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九

關燈
」,即「迷惑」字。

    《論語·顔淵篇》「子張問崇德辨惑」,《釋文》:「惑,本亦作或。

    」《大戴禮·曾子制言篇》「貧賤吾恐其或失也」,盧注曰:「或,猶惑也。

    」《孟子·告子篇》「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魏策》曰「臣甚或之」,皆以「或」爲「惑」。

    「可以惑敗」,謂可令其以熒惑緻禍敗也。

    注内「理擁而見惑」正解「或」字。

     典之同生 「必深親之,如典之同生」。

    孫雲:「典,當爲與。

    」尹注非。

     離氣 「離氣不能令,必内自賊」。

    念孫案:「離氣」,本作「離意」,即承上「使有離意」而言,故尹注雲:「君臣意離别,不可使令。

    」 入 國 四旬五行 「入國四旬,五行九惠之教」。

    洪雲:「四旬,四十日也。

    五行,行五次也。

    《史記·管仲傳》正義引《管子》雲『相齊以九惠之教』,是約其義也。

    尹注非。

    」 六曰問疾 疾甚者以告 「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五曰合獨,六曰問疾,七曰通窮,八曰振困,九曰接絶」。

    引之曰:「問疾」,當爲「問病」。

    下文曰:「凡國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人」當作「民」。

    掌病以上令問之。

    」又曰:「掌病行於國中,以問病爲事。

    」此之謂「問病」,與此前後相應,則作「問病」明矣。

    若作「問疾」,則與「四曰養疾」之「疾」無所區别,蓋傳寫之譌也,《北堂書鈔·政術部十三》引此已誤。

    又案下文「所謂問疾者」「疾甚者以告」,二「疾」字皆當作「病」。

    「所謂問病者」與「此之謂問病」正相應也。

    「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問之」,「病甚者以告,上身問之」,「有病」與「病甚」,亦相應也。

    今本作「疾」者,蓋「六曰問病」已誤作「疾」,後人又據已誤之上文改不誤之下文耳,幸其改之不盡,尚可據以更正。

     膌勝 「必知其食飲飢寒,身之膌勝,而哀憐之」。

    尹注曰:「膌,瘦也。

    勝,肥也。

    」念孫案:訓「勝」爲「肥」,於古無據,且與下文「哀憐」二字義不相屬。

    今案:「勝」讀如「減省」之「省」。

    「勝」亦「瘦」也,字或作「眚」,又作「」,又作「省」。

    《周官·大司馬》「馮弱犯寡則眚之」,鄭注曰:「眚,猶人眚瘦也。

    」《釋名·釋天篇》曰:「眚,也,如病者瘦也。

    」又《釋言語篇》曰:「省,也,臞約少之言也。

    」《呂氏春秋·審時篇》「失時之稼約」,高注曰:「約,眚病也。

    」晉灼注《漢書·外戚傳》曰:「三輔謂憂愁面省瘦曰嫶冥。

    」《後漢書·袁閎傳》注引謝承《書》曰「面貌省瘦」,竝字異而義同。

     皆有掌養疾 皆有通窮 「所謂養疾者,凡國都皆有掌養疾」。

    引之曰:「皆有掌養疾」,「養」字因上文而衍,上文説「老老」雲「凡國都皆有掌老」,説「慈幼」雲「凡國都皆有掌幼」,説「恤孤」雲「凡國都皆有掌孤」,説「問病」雲「凡國都皆有掌病」,則此亦當言「掌疾」明甚。

    又案下文曰:「所謂通窮者,凡國都皆有通窮。

    」亦當言皆有「掌窮」,今作皆有「通窮」者,因上文而誤。

     殊身 「上收而養之,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後止」。

    念孫案:《説文》:「殊,死也。

    」猶言殁身而後止也。

    尹注非。

     歲兇庸 「歲兇庸句人訾厲多死喪」。

    引之曰:「庸」字義不可通,「庸」疑當作「康」,字形相似而誤。

    「兇康」,即「兇荒」也。

    古聲「康」與「荒」通,故襄二十四年《穀梁傳》「四穀不升謂之康」,《韓詩外傳》「康」作「荒」,《逸周書·謚法篇》「兇年無穀曰穅」,《史記正義》「穅」作「荒」,《淮南·天文篇》「三歲而一饑,六歲而一衰,十二歲而一康」,《太平禦覽·時序部二》引作「十二歲而一荒」。

     九 守 四曰上下左右前後熒惑其處安在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曰上下左右前後,熒惑其處安在」。

    尹注曰:「又須知法星所在也。

    」念孫案:尹以「熒惑」爲法星,非也。

    「熒惑」,猶眩惑也。

    《逸周書·史記篇》曰「熒惑不治」,《趙策》曰「蘇秦熒惑諸侯」。

    或作「營惑」,又作「營或」,《史記·吳王濞傳》「禦史大夫鼂錯熒惑天子」,《漢書》作「營或」。

    《淮南·厲王傳》「熒惑百姓」,《漢書》作「營惑」。

    《鬼谷子·符言篇》「四曰」作「四方」,「其處」作「之處」,於義爲長。

    「四方」作「四曰」,因上文「一曰」、「二曰」、「三曰」而誤。

    「四方上下」,承天地而言;「左右前後」,承人而言。

    「熒惑」,謂不明於天地人之道也。

    問心所眩惑之處,在四方上下乎?抑在左右前後乎?故曰:「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非謂法星安在也。

    尹注《鬼谷子》曰:「熒惑,天之法星,所居災眚吉兇尤著,故曰:『雖有明天子,必察熒惑之所在。

    』故亦須知也。

    」念孫案:「雖有明天子」二句,岀《史記·天官書》,非此所謂「熒惑」也。

    蓋緣彼文雲「必視熒惑所在」,此亦雲「熒惑之處安在」,因而誤會矣。

     關閈 「關閈不開,善否無原」。

    引之曰:「關閈」當爲「關閉」。

    尹注同。

    《説文》曰:「關,木橫持門戶。

    」又曰:「閉,闔門也,從門。

    才,所以歫門。

    」蓋「關」與「閉」皆歫門之木,因謂闔門爲「關閉」也。

    《八觀篇》曰:「宮垣關閉不可以不備。

    」今本「備」誤作「脩」,辨見《版法》。

    是關閉皆歫門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