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弟二

關燈
苑》作「惡於根本,而美於枝葉,秋風一起,根且拔矣」。

    程氏易疇《通藝録》曰:「蓬之根孤,而枝葉甚繁,既枯,則近根處易折,折則浮置於地,大風舉之,乃戾於天,故言飛蓬也。

    《説苑》言『拔』,蓋考之不審矣。

    曹植詩雲:『籲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

    』又雲:『願爲中林草,秋隨野火燔。

    糜滅豈不痛,願與根荄連。

    』可見蓬轉而飛,不得與根荄連,是折而非拔也。

    司馬彪詩雲:『秋蓬獨何辜,飄颻隨風轉,長飇一飛薄,吹我之四遠。

    搔首望故株,邈然無由返。

    』若蓬遇風而拔,則故株隨枝而逝,安得雲『搔首望故株』邪?」念孫案:程説甚核。

    又案:《晏子》作「孤其根荄,密其枝葉」,「密」與「孤」正相對。

    《説苑》作「惡於根本,美於枝葉」,「美」與「惡」亦相對,今本《晏子》作「孤其根而美枝葉」,「美」與「孤」不相對,兩用《晏子》《説苑》之文,斯兩失之矣。

     「溺者不問墜,迷者不問路」。

    案:「墜」本作「隊」。

    「隊」與「隧」同。

    《廣雅》曰:「隊,道也。

    」《大雅·桑柔》傳曰:「隧,道也。

    」溺者不問隊,謂不問涉水之路,故溺也。

    「不問隊」、「不問路」,其義一而已矣。

    《荀子·大略篇》「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楊倞曰:「遂,謂徑隧,水中可涉之徑也。

    」是其證。

    後人誤以「隊」爲「顛墜」之「墜」,故妄加「土」耳。

    《羣書治要》正引作「溺者不問隧」。

     脫文六 「晏子出,仲尼送之以賓客之禮,不計之義,維晏子爲能行之」。

    念孫案:「不計之義」,《初學記·文部》引作「不法之禮」,上有「反,句命門弟子曰」六字。

    然則「不計之義」二句,乃孔子命門弟子之語,今脫去上六字,則不知爲何人語矣。

    《外上篇》曰:「晏子出,仲尼送之以賓客之禮,再拜其辱,反,命門弟子曰」雲雲,文義正與此同。

    《韓詩外傳》載此事亦雲「孔子曰:『善,禮中又有禮。

    』」 縻醢 「湛之縻醢而賈匹馬矣」。

    念孫案:「縻醢」當作「麋醢」,字之誤也。

    《周官·醢人》「麋臡鹿臡」,鄭注曰:「臡,亦醢也。

    」鄭司農雲:「有骨爲臡,無骨爲醢。

    」《内則》有「麋腥醢醬」,《説苑·雜言篇》《家語·六本篇》竝作「湛之以鹿醢」,則「縻」爲「麋」之誤明矣。

    注《文選·王粲〈贈蔡子篤詩〉》注、《太平禦覽·香部三》引此竝作「麋醢」。

     嬰誠革之 「嬰誠革之。

    迺令糞灑改席,尊醮而禮之」。

    念孫案:「誠」讀爲「請」。

    革,改也。

    向者不辭而入,今者糞灑改席而禮之,則改乎向者之爲矣,晏子以此爲請,故曰「嬰請革之」也。

    「請」與「誠」聲相近,故字亦相通。

    《趙策》:「趙王謂樓緩曰:『誠聽子割矣,子能必來年秦之不復攻我乎?』」《新序·善謀篇》「誠」作「請」。

    《墨子·尚同》《節葬》《明鬼》《非樂》諸篇,竝以「請」爲「誠」。

    此「誠」之通作「請」者也。

    《吳語》「員請先死」、「請問戰奚以而可」,《吳越春秋·夫差内傳》《句踐伐吳外傳》「請」竝作「誠」,此又「請」之通作「誠」者也。

     養其親 「養其親者,身伉其難」。

    念孫案:「養其親」本作「養及親」。

    養及於親,則德莫大焉,故必身伉其難也。

    今本「及」作「其」,即涉「伉其難」而誤。

    《藝文類聚·人部十七》《太平禦覽·人事部百一十》引此竝作「養及親」。

    《呂氏春秋·士節篇》《説苑·復恩篇》同。

     内篇雜下 女子而男子飾 賣馬肉於内 踰月 「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念孫案:「飾」下有「者」字,而今本脫之。

    上文「女子而男子飾者」,是其證。

    此「者」字與下「者」字不同義,非複也。

    《説苑·政理篇》有「者」字。

     「君使服之於内,而禁之於外,猶縣牛首於門,而馬肉於内也」。

    「」與「鬻」同,字本作「」,從貝,聲。

    「」,古文「睦」字。

    「」與「賣」不同。

    賣,莫邂反,字本作「」,從出,買聲。

    《禦覽》引《晏子》正作「鬻」。

    盧曰:「内,《禦覽》作『巿』,《資産部八》似非。

    」念孫案:作「市」者是也。

    縣牛首於門,喻服之於内也;馬肉於市,喻禁之於外也;則當作「市」明矣。

    若雲「馬肉於内」,則義不可通。

    蓋涉上下文三「内」字而誤。

     「踰月而國莫之服」。

    案:「踰月」本作「不踰月」。

    不踰月,言其速也。

    若無「不」字,則非其旨矣。

    《禦覽》引此正作「不踰月」。

    《説苑》作「不旋月」,文雖小異,而亦有「不」字。

     棄去之 「下車而棄去之」。

    念孫案:「而棄去之」本作「棄而去之」,謂棄車而去之也。

    今本「棄」、「而」二字倒轉,則文義不順。

    《太平禦覽·車部二》引此正作「棄而去之」。

    《説苑·政理篇》同。

     故殺之斷其頭而葬之 「昔者先君靈公畋,五丈夫罟而駭獸,故殺之,斷其頭而葬之」。

    念孫案:既言「斷其頭」,則無庸更言「殺之」。

    「殺之」二字,後人所加也。

    《説苑·辯物篇》有此二字,亦後人依俗本《晏子》加之,《文選·上建平王書》注引作「悉斷其頭而葬之」,《太平禦覽·人事部五》作「斷其頭而葬之」,《人事部四十》作「故并斷其頭而葬之」,皆無「殺之」二字。

     不踴 昔者 「景公爲路寢之臺,成而不踴焉」。

    孫曰:「踴,《説苑》作『通』,言不到也。

    『踴』當是『通』之誤。

    」念孫案:作「踴」者是也。

    成二年《公羊傳》「蕭同姪子踴于棓而闚客」,何注曰:「踴,上也。

    凡無高下有絶加躡闆曰棓。

    」然則「踴于棓」,即登于棓,故何訓「踴」爲「上」也。

    此言「不踴」,亦謂臺成而公不登也。

    《説苑·辯物篇》作「通」者,非字之誤,即聲之通。

    孫以「不通」爲「不到」,失之。

     「有梟昔者鳴」。

    盧曰:「『者』字衍。

    昔鳴,夜鳴也。

    」念孫案:盧説非也。

    古謂夜曰「昔」,或曰「昔者」。

    《莊子·田子方篇》曰「昔者寡人夢見良人」是也。

    後弟六雲「夕者,瞢與二日鬬」,「夕者」與「昔者」同,則「者」非衍字明矣。

    《説苑·辯物篇》亦作「昔者」。

     室何爲夕 「公召大匠曰:『室何爲夕?』」念孫案:以下文「立室」、「立宮」例之,則「室」上當有「立」字,而今本脫之。

     公瞢二日與公鬬 故病將已 以臣之言對 「公瞢二日與公鬬,不勝」。

    念孫案:此當作「公瞢與二日鬬,不勝」,與上文文同一例。

    「不勝」,謂公不勝也。

    今既顛倒其文,又衍一「公」字,則義不可通矣。

    《風俗通義·祀典篇》正作「公夢與二日鬬」。

     「一陰不勝二陽,故病將已」。

    案:故者,申上之詞。

    上文未言「病將已」,則此不得言「故病將已」。

    「故」當爲「公」,下文占瞢者對曰「一陰不勝二陽,公病將已」,即用晏子之言,則此文本作「公病將已」明矣。

    今本「公」作「故」者,涉上文「故請君占瞢」而誤。

    《太平禦覽·疾病部六》引此正作「公病將已」,《風俗通義》同。

     「古瞢以臣之言對,故有益也,使臣言之,則不信矣」。

    孫依今本作「占瞢以占之言對」,雲「《風俗通》『占』作『臣』,非。

    」念孫案:作「臣」者是也。

    此言以臣之言而出之占瞢者之口,故有益,若使臣自言之,則公必不信也。

    後人不達,而改「臣之言」爲「占之言」,謬矣。

    元刻本及《太平禦覽》竝作「臣之言」。

     成陰 「張袂成陰,揮汗成雨」。

    孫曰:「陰,《説苑》《意林》《藝文類聚》《太平禦覽》皆作『帷』,據下雲『成雨』,則此當作『陰』。

    」念孫案:「張袂成帷,揮汗成雨」,甚言其人之衆耳。

    「成帷」與「成雨」,其意本不相因。

    《齊策》雲「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成帷」、「成幕」與「成雨」,意亦不相因也。

    今本作「成陰」,恐轉是後人以意改之,《説苑》《意林》《藝文類聚》《太平禦覽》皆作「成帷」,則本作「帷」明矣。

     晏子將楚 楚聞之 爲其來也 「晏子將楚」。

    念孫案:「將」下脫「使」字,本或作「晏子將至楚」,此因下文有「晏子至楚」而以意加「至」字耳。

    《意林》及《北堂書鈔·政術部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