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弟一

關燈
字,蓋後人所加。

     若處官者 「若處官者爵高而祿厚,故愛其色而使之焉」。

    念孫案:「若」與「故」義不相屬,「若處官者」當爲「處若官者」。

    「若官」,此官也。

    「若」與「此」同義,説見上文。

    言以處此官者爵高而祿厚,故特用其所愛也。

    下文曰「雖日夜相接以治若官」,是其證。

     漁雷澤 念孫案:「雷澤」本作「濩澤」,此後人習聞舜漁雷澤之事,而以其所知改其所不知也。

    《漢書·地理志》「河東郡濩澤縣」,應劭曰:「有濩澤在西北。

    」濩澤在今澤州府陽城縣西嶕嶢山下。

    《穆天子傳》:「天子四日休于濩澤。

    」郭璞曰:「今平陽濩澤縣是也。

    濩音獲。

    」《水經·沁水注》曰:「濩澤水出濩澤城西白渠,東逕濩澤。

    《墨子》曰:『舜漁濩澤。

    』又東逕濩澤縣故城南,蓋以澤氏縣也。

    」又《元和郡縣志·河東道下》《太平寰宇記·河東道下》《初學記·州郡部》正文出「舜澤」二字,注曰:「《墨子》曰:『舜漁于濩澤。

    』在濩澤縣西。

    」今本《初學記》作「雷澤」,與注不合,明是後人所改。

    《太平禦覽·州郡部九》《路史·疏仡紀》引《墨子》竝作「濩澤」。

    是《墨子》自作「濩澤」,與他書作「雷澤」者不同。

    《下篇》「漁於雷澤」,亦後人所改。

     賤 賤傲 殃傲 「其爲政乎天下也,兼而憎之,從而賤之」。

    念孫案:「賤」當爲「賊」,字之誤也。

    《尚同篇》「則是上下相賊也」,《天志篇》「上詬天,中詬鬼,下賊人」,《非儒篇》「是賊天下之人者也」,《趙策》「以私誣國賊之類也」,今本「賊」字竝誤作「賤」。

    此言桀、紂、幽、厲之爲政乎天下,兼萬民而憎惡之,又從而賊害之,非謂賤其民也。

    上文雲「堯、舜、禹、湯、文、武之爲政乎天下也,兼而愛之,從而利之」,「愛」、「利」與「憎」、「賊」正相反。

    《天志篇》曰:「堯舜禹湯文武之兼愛天下也,從而利之;桀紂幽厲之兼惡天下也,從而賊之。

    」故知「賤」爲「賊」之誤。

    又下文「率天下之民以詬天侮鬼,賤傲萬民」,「賤」亦當爲「賊」,「傲」當爲「殺」。

    《説文》「敖」字本作「」,「殺」字古文作「」,二形相似。

    「」古文「殺」字。

    誤爲「敖」,又誤爲「傲」耳。

    《墨子》多古字,後人不識,故傳寫多誤。

    此説桀、紂、幽、厲之暴虐,故曰「詬天侮鬼,賊殺萬民」,非謂其賤傲萬民也。

    上文言「堯、舜、禹、湯、文、武尊天事鬼,愛利萬民」,「愛」、「利」與「賊」、「殺」亦相反。

    《法儀篇》曰:「禹、湯、文、武兼愛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桀、紂、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其賊人多。

    」故知「賤傲」爲「賊殺」之誤。

    《魯問篇》「賊敖百姓」,《太平禦覽·兵部七十七》引「賊敖」作「賊殺」,是其明證也。

    又《明鬼篇》「昔者夏王桀,上詬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萬民」,「殃傲」二字義不相屬,亦是「殃殺」之誤。

    下文殷王紂「殃傲天下之萬民」同。

     隆 「稷隆播種,農殖嘉穀」。

    畢依《呂刑》改「隆」爲「降」。

    念孫案:古者「降」與「隆」通,不煩改字。

    《非攻篇》「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亦以「隆」爲「降」。

    《喪服小記》注「以不貳降」,釋文:「降,一本作隆。

    」《荀子·賦篇》「皇天隆物,以示下民」,「隆」即「降」字。

    《魏策》「休祲降於天」,曾、劉本作「休烈隆於天」。

    《説文》:「隆,從生,降聲。

    」《書大傳》「隆谷」,鄭注:「隆,讀如厖降之降。

    」是「隆」、「降」古同聲,故「隆」字亦通作「降」。

    《荀子·天論篇》「隆禮尊賢而王」,《韓詩外傳》「隆」作「降」。

    《史記·司馬相如傳》「業隆於繦褓」,《漢書》「隆」作「降」。

    《淮南·泰族篇》「攻不待衝降而拔」,「衝降」即「衝隆」。

     不究 「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則不究,小用之則不困」。

    畢雲:「『究』,一本作『窕』,非。

    」念孫案:作「窕」者是也,説見《管子·宙合篇》。

     尚賢下 可而 「使天下之爲善者可而勸也,爲暴者可而沮也」。

    念孫案:「可而」猶「可以」也。

    下文曰「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民」,與此文同一例。

    詳見《釋詞》。

     僕 「昔伊尹爲莘氏女師僕。

    」畢雲:「僕,也。

    」「」,今作「媵」。

    念孫案:「僕」即「」之譌。

    此謂有莘氏以伊尹媵女,非以爲僕也。

    《説文》:「,送也。

    呂不韋曰:『有侁「莘」同。

    氏伊尹女。

    』」今本《呂氏春秋》《本味篇》「」作「媵」。

    經傳皆作「媵」,而「」字見,唯《墨子》書有之,而字形與「僕」相似,因譌而爲「僕」。

    《淮南·時則篇》「具曲音「朕」。

    筥筐」,今本「」作「撲」,誤與此同。

     女何擇言人 「女何擇言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引之曰:「言」當爲「否」,篆書「否」字作「」,「言」字作「」,二形相似。

    隷書「否」字或作「」,「言」字或作「」,亦相似,故「否」誤爲「言」。

    「否」與「不」古字通,故下二句雲「何敬不刑,何度不及」也。

    今《書》作「何擇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非」、「否」、「不」竝同義。

     言 「今也天下言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

    念孫案:「言」當爲「之」,「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又見下文。

    草書「言」與「之」相似,故「之」譌爲「言」。

     脫文八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然女何爲而得富貴而辟貧賤哉?曰:莫若爲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

    自「莫若」以下二十字爲一句,舊本脫「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八字,據上下文補。

    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學而能者也」。

     無故 「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

    念孫案:「故」乃「攻」字之誤,「攻」、「故」字相似,又涉上文「無故富貴」而誤。

    「攻」即「功」字也,「無功」與「無罪」對文。

     脫文十二 「若此,則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亂者不得治」。

    舊本脫「得食」以下十二字,今據上文補。

     推而上之以 此五字與上下文義不相屬,蓋涉上文「推而上之」而衍。

     尚同上 選天下之賢可者 「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

    念孫案:「選」下有「擇」字,而今本脫之。

    下文及中、下二篇皆作「選擇」,《太平禦覽·皇王部二》引此同。

     其 「上以此爲賞罰,其明察以審信」。

    念孫案:「其」當爲「甚」。

    「甚明察以審信」,見《中篇》。

     今若天 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 「今若天飄風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於天者也」。

    念孫案:「今若天」,「天」當爲「夫」。

    「夫」與「天」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