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十一

關燈
車從。

    《説文》:「,讀若『伴侶』之『伴』。

    」「」字上畔之「」,與隷書竹頭作「」者相似,因譌爲「」。

    下畔之「」,與「」字相似,因譌爲「」,又脫去「車」字上一畫,因譌爲「簞笥」之「簞」,後又譌爲「莞簟」之「簟」耳。

    「夫妻服輦」者,言杠池平之時,民間夫妻服輦而行,不用牛馬,亦不假多人輓之也。

    《海王篇》「行服連軺輂者」,「服連」,即「服輦」也,《周官·鄉師》注:「故書『輦』作『連』,鄭司農雲:『連讀爲輦巾車,連車組輓。

    』」《釋文》「連」本亦作「輦」。

    字亦作「摙」。

    《淮南·人閒篇》「負輦載粟而至」,今本脫「載」字,説見《淮南》。

    《太平禦覽·治道部八》引作「服摙」,是也。

    高注訓「服」爲駕牛,「摙」爲擔,皆失之。

    服之言負也,任重之名也。

    《考工記》「車人牝服」,鄭司農雲:「服,讀爲負。

    」《小雅·大東篇》「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謂負箱也。

    《史記·貨殖傳》「卓氏見虜略,獨夫妻推輦行」,蓋服輦者,或推或輓,前後各一人,故夫妻可以服輦也。

    下文雲「今高杠柴池,東西南北不相睹,天酸然雨,十人之力不能上」,正謂推輦不能上高梁也。

    《韓子·外儲説右篇》「茲鄭子引輦上高梁而不能支」,是也。

    蓋杠池平之時,夫妻二人,即可以服輦而過。

    及其高杠柴池也,天雨苟下,則雖十人之力不能服輦而登,地高而輦重也。

    若作「服簞」,則盛食之器甚輕,何至十人舁之而猶不能上乎?「輦」,今人謂之二把手,前後各兩轅,一人兩手持轅,輓於前,一人如之推於後。

    亦有夫婦推輓者,婦以繩輓於前,夫持兩轅推於後,則此所謂「夫妻服輦」也。

     所無因 「天酸然雨,十人之力不能上,廣澤遇雨,十人之力,不可得而恃,夫舍牛馬之力,所無因」。

    念孫案:「所無因」,當作「無所因」,人力不足恃,則必借牛馬之力,故曰「夫舍牛馬之力,無所因」。

     通遠 「鵝鶩之舍近,鵾雞鵠之通遠」。

    念孫案:「通」當爲「道」,字之誤也。

    《韓子·外儲説右篇》「甘茂之吏,道穴聞之」,《呂氏春秋·知化篇》「接土鄰境,壤交道屬」,今本「道」字竝誤作「通」。

    鵝鶩去人近,鵾鷄鵠去人遠,故曰「鵝鶩之舍近,鵾鷄鵠之道遠」。

     解 「三月解,弓弩無匡者」。

    引之曰:《説文》《玉篇》《廣韻》《集韻》皆無「」字。

    「」,當爲「匋」。

    篆書「缶」字作「」,「去」字作「」,二形相似。

    隷書「缶」字作「」,「去」字作「」,亦相似,故隷書「匋」字多譌作「」。

    漢《冀州從事張表碑》「攸父」,《司隷校尉魯峻碑陰》「濟陰定」,皆是也。

    「匋」,讀與「韜」同,弓衣也。

    《廣雅》曰:「韜,弓藏也。

    」《小雅·彤弓篇》「受言櫜之」,毛傳曰:「櫜,韜也。

    」釋文:「韜,本又作弢。

    」《説文》曰:「弢,弓衣也。

    」古者「舀」、「匋」同聲。

    《小爾雅》曰:「縚,索也。

    」「縚」即「宵爾索綯」之「綯」。

    《小雅·菀柳篇》「上帝甚蹈」,《一切經音義五》引《韓詩》「蹈」作「陶」。

    《楚辭·九章》「滔滔孟夏兮」,《史記·屈原傳》「滔滔」作「陶陶」。

    《説文》「搯,搯捾也」,《一切經音義七》引《通俗文》曰「捾岀曰掏」。

    是其證也。

    「韜」從舀聲,故通作「匋」。

     「彼十鈞之弩,不得。

    舊本譌作「擏」,今正。

    不能自正」。

    念孫案:《説文》《玉篇》《廣韻》《集韻》皆無「」字,當是「棐」字之譌。

    《説文》曰:「棐,輔也。

    」徐鍇曰:「輔,即弓也,故從木。

    」《説文》又曰:「榜,所輔弓弩。

    」又曰:「,榜也。

    」「棐」、「榜」、「」三字皆從木,其義一也。

    此文曰:「彼十鈞之弩,不得棐,不能自正。

    」《荀子·性惡篇》曰:「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則不能自正。

    」《説苑·建本篇》曰:「烏號之弓雖良,不得排,不能自正。

    」「排」,與「棐」同。

    《韓子·外儲説右篇》曰:「榜者,所以矯不直也。

    」《鹽鐵論&m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