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九
關燈
小
中
大
,故曰「關閉不開」也。
若「閈」爲裡門,而與「關」竝舉之,則爲不類。
《八觀篇》既雲「關閉不可以不備」,又雲「閭閈不可以毋闔」,是「閭」、「閈」爲一類,「關」、「閉」爲一類也。
「閉」字本作「」,與「閈」相似而誤。
《鬼谷子》正作「關閉不開」。
今本《鬼谷子》「關」誤作「開」,「不」下又脫「開」字,而「閉」字獨不誤。
度 地 經水若澤 「故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
尹注曰:「其國都或在山左,或向山右,及緣水澤,然後建。
」引之曰:「經」字義不可通。
地在水旁,非經過之謂也。
蓋因下文「命曰經水」而誤。
「經」當作「緣」。
「緣」者,因也,因水及澤而建都也。
注内「緣水澤」三字,即覆舉正文也。
州者 「州者謂之術,不滿術者謂之裡」。
引之曰:「州者」上亦當有「不滿」二字。
下文「裡十爲術,術十爲州」,故曰「不滿州者謂之術,不滿術者謂之裡」。
尹注非。
出於他水 「水之岀於他水,溝流於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
念孫案:「出於他水」,本作「岀於地」。
下文「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水」,正對此「出地而流者」言之。
今作「岀於他水」者,「地」、「他」字相似,又涉上文「别於他水」而誤。
《水經·河水注》引此正作「岀於地」。
上文雲:「水别於他水,入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
」若此文亦雲「水出於他水,溝流於大水及海」,則與上文之枝水無異。
往之 「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
因而之,可也」。
念孫案:「往」當爲「注」,字之誤也。
隷書「往」字或作「」,與「注」相似。
「注之」與「之」意正相反,據尹注雲:「謂因地之勢,疏引以溉灌。
」則當作「注」明矣。
雨輂 「雨輂什二」。
尹注曰:「車輂所以禦雨,故曰『雨輂』」。
念孫案:《説文》:「輂,大車駕馬也。
」輂非所以禦雨。
「輂」,當爲「軬」,扶遠、步本二反。
字之誤也。
「軬」,謂車蓋弓也。
《方言》「車枸簍,西隴謂之」,郭注曰:「即車弓也。
」「」與「軬」同。
《釋名》曰:「軬,藩也。
藩,蔽雨水也。
」故注雲:「車軬所以禦雨,故曰『雨軬』。
」 獨水 「獨水蒙壤,自塞而行者,江河之謂也」。
念孫案:「獨水」當爲「濁水」,見下文。
地 員 櫄桑 「黃唐,其木宜櫄桑」。
尹注曰:「,柔,又曰柔桑也。
」引之曰:尹以「桑」爲「柔桑」,非也。
《豳風·七月篇》「爰求柔桑」,自謂求桑之稺者,以養初生之蠶耳,非謂「柔桑」爲桑名也。
「櫄」、「」、「桑」,三者皆木名。
「」讀爲《唐風》「隰有杻」之「杻」。
《爾雅》:「杻,檍。
」郭璞曰:「似棣,細葉。
葉新生可飼牛,材中車輞。
關西呼杻子,一名土橿。
」《西山經》曰:「英山其上多杻橿。
」是也。
「」字古讀若「狃」,故與「杻」通。
《左傳》「公山不狃」,《論語》作「弗」,是其證也。
黃而糗流徙 「其泉黃而糗,流徙」。
念孫案:「黃而糗」,《後漢書·馮衍傳》注引作「黃而有臭」,是也。
上文雲「其水白而甘」,下文雲「其泉鹹」,又雲「其水黑而苦」,則此文當作其「泉黃而有臭」,無取於「糗」也。
尹注非。
「流徙」上當有「水」字,下文雲「斥埴,其泉鹹,水流徙」是其證。
主一 「先主一而三之」。
引之曰:「主」當爲「立」,字之誤也。
《史記·律書》雲:「置一而九三之以爲法。
」「置一」,即「立一」。
品榆 「其木乃品榆」。
引之曰:「品榆」當爲「區榆」。
「區」與「榆」同類,故竝言之,字本作「蓲」,或作「樞」,又作「櫙」,竝讀如「謳歌」之「謳」。
《爾雅·釋木》「櫙,荎」,郭注曰:「今之刺榆。
」《唐風》「山有樞」,傳曰:「樞,荎也。
」《釋文》竝「烏侯反」,雲「本或作蓲」。
《爾雅疏》引陸機《詩疏》曰:「其針刺如柘,其葉如榆。
爲茹,美滑於白榆。
」是也。
「區」字本有「謳」音,故「蓲」通作「區」,今則脫其「匸」胡禮反。
字而爲品矣。
莧 「下於莧,莧下於蒲,蒲下於葦,葦下於」。
念孫案:「莧」當爲「莞」。
《爾雅·釋草》「莞,苻蘺」,某氏曰:「《本草》雲:『白蒲,一名苻蘺,楚謂之莞蒲。
』」《小雅·斯幹篇》「下莞上簟」,鄭箋曰:「莞,小蒲之席也。
」釋文曰:「莞,草叢生水中,莖圓,江南以爲席,形似小蒲而實非也。
」莞似蒲而小,故曰「莞下於蒲」,若「莧」則非其類矣。
《逸周書·文傳篇》曰:「潤濕不穀,樹之竹葦莞蒲。
」《穆天子傳》曰:「爰有葦莞蒲。
」此文雲「莧下於蒲,蒲下於葦,葦下於」,則「莧」字明是「莞」字之譌。
隷書「完」字或作「」,形與「見」相似,故諸書中「莞」字多譌爲「莧」。
《夬》九五「莧陸夬夬」,虞注曰:「莧,讀『夫子莧爾而笑』之『莧』。
」「莧」即「莞」字之譌,故釋文雲:「莧,一本作莞。
」《論語·陽貨篇》「夫子莞爾而笑」,《釋文》「莞」作「莧」。
《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莞」一作「莧」。
《列子·天瑞篇》「老韭爲莞」,釋文:「莞,一作莧。
」《文選·辨亡論》「莞然坐乘其敝」,李善本作「莧」。
每州 「九州之土,爲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
念孫案:「每州有常」,《困學紀聞·周禮類》
若「閈」爲裡門,而與「關」竝舉之,則爲不類。
《八觀篇》既雲「關閉不可以不備」,又雲「閭閈不可以毋闔」,是「閭」、「閈」爲一類,「關」、「閉」爲一類也。
「閉」字本作「」,與「閈」相似而誤。
《鬼谷子》正作「關閉不開」。
今本《鬼谷子》「關」誤作「開」,「不」下又脫「開」字,而「閉」字獨不誤。
度 地 經水若澤 「故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
尹注曰:「其國都或在山左,或向山右,及緣水澤,然後建。
」引之曰:「經」字義不可通。
地在水旁,非經過之謂也。
蓋因下文「命曰經水」而誤。
「經」當作「緣」。
「緣」者,因也,因水及澤而建都也。
注内「緣水澤」三字,即覆舉正文也。
州者 「州者謂之術,不滿術者謂之裡」。
引之曰:「州者」上亦當有「不滿」二字。
下文「裡十爲術,術十爲州」,故曰「不滿州者謂之術,不滿術者謂之裡」。
尹注非。
出於他水 「水之岀於他水,溝流於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
念孫案:「出於他水」,本作「岀於地」。
下文「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水」,正對此「出地而流者」言之。
今作「岀於他水」者,「地」、「他」字相似,又涉上文「别於他水」而誤。
《水經·河水注》引此正作「岀於地」。
上文雲:「水别於他水,入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
」若此文亦雲「水出於他水,溝流於大水及海」,則與上文之枝水無異。
往之 「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
因而之,可也」。
念孫案:「往」當爲「注」,字之誤也。
隷書「往」字或作「」,與「注」相似。
「注之」與「之」意正相反,據尹注雲:「謂因地之勢,疏引以溉灌。
」則當作「注」明矣。
雨輂 「雨輂什二」。
尹注曰:「車輂所以禦雨,故曰『雨輂』」。
念孫案:《説文》:「輂,大車駕馬也。
」輂非所以禦雨。
「輂」,當爲「軬」,扶遠、步本二反。
字之誤也。
「軬」,謂車蓋弓也。
《方言》「車枸簍,西隴謂之」,郭注曰:「即車弓也。
」「」與「軬」同。
《釋名》曰:「軬,藩也。
藩,蔽雨水也。
」故注雲:「車軬所以禦雨,故曰『雨軬』。
」 獨水 「獨水蒙壤,自塞而行者,江河之謂也」。
念孫案:「獨水」當爲「濁水」,見下文。
地 員 櫄桑 「黃唐,其木宜櫄桑」。
尹注曰:「,柔,又曰柔桑也。
」引之曰:尹以「桑」爲「柔桑」,非也。
《豳風·七月篇》「爰求柔桑」,自謂求桑之稺者,以養初生之蠶耳,非謂「柔桑」爲桑名也。
「櫄」、「」、「桑」,三者皆木名。
「」讀爲《唐風》「隰有杻」之「杻」。
《爾雅》:「杻,檍。
」郭璞曰:「似棣,細葉。
葉新生可飼牛,材中車輞。
關西呼杻子,一名土橿。
」《西山經》曰:「英山其上多杻橿。
」是也。
「」字古讀若「狃」,故與「杻」通。
《左傳》「公山不狃」,《論語》作「弗」,是其證也。
黃而糗流徙 「其泉黃而糗,流徙」。
念孫案:「黃而糗」,《後漢書·馮衍傳》注引作「黃而有臭」,是也。
上文雲「其水白而甘」,下文雲「其泉鹹」,又雲「其水黑而苦」,則此文當作其「泉黃而有臭」,無取於「糗」也。
尹注非。
「流徙」上當有「水」字,下文雲「斥埴,其泉鹹,水流徙」是其證。
主一 「先主一而三之」。
引之曰:「主」當爲「立」,字之誤也。
《史記·律書》雲:「置一而九三之以爲法。
」「置一」,即「立一」。
品榆 「其木乃品榆」。
引之曰:「品榆」當爲「區榆」。
「區」與「榆」同類,故竝言之,字本作「蓲」,或作「樞」,又作「櫙」,竝讀如「謳歌」之「謳」。
《爾雅·釋木》「櫙,荎」,郭注曰:「今之刺榆。
」《唐風》「山有樞」,傳曰:「樞,荎也。
」《釋文》竝「烏侯反」,雲「本或作蓲」。
《爾雅疏》引陸機《詩疏》曰:「其針刺如柘,其葉如榆。
爲茹,美滑於白榆。
」是也。
「區」字本有「謳」音,故「蓲」通作「區」,今則脫其「匸」胡禮反。
字而爲品矣。
莧 「下於莧,莧下於蒲,蒲下於葦,葦下於」。
念孫案:「莧」當爲「莞」。
《爾雅·釋草》「莞,苻蘺」,某氏曰:「《本草》雲:『白蒲,一名苻蘺,楚謂之莞蒲。
』」《小雅·斯幹篇》「下莞上簟」,鄭箋曰:「莞,小蒲之席也。
」釋文曰:「莞,草叢生水中,莖圓,江南以爲席,形似小蒲而實非也。
」莞似蒲而小,故曰「莞下於蒲」,若「莧」則非其類矣。
《逸周書·文傳篇》曰:「潤濕不穀,樹之竹葦莞蒲。
」《穆天子傳》曰:「爰有葦莞蒲。
」此文雲「莧下於蒲,蒲下於葦,葦下於」,則「莧」字明是「莞」字之譌。
隷書「完」字或作「」,形與「見」相似,故諸書中「莞」字多譌爲「莧」。
《夬》九五「莧陸夬夬」,虞注曰:「莧,讀『夫子莧爾而笑』之『莧』。
」「莧」即「莞」字之譌,故釋文雲:「莧,一本作莞。
」《論語·陽貨篇》「夫子莞爾而笑」,《釋文》「莞」作「莧」。
《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莞」一作「莧」。
《列子·天瑞篇》「老韭爲莞」,釋文:「莞,一作莧。
」《文選·辨亡論》「莞然坐乘其敝」,李善本作「莧」。
每州 「九州之土,爲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
念孫案:「每州有常」,《困學紀聞·周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