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八
關燈
小
中
大
而不見丘山」,「瞋」,本或作「瞑」。
《韓子·守道篇》「瞋目切齒傾耳」,《淮南·道應篇》「佽非然瞋目攘臂拔劒」,今本「瞋」字竝譌作「瞑」。
放春 「桓公放春三月,觀於野」。
洪雲:「『放』,古字通作『方』。
《堯典》『方命圮族』,《漢書·傅喜傳》《朱博傳》俱作『放命』。
《荀子·子道篇》『不放舟』,注讀爲『方』。
尹注非。
」 茲免 「至其成也,由由乎茲免,何其君子也」。
程氏易疇《九穀考》曰:「『茲免』雲者,『免』,俯也,『茲』,益也,謂其穗益俯而向根也。
」「《淮南·繆稱篇》注雲:『禾穗垂而向根,故君子不忘本也。
』今諸穀惟禾穗向根,可驗也。
」念孫案:程説是也。
禾成而穗益俯,若君子之德高而心益下,故曰「由由乎茲免,何其君子也」。
《趙策》曰:「馮忌接手免首,欲言而不敢。
」姚本如是,鮑本改「免」爲「俛」。
《韓策》曰:「免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人之上。
」《漢書·陳勝傳》贊曰:「免起阡陌之中。
」是「俛」字古通作「免」。
尹注非。
見是 「桓公闟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引而未敢發也。
謂左右曰:『見是前人乎?』」念孫案:「見是前人乎」,本作「見前人乎」,其「是」字即「見」字之誤而衍者。
《藝文類聚·武部》、《太平禦覽·地部三十二》《兵部六十》引此皆無「是」字。
《太平禦覽·神鬼部二》引此有「是」字,此卷内所引多與今本同,蓋所見本已誤也。
其《地部》《兵部》所引皆不誤,則承用舊類書也。
冠 「今者,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
念孫案:「冠右袪衣」,《藝文類聚·武部》《太平禦覽·兵部》《開元占經·人及神鬼占》竝引作「冠冠,右袪衣」,是也。
「冠冠」者,首戴冠也。
《呂氏春秋·知士篇》「冠其冠,帶其劍」。
今本脫一「冠」字,則文義不明。
若右涉其大濟 念孫案:劉逵《吳都賦注》、《水經·濡水注》《藝文類聚·武部》《太平禦覽·兵部》竝引作「已涉大濟」,當據改。
《太平禦覽·神鬼部》引作「已涉其大濟」,「其」字誤與今本同,唯「已涉」二字不誤。
《説苑·辯物篇》作「已渡,事果濟」。
脫七字 「甯子其欲室乎」。
念孫案:《藝文類聚·人部十九》《太平禦覽·人事部一百四十一》引此句下竝有「仲以其言告桓公」七字,與上文「桓公使管仲求甯戚」句相應,當據補。
視上 「夫日之役者,有執席食以視上者」。
念孫案:「視上」,當爲「上視」。
故尹注雲:「私目上視。
」《北堂書鈔·武功部二》引此正作「上視」。
《呂氏春秋·重言篇》《説苑·權謀篇》亦作「上視」。
而上 「桓公令儐者延而上,與之分級而上」。
念孫案:「分級而上」,「上」當爲「立」,此涉上句而誤也。
《呂氏春秋》《説苑》及《論衡·知實篇》竝作「分級而立」。
善意 「君子善謀,而小人善意」。
尹注曰:「善以意度之也。
」念孫案:「意」讀爲「億」,即「度」也。
尹注非。
唯莒於是 「日者臣視二君之在臺上也,口開而不闔,是言莒也。
舉手而指,勢當莒也。
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於是,臣故曰伐莒」。
尹解「唯莒於是」句雲:「唯莒不服,於是知之。
」念孫案:尹未曉「於是」二字之義。
「於是」二字,與「焉」字同訓,言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焉,臣故曰伐莒也。
莊八年《公羊傳》「吾將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於是」,「於是」,即「焉」也。
僖十五年《左傳》「晉於是乎作爰田」、「晉於是乎作州兵」,《晉語》作「焉作轅田」、「焉作州兵」。
《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記·周本紀》作「君何患於是」,此其明證矣。
《呂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猶於此也。
」「於此」,即「於是」。
《聘禮記》曰:「及享,發氣,焉盈容。
」言「於是盈容」也。
《三年問》曰:「故先王焉爲之立中制節。
」言先王於是爲之立中制節也。
《韓子·守道篇》「瞋目切齒傾耳」,《淮南·道應篇》「佽非然瞋目攘臂拔劒」,今本「瞋」字竝譌作「瞑」。
放春 「桓公放春三月,觀於野」。
洪雲:「『放』,古字通作『方』。
《堯典》『方命圮族』,《漢書·傅喜傳》《朱博傳》俱作『放命』。
《荀子·子道篇》『不放舟』,注讀爲『方』。
尹注非。
」 茲免 「至其成也,由由乎茲免,何其君子也」。
程氏易疇《九穀考》曰:「『茲免』雲者,『免』,俯也,『茲』,益也,謂其穗益俯而向根也。
」「《淮南·繆稱篇》注雲:『禾穗垂而向根,故君子不忘本也。
』今諸穀惟禾穗向根,可驗也。
」念孫案:程説是也。
禾成而穗益俯,若君子之德高而心益下,故曰「由由乎茲免,何其君子也」。
《趙策》曰:「馮忌接手免首,欲言而不敢。
」姚本如是,鮑本改「免」爲「俛」。
《韓策》曰:「免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人之上。
」《漢書·陳勝傳》贊曰:「免起阡陌之中。
」是「俛」字古通作「免」。
尹注非。
見是 「桓公闟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引而未敢發也。
謂左右曰:『見是前人乎?』」念孫案:「見是前人乎」,本作「見前人乎」,其「是」字即「見」字之誤而衍者。
《藝文類聚·武部》、《太平禦覽·地部三十二》《兵部六十》引此皆無「是」字。
《太平禦覽·神鬼部二》引此有「是」字,此卷内所引多與今本同,蓋所見本已誤也。
其《地部》《兵部》所引皆不誤,則承用舊類書也。
冠 「今者,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
念孫案:「冠右袪衣」,《藝文類聚·武部》《太平禦覽·兵部》《開元占經·人及神鬼占》竝引作「冠冠,右袪衣」,是也。
「冠冠」者,首戴冠也。
《呂氏春秋·知士篇》「冠其冠,帶其劍」。
今本脫一「冠」字,則文義不明。
若右涉其大濟 念孫案:劉逵《吳都賦注》、《水經·濡水注》《藝文類聚·武部》《太平禦覽·兵部》竝引作「已涉大濟」,當據改。
《太平禦覽·神鬼部》引作「已涉其大濟」,「其」字誤與今本同,唯「已涉」二字不誤。
《説苑·辯物篇》作「已渡,事果濟」。
脫七字 「甯子其欲室乎」。
念孫案:《藝文類聚·人部十九》《太平禦覽·人事部一百四十一》引此句下竝有「仲以其言告桓公」七字,與上文「桓公使管仲求甯戚」句相應,當據補。
視上 「夫日之役者,有執席食以視上者」。
念孫案:「視上」,當爲「上視」。
故尹注雲:「私目上視。
」《北堂書鈔·武功部二》引此正作「上視」。
《呂氏春秋·重言篇》《説苑·權謀篇》亦作「上視」。
而上 「桓公令儐者延而上,與之分級而上」。
念孫案:「分級而上」,「上」當爲「立」,此涉上句而誤也。
《呂氏春秋》《説苑》及《論衡·知實篇》竝作「分級而立」。
善意 「君子善謀,而小人善意」。
尹注曰:「善以意度之也。
」念孫案:「意」讀爲「億」,即「度」也。
尹注非。
唯莒於是 「日者臣視二君之在臺上也,口開而不闔,是言莒也。
舉手而指,勢當莒也。
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於是,臣故曰伐莒」。
尹解「唯莒於是」句雲:「唯莒不服,於是知之。
」念孫案:尹未曉「於是」二字之義。
「於是」二字,與「焉」字同訓,言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焉,臣故曰伐莒也。
莊八年《公羊傳》「吾將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於是」,「於是」,即「焉」也。
僖十五年《左傳》「晉於是乎作爰田」、「晉於是乎作州兵」,《晉語》作「焉作轅田」、「焉作州兵」。
《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記·周本紀》作「君何患於是」,此其明證矣。
《呂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猶於此也。
」「於此」,即「於是」。
《聘禮記》曰:「及享,發氣,焉盈容。
」言「於是盈容」也。
《三年問》曰:「故先王焉爲之立中制節。
」言先王於是爲之立中制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