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十二

關燈
其出之鍾 「其岀之鍾也一鍾」。

    洪雲:「上『鍾』字當作『中』,下文『其出之中伯伍也』、『其出之中鍾五釜也』、『其岀之中伯二十也』,字皆作『中』,此涉下『鍾』字而誤。

    」 苦處 上斷福 「東方之萌,帶山負海,苦處,上斷福」。

    念孫案:「苦處」當爲「谷處」,上文「山居谷處」即其證。

    隷書「谷」字作「」,「苦」字作「」,二形相似而誤。

    「上斷福」三字義不可通,案上文雲「上斲輪軸,下采杼栗」,則此「上斷福」當是「上斲輻」之譌。

    上言「斲輪軸」,此言「斲輻」,若《詩》之言「伐輪」、「伐輻」矣。

     曰 「故稱貸之家曰皆再拜受」。

    念孫案:衍「曰」字。

     墾田發 「夫墾田發,務上之所急,可以無庶乎」。

    引之曰:「發下」蓋脫「草」字。

    《國蓄篇》曰:「耕田發草,上得其數矣。

    」《輕重甲篇》曰:「今君躬犂墾田,耕發草土。

    」又曰:「彊本趣耕發草立幣而無止。

    」是也。

    「務」字屬下讀,「務上之所急」者,務農也。

    農者,上之所急也。

     鏂 「今齊西之粟釜百泉。

    尹注:「五鏂爲釜。

    」今本「鏂」誤作「鍾」,《通典》所引已誤。

    則鏂二十也,齊東之粟,釡十泉,則鏂二泉也。

    今本此泉字獨作錢,乃後人所改。

    請以令籍,人三十泉,得以五穀菽粟決其籍,若此則齊西岀三鬥而決其籍,齊東出三釜而決其籍」。

    念孫案:齊西之粟三鬥三十錢,則二鬥二十錢也。

    而鏂亦二十錢,則是二鬥爲一鏂也。

    尹注雲:「鬥二升八合曰鏂。

    」失之矣。

     釜十 「然則釜十之粟,皆實於倉廩」。

    念孫案:「十」,當爲「鬥」。

    「釜鬥之粟」,即承上「三鬥」、「三釜」而言。

    隷書「鬥」字作「」,後人誤以爲「什」字而改爲「十」,《通典·食貨十二》引此已誤。

     阮而不遂 報上 「溝瀆阮而不遂,谿谷報上之水,不安於藏」。

    引之曰:「阮」當爲「阸」,「報」當爲「鄣」,皆字之誤也。

    《立政篇》曰:「溝瀆不遂於隘,鄣水不安其藏。

    」又曰:「通溝瀆,脩障防,安水藏。

    」「隘」,與「阸」同。

    「鄣」,與「障」同。

     收粟 「請有五穀收粟布帛文采者,皆勿敢左右」。

    念孫案:「收」,當爲「叔」。

    「叔」,即「菽」字,《戒篇》「岀冬蔥與戎叔」,《莊子·列禦寇篇》「食以芻叔」,《漢書·昭帝紀》「以叔粟當賦」,竝與「菽」同。

    《大雅·生民篇》「蓺之荏菽」,《檀弓》「啜菽飲水」,《左氏春秋·定元年》「隕霜殺菽」,《釋文》竝作「叔」。

    見下文。

    《輕重甲篇》亦雲:「子大夫有五穀菽粟者,勿敢左右。

    」「叔」字草書作「」,因譌而爲「收」。

     請之 「請以令召城陽大夫而請之」。

    念孫案:「請之」,當爲「謫之」。

    下文「滅其位,杜其門」,是「謫之」之事也。

    今作「請之」者,涉上「請以令」而誤。

     此何以洽 念孫案:「洽」,當爲「給」。

    下文雲「國中大給」即其證也。

    「給」、「洽」草書相似,故「給」譌爲「洽」,尹注非。

     表稱貸之家 念孫案:「表」,當依宋本作「旌」。

    故尹注雲:「旌,表也。

    」今作「表」者,涉注文而誤。

     民之父母也 「《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也。

    』」念孫案:「也」字涉下文「父母也」而衍,《通典·食貨十二》引無「也」字。

     蟁虵 「投蟁虵巨雄」。

    孫雲:「『虵』,當依上文作『虻』。

    」 賣賤 「四郊之民賣賤,何爲不富哉」。

    念孫案:「賣賤」當作「買賤」。

    言四郊之民,多買賤物,所以緻富也。

    今作「賣賤」者,涉上文「賤賣」而誤。

     何故 「此其何故也」。

    念孫案:當作「此其故何也」,下文同。

     「龍夏,其於齊國,四分之一也。

    」洪雲:「《山至數篇》『龍夏以北至于海莊,禽獸羊牛之地也。

    』此『』字本『海莊』二字,譌并作一字。

    」念孫案:洪説是也。

    俗書「莊」字作「莊」,隷書「莊」字作「」,俗又省作「莊」。

    因譌而爲「」,加「氵」則爲「」矣。

     操辭 「君動言操辭」。

    引之曰:「操」,當作「搖」。

    「搖辭」,即動言,古人自有複語耳。

    《輕重甲篇》雲:「動言搖辭,萬民可得而親。

    」是其證。

    今本「搖」作「操」者,涉上文兩「操」字而誤。

     一可以爲百 「湯之以高下,「湯」,讀爲「蕩」。

    《陳風·宛丘》曰:「子之湯兮。

    」注之以徐疾,一可以爲百」。

    念孫案:「一可以爲百」,當作「一可以爲十,十可以爲百」。

    《山權數篇》雲:「徐疾之數,輕重之策,一可以爲十,十可以爲百。

    」此二句篇中凡兩見。

    是其證。

     身不竭 「源泉有竭,鬼神有歇,守物之終始,身不竭」。

    念孫案:「身」上當有「終」字,上文「終身無咎」即其證。

     輕重戊 帛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