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弟一

關燈
似,篇内又多「天」字,故「夫」誤爲「天」。

    「今若夫」,猶言今夫。

    《兼愛篇》曰:「今若夫攻城野戰,殺身而爲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

    」又曰:「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聖六王者親行之。

    」又曰:「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

    此其有利且易爲也,不可勝計也。

    」《鴻烈·覽冥篇》曰:「今若夫申、韓、商鞅之爲治也。

    」皆其證矣。

    《中篇》雲:「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五穀不孰,六畜不遂,疾菑戾疫,飄風苦雨,薦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

    」「故當若天」,「天」亦「夫」字之誤。

    「降」字則因下文「降罰」而衍。

     尚同中 己有善 傍 「己有善傍薦之,上有過規諫之」。

    念孫案:「己」字義不可通,「己」當爲「民」,字之誤也。

    傍者,溥也,徧也。

    《説文》:「旁,溥也。

    」「旁」與「傍」通。

    説見《經義述聞·周易》「旁行而不流」下。

    言民有善,則衆共薦之,若《堯典》所雲「師錫」也。

    《上篇》曰:「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

    」「下」亦「民」也。

    下文「己有善不能傍薦之」,「己」亦「民」之誤。

     脫文三 「鄉長治其鄉,而鄉既以治矣」。

    舊本脫「鄉長治」三字。

    下文曰:「國君治其國,而國既已治矣。

    」今據補。

     運役 「譬之若絲縷之有紀,而罔罟之有綱也,將以運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義也」。

    念孫案:「運役」二字義不可通,當依《上篇》作「連收」,字之誤也。

    「連收」二字,正承「絲縷」、「罔罟」而言。

     脫一字 「非高其爵、厚其祿、富貴佚而錯之也」。

    念孫案:「佚」上有「遊」字,而今本脫之,則語意不完。

    《下篇》曰「非特富貴遊佚而擇之也」,是其證。

    「遊佚」,即「淫佚」,語之轉耳。

     情請爲通 「故古者聖王唯而畢雲:「而」讀與「能」同。

    審以尚同,以爲正長,是故上下情請爲通」。

    畢雲:「《文選注》《東京賦》引作『是故上下通情』。

    」念孫案:此本作「是故上下請通」,「請」即「情」字也。

    《墨子》書多以「請」爲「情」。

    今作「情請爲通」者,後人旁記「情」字,而寫者遂誤入正文,又涉上文「以爲正長」而衍「爲」字耳。

    《文選注》引「情通」作「通情」者,乃涉《賦》文「上下通情」而誤。

     談謀度 「助之思慮者衆,則其談謀度速得矣」。

    念孫案:「謀度」上不當有「談」字,蓋涉上文「言談」而衍。

     也 「即此語也古者國君諸侯之聞見善與不善也,皆馳驅以告天子」。

    念孫案:「即」與「則」同。

    説見《釋詞》。

    語,猶言也。

    「則此語」三字文義直貫至「以告天子」而止,則「語」下不當有「也」字。

    凡《墨子》書用「則此語」三字者,「語」下皆無「也」字,此蓋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

     尚同下 用説 「故古者建國設都,乃立後王君公,奉以卿士師長,此非欲用説也」。

    念孫案:「説」字義不可通,「説」當爲「逸」,字之誤也。

    《中篇》曰「夫建國設都,乃作後王君公,否用泰也。

    卿大夫師長,否用佚也」,「否用佚」,即「非用逸」,是其證。

    「否」猶「非」也,説見《尚賢下》。

    僞古文《説命》「建邦設都,樹後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即用《墨子》而小變其文。

     助治天助明 「唯辯而使助治天助明也」。

    念孫案:下「助」字衍。

    「唯辯而使助治天明」者,「辯」讀爲「徧」。

    古「徧」字多作「辯」,説見《日知録》。

    「天明」,天之明道也。

    哀二年《左傳》曰:「二三子順天明。

    」言所以設此卿士師長者,唯徧使助治天道也。

    《中篇》作「維辯使治天均」。

     脫文六 「故計上之賞譽,不足以勸善,計其毀罰,不足以沮暴。

    此何故以然?句則義不同也。

    然舊本脫此六字。

    案:「此何故以然」是問詞。

    「則義不同也」是荅詞。

    「然則欲同一天下之義,將奈何可」又是問詞。

    舊脫中六字,則上下文皆不可通矣。

    今據上文補。

    則欲同一天下之義,將奈何可」。

     賞使家君 「胡不賞使家君試用家君發憲布令其家」。

    念孫案:「賞」字義不可通,「賞」當爲「嘗」。

    「嘗」、「賞」字相似,又涉上下文「賞罰」而誤。

    「使家君」三字,則涉下文「使家君」而衍。

    既言「用家君」,則不得又言「使家君」。

    「胡不嘗試用家君發憲布令其家」作一句讀。

     小用之 「故當尚同之爲説也,尚用之天子,舊本「用」作「同」,涉上句「尚同」而誤,今據下文改。

    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諸侯,可而治其國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

    引之曰:「小用之」當作「下用之」,與「尚用之」、「中用之」對文,下文「小用之」則與「大用之」對文。

    今本「下用」作「小用」者,即涉下文「小用之」而誤。

     窕橫 「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小用之治一國一家而不橫者,若道之謂也」。

    畢雲:「《爾雅》雲:『窕,閒也。

    』猶雲無閒。

    」念孫案:畢説非也。

    窕,不滿也。

    説見《管子·宙合篇》。

    橫,充塞也。

    《孔子閒居》「以橫於天下」,鄭注:「橫,充也。

    」《祭義》曰:「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

    」説見戴先生文集。

    以小居大則窕,以大入小則塞。

    唯此尚同之道,則大用之治天下而不窕,小用之治一國一家而不塞也。

    《大戴記·王言篇》曰:「布諸天下而不窕,内諸尋常之室而不塞。

    」 差論 「其所差論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

    念孫案:差、論皆擇也。

    《爾雅》曰:「既差我馬。

    差,擇也。

    」《所染篇》曰:「故善爲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官。

    」《呂氏春秋·當染篇》同,高注:「論,猶擇也。

    」詳見《漢書·武紀》。

    《非攻篇》「差論其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車之衆」,義與此同。

     唯 「唯欲毋與我同,將不可得也」。

    畢改「唯」爲「雖」。

    念孫案:古者「雖」與「唯」通,不煩改字。

    説見《釋詞》。

     情 「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將欲爲仁義,求爲上士,舊本脫「上」字,據各篇補。

    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尚同之説而不可不察。

    」舊本脫「可不」二字,據各篇補。

    念孫案:「情」即「誠」字。

    言誠將欲爲仁義,則尚同之説不可不察也。

    《尚賢篇》曰「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爲仁義」,「實」亦「誠」也。

    《非攻篇》曰「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

    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説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情不知」,即誠不知。

    凡《墨子》書中「誠」、「情」通用者不可枚舉。

    又《齊策》「臣知誠不如徐公美」,劉本「誠」作「情」。

    《呂氏春秋·具備篇》「三月嬰兒,慈母之愛諭焉,誠也」,《淮南·繆稱篇》「誠」作「情」。

    《漢書·禮樂志》「正人足以副其誠」,《漢紀》「誠」作「情」。

    此皆古書「誠」、「情」通用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