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九

關燈
七臣七主 申主 「申主任勢守數以爲常」。

    尹注曰:「申,謂陳用法令。

    」劉曰:「『申』乃『中』字之誤,蓋謂得中道之主。

    」引之曰:「申」讀曰「信」。

    《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注曰:「古『信』、『申』同義。

    」「信」之通作「申」,猶「申」之通作「信」也。

    出政而信於民,故曰「信主」。

    據下文雲:「皆要審,則法令固。

    賞罰必,則下服度。

    」則「申主」之即「信主」明矣,尹、劉二説皆失之。

     振怒 「臣下振怒,不知所錯」。

    引之曰:「怒」當爲「恐」,此涉上文「喜怒」而誤也。

    「振恐」即「震恐」。

     植 「盡自治其事,則事多,多則昏,昏則緩急俱植」。

    洪雲:「『植』,古『置』字。

    謂緩急皆置而不行也。

    尹注非。

    」 虞而安 「故主虞而安,吏肅而嚴,民樸而親」。

    念孫案:「虞」與「娛」同,樂也。

    言國有道,則主樂而安也。

    尹訓「虞」爲「度」,非是。

    又案「故主虞而安」以下七句,與上文不相承接,其上當有脫文。

     女不緇 「夫男不田,女不緇」。

    引之曰:「緇」字義不可通,尹訓爲「黑繒」,非也。

    「緇」,當爲「績」。

    「男不田,女不績」,猶《揆度篇》之「農不耕」、「女不織」也。

    隷書「甾」字或作「」,形與「責」相似,故「績」譌爲「緇」。

     桀 「何以効其然也?曰:昔者桀紂是也」。

    念孫案:「桀」字後人所加。

    下文「遇周武王」雲雲,專指紂而言,則無「桀」字明矣。

     義不足 「歲有敗兇,故民有義不足」。

    念孫案:「義」當爲「羨」,字之誤也,後《國蓄篇》《輕重乙篇》多言「羨不足」。

    尹注非。

     倮大衍 「無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

    尹注曰:「『倮』,謂焚燒令蕩然俱盡。

    」洪雲:「『倮』,當爲『僇』,《輕重己篇》作『毋戮大衍』,古通作『勠』,謂盡其力也。

    」念孫案:洪謂「倮」當爲「僇」,是也。

    俗書「僇」字或作「」,「倮」字或作「」,二形相似而誤。

    「僇」,即「疁」字也。

    《説文》:「疁,燒穜也。

    」《漢律》曰:「疁田茠艸。

    」《玉篇》:「力周切,田不耕火種也。

    」《淮南·地形篇》注曰:「下而污者爲衍。

    」「疁」、「僇」古字通。

    「僇大衍」者,謂火焚其草木也。

    《輕重己篇》「僇」作「戮」。

    古者「戮」、「勠」二字竝與「疁」同音。

    《湯誥》釋文曰:「勠,《説文》力周反。

    」成十三年《左傳》「勠力同心」,釋文:「『勠』,稽康力幽反,呂靜《韻集》與『飂』同。

    」《漢書·高祖紀》「臣與將軍戮力攻秦」,師古曰:「『戮』音力竹反,又力周反。

    」《古今人表》「廖叔安」,師古曰:「《左氏傳》作『戮』,同音力周反,又力授反。

    」是「戮」、「勠」二字音與「疁」同也。

    故「疁」通作「戮」,又通作「僇」也。

    《呂氏春秋·上農篇》曰:「山不敢伐材下木。

    」即此所謂無「伐大木」也,又曰:「澤人不敢灰僇。

    」即此所謂無「僇大衍」也。

     收穀賦 「收穀賦」。

    念孫案:《續漢書·五行志》注引作「收穀賦錢」,是也。

    《説文》:「賦,斂也。

    」「賦錢」與「收穀」對文。

     五穀 「冬無傷伐五穀」。

    念孫案:「五穀」,當依朱本作「五藏」,《禁藏篇》雲「冬收五藏」是也。

    今作「五穀」者,涉注文而誤。

    注雲「五穀之藏」是釋「五藏」,非釋「五穀」。

    《續漢書·五行志》注引此正作「五藏」。

     火暴 「大水漂州流邑,大風漂屋折樹,火暴焚地燋草」。

    念孫案:「火暴」當爲「暴火」,與「大水」、「大風」對文。

    「焚地燋草」,亦與上二句對文。

    「燋」與「焦」同。

    尹注非。

     蟲 「山多蟲」。

    念孫案:「蟲」即「蟲螟」,《月令》曰「蟲螟爲害」是也。

    注内「即蚉」三字,蓋後人妄加,非尹注也。

     人主道 「能去此取彼,則人主道備矣」。

    念孫案:「人主道備」,《續漢書·五行志》注引作「王道備」,於義爲長。

     不克其罪 「數岀重法而不克其罪,則姦不爲止」。

    尹注曰:「克,謂勝伏。

    」引之曰:「克」讀爲「核」。

    「不克其罪」,謂不核其罪之虛實也。

    《呂刑》曰:「其罪惟均,其審克之。

    」《漢書·刑法志》引作「其審核之」,是其證矣。

    尹注非。

     有百姓 「故法不煩而吏不勞,民無犯禁,故有百姓無怨於上」。

    劉曰:「『有』字疑衍。

    」念孫案:「有」即「百」字之誤而衍者。

     臣法 「上亦法,臣法」。

    念孫案:「臣」下當有「亦」字。

    「上亦法,臣亦法」,謂君臣皆守法也。

    下文「君法」「臣法」即承此文言之。

    尹注非。

     佼反 「好佼反而行私請」。

    劉曰:「『佼』與『交』同。

    反,當作友。

    注非。

    」念孫案:《明法篇》曰:「民務交而不求用。

    」又曰:「十至私人之門,不一至於庭。

    」《明法解》「交」作「佼」。

     愚忠 「故記稱之曰:愚忠讒賊」。

    念孫案:「愚忠」,本作「愚臣」,即承上文「愚臣」而言,故尹注亦作「愚臣」。

    此作「愚忠」者,唐武後改「臣」爲「」,因脫其上畫而爲「忠」矣。

     禁 藏 先易者 「夫先易者後難,先難而後易,萬物盡然」。

    念孫案:「先易者後難」,「者」當依下句作「而」,尹注雲:「無刑至有刑,故曰『先易而後難』。

    」即其證。

    孫説同。

     樂其殺 「故必誅而不赦,必賞而不遷者,非喜予而樂其殺也」。

    念孫案:「其」字涉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