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弟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兼愛上
不愛其異室
「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
念孫案:下句不當有「其」字,蓋涉上下文而衍。
下文「不愛異家」、「不愛異國」皆無「其」字,是其證。
《意林》引無「其」字。
脫文十一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若其身,舊脫「猶有」以下十一字,今據下文補。
惡施不孝?」 脫文三 「故不孝不慈無有」。
舊本脫「故」、「不」、「慈」、「有」四字,畢據下文補「有」字。
今以上下文考之,當作「故不孝不慈亡有」。
「不孝不慈亡有」,總承上文而言。
下文曰「故盜賊亡有」、「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與此文同一例,今補。
脫文一 「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舊本脫「交」字,今據下二篇補。
兼愛中 脫文九 「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劒,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
舊本脫「於」字,今據上句補。
念孫案:「練帛之冠」下當有「大布之衣,且苴之屨」八字,而今本脫之。
上文曰「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此但言冠而不言衣,則與上文不合。
「入以見於君」是總承上文而言,「出以踐於朝」則專指且苴之屨而言,「且苴」,即「麤粗」。
麤,倉胡反。
粗,才戶反。
説見《廣雅疏證·釋詁》「粗、麤,大也」下。
今本脫「且苴之屨」四字,則「踐」字義不可通。
下篇曰「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練帛之冠,且苴之屨,入見文公,出以踐之朝」,是其證。
危 「朝有黧黑之危」。
引之曰:「危」與「黧黑」二字義不相屬,「危」當爲「色」。
人瘦則面色黧黑,義見上文。
脫文二 「君説之,故臣爲之也」。
又下文「君説之,故臣能之也」。
念孫案:上文「爲」上脫「能」字,下文「能」下脫「爲」字。
前文曰「苟君説之,則士衆能爲之」,後文曰「若苟君説之,則衆能爲之」,皆其證。
荊楚于越南夷之民 「南爲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于、越、南夷之民」。
畢雲:「『荊楚于越』舊作『楚荊越與』,據《文選注》改。
《江賦》」念孫案:畢改非也。
《文選注》本作「荊、楚、幹、古寒反。
越之民」,今本《墨子》作「楚、荊、越與南夷之民」,但誤倒「荊楚」二字,又脫「幹」字耳。
若「與南夷」之「與」,則不誤也。
上文雲「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此文雲「荊、楚、幹、越與南夷之民」,「與」非誤字明矣。
「南夷」,謂荊、楚、幹、越以南之夷,故曰「荊、楚、幹、越與南夷」,《文選注》無「與南夷」三字,省文耳。
畢誤以「楚荊越與」連讀,故删,去「與」字耳。
「幹越」即吳越,非《春秋》所謂「於越」也。
畢改「幹越」爲「于越」,亦非。
説見《漢書·貨殖傳》。
連獨無兄弟者 引之曰:「連」與「獨」文義不倫,畢雲:「『連』同『鰥』,音相近,字之異也。
經典或作『』,或作『』,皆假音。
」案:無兄弟不得謂之鰥。
「鰥」、「」、「」三字聲與連皆不相近,畢説非。
「連」疑當作「逴」,與「連」相似而誤。
「逴」猶「獨」也,故以「逴獨」連文。
《莊子·大宗師篇》「彼特以天爲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郭注曰:「卓者,獨化之謂也。
」《秋水篇》「吾以一足趻卓而行」,《玉篇》:「逴,敕角切,蹇也。
」蹇者獨任一足,故謂之逴。
「逴」與「卓」通。
《漢書·河閒獻王傳》「卓爾不羣」,《説苑·君道篇》「踔然獨立」。
《説文》「,特止」,徐鍇曰:「特止,卓立也。
」「卓」、「踔」、「」竝與「逴」同聲,皆獨貌也。
兼愛下 人與 「人與爲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與今人衍「人」字。
之賤人,執其兵刃毒藥水火,以交相虧賊,此又天下之害也」。
念孫案:「人與」當依下文作「又與」。
與者,如也。
《廣雅》:「與,如也。
」説見《釋詞》。
上文「若大國之攻小國也」雲雲,若,如也。
此文兩言「又與」,亦謂又如也。
畢反欲改「又與」爲「人與」,傎矣。
難哉 哉 「用而不可難哉亦將非之」。
念孫案:「難哉」二字與下文義不相屬,「難哉」當爲「雖我」,字之誤也。
言兼愛之道,如其用而不可,則雖我亦將非之也。
又下文曰:「不識於兼之有是乎?於别之有是乎?哉以爲當其於此也。
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之人,必寄託之於兼之有是也。
」「哉」亦當爲「我」。
下文又曰「我以爲當其於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者,舊本「兼者」作「兼君」,涉上下文「兼君」而誤,今改正。
必從兼君是也」,是其證。
誰 「誰以爲二士,使其一士者執别,使其一士者執兼」。
引之曰:「誰」字義不可通,「誰」當爲「設」。
言設爲二士於此,而使之各執一説也。
隷書「設」字作「」,「誰」字作「」,二形略相似,故「設」誤爲「誰」。
衍文三 「又有君大夫之遠使於巴、越、齊、荊,往來及否未及否未可識也」。
念孫案:此當作「往來及否未可識也」,今本重出「及否未」三字。
費 「即此言行費也」。
畢依别本及下文改「費」爲「拂」。
念孫案:古者「拂」與「費」通,不煩改字。
《大雅·皇矣篇》「四方以無拂」,鄭箋曰:「拂,猶佹也。
」《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注曰:「費,猶佹也。
」釋文:「費,本又作拂,同扶弗反。
」是其證。
子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意可以擇士,而不可以擇君子。
』」念孫案:「子」當爲「乎」,字之誤也。
「乎」與「意」文義相承。
下文曰「意不忠親之利,
念孫案:下句不當有「其」字,蓋涉上下文而衍。
下文「不愛異家」、「不愛異國」皆無「其」字,是其證。
《意林》引無「其」字。
脫文十一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若其身,舊脫「猶有」以下十一字,今據下文補。
惡施不孝?」 脫文三 「故不孝不慈無有」。
舊本脫「故」、「不」、「慈」、「有」四字,畢據下文補「有」字。
今以上下文考之,當作「故不孝不慈亡有」。
「不孝不慈亡有」,總承上文而言。
下文曰「故盜賊亡有」、「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與此文同一例,今補。
脫文一 「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舊本脫「交」字,今據下二篇補。
兼愛中 脫文九 「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劒,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
舊本脫「於」字,今據上句補。
念孫案:「練帛之冠」下當有「大布之衣,且苴之屨」八字,而今本脫之。
上文曰「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此但言冠而不言衣,則與上文不合。
「入以見於君」是總承上文而言,「出以踐於朝」則專指且苴之屨而言,「且苴」,即「麤粗」。
麤,倉胡反。
粗,才戶反。
説見《廣雅疏證·釋詁》「粗、麤,大也」下。
今本脫「且苴之屨」四字,則「踐」字義不可通。
下篇曰「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練帛之冠,且苴之屨,入見文公,出以踐之朝」,是其證。
危 「朝有黧黑之危」。
引之曰:「危」與「黧黑」二字義不相屬,「危」當爲「色」。
人瘦則面色黧黑,義見上文。
脫文二 「君説之,故臣爲之也」。
又下文「君説之,故臣能之也」。
念孫案:上文「爲」上脫「能」字,下文「能」下脫「爲」字。
前文曰「苟君説之,則士衆能爲之」,後文曰「若苟君説之,則衆能爲之」,皆其證。
荊楚于越南夷之民 「南爲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于、越、南夷之民」。
畢雲:「『荊楚于越』舊作『楚荊越與』,據《文選注》改。
《江賦》」念孫案:畢改非也。
《文選注》本作「荊、楚、幹、古寒反。
越之民」,今本《墨子》作「楚、荊、越與南夷之民」,但誤倒「荊楚」二字,又脫「幹」字耳。
若「與南夷」之「與」,則不誤也。
上文雲「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此文雲「荊、楚、幹、越與南夷之民」,「與」非誤字明矣。
「南夷」,謂荊、楚、幹、越以南之夷,故曰「荊、楚、幹、越與南夷」,《文選注》無「與南夷」三字,省文耳。
畢誤以「楚荊越與」連讀,故删,去「與」字耳。
「幹越」即吳越,非《春秋》所謂「於越」也。
畢改「幹越」爲「于越」,亦非。
説見《漢書·貨殖傳》。
連獨無兄弟者 引之曰:「連」與「獨」文義不倫,畢雲:「『連』同『鰥』,音相近,字之異也。
經典或作『』,或作『』,皆假音。
」案:無兄弟不得謂之鰥。
「鰥」、「」、「」三字聲與連皆不相近,畢説非。
「連」疑當作「逴」,與「連」相似而誤。
「逴」猶「獨」也,故以「逴獨」連文。
《莊子·大宗師篇》「彼特以天爲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郭注曰:「卓者,獨化之謂也。
」《秋水篇》「吾以一足趻卓而行」,《玉篇》:「逴,敕角切,蹇也。
」蹇者獨任一足,故謂之逴。
「逴」與「卓」通。
《漢書·河閒獻王傳》「卓爾不羣」,《説苑·君道篇》「踔然獨立」。
《説文》「,特止」,徐鍇曰:「特止,卓立也。
」「卓」、「踔」、「」竝與「逴」同聲,皆獨貌也。
兼愛下 人與 「人與爲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與今人衍「人」字。
之賤人,執其兵刃毒藥水火,以交相虧賊,此又天下之害也」。
念孫案:「人與」當依下文作「又與」。
與者,如也。
《廣雅》:「與,如也。
」説見《釋詞》。
上文「若大國之攻小國也」雲雲,若,如也。
此文兩言「又與」,亦謂又如也。
畢反欲改「又與」爲「人與」,傎矣。
難哉 哉 「用而不可難哉亦將非之」。
念孫案:「難哉」二字與下文義不相屬,「難哉」當爲「雖我」,字之誤也。
言兼愛之道,如其用而不可,則雖我亦將非之也。
又下文曰:「不識於兼之有是乎?於别之有是乎?哉以爲當其於此也。
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之人,必寄託之於兼之有是也。
」「哉」亦當爲「我」。
下文又曰「我以爲當其於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者,舊本「兼者」作「兼君」,涉上下文「兼君」而誤,今改正。
必從兼君是也」,是其證。
誰 「誰以爲二士,使其一士者執别,使其一士者執兼」。
引之曰:「誰」字義不可通,「誰」當爲「設」。
言設爲二士於此,而使之各執一説也。
隷書「設」字作「」,「誰」字作「」,二形略相似,故「設」誤爲「誰」。
衍文三 「又有君大夫之遠使於巴、越、齊、荊,往來及否未及否未可識也」。
念孫案:此當作「往來及否未可識也」,今本重出「及否未」三字。
費 「即此言行費也」。
畢依别本及下文改「費」爲「拂」。
念孫案:古者「拂」與「費」通,不煩改字。
《大雅·皇矣篇》「四方以無拂」,鄭箋曰:「拂,猶佹也。
」《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注曰:「費,猶佹也。
」釋文:「費,本又作拂,同扶弗反。
」是其證。
子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意可以擇士,而不可以擇君子。
』」念孫案:「子」當爲「乎」,字之誤也。
「乎」與「意」文義相承。
下文曰「意不忠親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