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弟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古者
「古者王公大人爲政於國家者」。
念孫案:此謂今之王公大人,非謂古也。
「古者」當依《羣書治要》作「今者」,義見下文。
親疏 「今上舉義不辟親疏」。
念孫案:「親」字涉上文而衍,「不避疏」義見上下文。
近 「今上舉義不辟近」。
念孫案:「近」字涉上文而誤,「近」當爲「遠」。
「不避遠」見下文。
名立而功業彰而惡不生 念孫案:《羣書治要》引作「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是也。
「功成」與「名立」對文,「惡不生」與「美彰」對文,今本脫「成」字,「美」字又譌作「業」,則文不對,而句亦不協矣。
「美」、「業」字形相似,故譌。
《漢書·賈誼傳》「一動而五美附」,今本「美」譌作「業」。
尚賢中 故 尚賢爲政之本 「故一本作「胡」。
不察尚賢爲政之本也」。
盧雲:「當雲『尚賢之爲政本』。
」念孫案:盧説非也。
下文曰「胡不察尚賢爲政之本也?且以尚賢爲政之本者,亦豈獨子墨子之言哉」,與此文同一例。
則不得倒「之」字於「爲政」上矣。
故與「胡」同,故下文又曰「故不察尚賢爲政之本也」。
今本脫「爲」字。
《管子·侈靡篇》「公將有行,故不送公」,亦以「故」爲「胡」。
外有以 「内有以食飢息勞,將養其萬民,外有以懷天下之賢人」。
念孫案:「外有以」三字,涉上文「外有以爲皮幣」而衍。
下文曰「内者萬民親之,賢人歸之」,是養民與懷賢皆内事,非外事也。
曰若法 猶若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術,則事猶若未成」。
念孫案:「曰」者,「有」之壞字也。
「若法」,此法也。
「若」與「此」同義,説見《釋詞》。
言既有此法,而無術以行之,則事猶然未成也。
「猶若」即「猶然」,説見《釋詞》。
畢以「若法」爲「順法」,失之。
予 「《詩》曰:『告女憂卹,誨女予,孰能埶熱,鮮不用濯。
』」盧依《毛詩》改「予」爲「序爵」。
念孫案:「鬱」爲「爵」之譌,「予」則非譌字也。
上文言「古聖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下文言「今王公大人之用賢,高予之爵,而祿不從」,此引《詩》「誨女予爵」,正與上下文「予」字同義,則不得改「予」爲「序」矣。
《毛詩》作「告爾憂恤,誨爾序爵,誰能執熱,逝不以濯」,今《墨子》兩「爾」字皆作「女」,「序」作「予」,「誰」作「孰」,「逝」作「鮮」,「以」作「用」,是《墨子》所見《詩》固有異文也。
執 「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不可以不執善承嗣輔佐也」。
念孫案:「善」謂善待此承嗣輔佐之人,即上文所雲「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也。
「善」上不當有「執」字,蓋涉上下文「執熱」而衍。
毋無 「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
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
畢改「毋」爲「毌」,雲:「『毌』讀如『貫習』之『貫』。
」下凡作「毋」者同。
念孫案:畢改非也。
毋,語詞耳,本無意義。
「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者,唯得賢人而使之也。
若讀「毋」爲「貫習」之「貫」,則文不成義矣。
《下篇》曰:「今唯毋以尚賢爲政其國家百姓,使國之爲善者勸,爲暴者沮。
」又曰:「然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衆發政而治民,使天下之爲善者可而勸也,爲暴者可而沮也。
」《尚同中篇》曰:「上唯毋立而爲政乎國家,爲民正長,「唯」與「雖」同。
曰人可賞吾將賞之。
若苟上下不同義,上之所賞,則衆之所非。
上唯毋立而爲政乎國家,爲民正長,曰人可罰吾將罰之。
若苟上下不同義,上之所罰,則衆之所譽。
」《下篇》曰:「故唯毋以聖王爲聰耳明目與?「唯」亦與「雖」同。
豈能一視而通見千裡之外哉,一聽而通聞千裡之外哉。
」《非攻中篇》曰:「今師徒唯毋興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爲者也。
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穫斂。
今唯毋廢一時,則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節用上篇》曰:「且大人唯毋興師以攻伐鄰國,久者終年,速者數月,男女久不相見,此所以寡人之道也。
」《節葬下篇》曰:「今雖毋法執厚葬久喪者言,以爲事乎國家。
」「雖」與「唯」同。
又曰:「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爲政。
」《天志中篇》曰:「故唯毋明乎順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則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煖衣飽食,便寧無憂。
」《非樂上篇》曰:「今王公大人雖無造爲樂器,以爲事乎國家。
「雖」與「唯」同。
」又曰:「今王公大人唯毋處高臺厚榭之上而視之。
」又曰:「今王公大人唯毋爲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
」此四句,篇内凡三見。
又曰:「今唯毋在乎王公大人説樂而聽之,即必不能蚤朝晏退,聽獄治政。
」「今唯毋在乎士君子説樂而聽之,即必不能竭股肱之力,亶其思慮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倉廩府庫。
」「今唯毋在乎農夫説樂而聽之,即必不能蚤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叔粟。
」各本「叔」譌作「升」,辯見後「升粟」一條。
「今唯毋在乎婦人説樂而聽之,即必不能夙興夜寐,紡績織紝,多治麻絲葛緒,綑布繰。
」以上諸篇,其字或作「毋」,或作「無」,皆是語詞,非有實義也。
孟康注《漢書·貨殖傳》曰:「無,發聲助也。
」凡《詩》言「無念爾祖」、「無競維人」「無競維烈」、「無淪胥以敗」、「無淪胥以亡」,《左傳》言「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無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遺」,皆孟康所謂發聲助也。
《管子·立政九敗解篇》曰:「人君唯毋聽寢兵,則羣臣賓客莫敢言兵;人君唯毋聽兼愛之説,則視天下之民如其民,視國如吾國;人君唯無好全生,則羣臣皆全其生,而生又養;「又」與「有」同。
人君唯無聽私議自貴,則民退靜隱伏,窟穴就山,非世閒上,輕爵祿而賤有司;人君唯無好金玉貨財,必欲得其所好,則必易之以大官尊位,尊爵重祿;人君唯毋聽羣徒比周,則羣臣朋黨,蔽美揚惡;人君唯毋聽觀樂玩好,則敗;人君唯毋聽請謁任譽,則羣臣皆相爲請;人君唯無聽諂諛飾過之言,則敗。
」以上諸條,其字或作「毋」,或作「無」,竝與《墨子》同義。
失措 「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
念孫案:「措」字義不可通,當是「損」字之誤。
《大戴記·曾子立事篇》曰:「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戰戰惟恐失損之。
」「損」讀爲「抎」,故《非命篇》作「失抎」。
《説文》:「抎,有所失也。
」 未知 「故當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賢使能爲政也」。
念孫案:「未知」當作「未嘗不知」,義見上下文。
有慧 「豈必智且有慧哉」。
念孫案:「智且慧」與前「貴且智」、「愚且賤」文同一例。
「慧」上不當有「有」
念孫案:此謂今之王公大人,非謂古也。
「古者」當依《羣書治要》作「今者」,義見下文。
親疏 「今上舉義不辟親疏」。
念孫案:「親」字涉上文而衍,「不避疏」義見上下文。
近 「今上舉義不辟近」。
念孫案:「近」字涉上文而誤,「近」當爲「遠」。
「不避遠」見下文。
名立而功業彰而惡不生 念孫案:《羣書治要》引作「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是也。
「功成」與「名立」對文,「惡不生」與「美彰」對文,今本脫「成」字,「美」字又譌作「業」,則文不對,而句亦不協矣。
「美」、「業」字形相似,故譌。
《漢書·賈誼傳》「一動而五美附」,今本「美」譌作「業」。
尚賢中 故 尚賢爲政之本 「故一本作「胡」。
不察尚賢爲政之本也」。
盧雲:「當雲『尚賢之爲政本』。
」念孫案:盧説非也。
下文曰「胡不察尚賢爲政之本也?且以尚賢爲政之本者,亦豈獨子墨子之言哉」,與此文同一例。
則不得倒「之」字於「爲政」上矣。
故與「胡」同,故下文又曰「故不察尚賢爲政之本也」。
今本脫「爲」字。
《管子·侈靡篇》「公將有行,故不送公」,亦以「故」爲「胡」。
外有以 「内有以食飢息勞,將養其萬民,外有以懷天下之賢人」。
念孫案:「外有以」三字,涉上文「外有以爲皮幣」而衍。
下文曰「内者萬民親之,賢人歸之」,是養民與懷賢皆内事,非外事也。
曰若法 猶若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術,則事猶若未成」。
念孫案:「曰」者,「有」之壞字也。
「若法」,此法也。
「若」與「此」同義,説見《釋詞》。
言既有此法,而無術以行之,則事猶然未成也。
「猶若」即「猶然」,説見《釋詞》。
畢以「若法」爲「順法」,失之。
予 「《詩》曰:『告女憂卹,誨女予,孰能埶熱,鮮不用濯。
』」盧依《毛詩》改「予」爲「序爵」。
念孫案:「鬱」爲「爵」之譌,「予」則非譌字也。
上文言「古聖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下文言「今王公大人之用賢,高予之爵,而祿不從」,此引《詩》「誨女予爵」,正與上下文「予」字同義,則不得改「予」爲「序」矣。
《毛詩》作「告爾憂恤,誨爾序爵,誰能執熱,逝不以濯」,今《墨子》兩「爾」字皆作「女」,「序」作「予」,「誰」作「孰」,「逝」作「鮮」,「以」作「用」,是《墨子》所見《詩》固有異文也。
執 「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不可以不執善承嗣輔佐也」。
念孫案:「善」謂善待此承嗣輔佐之人,即上文所雲「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也。
「善」上不當有「執」字,蓋涉上下文「執熱」而衍。
毋無 「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
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
畢改「毋」爲「毌」,雲:「『毌』讀如『貫習』之『貫』。
」下凡作「毋」者同。
念孫案:畢改非也。
毋,語詞耳,本無意義。
「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者,唯得賢人而使之也。
若讀「毋」爲「貫習」之「貫」,則文不成義矣。
《下篇》曰:「今唯毋以尚賢爲政其國家百姓,使國之爲善者勸,爲暴者沮。
」又曰:「然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衆發政而治民,使天下之爲善者可而勸也,爲暴者可而沮也。
」《尚同中篇》曰:「上唯毋立而爲政乎國家,爲民正長,「唯」與「雖」同。
曰人可賞吾將賞之。
若苟上下不同義,上之所賞,則衆之所非。
上唯毋立而爲政乎國家,爲民正長,曰人可罰吾將罰之。
若苟上下不同義,上之所罰,則衆之所譽。
」《下篇》曰:「故唯毋以聖王爲聰耳明目與?「唯」亦與「雖」同。
豈能一視而通見千裡之外哉,一聽而通聞千裡之外哉。
」《非攻中篇》曰:「今師徒唯毋興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爲者也。
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穫斂。
今唯毋廢一時,則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節用上篇》曰:「且大人唯毋興師以攻伐鄰國,久者終年,速者數月,男女久不相見,此所以寡人之道也。
」《節葬下篇》曰:「今雖毋法執厚葬久喪者言,以爲事乎國家。
」「雖」與「唯」同。
又曰:「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爲政。
」《天志中篇》曰:「故唯毋明乎順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則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煖衣飽食,便寧無憂。
」《非樂上篇》曰:「今王公大人雖無造爲樂器,以爲事乎國家。
「雖」與「唯」同。
」又曰:「今王公大人唯毋處高臺厚榭之上而視之。
」又曰:「今王公大人唯毋爲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
」此四句,篇内凡三見。
又曰:「今唯毋在乎王公大人説樂而聽之,即必不能蚤朝晏退,聽獄治政。
」「今唯毋在乎士君子説樂而聽之,即必不能竭股肱之力,亶其思慮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倉廩府庫。
」「今唯毋在乎農夫説樂而聽之,即必不能蚤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叔粟。
」各本「叔」譌作「升」,辯見後「升粟」一條。
「今唯毋在乎婦人説樂而聽之,即必不能夙興夜寐,紡績織紝,多治麻絲葛緒,綑布繰。
」以上諸篇,其字或作「毋」,或作「無」,皆是語詞,非有實義也。
孟康注《漢書·貨殖傳》曰:「無,發聲助也。
」凡《詩》言「無念爾祖」、「無競維人」「無競維烈」、「無淪胥以敗」、「無淪胥以亡」,《左傳》言「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無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遺」,皆孟康所謂發聲助也。
《管子·立政九敗解篇》曰:「人君唯毋聽寢兵,則羣臣賓客莫敢言兵;人君唯毋聽兼愛之説,則視天下之民如其民,視國如吾國;人君唯無好全生,則羣臣皆全其生,而生又養;「又」與「有」同。
人君唯無聽私議自貴,則民退靜隱伏,窟穴就山,非世閒上,輕爵祿而賤有司;人君唯無好金玉貨財,必欲得其所好,則必易之以大官尊位,尊爵重祿;人君唯毋聽羣徒比周,則羣臣朋黨,蔽美揚惡;人君唯毋聽觀樂玩好,則敗;人君唯毋聽請謁任譽,則羣臣皆相爲請;人君唯無聽諂諛飾過之言,則敗。
」以上諸條,其字或作「毋」,或作「無」,竝與《墨子》同義。
失措 「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
念孫案:「措」字義不可通,當是「損」字之誤。
《大戴記·曾子立事篇》曰:「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戰戰惟恐失損之。
」「損」讀爲「抎」,故《非命篇》作「失抎」。
《説文》:「抎,有所失也。
」 未知 「故當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賢使能爲政也」。
念孫案:「未知」當作「未嘗不知」,義見上下文。
有慧 「豈必智且有慧哉」。
念孫案:「智且慧」與前「貴且智」、「愚且賤」文同一例。
「慧」上不當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