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一

關燈
頓之 「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楊注曰:「頓,挈也。

    」盧雲:「頓,猶頓挫,提舉高下之狀若頓首然。

    」念孫案:楊訓「頓」爲「挈」於古無據,且上文已有「挈」字,此不得復訓爲「挈」,盧以「頓」爲「頓挫」,於義尤迂。

    今案:頓者,引也。

    言挈裘領者詘五指而引之,則全裘之毛皆順也。

    《廣雅》曰「扽,引也」,曹憲音「頓」。

    古無「扽」字,借「頓」爲之,《鹽鐵論·詔聖篇》曰「今之治民者,若拙禦馬,行則頓之,止則擊之」,頓之,引之也。

    《釋名》曰:「掣,制也。

    制頓之使順己也。

    」「掣」亦「引」也。

    《鹽鐵論·散不足篇》曰:「吏捕索掣頓,不以道理。

    」褚少孫續《史記·滑稽傳》曰:「當道掣頓人車馬。

    」 不道 「不道禮憲,以《詩》《書》爲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湌壺也,宋錢佃本「湌」作「飡」,元刻作「飱」。

    案:《説文》「,餔也。

    從夕、食,思魂切」,「餐,吞也。

    從食、聲。

    或從水,作湌。

    七安切」,《玉篇》《廣韻》「」作「飧」,而「飱」、「餐」二字皆異音異義。

    古音餐屬寒部,飧屬魂部,故《魏風·伐檀》首章之「餐」與「檀」、「幹」、「漣」、「廛」、「貆」爲韻,三章之「飧」與「輪」、「漘」、「淪」、「囷」、「鶉」爲韻,兩字判然不同。

    自《爾雅釋文》始誤以「餐」爲「飧」而《集韻》遂合「餐」、「飧」爲一字矣。

    今俗書「飧」字作「飱」,而錢本作「飡」自是「湌」之俗字,非「飱」字也。

    盧從元刻作「飱」,雲「飱,同餐」,非是。

    不可以得之矣」。

    念孫案:道者,由也。

    見《禮器》、《中庸》注。

    言作事不由禮法而以《詩》《書》爲之,則不可以得之也。

    故《脩身篇》曰「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楊雲:「道,言説也。

    」失之。

    又《富國篇》「不足以持國安身,宋呂本「以」下有「爲」字,乃涉注文而衍,盧本亦沿其誤,今據宋錢本删。

    故明君不道也」,「道」亦「由」也,言此事人之術,不足以持國安身,故明君不由也。

    楊雲「明君不言」,亦失之。

     匪交匪舒 「《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楊注曰:「《詩·小雅·采菽》之篇。

    『匪交』當爲『彼交』,言彼與人交接,不敢舒緩,故受天子之賜予也。

    」盧雲:「案:『匪』亦有『彼』義,《左傳·襄廿七年》引《詩》『匪交匪敖』,《成十四年》引仍作『彼交匪敖』。

    」引之曰:此引《詩》「匪交匪舒」正申明上文之「不傲、不隱、不瞽」,則作「匪」者正字,作「彼」者借字也。

    「交」讀爲「姣」,《廣雅》曰:「姣,音「絞」。

    侮也。

    」言不侮慢、不怠緩也。

    説見《經義述聞·小雅·桑扈篇》。

     爲其人以處之 楊注曰:「爲擇賢人與之處也」。

    劉雲:「案雖『誦數思索』而不體之於身,則無以居之。

    故必自爲其人以居其道也。

    」 及至其緻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楊注曰:「緻,極也。

    謂不學,極恣其性,欲不可禁也,心利之有天下之富也。

    或曰:學成之後,必受榮貴,故能盡其欲也。

    」劉雲:「案:言『耳』、『目』、『口』之好之與『五色』、『五聲』、『五味』同,『心利之』與『有天下』同。

    」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楊注曰:「見,顯也。

    明,謂日月。

    光,謂水火金玉。

    天顯其日月之明,地顯其水火金玉之光,君子則貴其德之全也。

    」劉雲:「『光』、『廣』古通用。

    」念孫案:劉讀「光」爲「廣」,是也。

    明者,大也。

    《小雅·車舝》正義曰:「明亦大也。

    」《中庸》曰:「高明所以覆物也。

    」成十六年《左傳》:「《夏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將慎其細也。

    今而明之,其可乎?」是「明」與「大」同義。

    大者,天之全體;廣者,地之全體。

    《繫辭傳》「廣大配天地」,承上文「大生」、「廣生」而言,謂大配天,廣配地也。

    《中庸》言「博厚配地」、「高明配天」,「博」亦「廣」也,「明」亦「大」也。

    故君子之德貴其全也。

    《儒效篇》曰「至高謂之天,至下謂之地,宇中六指謂之極,塗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語意略與此同,楊注皆失之。

     脩 身 自存 「見善,脩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念孫案:《爾雅》:「在、存、省,察也。

    」《周官·司尊彜》「大喪存奠彜」,注:「存,省也。

    」《大傳》「五日存愛」,注:「存,察也。

    察有仁愛者。

    」《大戴記·曾子立事篇》:「存往者,在來者。

    」在、存皆察也。

    見善必以自存者,察己之有善與否也。

    見不善必以自省者,察己之有不善與否也。

    楊解「自存」雲「自整飭,使存於身」,失之。

     不善在身 「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

    宋呂、錢、龔本竝如是。

    盧從元刻於「在身」下增「也」字。

    念孫案:元刻「也」字,乃涉上下文而衍,上文「見善」、「見不善」及「善在身」下皆無「也」字。

     扁善之度 念孫案:「扁」讀爲「徧」,《韓詩外傳》作「辯」,亦古「徧」字也。

    説見《日知録》。

    「徧善」者,無所往而不善也。

    君子依於禮,則無往而不善,故曰:「徧善之度。

    」下文「以治氣養生」六句,正所謂「徧善之度」也,楊讀「扁」爲「辨」,而訓爲「辨别」,則與「之度」二字不貫,盧讀「扁善」爲「平善」,亦非下六句之意。

     以脩身自名 「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脩身自名,則配堯禹」。

    引之曰:「以脩身自名」文義未安,當有脫誤。

    楊雲「以脩身自爲名號」,則所見本已同今本。

    《韓詩外傳》作「以治氣養性,與「生」同。

    則身後彭祖;以脩身自強,今本脫「以」字。

    則名配堯禹」,於義爲長。

    《王霸篇》雲「名配堯禹」,又雲「名配禹舜」。

     宜於時通 「宜於時通,利以處窮」。

    引之曰:「時」亦「處」也。

    言既宜於處通,而又利以處窮也。

    《莊子·逍遙遊篇》「猶時女也」,司馬彪曰:「時女,猶處女也。

    」是「時」與「處」同義。

    《大雅·緜篇》「曰止曰時」,猶言「爰居爰處」耳。

    説見《經義述聞》。

    《韓詩外傳》作「宜於時則達,戹於窮則處」,未達「時」字之義而增改其文,蓋失之矣。

     治通 「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

    引之曰:下文以「節」、「疾」爲韻,「雅」、「野」爲韻,「生」、「成」、「寧」爲韻,唯此二句韻不相協,「通」疑當依《外傳》作「達」。

    此涉上「宜於時通」而誤。

    「達」與「僈」爲合韻,凡願、月二部之字,古聲或相通。

    若「勞心怛怛」之「怛」,《齊·甫田》字從旦聲,而與「桀」爲韻,「故事可勸也」之「勸」《禮運》與「列」、「藝」爲韻,「藝」古讀若「臬」。

    「不賞而民勸」,《中庸》與「鉞」爲韻,「以按徂旅」之「按」,《大雅·皇矣》《孟子》引作「遏」,《梁惠王》皆其例也。

    《外傳》作「不由禮則悖亂」,「亂」與「達」亦合韻。

     夷固 倨固 「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辟違,庸衆而野」。

    楊注曰:「夷,倨也。

    固,陋也。

    」引之曰:楊分「夷」、「固」爲二義,非也。

    「夷固」,猶夷倨也。

    「夷固辟違」,猶言倨傲僻違。

    《不苟篇》雲「倨傲僻違以驕溢人」是也。

    《脩身篇》又雲「體倨固而心埶詐」,今本「埶」譌作「執」,辯見後「執詐」一條。

    是「固」與「倨」同義。

    楊注「固,鄙固也」,亦非。

    《祭義》曰:「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詘,固也。

    」詘,卑詘也。

    固,倨也。

    「立而不詘」,是倨傲也。

    鄭注「詘,充詘,形容喜貌也。

    固,猶質陋也」,皆失之。

    《大戴禮·曾子立事篇》曰:「弗知而不問焉,固也。

    」「固」亦「倨」也。

    不肯下人,是倨傲也。

    《曾子制言篇》曰:「今之弟子病下人,不能事賢,恥不知而又不問。

    」 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 楊注曰:「諂之言陷也,謂以佞言陷之。

    」念孫案:楊説「諂」字之義未確,「諂」之言「導」也,導人以不善也,故曰「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

    而《莊子·漁父篇》亦曰「希意道言謂之諂」,「道」與「導」同。

    《不苟篇》「非諂諛也」,《賈子·先醒篇》「君好諂諛而惡至言」,《韓詩外傳》竝作「道諛」,是「諂諛」即「導諛」也。

    「導」與「諂」,聲之轉。

    「諂諛」之爲「導諛」,「臽及」之爲「導及」,「禫服」之爲「導服」,皆聲轉而字異也。

    説見《史記·越世家》。

     秏俗作「耗」。

     「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

    楊注曰:「秏,虛竭也。

    凡物多而易盡曰秏。

    」念孫案:楊讀「秏」爲「虛秏」之「秏」,則與「多而亂」之義不合,故又爲之説曰「凡物多而易盡曰秏」,其失也鑿矣。

    今案:「秏」讀爲「眊」。

    眊,亂也,《漢書·董仲舒傳》曰「天下眊亂」是也。

    「眊」與「秏」古同聲而通用。

    《續史記·日者傳》曰:「官秏亂不能治。

    」《漢書·景帝紀》「不事官職秏亂者」,師古曰:「秏,不明也,讀與『眊』同。

    」《食貨志》「官職秏廢」,《酷吏傳贊》「寖以秏廢」,師古竝曰:「秏,亂也,音莫報反。

    」《董仲舒傳》「秏矣哀哉」,師古曰:「秏,虛也,言誅殺甚衆,天下空虛也,音呼到反。

    或曰:秏,不明也,言刑罰闇亂,音莫報反。

    」《淮南·原道篇》「精神日秏而彌遠」,《精神篇》「志氣日秏」,高注竝曰:「秏,亂也。

    」「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秏」與「治」正相反,則「秏」爲「眊亂」之「眊」明矣。

    《呂刑》「耄荒」,《釋文》「耄」作「秏」。

    賈昌朝《羣經音辨》曰:「秏,老也。

    《書》『王秏荒』,鄭康成讀。

    」賈音本於《釋文》,是《釋文》「耄」字本作「秏」也。

    今作「耄」者,陳鍔依衞包所定今文改之耳。

    秏荒,亦昏亂之義,故昭元年《左傳》「老將知而耄及之」,杜注曰:「八十曰耄。

    耄,亂也。

    」字亦作「眊」。

    《漢書·刑法志》曰:「穆王眊荒。

    」「秏」、「耄」、「眊」古竝同聲,「耄荒」之「耄」通作「秏」,猶「眊亂」之「眊」通作「秏」矣。

     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 念孫案:「漸」讀爲「潛」,《韓詩外傳》正作「潛」。

    《洪範》「沈潛剛克」,文五年《左傳》及《史記·宋世家》「潛」竝作「漸」。

    《漢書·谷永傳》「忘湛漸之義」,漢《山陽大守祝睦後碑》「漸心於道」,《大尉劉寬碑》「演策沈漸」,「漸」竝與「潛」同。

    楊訓「漸」爲「進」,又訓爲「浸」而音子廉反,皆失之。

     卑濕 「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

    念孫案:卑濕,謂志意卑下也。

    《説文》「,讀若「蟄」。

    下入也。

    」《論衡·氣夀篇》曰「兒生,號啼之聲鴻朗高暢者夀,嘶喝濕下者夭」,是「濕」爲「下」也。

    「」、「濕」古字通。

    抗,舉也。

    見《小雅·賓之初筵》傳、《考工記·梓人》注、《士喪禮下篇》注、《文王世子》注。

    志意卑下,故舉之以高志也。

    楊雲「卑濕,謂過謙恭而無禮者。

    或曰:卑濕,亦謂遲緩也」雲雲,混「卑濕」、「重遲」爲一事,皆失之。

     一好 「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

    楊注曰:「一好,謂好善不怒惡也。

    」念孫案:「一好」,謂所好不二也。

    《儒效篇》曰「并一而不二則通於神明」,《成相篇》曰「好而壹之神以成」,皆其證。

    非「好善不怒惡」之謂。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内省而外物輕矣 宋本如是。

     元刻於「富貴」、「王公」下各加一「矣」字以對下文,又改下文之「而」字爲「則」字以對上文,而盧本從之。

    念孫案:元刻非也。

    「内省而外物輕」乃申明上文之詞,非與上文作對句也。

    今皆改爲對句,則失其旨矣。

     愛人 「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

    引之曰:「人」讀爲「仁」。

    言其體則恭敬,其心則忠信,其術則禮義,其情則愛仁也。

    愛仁,猶言仁愛。

    《廣雅》:「惠、愛、恕、利、人,仁也。

    」「恭敬」、「忠信」、「禮義」、「愛仁」皆兩字平列,下文之「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