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弟二

關燈
内篇雜上 三年毀聞于國 「景公使晏子爲阿宰,今本「阿」上有「東」字,乃後人所加,盧已辯之。

    三年毀聞于國」。

    念孫案:「三年」下有「而」字,而今本脫之。

    下文雲「三年而譽聞于國」,又雲「三年而毀聞于君」,「三年而譽聞于君」,則此亦當有「而」字。

    《羣書治要》及《藝文類聚·職官部六》《太平禦覽·職官部六十四》皆作「三年而毀聞于國」。

     喟然嘆曰令吏養之 「公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之。

    』」念孫案:「嘆曰」二字,後人所加。

    公悲之,喟然令吏養之,皆是記者之詞。

    《諫上篇》「令吏誅之」,《下篇》「令吏謹守之」,《雜下篇》「令吏葬之」,皆記者之詞。

    後人加「嘆曰」二字,則以「令吏養之」爲景公語,謬以千裡矣。

    《説苑·貴德篇》有「歎曰」二字,亦後人依俗本《晏子》加之。

    《藝文類聚·火部》引《晏子》作「公喟然令吏養之」,無「嘆曰」二字。

    《諫上篇》「公喟然曰」,後人加「嘆」字,《下篇》「喟然流涕」,後人加「嘆而」二字,謬皆與此同。

    辯見《諫上》《諫下》。

     不待時而入見 「晏子聞之,不待時而入見」。

    各本此下有「景公」二字,乃涉上文而衍。

    今據《羣書治要》删。

    念孫案:「不待時而入見」本作「不時而入見」。

    「時」即「待」字也。

    不待而入見,謂先入見也。

    古書「待」字多作「時」。

    説見《經義述聞》「遲歸有時」下。

    《外下篇》「晏子不時而入見」,即其證。

    後人不知「時」爲「待」之借字,故又加「待」字耳。

    《説苑·貴德篇》作「不待請而入見」。

    「請」字亦後人所加,其謬更甚。

    《羣書治要》無「待」字。

     天子大夫 「寡人以天子大夫之賜,得率百姓以守宗廟」。

    念孫案:「天」字後人所加,以「子大夫之賜,得率百姓以守宗廟」,猶宋穆公言「若以大夫之靈,得保首領以沒」也。

    後人不解古書文義,乃妄加一「天」字,「天子」、「大夫」竝稱,斯爲不倫矣。

    《説苑·正諫篇》有「天」字,亦後人依俗本《晏子》加之。

    《羣書治要》正作「子大夫」。

     將軍 君子曰以下七句 「願與將軍樂之」。

    孫曰:「《説苑》『將軍』作『夫子』,謬。

    《正諫篇》」念孫案:此文本作「願與夫子樂之」,與上文荅晏子之言,文同一例。

    後人以此所稱是司馬穰苴,故改「夫子」爲「將軍」耳。

    不知春秋之時,君稱其臣無曰「將軍」者。

    《説苑》作「夫子」,即用《晏子》之文。

    《羣書治要》所引正作「夫子」。

     「君子曰:聖賢之君,皆有益友,無偷樂之臣,景公弗能及,故兩用之,僅得不亡」。

    案:《羣書治要》及《太平禦覽·人事部百九》《飲食部二》所引皆無此文。

    《説苑》有此文,而無「君子曰」三字,疑後人依《説苑》增入,而又加「君子曰」也。

     既醉以酒既飽以德 孫曰:「《小雅·賓之初筵篇》無此二句。

    」念孫案:此二句,後人所加。

    晏子引《賓之初筵》以戒景公,前後所引,皆不出本詩之外,忽闌入《既醉》之詩,則大爲不倫,其謬一也;《既醉》之詩,是説祭宗廟旅酬,無筭爵之事,非賓主之禮,今加此二句,則與下文「賓主之禮也」五字不合,其謬二也。

    《説苑·反質篇》有此二句,亦後人依俗本《晏子》加之,斷不可信。

     犯其禮 知千裡之外 可謂折衝矣 「臣欲犯其禮,而太師知之」。

    念孫案:「禮」本作「樂」,此涉上文「不知禮」而誤。

    太師掌樂,故曰「臣欲犯其樂,而太師知之」。

    若禮,則非太師所掌,且上文屢言成周之樂,則此不得言禮明矣。

    《新序·雜事一》作「禮」,亦校書者依俗本《晏子》改之。

    《韓詩外傳》八及《文選·張協〈雜詩〉》注、《陸機〈演連珠〉》注引《晏子》竝作「欲犯其樂」。

     「仲尼聞之曰:夫不出於尊俎之閒,而知千裡之外,其晏子之謂也。

    可謂折衝矣」。

    案:此文本作「夫不出於尊俎之閒,而知衝千裡之外,其晏子之謂也」,無「可謂折衝矣」五字。

    「知衝」即「折衝」也。

    「知」、「折」聲相近,故字亦相通。

    説見《經義述聞·大戴記》。

    《荀子·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大戴記》「折」作「知」,宋、元、明本皆如是。

    俗本依《荀子》改「知」爲「折」,辯見《經義述聞》。

    是其證也。

    舊本「知」下脫「衝」字,而後人不知,又於「晏子之謂也」下加「可謂折衝矣」五字,謬矣。

    高注《呂氏春秋》雲「衝車,所以衝突敵軍,而陷破之也。

    有道之國,不可攻伐,使欲攻己者,折還其衝車於千裡之外,不敢來也。

    」故曰:「不出於尊俎之閒,而折衝千裡之外。

    」作「知衝」者,借字耳,不當更有「可謂折衝矣」五字。

    《新序》與此同,亦校書者依俗本《晏子》改之。

    《後漢書·馬融傳》注、《太平禦覽·器物部六》引《晏子》竝作「起於尊俎之閒,而折衝千裡之外」。

    《文選·張協〈雜詩〉》注、《冊魏公九錫文》注、《爲袁紹檄豫州文》注、《爲石仲容與孫晧書》注、《演連珠》注、《楊荊州誄》注竝引作「不出尊俎之閒,而折衝千裡之外,晏子之謂也」,皆無「可謂折衝矣」五字。

    《大戴記·王言篇》「明王之守也,必折衝乎千裡之外」,《呂氏春秋·召類篇》「夫脩之於廟堂之上,而折衝乎千裡之外者,其司城子之謂乎」,文義竝與《晏子》同。

    《韓詩外傳》「孔子聞之曰:善乎。

    晏子不出俎豆之閒,折衝千裡」,即本於《晏子》。

    且據《後漢書》《文選注》《太平禦覽》所引皆作「折衝千裡之外」,則今本《晏子》「知千裡之外」,「知」下脫去「衝」字,而「知衝」即是「折衝」,不當更有「可謂折衝」句明矣。

     陰水厥 不知 「陰水厥,陽冰厚五寸」。

    盧曰:「陰水厥陽,《文選·海賦》注引作『陰冰凝陽』,《禦覽》『水』亦作『冰』。

    《地部三十三》」念孫案:盧讀「陰水厥陽」爲句,非也。

    此文本作「陰冰凝,句陽冰厚五寸」。

    《海賦》「陽冰不冶」本此。

    「陰冰」者,不見日之冰也;「陽冰」者,見日之冰也。

    言不見日之冰皆凝,見日之冰則但厚五寸也。

    《文選注》及《禦覽》皆作「陰冰凝」,自是舊本如此。

    今本作「陰水厥」,誤也。

     「不知,以告晏子」。

    案:「不知」上脫「公」字。

     發其視之 「景公遊於紀,得金壺,發其視之」。

    念孫案:「發其視之」本作「發而視之」。

    今本「而」作「其」,則文不成義。

    《太平禦覽·器物部六》《獸部八》、《玉海》十四引此竝作「發而視之」。

    一本作「乃發視之」,亦後人以意改。

     棄國 齊公 君何年之少而棄國之蚤 是則孤其根以下三句 不問墜 「魯昭公棄國走齊,齊公問焉」。

    念孫案:「棄國」本作「失國」,此後人依《説苑·敬慎篇》改之也。

    《羣書治要》及《藝文類聚·草部下》《太平禦覽·百卉部四》竝作「失國」。

    「齊公問焉」,「齊」字涉上句「走齊」而誤。

    當從《禦覽》作「景公問焉」。

    《治要》作「齊景公問焉」,亦衍「齊」字。

     「君何年之少而棄國之蚤,奚道至於此乎」。

    案:《類聚》《禦覽》竝作「子之年甚少,奚道至於此乎」。

    道,由也,言何由至於此也。

    「此」字正指失國而言,《説苑》作「君何年之少,而棄國之蚤」,無「奚道至於此乎」六字,今既從《説苑》作「君何年之少,而棄國之蚤」,又從《晏子》作「奚道至於此乎」,既言「何」,又言「奚」;既言「棄國」,又言「至於此」,則累於詞矣。

     「人多愛我者,吾體不能親;人多諫我者,吾志不能用;是則内無拂而外無輔」。

    案:「則」本作「以」,「是以」二字,乃推言其所以無輔弼之故,今本作「是則」,亦後人以《説苑》改之。

    《羣書治要》《類聚》《禦覽》竝作「是以」。

    今本《類聚》脫「以」字,《禦覽》脫「是」字,唯《治要》不誤。

     「譬之猶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葉,秋風一至,根且拔矣」。

    案:《羣書治要》作「孤其根荄,密其枝葉,春氣至,僨以揭也」。

    僨,仆也。

    揭,蹶也。

    《大雅·蕩篇》:「顛沛之揭。

    」秋蓬末大而本小,故春氣至,則根爛而仆於地。

    《類聚》《禦覽》竝作「孤其根本,密其枝葉」,今本雲雲,亦後人以《説苑》竄改。

    《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