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弟二

關燈
》《藝文類聚·人部九》《果部上》、《太平禦覽·果部三》竝引作「晏子使楚」,但省去「將」字耳。

    《説苑·奉使篇》作「晏子將使荊」,今據以訂正。

     「楚聞之,謂左右曰」。

    案:「楚」下脫「王」字。

     「爲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案:「爲其來」,於其來也。

    古者或謂「於」曰「爲」。

    説見《釋詞》。

     君之賜卿位以尊其身 寵以百萬以富其家 念孫案:「之賜」當作「賜之」。

    「寵以」當作「寵之」。

    與上文文同一例。

    如今本,則文義參差矣。

    《説苑·臣術篇》正作「賜之」、「寵之」。

     相相然 「名山既多矣,松柏既茂矣,望之相相然,盡目力不知厭」。

    念孫案:「相相」二字,於義無取。

    「相」當爲「」。

    音「忽」。

    《説文》:「,高皃,從木,音「忽」。

    聲。

    」故山高皃亦謂之「」。

    「」與「相」字相似,世人多見「相」,少見「」,故「」誤爲「相」。

    此言「望之相相然」,下言「登彼相相之上」,則「相」爲「」之誤明矣。

     怨利生孽 維義可以爲長存 「怨利生孽」。

    孫曰:「《左傳》『怨』作『藴』。

    昭十年杜預注:『藴,畜也。

    孽,妖害也。

    』『藴』與『怨』聲相近,然據此文,凡有血氣者,皆有争心,則『怨』字直是『怨惡』之『怨』。

    《左氏》取此書改其文顯然可見。

    」念孫案:孫説非也。

    争利而相怨,可謂之怨人,不可謂之怨利。

    若以「怨」爲「怨惡」,則「怨利」二字,義不可通矣。

    《左傳》作「藴利」,本字也。

    此作「怨利」,借字也。

    《大戴記·四代篇》「委利生孽」,「委」亦「藴」也。

    「藴」、「怨」、「委」一聲之轉。

    前《諫上篇》「外無怨治,内無亂行」,言君勤於政,則外無藴積之治,内無昬亂之行也。

    是《晏子》書固以「怨」爲「藴」矣。

    《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無怨財」,楊倞曰:「怨,讀爲藴。

    」言雖富有天下,而無藴畜私財也。

    彼言「怨財」,猶此言「怨利」,乃淵如皆不之省,而必以「怨」爲「怨惡」,蓋淵如之意,必欲謂《晏子春秋》在《左傳》之前,凡《左傳》之文與《晏子》不同者,皆是左氏誤改《晏子》,故必訓「怨」爲「怨惡」,以異於左氏,而不知其説之不可通也。

    其《音義》中多有此論,皆不足深辯。

     「維義可以爲長存」。

    案:當作「維義爲可以長存」,今本「爲」字在「可以」下,則文義不順。

     慶氏之邑足欲至所謂幅也 與晏子邶殿至何獨弗欲 「晏子對曰:慶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迺足欲。

    足欲,亡無日矣。

    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惡富也,恐失富也。

    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爲之制度,使無遷也。

    夫民今本脫「民」字。

    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慢,謂之幅利,利過則爲敗,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

    」元刻本曰:「或作『晏子對曰:先人有言曰:「無功之賞,不義之富,禍之媒也。

    」夫離治闕求富,禍也。

    慶氏知而不行,是以失之。

    我非惡富也,諺曰:「前車覆,後車戒。

    」吾恐失富不敢受之也。

    』」盧改或本爲正文,而改今本正文入注,雲:「《文選·六代論》《五等論》兩注竝引諺曰『前車覆,後車戒』,可知唐時本如是,後人輒以《左傳》『慶氏之邑足欲』以下竄易之,元刻不知此爲本文,而反以爲或本,然猶幸有此異文,今得攷而復之。

    」念孫案:盧改是也。

    《西征賦》注、《歎逝賦》注、《運命論》注、《劒閣銘》注竝引《晏子》「前車覆,後車戒」,合之《六代》、《五等》、《諸侯二論》注,凡六引。

     又案:上文:「慶氏亡,分其邑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晏子弗受。

    子尾曰:『富者,人之所欲也。

    何獨弗欲?』」《初學記·人部中》引《晏子》本作「慶氏亡,分其邑與晏子,晏子不受。

    人問曰:『富者,人所欲也。

    何獨不受』」,今本「邶殿」雲雲,及「子尾」二字,皆後人以《左傳》改之,其標題内「之子尾」及「足欲則亡」四字,亦後人所改。

     安邦而度家 「安邦而度家,宗君而處身」。

    孫曰:「度,讀如『剫』。

    」念孫案:「剫家」二字,義不可通。

    《説文》:「剫,判也。

    」《爾雅》「木謂之剫」,郭引《左傳》:「山有木,工則剫之。

    」予謂「度」讀爲「宅」。

    「宅」、「度」古字通。

    説見《問上篇》「度其義」下。

    《爾雅》:「宅,居也。

    」《大雅·緜》傳曰:「度,居也。

    」《文王·有聲篇》「宅是鎬京」,《坊記》「宅」作「度」。

    「安邦而度家,宗君而處身」,「度」亦「處」也,「處」亦「居」也。

     割地將封晏子 「旦日,割地將封晏子,晏子辭不受」。

    念孫案:「割地將」三字,原文所無也。

    其「封晏子」下有「以都昌」三字,而今本脫之。

    都昌,齊地名也。

    《水經·濰水注》曰:「濰水又北,逕都昌縣故城東。

    漢高帝六年,封朱軫爲侯國。

    北海相孔融,爲黃巾賊管亥所圍於都昌也。

    」案:都昌故城,在今萊州府昌邑縣西。

    鈔本《北堂書鈔·封爵部下》出「晏子都昌辭而不受」八字,注引《晏子》雲:「景公封晏子以都昌,晏子辭不受。

    」陳禹謨依俗本《晏子》删去注文「以都昌」三字,而正文尚未改。

    《太平禦覽·飲食部七》同。

    《太平寰宇記》曰:「都昌故城,齊頃公封逢醜父食采之邑。

    《晏子春秋》雲『齊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辭而不受』,即此城也。

    」則此文原有「以都昌」三字明矣。

    其「割地將」三字,則後人以意加之。

    既言封晏子以都昌,則無庸更言割地,此是俗本既脫「以都昌」三字後,人因「加割地」將三字也。

    《書鈔》《禦覽》《寰宇記》所引皆無此三字,而陳禹謨又依俗本加之。

     脫粟之食 「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脫粟之食」。

    念孫案:「脫粟」上當有「食」字。

    後弟二十六雲「食脫粟之食」,即其證,今本脫「食」字,則文義不明,且與上句不對。

    《後漢書·章帝紀》注、《北堂書鈔·酒食部三》《初學記·器物部》《太平禦覽·飲食部八》引此竝雲:「晏子相齊,食脫粟之飯。

    」 恨君 「田桓子謂晏子曰:『君歡然與子邑,必不受以恨君,何也。

    』」念孫案:「恨」非怨恨之「恨」,乃「很」之借字也。

    很者,違也。

    君與之邑而必不受,是違君也,故曰:「必不受以很君。

    」《説文》:「很,不聽從也。

    」《吳語》「今王將很天而伐齊」,韋注曰:「很,違也。

    」古多通用「恨」字。

    《齊策》秦使魏冉緻帝於齊,蘇代謂齊王曰:「今不聽,是恨秦也。

    」「恨秦」,違秦也。

    《新序·雜事篇》「嚴恭承命,不以身恨君」,亦謂違君也。

    《漢書·外戚傳》:「李夫人病篤,上自臨候之,夫人蒙被謝曰:『妾久寢病,形貌毀壞,不可以見帝。

    』上欲見之,夫人遂轉鄉歔欷,而不復言。

    於是上不説而起。

    夫人姊妹讓之曰:『貴人獨不可一見上,屬託兄弟邪?何爲恨上如此。

    』」亦謂違上也。

    此皆古人借「恨」爲「很」之證。

     不任 「夫子之祿寡邪?何乘不任之甚也」。

    念孫案:「不任」本作「不佼」。

    「佼」與「姣」同,好也。

    晏子乘敝車,駕駑馬,見上。

    故景公曰:「何乘不佼之甚也。

    」《陳風·月出篇》「佼人僚兮」,毛傳曰:「僚,好貌。

    」釋文「佼,字又作姣」,引《方言》雲:「自關而東河濟之閒,凡好謂之姣。

    」《荀子·成相篇》曰:「君子由之佼以好。

    」是「姣」、「佼」古字通。

    後人不知「佼」字之義,而改「不佼」爲「不任」,謬矣。

    《羣書治要》正作「不佼」。

    《説苑·臣道篇》作「不任」,亦後人依俗本《晏子》改之。

    《太平禦覽·車部三》引《説苑》正作「不佼」,下有注雲:「佼,古巧反。

    」 耳矣 「食脫粟之食,炙三弋五卵苔菜耳矣」。

    孫曰:「『耳矣』,前文作『而已』,與此音相近。

    」念孫案:「耳矣」者,「而已矣」也,疾言之則曰「耳矣」,徐言之則曰「而已矣」。

    凡經傳中語助用「耳」字者,皆「而已」之合聲也。

    説見《釋詞》。

     未有老辭邑者矣 「自吾先君定公至今,用世多矣,齊大夫未有老辭邑者矣」。

    念孫案:下「矣」字涉上「矣」字而衍。

     發書之言曰 「及壯,發書之言曰」。

    念孫案:此本作「及壯發書,句書之言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