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弟四
關燈
小
中
大
多與脂部相通,故從斤之字亦與從希之字相通。
《説文》曰:「昕,從日斤聲,讀若『希』。
」《左傳》曹公子欣時,《漢書·古今人表》作「郗時」,是其證也。
荊 「子墨子遊荊耕柱子於楚」。
念孫案:「耕柱子」上不當有「荊」字。
《魯問篇》曰:「子墨子遊公尚過於越。
」「耕」、「荊」聲相近,則「荊」蓋「耕」字之誤而衍者。
脫文二 耶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子之爲義也,舊本脫「曰子」二字,今以意補。
人不見而耶,鬼不見而富。
』」引之曰:「耶」字義不可通,蓋「服」之壞字也。
「富」讀爲「福」,「福」、「富」古字通,説見《經義述聞·尚書》「惟訖于富」下。
而,汝也。
「人不見而服」者,未見人之服汝也。
「鬼不見而富」者,未見鬼之福汝也。
故下文曰「而子爲之,有狂疾也」。
「服」與「福」爲韻。
商蓋 「古者周公旦非關叔,畢雲:「『關』即『管』字假音。
」辭三公,東處於商蓋,句人皆謂之狂」。
念孫案:「商蓋」當爲「商奄」。
「蓋」字古與「盍」通,「盍」、「奄」草書相似,故「奄」譌作「盍」,又譌作「蓋」。
《韓子·説林篇》「周公旦已勝殷,將攻商奄」,今本「奄」作「蓋」,誤與此同。
昭二十七年《左傳》「吳公子掩餘」,《史記·吳世家》《刺客傳》竝作「蓋」,餘亦其類也。
畢以「商」字絶句,「蓋」字屬下句,失之。
度 「天下莫不欲與其所好,度其所惡」。
畢雲:「度謂渡去也。
」引之曰:畢説非也。
「與」當爲「興」,「度」當爲「廢」,皆字之誤也。
「廢」、「度」草書相似,故「廢」譌作「度」。
《史記·曆書》「名察廢驗」,今本「廢」字亦譌作「度」,辯見《史記》。
「興」與「廢」,「好」與「惡」,皆對文。
貴 義 何故則 何故也 「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爲之乎?』必不爲。
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爲之乎?』必不爲。
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
又下文「今有人於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則食者衆而耕者寡也」。
念孫案:「何故則」皆本作「何則」,後人誤以「則」字下屬爲句,故於「何」下加「故」字耳。
「何則」與「何也」同義。
《辭過篇》曰「何則,其所道之然也」,《尚賢篇》曰「何則,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荀子·宥坐篇》曰「何則,陵遲故也」,《秦策》曰「臣恐韓、魏之卑辭慮患,而實欺大國也,此何也」,《史記·春申君傳》作「何則」,是其證。
詳見《釋詞》。
《太平禦覽·人事部十一》《六十二》《資産部二》引此竝作「何則」,無「故」字。
又下文「今有人於此,負粟息於路側,欲起而不能,君子見之,無長少貴賤,必起之。
何故也?曰:義也。
」「故」字亦後人所加,《禦覽·人事部六十二》引無「故」字。
如 「今天下莫爲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
畢雲:「《太平禦覽》引『子如勸我』作『子宜勸我』。
」《人事部六十二》《資産部二》念孫案:此不解「如」字之義而以意改之也。
如,猶宜也,言子宜勸我爲義也。
「如」字古或訓爲「宜」。
説見《釋詞》。
成 「子之言則成善矣」。
畢改「成」爲「誠」。
念孫案:古或以「成」爲「誠」,不煩改字。
説見《逸周書·柔武篇》。
脫文二 「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
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蕩口也」。
舊本脫下「不足」二字,今據上句補。
脫文二 「使之爲一犬一彘之宰」。
舊本脫「一犬」二字,今據《羣書治要》補,《魯問篇》亦雲「竊一犬一彘」。
遺 「今聞先王之遺而不爲,是廢先王之傳也」。
念孫案:「遺」字義不可通,「遺」當爲「道」,此涉上文「傳遺」而誤也。
上文曰「古之聖王欲傳其道於後世」,故此文曰「今聞先王之道而不爲,是廢先王之傳也」。
百人 「若有患難,則使百人處於前,數百於後」。
畢雲:「『數百』下當脫『人處』二字。
」念孫案:「百人」亦當爲「數百人」。
上文曰「千人有餘」,故此分言之,曰「數百人處於前,數百人處於後」,今作「百人」,則與上下文不合。
千盆 「子墨子仕人於衞,所仕者至而反。
子墨子曰:『何故。
』對曰:『與我言而不當,曰待女以千盆,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
』」畢改「盆」爲「益」,雲:「古無『鎰』字,隻作『益』,或作『溢』。
」念孫案:古「鎰」字皆作「溢」,無作「益」者。
《漢書·食貨志》「黃金以溢爲名」,孟康曰:「二十兩爲溢。
」賈逵《國語》注雲:「二十四兩。
」念孫案:此言「千盆」、「五百盆」,皆謂粟,非謂金也。
《荀子·富國篇》「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楊倞曰「蓋當時以盆爲量」,引《考工記》曰「盆實二鬴」,又引《墨子》曰「待女以千盆,授我五百盆」,則「盆」非「益」之譌也。
《富國篇》又雲「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鼓亦量名。
以戊己殺黃龍于中方 「且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
畢於此下增「以戊己殺黃龍于中方」,雲:「此句舊脫,據《太平禦覽》增。
《鱗介部一》」念孫案:畢增非也。
原文本無此句,今刻本《禦覽》有之者,後人不知古義而妄加之也。
古人謂東西南北爲四方者,以其在四旁也。
若中央爲四方之中,則不得言中方,一謬也;行者之所向,有東有西,有南有北,而中不與焉,二謬也。
鈔本《禦覽》及《容齋續筆》所引皆無此句。
公 孟 身也 「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
引之曰:「身」字義不可通,「身」當爲「耳」。
隷書「身」字或作「」,見漢《荊州從事苑鎮碑》。
與「耳」相似,故「耳」誤爲「身」。
《管子·兵法篇》「教其耳以號令之數」,今本「耳」誤爲「身」。
所謂「是言有三物」者,不扣則不鳴者一,雖不扣必鳴者二,而公孟子但雲「不扣則不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故曰「子乃今知其一耳」。
今本「耳」誤爲「身」,「身」下又衍「也」字。
脫文十一 精 「且有二生於此,善筮,舊本「筮」誤作「星」,今據下文改。
一行爲人筮者,一處而不出者。
行爲人筮者,舊脫「一處」以下十一字,今據上下文義補。
與處而不出者,其精孰多」。
念孫案:「精」當爲「糈」,字之誤也。
《莊子·人閒世篇》「鼓筴播精」,釋文:「精,如字,一音所,字則當作糈。
」是「糈」與「精」字形相似而易譌也。
郭璞注《南山經》曰:「糈,先呂反,今江東音所。
」《説文》:「糈,糧也。
」言兩人皆善筮,而一行一處,其得米孰多也?《史記·貨殖傳》雲「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爲重糈也」,是其證。
絳衣 「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
哀十四年《公羊傳》「反袂拭面,涕沾袍」,何注曰:「袍,衣前襟也。
」引之曰:「絳」當爲「綘」,字之誤也。
「綘」與「縫」同。
《集韻》「縫」或省作「綘」。
漢《丹陽太守郭旻碑》「彌綘袞□」,「綘」即「縫」字。
字從夆,不從夅。
縫衣,大衣也。
字或作「逢」,又作「摓」。
《洪範》「子孫其逢」,馬注曰:「逢,大也。
」某氏傳以「子孫其逢吉」爲句,訓「逢」爲「遇」,皆非是。
説見《經義述聞》。
《儒行》「衣逢掖之衣」,鄭注曰:「逢,猶大也。
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
」《莊子·盜跖篇》「摓衣淺帶」,向秀注曰:「儒服寬而長大。
」見《列子·黃帝篇》釋文。
釋文曰:「摓,本又作縫。
」《荀子·非十二子篇》「其冠進,其衣逢」,《儒效篇》「逢衣淺帶,解果其冠」,楊倞注竝曰:「逢,大也。
」《列子·黃帝篇》曰「女逢衣徒也」。
「縫」、「綘」、「逢」、「摓」字異而義同。
「綘衣」與「博袍」連文。
綘、博皆大也。
《淮南·齊俗篇》作「裾衣博袍」,高注曰:「裾,褒也。
」褒,亦大也。
《氾論篇》又雲「褒衣博帶」。
亦 「教人學而執有命,是猶命人葆此字未詳。
而去亦冠也」。
畢改「亦」爲「丌」,雲:「『丌』即『其』字。
」引之曰:古「其」字亦有作「亣」者,《玉篇》「亣,古文其」,是其證。
今本《墨子》「其」作「亦」,則是「亣」之譌,非「丌」之譌也。
後凡「亣」譌作「亦」者,放此。
無祥不祥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有義不義,無祥不祥。
』」畢改「無祥不祥」爲「有祥不祥」,雲:「據下文改。
」念孫案:畢改非也。
公孟子之意,以爲夀夭貧富皆有命,而鬼神不能爲禍福,故曰「有義不義,無祥不祥」。
墨子執非命之説,以爲鬼神實司禍福,義則降之祥,不義則降之不祥,故曰「有祥不祥」。
「有祥不祥」乃墨子之説,非公孟子之説,不得據彼以改此也。
國治 「國亂則治之,國治則爲禮樂。
舊本脫「國」字,據下文補。
國治則從事,國富則爲禮樂」。
念孫案:下「國治」當爲「國貧」。
「治」與「亂」對,「富」與「貧」對。
「國亂則治之」即上文所謂君子聽治也,「國貧則從事」,即上文所謂庶人從事也。
《非儒篇》曰「庶人怠於從事則貧」,故曰「國貧則從事」。
今本「貧」作「治」者,涉上文「國治」而誤。
戾虛 「是以身爲刑僇,國爲戾虛者,皆從此道也」。
念孫案:「戾虛」當爲「虛戾」。
《魯問篇》曰「是以國爲虛戾,身爲刑戮也」,《趙策》曰「齊爲虛戾」,又曰「社稷爲虛戾,先王不血食」。
戾,猶厲也。
《非命篇》曰「國爲虛厲,身在刑僇之中」,是「虛戾」即「虛厲」也。
《小雅·節南山篇》「降此大戾」,《大雅·瞻卬篇》「戾」作「厲」。
《小宛篇》「翰飛戾天」,《文選·西都賦》注引《韓詩》「戾」作「厲」。
《孟子·滕文公篇》「樂歲粒米狼戾」,《鹽鐵論·未通篇》「狼戾」作「梁厲」。
《莊子·人閒世篇》「國爲虛厲,身爲刑僇」,釋文:「李雲:『居宅無人曰虛,死而無後爲厲。
』」 此各 「儒固無此各四政者,而我言之,則是毀也」。
念孫案:「此各」當爲「此若」。
「若」亦「此」也。
言儒無此四政也。
下文曰「今儒固有此四政者」,是其證。
今本「此若」作「此各」,則文義不順。
《墨子》書多謂「此」爲「此若」。
説見《魯問篇》。
後坐 「反,後坐,進復曰」。
畢讀「反」爲一句,「後」爲一句,雲:「請反而後後留之。
」念孫案:畢説非也。
「後」當爲「復」。
「復」「後」字相似,故書傳中「復」字多譌作「後」。
説見《史記·韓王信傳》。
「反」爲一句,「復坐」爲一句,謂程子反而復坐也。
今本「復」作「後」,則義不可通。
「進復曰」者,「復」如《孟子》「有復於王者曰」之「復」,謂程子進而復於墨子也。
吾 「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
引之曰:「吾」讀爲「利禦寇」之「禦」。
「禦」古通作「吾」。
《趙策》曰「王非戰國守吾之具,其將何以當之乎」,是其證。
雲 「鳥魚可謂愚矣,禹湯猶雲因焉」。
念孫案:「雲」猶「或」也。
言鳥魚雖愚,禹湯猶或因之也。
古者「雲」與「或」同義。
説見《釋詞》。
人哉 「先生以鬼神爲明知,舊本「神爲」二字倒轉,今乙正。
能爲禍人哉福,爲善者富之,「富」與「福」同。
爲暴者禍之。
舊本脫「爲」字,今補。
」念孫案:此當以「能爲禍福」連讀,不當有「人哉」二字。
下文曰「先生以鬼神爲明,能爲禍福,爲善者賞之,舊本脫「爲」字,今補。
爲不善者罰之」,是其證。
今本「禍福」二字之閒衍「人哉」二字,則義不可通。
何遽 「雖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
念孫案:「遽」亦「何」也,連言「何遽」者,古人自有複語耳。
説見《漢書·陸賈傳》。
脫文二 「百門而閉一門焉,則盜何遽無從入」。
舊本脫「閉」字、「入」字,今據《魯問篇》及《太平禦覽·疾病部一》引補。
魯 問 非願無可爲者 畢雲:「『非願』言非此之爲願。
」念孫案:畢説非也。
「願」當爲「顧」,字之誤也。
「顧」、「願」草書相似。
「顧」與「固」通,説見《釋詞》。
「顧」上當有「此」字,言非此固無可爲者也,「此」字即指上數事而言。
今本「顧」譌作「願」,又脫「此」字,則義不可通。
國太子 「昔者吳王北伐齊,取國太子以歸於吳」。
念孫案:「國太子」本作「國子」,謂齊將國書也。
吳敗齊於艾陵,獲國子,事見《春秋·哀十一年》。
淺人誤以「國」爲「國家」之「國」,因加「太」字耳。
用是 「是以國爲虛戾,身爲刑戮,用是也」。
念孫案:「用是」二字涉上文而衍,上文「是以國爲虛戾,身爲刑戮也」,無「用是」二字,是其證。
此若言 「此若言之謂也」。
畢改「此若」爲「若此」。
念孫案:畢改非也。
古者謂此爲「若」,連言之則曰「此若」。
「此若言之謂也」已見《尚賢篇》,又《節葬篇》曰「以此若三聖王者觀之」,又曰「以此若三國者觀之」,《墨子》書言「此若」者多矣,它書亦多有之。
詳見《釋詞》「若」字下。
脫文二 「尚同而無下比,此文具見《尚同》三篇,舊本脫「同」字,今補。
是以美善在上而怨讎在下,安樂在上而憂慼在臣。
舊本脫「是」字,今據《尚賢篇》補。
」 糴讐 費 「是猶欲糶,糴讐,則愠也,畢雲:「售字正作讐。
」豈不費哉」。
念孫案:「糴」當爲「糶」,《廣雅》:「糴,買也。
」「糶,賣也。
」故雲「是猶欲糶,糶讐,則愠也」。
今本「糶」作「糴」,則義不可通。
「豈不費哉」,「費」讀爲「悖」,即上文之「豈不悖哉」也。
《緇衣》「口費而煩」,鄭注曰:「費或爲悖。
」案:作「悖」者正字,作「費」者借字也。
説見《經義述聞》。
倒文四 「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
舊本「而食」二字在「天下」之下,今據下文乙正。
盛 「盛,句然後當一農之耕」。
念孫案:「盛」與「成」同,下兩「盛」字放此。
謂耕事已成也。
古字或以「盛」爲「成」。
説見《經義述聞·周易·説卦》。
脫文二 「國家務奪侵淩,即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
」舊本脫「攻故」二字,今據上文及《非攻篇》補。
衍文二 「子墨子曰出曹公子而於宋,三年而反」。
畢雲:「『子墨子曰出』,未詳。
」念孫案:此本作「子墨子出曹公子於宋」,猶上文言「子墨子遊公尚過於越」也。
今本衍「曰」字、「而」字,則義不可通。
脫文二 「短褐之衣,藜藿之羮」。
舊本脫「藜」字、「之」字,今以意補。
脫文一 誤文一 「今而以夫子之教,家厚於始也」。
念孫案:此言吾始而家貧,今而以夫子之教,家厚於始也。
今本脫「今」字,「教」字又誤作「政」,則義不可通。
擢季 「夫鬼神豈唯擢季拑肺之爲欲哉」。
畢雲:「『擢季拑肺』四字有誤。
」引之曰:「季」蓋「黍」字之譌。
祭有黍有肺,故雲「擢黍拑肺」。
執函 「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難。
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而進,舊脫「而」字,今補。
見不利則其退速。
越人因此若執,句函敗楚人」。
念孫案:「執」字、「函」字皆義不可通。
「執」當爲「埶」,「埶」即今「勢」字。
「此若勢」者,此勢也。
「若」亦「此」也,古人自有複語耳。
《墨子》書多謂「此」爲「此若」,説見上文。
「函」當爲「亟」,俗書「函」字或作「凾」,與「亟」相似。
讀「亟稱於水」之「亟」。
亟,數也。
言越人因此水勢,遂數敗楚人也。
下文「楚人因此若執,函敗越人」同。
焉始 「公輸子自魯南遊楚句焉始爲舟戰之器」。
念孫案:「焉」字下屬爲句。
焉,猶於是也,言於是始爲舟戰之器也。
《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今本「焉」字在「天子」上,屬上句讀,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改之。
説見《釋詞》。
《晉語》曰「焉始爲令」,《大荒西經》曰「開焉始得歌《九招》」,今本「始」字在「得」字下,亦後人所改。
此皆古人以「焉始」二字連文之證,詳見《釋詞》。
脫文一 「公輸子削竹木以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念孫案:此當作「削竹木以爲,成而飛之」,今本少一「」字,則文不足義。
《太平禦覽·工藝部九》所引已與今本同,《初學記·果木部》《白帖》九十五竝多一「」字。
劉 「子之爲也,不如匠之爲車轄。
舊本「匠」作「翟」,涉上下文「翟」字而誤。
今據《太平禦覽·工藝部九》引改。
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畢雲:「『劉』,『鏤』字假音。
」念孫案:畢説非也。
「劉」當爲「」,《集韻》「斲」或作「」。
《廣雅》曰:「,斫也。
」今本《廣雅》譌作「」,俗書「斲」字作「斵」,故「」字亦作「」。
形與「劉」相似,因譌爲「劉」。
此言爲車轄者,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非刻鏤之謂也。
公 輸 子墨子聞之三句 「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
畢雲:「『起於齊』,《呂氏春秋》雲『自魯往』,是。
《愛類篇》《文選注》引雲:『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十日至郢。
』《廣絶交論》」念孫案:《世説新語·文學篇》注引此作「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
《文選注》所引從略,然亦有「自魯往,裂裳裹足」七字。
《呂氏春秋·愛類篇》曰「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正與《
《説文》曰:「昕,從日斤聲,讀若『希』。
」《左傳》曹公子欣時,《漢書·古今人表》作「郗時」,是其證也。
荊 「子墨子遊荊耕柱子於楚」。
念孫案:「耕柱子」上不當有「荊」字。
《魯問篇》曰:「子墨子遊公尚過於越。
」「耕」、「荊」聲相近,則「荊」蓋「耕」字之誤而衍者。
脫文二 耶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子之爲義也,舊本脫「曰子」二字,今以意補。
人不見而耶,鬼不見而富。
』」引之曰:「耶」字義不可通,蓋「服」之壞字也。
「富」讀爲「福」,「福」、「富」古字通,説見《經義述聞·尚書》「惟訖于富」下。
而,汝也。
「人不見而服」者,未見人之服汝也。
「鬼不見而富」者,未見鬼之福汝也。
故下文曰「而子爲之,有狂疾也」。
「服」與「福」爲韻。
商蓋 「古者周公旦非關叔,畢雲:「『關』即『管』字假音。
」辭三公,東處於商蓋,句人皆謂之狂」。
念孫案:「商蓋」當爲「商奄」。
「蓋」字古與「盍」通,「盍」、「奄」草書相似,故「奄」譌作「盍」,又譌作「蓋」。
《韓子·説林篇》「周公旦已勝殷,將攻商奄」,今本「奄」作「蓋」,誤與此同。
昭二十七年《左傳》「吳公子掩餘」,《史記·吳世家》《刺客傳》竝作「蓋」,餘亦其類也。
畢以「商」字絶句,「蓋」字屬下句,失之。
度 「天下莫不欲與其所好,度其所惡」。
畢雲:「度謂渡去也。
」引之曰:畢説非也。
「與」當爲「興」,「度」當爲「廢」,皆字之誤也。
「廢」、「度」草書相似,故「廢」譌作「度」。
《史記·曆書》「名察廢驗」,今本「廢」字亦譌作「度」,辯見《史記》。
「興」與「廢」,「好」與「惡」,皆對文。
貴 義 何故則 何故也 「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爲之乎?』必不爲。
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爲之乎?』必不爲。
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
又下文「今有人於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則食者衆而耕者寡也」。
念孫案:「何故則」皆本作「何則」,後人誤以「則」字下屬爲句,故於「何」下加「故」字耳。
「何則」與「何也」同義。
《辭過篇》曰「何則,其所道之然也」,《尚賢篇》曰「何則,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荀子·宥坐篇》曰「何則,陵遲故也」,《秦策》曰「臣恐韓、魏之卑辭慮患,而實欺大國也,此何也」,《史記·春申君傳》作「何則」,是其證。
詳見《釋詞》。
《太平禦覽·人事部十一》《六十二》《資産部二》引此竝作「何則」,無「故」字。
又下文「今有人於此,負粟息於路側,欲起而不能,君子見之,無長少貴賤,必起之。
何故也?曰:義也。
」「故」字亦後人所加,《禦覽·人事部六十二》引無「故」字。
如 「今天下莫爲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
畢雲:「《太平禦覽》引『子如勸我』作『子宜勸我』。
」《人事部六十二》《資産部二》念孫案:此不解「如」字之義而以意改之也。
如,猶宜也,言子宜勸我爲義也。
「如」字古或訓爲「宜」。
説見《釋詞》。
成 「子之言則成善矣」。
畢改「成」爲「誠」。
念孫案:古或以「成」爲「誠」,不煩改字。
説見《逸周書·柔武篇》。
脫文二 「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
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蕩口也」。
舊本脫下「不足」二字,今據上句補。
脫文二 「使之爲一犬一彘之宰」。
舊本脫「一犬」二字,今據《羣書治要》補,《魯問篇》亦雲「竊一犬一彘」。
遺 「今聞先王之遺而不爲,是廢先王之傳也」。
念孫案:「遺」字義不可通,「遺」當爲「道」,此涉上文「傳遺」而誤也。
上文曰「古之聖王欲傳其道於後世」,故此文曰「今聞先王之道而不爲,是廢先王之傳也」。
百人 「若有患難,則使百人處於前,數百於後」。
畢雲:「『數百』下當脫『人處』二字。
」念孫案:「百人」亦當爲「數百人」。
上文曰「千人有餘」,故此分言之,曰「數百人處於前,數百人處於後」,今作「百人」,則與上下文不合。
千盆 「子墨子仕人於衞,所仕者至而反。
子墨子曰:『何故。
』對曰:『與我言而不當,曰待女以千盆,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
』」畢改「盆」爲「益」,雲:「古無『鎰』字,隻作『益』,或作『溢』。
」念孫案:古「鎰」字皆作「溢」,無作「益」者。
《漢書·食貨志》「黃金以溢爲名」,孟康曰:「二十兩爲溢。
」賈逵《國語》注雲:「二十四兩。
」念孫案:此言「千盆」、「五百盆」,皆謂粟,非謂金也。
《荀子·富國篇》「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楊倞曰「蓋當時以盆爲量」,引《考工記》曰「盆實二鬴」,又引《墨子》曰「待女以千盆,授我五百盆」,則「盆」非「益」之譌也。
《富國篇》又雲「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鼓亦量名。
以戊己殺黃龍于中方 「且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
畢於此下增「以戊己殺黃龍于中方」,雲:「此句舊脫,據《太平禦覽》增。
《鱗介部一》」念孫案:畢增非也。
原文本無此句,今刻本《禦覽》有之者,後人不知古義而妄加之也。
古人謂東西南北爲四方者,以其在四旁也。
若中央爲四方之中,則不得言中方,一謬也;行者之所向,有東有西,有南有北,而中不與焉,二謬也。
鈔本《禦覽》及《容齋續筆》所引皆無此句。
公 孟 身也 「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
引之曰:「身」字義不可通,「身」當爲「耳」。
隷書「身」字或作「」,見漢《荊州從事苑鎮碑》。
與「耳」相似,故「耳」誤爲「身」。
《管子·兵法篇》「教其耳以號令之數」,今本「耳」誤爲「身」。
所謂「是言有三物」者,不扣則不鳴者一,雖不扣必鳴者二,而公孟子但雲「不扣則不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故曰「子乃今知其一耳」。
今本「耳」誤爲「身」,「身」下又衍「也」字。
脫文十一 精 「且有二生於此,善筮,舊本「筮」誤作「星」,今據下文改。
一行爲人筮者,一處而不出者。
行爲人筮者,舊脫「一處」以下十一字,今據上下文義補。
與處而不出者,其精孰多」。
念孫案:「精」當爲「糈」,字之誤也。
《莊子·人閒世篇》「鼓筴播精」,釋文:「精,如字,一音所,字則當作糈。
」是「糈」與「精」字形相似而易譌也。
郭璞注《南山經》曰:「糈,先呂反,今江東音所。
」《説文》:「糈,糧也。
」言兩人皆善筮,而一行一處,其得米孰多也?《史記·貨殖傳》雲「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爲重糈也」,是其證。
絳衣 「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
哀十四年《公羊傳》「反袂拭面,涕沾袍」,何注曰:「袍,衣前襟也。
」引之曰:「絳」當爲「綘」,字之誤也。
「綘」與「縫」同。
《集韻》「縫」或省作「綘」。
漢《丹陽太守郭旻碑》「彌綘袞□」,「綘」即「縫」字。
字從夆,不從夅。
縫衣,大衣也。
字或作「逢」,又作「摓」。
《洪範》「子孫其逢」,馬注曰:「逢,大也。
」某氏傳以「子孫其逢吉」爲句,訓「逢」爲「遇」,皆非是。
説見《經義述聞》。
《儒行》「衣逢掖之衣」,鄭注曰:「逢,猶大也。
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
」《莊子·盜跖篇》「摓衣淺帶」,向秀注曰:「儒服寬而長大。
」見《列子·黃帝篇》釋文。
釋文曰:「摓,本又作縫。
」《荀子·非十二子篇》「其冠進,其衣逢」,《儒效篇》「逢衣淺帶,解果其冠」,楊倞注竝曰:「逢,大也。
」《列子·黃帝篇》曰「女逢衣徒也」。
「縫」、「綘」、「逢」、「摓」字異而義同。
「綘衣」與「博袍」連文。
綘、博皆大也。
《淮南·齊俗篇》作「裾衣博袍」,高注曰:「裾,褒也。
」褒,亦大也。
《氾論篇》又雲「褒衣博帶」。
亦 「教人學而執有命,是猶命人葆此字未詳。
而去亦冠也」。
畢改「亦」爲「丌」,雲:「『丌』即『其』字。
」引之曰:古「其」字亦有作「亣」者,《玉篇》「亣,古文其」,是其證。
今本《墨子》「其」作「亦」,則是「亣」之譌,非「丌」之譌也。
後凡「亣」譌作「亦」者,放此。
無祥不祥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有義不義,無祥不祥。
』」畢改「無祥不祥」爲「有祥不祥」,雲:「據下文改。
」念孫案:畢改非也。
公孟子之意,以爲夀夭貧富皆有命,而鬼神不能爲禍福,故曰「有義不義,無祥不祥」。
墨子執非命之説,以爲鬼神實司禍福,義則降之祥,不義則降之不祥,故曰「有祥不祥」。
「有祥不祥」乃墨子之説,非公孟子之説,不得據彼以改此也。
國治 「國亂則治之,國治則爲禮樂。
舊本脫「國」字,據下文補。
國治則從事,國富則爲禮樂」。
念孫案:下「國治」當爲「國貧」。
「治」與「亂」對,「富」與「貧」對。
「國亂則治之」即上文所謂君子聽治也,「國貧則從事」,即上文所謂庶人從事也。
《非儒篇》曰「庶人怠於從事則貧」,故曰「國貧則從事」。
今本「貧」作「治」者,涉上文「國治」而誤。
戾虛 「是以身爲刑僇,國爲戾虛者,皆從此道也」。
念孫案:「戾虛」當爲「虛戾」。
《魯問篇》曰「是以國爲虛戾,身爲刑戮也」,《趙策》曰「齊爲虛戾」,又曰「社稷爲虛戾,先王不血食」。
戾,猶厲也。
《非命篇》曰「國爲虛厲,身在刑僇之中」,是「虛戾」即「虛厲」也。
《小雅·節南山篇》「降此大戾」,《大雅·瞻卬篇》「戾」作「厲」。
《小宛篇》「翰飛戾天」,《文選·西都賦》注引《韓詩》「戾」作「厲」。
《孟子·滕文公篇》「樂歲粒米狼戾」,《鹽鐵論·未通篇》「狼戾」作「梁厲」。
《莊子·人閒世篇》「國爲虛厲,身爲刑僇」,釋文:「李雲:『居宅無人曰虛,死而無後爲厲。
』」 此各 「儒固無此各四政者,而我言之,則是毀也」。
念孫案:「此各」當爲「此若」。
「若」亦「此」也。
言儒無此四政也。
下文曰「今儒固有此四政者」,是其證。
今本「此若」作「此各」,則文義不順。
《墨子》書多謂「此」爲「此若」。
説見《魯問篇》。
後坐 「反,後坐,進復曰」。
畢讀「反」爲一句,「後」爲一句,雲:「請反而後後留之。
」念孫案:畢説非也。
「後」當爲「復」。
「復」「後」字相似,故書傳中「復」字多譌作「後」。
説見《史記·韓王信傳》。
「反」爲一句,「復坐」爲一句,謂程子反而復坐也。
今本「復」作「後」,則義不可通。
「進復曰」者,「復」如《孟子》「有復於王者曰」之「復」,謂程子進而復於墨子也。
吾 「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
引之曰:「吾」讀爲「利禦寇」之「禦」。
「禦」古通作「吾」。
《趙策》曰「王非戰國守吾之具,其將何以當之乎」,是其證。
雲 「鳥魚可謂愚矣,禹湯猶雲因焉」。
念孫案:「雲」猶「或」也。
言鳥魚雖愚,禹湯猶或因之也。
古者「雲」與「或」同義。
説見《釋詞》。
人哉 「先生以鬼神爲明知,舊本「神爲」二字倒轉,今乙正。
能爲禍人哉福,爲善者富之,「富」與「福」同。
爲暴者禍之。
舊本脫「爲」字,今補。
」念孫案:此當以「能爲禍福」連讀,不當有「人哉」二字。
下文曰「先生以鬼神爲明,能爲禍福,爲善者賞之,舊本脫「爲」字,今補。
爲不善者罰之」,是其證。
今本「禍福」二字之閒衍「人哉」二字,則義不可通。
何遽 「雖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
念孫案:「遽」亦「何」也,連言「何遽」者,古人自有複語耳。
説見《漢書·陸賈傳》。
脫文二 「百門而閉一門焉,則盜何遽無從入」。
舊本脫「閉」字、「入」字,今據《魯問篇》及《太平禦覽·疾病部一》引補。
魯 問 非願無可爲者 畢雲:「『非願』言非此之爲願。
」念孫案:畢説非也。
「願」當爲「顧」,字之誤也。
「顧」、「願」草書相似。
「顧」與「固」通,説見《釋詞》。
「顧」上當有「此」字,言非此固無可爲者也,「此」字即指上數事而言。
今本「顧」譌作「願」,又脫「此」字,則義不可通。
國太子 「昔者吳王北伐齊,取國太子以歸於吳」。
念孫案:「國太子」本作「國子」,謂齊將國書也。
吳敗齊於艾陵,獲國子,事見《春秋·哀十一年》。
淺人誤以「國」爲「國家」之「國」,因加「太」字耳。
用是 「是以國爲虛戾,身爲刑戮,用是也」。
念孫案:「用是」二字涉上文而衍,上文「是以國爲虛戾,身爲刑戮也」,無「用是」二字,是其證。
此若言 「此若言之謂也」。
畢改「此若」爲「若此」。
念孫案:畢改非也。
古者謂此爲「若」,連言之則曰「此若」。
「此若言之謂也」已見《尚賢篇》,又《節葬篇》曰「以此若三聖王者觀之」,又曰「以此若三國者觀之」,《墨子》書言「此若」者多矣,它書亦多有之。
詳見《釋詞》「若」字下。
脫文二 「尚同而無下比,此文具見《尚同》三篇,舊本脫「同」字,今補。
是以美善在上而怨讎在下,安樂在上而憂慼在臣。
舊本脫「是」字,今據《尚賢篇》補。
」 糴讐 費 「是猶欲糶,糴讐,則愠也,畢雲:「售字正作讐。
」豈不費哉」。
念孫案:「糴」當爲「糶」,《廣雅》:「糴,買也。
」「糶,賣也。
」故雲「是猶欲糶,糶讐,則愠也」。
今本「糶」作「糴」,則義不可通。
「豈不費哉」,「費」讀爲「悖」,即上文之「豈不悖哉」也。
《緇衣》「口費而煩」,鄭注曰:「費或爲悖。
」案:作「悖」者正字,作「費」者借字也。
説見《經義述聞》。
倒文四 「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
舊本「而食」二字在「天下」之下,今據下文乙正。
盛 「盛,句然後當一農之耕」。
念孫案:「盛」與「成」同,下兩「盛」字放此。
謂耕事已成也。
古字或以「盛」爲「成」。
説見《經義述聞·周易·説卦》。
脫文二 「國家務奪侵淩,即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
」舊本脫「攻故」二字,今據上文及《非攻篇》補。
衍文二 「子墨子曰出曹公子而於宋,三年而反」。
畢雲:「『子墨子曰出』,未詳。
」念孫案:此本作「子墨子出曹公子於宋」,猶上文言「子墨子遊公尚過於越」也。
今本衍「曰」字、「而」字,則義不可通。
脫文二 「短褐之衣,藜藿之羮」。
舊本脫「藜」字、「之」字,今以意補。
脫文一 誤文一 「今而以夫子之教,家厚於始也」。
念孫案:此言吾始而家貧,今而以夫子之教,家厚於始也。
今本脫「今」字,「教」字又誤作「政」,則義不可通。
擢季 「夫鬼神豈唯擢季拑肺之爲欲哉」。
畢雲:「『擢季拑肺』四字有誤。
」引之曰:「季」蓋「黍」字之譌。
祭有黍有肺,故雲「擢黍拑肺」。
執函 「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難。
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而進,舊脫「而」字,今補。
見不利則其退速。
越人因此若執,句函敗楚人」。
念孫案:「執」字、「函」字皆義不可通。
「執」當爲「埶」,「埶」即今「勢」字。
「此若勢」者,此勢也。
「若」亦「此」也,古人自有複語耳。
《墨子》書多謂「此」爲「此若」,説見上文。
「函」當爲「亟」,俗書「函」字或作「凾」,與「亟」相似。
讀「亟稱於水」之「亟」。
亟,數也。
言越人因此水勢,遂數敗楚人也。
下文「楚人因此若執,函敗越人」同。
焉始 「公輸子自魯南遊楚句焉始爲舟戰之器」。
念孫案:「焉」字下屬爲句。
焉,猶於是也,言於是始爲舟戰之器也。
《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今本「焉」字在「天子」上,屬上句讀,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改之。
説見《釋詞》。
《晉語》曰「焉始爲令」,《大荒西經》曰「開焉始得歌《九招》」,今本「始」字在「得」字下,亦後人所改。
此皆古人以「焉始」二字連文之證,詳見《釋詞》。
脫文一 「公輸子削竹木以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念孫案:此當作「削竹木以爲,成而飛之」,今本少一「」字,則文不足義。
《太平禦覽·工藝部九》所引已與今本同,《初學記·果木部》《白帖》九十五竝多一「」字。
劉 「子之爲也,不如匠之爲車轄。
舊本「匠」作「翟」,涉上下文「翟」字而誤。
今據《太平禦覽·工藝部九》引改。
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畢雲:「『劉』,『鏤』字假音。
」念孫案:畢説非也。
「劉」當爲「」,《集韻》「斲」或作「」。
《廣雅》曰:「,斫也。
」今本《廣雅》譌作「」,俗書「斲」字作「斵」,故「」字亦作「」。
形與「劉」相似,因譌爲「劉」。
此言爲車轄者,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非刻鏤之謂也。
公 輸 子墨子聞之三句 「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
畢雲:「『起於齊』,《呂氏春秋》雲『自魯往』,是。
《愛類篇》《文選注》引雲:『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十日至郢。
』《廣絶交論》」念孫案:《世説新語·文學篇》注引此作「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
《文選注》所引從略,然亦有「自魯往,裂裳裹足」七字。
《呂氏春秋·愛類篇》曰「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正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