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八
關燈
小
中
大
冬行春政,烝洩」,言冬行春政,則陽氣不收而烝洩也。
《月令》曰:「孟冬行春令,則地氣上洩。
」亦謂陽氣上烝也。
「洩」音私列、以制二反。
《曲禮》「蔥渫處末」,鄭注雲:「渫,烝蔥也。
」釋文:「渫,以制反。
」「烝」謂之「洩」,「烝蔥」謂之「渫」,其義一也。
封禪 尹雲:「元篇亡,今以司馬遷《封禪書》所載《管子》言以補之。
」洪雲:「《封禪篇》唐初尚未亡,《史記·封禪書》索隱雲:『今《管子·封禪篇》是也。
』《尚書序》正義、《王制》正義、《文選·羽獵賦》注引此篇「古者封泰山、禪梁父」以下,皆作《管子》,是孔、李、司馬皆及見之。
」 小 問 公曰吾聞之也 「管子對曰:『誅暴禁非,存亡繼絶而赦無罪,則仁廣而義大矣。
』公曰:『吾聞之也,夫誅暴禁非而赦無罪者,必有戰勝之器,攻取之數,而後能誅暴禁非而赦無罪。
』公曰:『請問戰勝之器。
』」念孫案:「公曰吾聞之也」,當作「夷吾聞之也」。
此皆管仲對桓公語,下文「請問戰勝之器」方是桓公問語。
取之 「然則取之若何」。
念孫案:「取之」,當爲「取士」。
下文「則天下之士至矣」,正對此句而言。
又下文「緻天下之精材若何」、「來工若何」,是承上文「緻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而言,此文「取士若何」是承上文「選天下之豪傑」而言。
今本「取士」作「取之」者,涉上文「攻取之數」而誤。
尹注非。
鷙距 「止之以力,則往者不反,來者鷙距」。
尹注曰:「鷙,疑也。
距,止也。
」念孫案:「鷙」當爲「騺」,字之誤也。
「騺」、「距」,皆止也。
言來者止而不前也。
《説文》曰:「樊,騺不前也。
」今本「騺」譌作「鷙」。
「騺,馬重皃也。
」《史記·秦本紀》曰:「晉君還而馬騺。
」《晉世家》曰:「惠公馬騺不行。
」今本亦譌作「鷙」,唯《秦本紀》不誤。
《太玄·玄錯》曰:「進欲行,止欲騺。
」今本亦譌作「鷙」。
字或作「駤」。
《廣雅》曰:「駤,止也。
」「距,本作歫。
」《説文》曰:「歫,止也。
」是「騺」、「距」皆「止」也。
世人多見「鷙」,少見「騺」,故「騺」譌爲「鷙」,尹氏不能釐正,而馴「鷙」爲「疑」,既不合語意,又於古訓無徵,斯爲謬矣。
仁也 「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
尹注曰:「仁者忠於人也。
」引之曰:「仁」字後人所改,此承上文「信」、「忠」、「嚴」、「禮」而分釋之,論「忠」非論「仁」也。
《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故曰:「非其所欲,勿施於人,忠也。
」,不得改爲「仁」字。
尹所見本已誤。
有時先恕 「有時先事,有時先政,有時先德,有時先恕」。
念孫案:原文内本無「有時先恕」四字,後人以下文言「先之以恕」,故增此四字也。
今案,下文但言此謂「先之以事」、「此謂先之以政」、「此謂先之以德」,而不言「此謂先之以恕」,則本無「有時先恕」句明矣。
又下文雲「發倉廩山林藪澤以共其財,舊本「倉」譌作「食」,依朱本改。
後之以事,先之以恕,以振其罷」,此謂「先之以德」,則「先之以恕」即是「先之以德」。
既言「有時先德」,則無庸更言「有時先恕」矣,後人據下文增入此句,而不知正與下文不合也。
百川道 「百川道」。
尹注曰:「百川之流,皆從故道。
」念孫案:道,猶順也。
《楚語》曰:「違而道,從而逆。
」是其證。
「百川道」、「年穀熟」、「糴貸賤」三句相對爲文。
尹注非。
其臣教 「古之王者,其君豐,其臣教」。
引之曰:「教」當爲「殺」,色介反。
「殺」與「豐」正相對。
尋尹注亦是「殺」字也。
「殺」字或書作「」,與「教」相似而誤。
公遵遁繆然遠二三子遂徐行而進 念孫案:「公遵遁繆然遠」爲句,「二三子遂徐行而進」爲句。
「遵遁」與「逡巡」同,《戒篇》雲:「桓公蹵然逡遁。
」尹注大謬。
若 「除君苛疾,與若之多虛而少實」。
引之曰:「若」當爲「君」,下文雲「又與君之若賢」是其證也。
尹注非。
瞑目 「桓公不説,瞑目而視祝鳧己疪」。
念孫案:「瞑目」當爲「瞋目」。
隷書「真」字或作「」,「冥」字或作「」,二形相似而誤。
《莊子·秋水篇》「瞋目
《月令》曰:「孟冬行春令,則地氣上洩。
」亦謂陽氣上烝也。
「洩」音私列、以制二反。
《曲禮》「蔥渫處末」,鄭注雲:「渫,烝蔥也。
」釋文:「渫,以制反。
」「烝」謂之「洩」,「烝蔥」謂之「渫」,其義一也。
封禪 尹雲:「元篇亡,今以司馬遷《封禪書》所載《管子》言以補之。
」洪雲:「《封禪篇》唐初尚未亡,《史記·封禪書》索隱雲:『今《管子·封禪篇》是也。
』《尚書序》正義、《王制》正義、《文選·羽獵賦》注引此篇「古者封泰山、禪梁父」以下,皆作《管子》,是孔、李、司馬皆及見之。
」 小 問 公曰吾聞之也 「管子對曰:『誅暴禁非,存亡繼絶而赦無罪,則仁廣而義大矣。
』公曰:『吾聞之也,夫誅暴禁非而赦無罪者,必有戰勝之器,攻取之數,而後能誅暴禁非而赦無罪。
』公曰:『請問戰勝之器。
』」念孫案:「公曰吾聞之也」,當作「夷吾聞之也」。
此皆管仲對桓公語,下文「請問戰勝之器」方是桓公問語。
取之 「然則取之若何」。
念孫案:「取之」,當爲「取士」。
下文「則天下之士至矣」,正對此句而言。
又下文「緻天下之精材若何」、「來工若何」,是承上文「緻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而言,此文「取士若何」是承上文「選天下之豪傑」而言。
今本「取士」作「取之」者,涉上文「攻取之數」而誤。
尹注非。
鷙距 「止之以力,則往者不反,來者鷙距」。
尹注曰:「鷙,疑也。
距,止也。
」念孫案:「鷙」當爲「騺」,字之誤也。
「騺」、「距」,皆止也。
言來者止而不前也。
《説文》曰:「樊,騺不前也。
」今本「騺」譌作「鷙」。
「騺,馬重皃也。
」《史記·秦本紀》曰:「晉君還而馬騺。
」《晉世家》曰:「惠公馬騺不行。
」今本亦譌作「鷙」,唯《秦本紀》不誤。
《太玄·玄錯》曰:「進欲行,止欲騺。
」今本亦譌作「鷙」。
字或作「駤」。
《廣雅》曰:「駤,止也。
」「距,本作歫。
」《説文》曰:「歫,止也。
」是「騺」、「距」皆「止」也。
世人多見「鷙」,少見「騺」,故「騺」譌爲「鷙」,尹氏不能釐正,而馴「鷙」爲「疑」,既不合語意,又於古訓無徵,斯爲謬矣。
仁也 「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
尹注曰:「仁者忠於人也。
」引之曰:「仁」字後人所改,此承上文「信」、「忠」、「嚴」、「禮」而分釋之,論「忠」非論「仁」也。
《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故曰:「非其所欲,勿施於人,忠也。
」,不得改爲「仁」字。
尹所見本已誤。
有時先恕 「有時先事,有時先政,有時先德,有時先恕」。
念孫案:原文内本無「有時先恕」四字,後人以下文言「先之以恕」,故增此四字也。
今案,下文但言此謂「先之以事」、「此謂先之以政」、「此謂先之以德」,而不言「此謂先之以恕」,則本無「有時先恕」句明矣。
又下文雲「發倉廩山林藪澤以共其財,舊本「倉」譌作「食」,依朱本改。
後之以事,先之以恕,以振其罷」,此謂「先之以德」,則「先之以恕」即是「先之以德」。
既言「有時先德」,則無庸更言「有時先恕」矣,後人據下文增入此句,而不知正與下文不合也。
百川道 「百川道」。
尹注曰:「百川之流,皆從故道。
」念孫案:道,猶順也。
《楚語》曰:「違而道,從而逆。
」是其證。
「百川道」、「年穀熟」、「糴貸賤」三句相對爲文。
尹注非。
其臣教 「古之王者,其君豐,其臣教」。
引之曰:「教」當爲「殺」,色介反。
「殺」與「豐」正相對。
尋尹注亦是「殺」字也。
「殺」字或書作「」,與「教」相似而誤。
公遵遁繆然遠二三子遂徐行而進 念孫案:「公遵遁繆然遠」爲句,「二三子遂徐行而進」爲句。
「遵遁」與「逡巡」同,《戒篇》雲:「桓公蹵然逡遁。
」尹注大謬。
若 「除君苛疾,與若之多虛而少實」。
引之曰:「若」當爲「君」,下文雲「又與君之若賢」是其證也。
尹注非。
瞑目 「桓公不説,瞑目而視祝鳧己疪」。
念孫案:「瞑目」當爲「瞋目」。
隷書「真」字或作「」,「冥」字或作「」,二形相似而誤。
《莊子·秋水篇》「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