:『殷之末世介士也。
』高誘《説山訓》注亦曰:『殷末人。
』然《外傳》及《新序》竝載申徒狄事,其答崔嘉有『吳殺子胥,陳殺洩冶』語,據此言之,則非殷時人。
」 易知 不辭 「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
《韓詩外傳》「易知」作「易和」,「不辭」作「不亂」。
念孫案:《外傳》是也,「和」與「狎」義相近,「懼」與「脅」義相近,故曰「易和而難狎,易懼而難脅」。
今本「和」作「知」,則於義遠矣。
「不辭」二字文不成義,亦當依《外傳》作「不亂」,楊雲「不至於騁辭」,加「騁」字以釋之,其失也迂矣。
「和」「知」、「亂」「辭」,皆形近而誤。
立 「君子立而不勝」,楊注曰:「雖立而不能勝。
」念孫案:楊説非也。
「立」當爲「立」,字之誤也。
俗書「」字作「直」,「」字作「寡」,二形略相似,故「」誤爲「」,《文選·顔延之〈和謝監靈運詩〉》注引此已誤。
「勝」讀若「升」。
《漸》六四「終莫之勝」,虞翻曰:「勝,陵也。
」《小雅·正月篇》「靡人弗勝」,毛傳曰:「勝,乘也。
」「乘」亦「陵」也。
《管子·侈靡篇》「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勝」,謂卑而不可陵也。
此言君子雖特立獨行而不以陵人,非謂人不能勝君子也。
此文雲「君子廉而不劌,辯而不争,直立而不勝」;《榮辱篇》雲「辯而不説者,争也;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劌也。
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之所不爲也」,足與此文互相證明矣。
容 「恭敬謹慎而容」。
楊注曰:「不至於孤介也。
」念孫案:楊説「容」字之義未確,「容」之言「裕」也,言君子敬慎而不局促,綽綽有裕也。
《非十二子篇》「修告導寬容之義」,《韓詩外傳》作「寬裕」,是「容」、「裕」古字通。
古者東、侯二部共入而互轉,故説文「容」、「裕」二字皆以谷爲聲。
《史記·平準書》「盜摩錢裏取鎔」,《漢書·食貨志》「鎔」作「鋊」,音「浴」,亦其例也。
義 「正義直指,舉人之過」。
引之曰:「義」讀爲「議」,《韓詩外傳》作「正言直行,指人之過」,「言」亦「議」也。
《韓策》曰「嚴遂政議直指,舉韓傀之過」,是其證。
《趙策》「臣愚不達於王之議」,《史記·趙世家》「議」作「義」。
《史記·鄒陽傳》「畢議願知」,《漢書》作「義」。
又《韓子·揚榷篇》「上不與義之」,《東周策》「秦王不聽羣臣父兄之義」,《淮南·泰族篇》「刺幾辯義」,「義」竝與「議」同。
天而道 「君子大心則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
念孫案:「天而道」三字文義不明,當依《韓詩外傳》作「敬天而道」,與「畏義而節」對文,楊注失之。
喜則和而理憂則靜而理宋呂、錢本竝如是。
楊注雲:「皆當其理。
」《外傳》作「喜即和而治,憂即靜而違」,盧從《外傳》改下句爲「憂則靜而違」。
劉雲:「案:注雲『皆當其理』,則楊氏所據本兩句竝是『理』字。
盧據《外傳》改下『理』字作『違』,《易》曰『樂則行之,憂則違之』,此『違』字所本。
然《易》言出處,此言性情,義各有當。
《外傳》引《荀》,頗多改竄,恐不得徑據彼以易此也。
又《仲尼篇》雲『福事至則和而理,禍事至則靜而理』,與此文義略同,彼注雲:『理,謂不失其道。
和而理,謂不充屈。
靜而理,謂不隕穫也。
』亦竝是『理』字,則不當依《外傳》作『違』明矣。
竊疑《荀子》本文上句作『治』,下句作『理』,唐初避諱,凡『治』字悉改作『理』,中葉以後,又復回改作『治』,惟此兩處文義相混,校書者不能定其孰爲本文,故仍而不革。
楊氏作注時未能審正而從爲之辭耳。
今上句依《外傳》作『和而治』,下句作『靜而理』,庶幾得之。
《仲尼篇》放此。
」念孫案:劉説甚允。
攫盜而漸 是漸之也 則下漸詐矣 「小人知則攫盜而漸,愚則毒賊而亂」。
楊注曰:「漸,進也。
謂貪利不知止也。
」引之曰:楊未曉「漸」字之義。
漸,詐欺也,小人之智則攫盜而已矣,詐欺而已矣。
《議兵篇》曰「招近募選,隆埶詐,尚功利,是漸之也」,《正論篇》曰「上幽險則下漸詐矣」,楊訓「漸」爲「進」,又訓爲「浸漬」,皆失之。
義竝與此同,《呂刑》曰「民興胥漸」,言小民方興,相爲詐欺也。
傳以「漸」爲「漸化」,失之。
説見《經義述聞》。
《莊子·胠篋篇》曰「知詐漸毒」,李頤以「漸」爲「漸漬」,失之。
此皆古人謂「詐」爲「漸」之證,説者都不尋省,望文生義,失其傳久矣。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劉雲:「案:誠者,君子所以成始而成終也。
以成始,則《大學》之『誠其意』是也;以成終,則《中庸》之『至誠無息』是也。
此言養心莫善於誠,即誠意之事,故下文亦言『慎獨』。
」棲霞郝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