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不曉古音而妄改之也。
「音」、「意」聲相近,故「意」字或通作「音」。
《史記·淮陰侯傳》「項王喑啞叱咤」,《漢書》作「意烏猝嗟」,「喑」之通作「意」,猶「意」之通作「音」矣。
果得 「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
念孫案:「果」,當爲「畢」,字之誤也。
尹注:「物皆得宜。
」「皆」字正釋「畢」字。
《心術篇》亦雲:「正形飾德,萬物畢得。
」 謀乎 「謀乎莫聞其音」。
念孫案:「謀」字義不可通,尹曲爲之説,非也。
「謀」當爲「」。
《説文》:「,今作「寂」。
無人聲也。
或作。
」故曰「乎莫聞其音」。
俗書「謀」字作「」,與「」相似,後人多見「謀」,少見「」,故「」誤爲「謀」矣。
地之枝 「春秋冬夏,天之時也。
山陵川谷,地之枝也。
喜怒取予,人之謀也」。
念孫案:「枝」當爲「材」,字之誤也。
《樞言篇》曰:「天以時使,地以材使。
」《大戴禮·五帝德篇》曰:「養材以任地,履時以象天。
」《周語》曰:「高山廣川大藪,能生之良材。
」故曰「山陵川谷,地之材也」。
「材」與「時」、「謀」爲韻。
「謀」,古讀若「媒」,説見《唐韻正》。
若作「枝」,則既失其義,而又失其韻矣。
「時」、「材」、「謀」於古音屬之部,「枝」於古音屬支部,兩部絶不相通,説見段氏《六書音均表》。
尹注非。
公之謂也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
念孫案:「公之謂」,本作「此之謂」。
「此」字指上文「治心在於中」以下四句而言,故尹注雲「治心之謂」。
今本作「公之謂」者,後人不審文義而妄改之。
照乎知萬物 中義守不忒 「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義守不忒」。
洪雲:「『照』與『昭』通。
『乎』字衍。
『昭知萬物』爲句。
《心術下篇》雲:『神莫知其極,昭知天下,通於四極。
』其證也。
」劉説略同。
念孫案:「中義守不忒」,「義」字涉上文「天仁地義」而衍,據尹注雲「若常守中,則無差忒」,則無「義」字明矣。
至定 「嚴容畏敬,精將至定」。
念孫案:「至」,當爲「自」,上文「精將自來」即其證。
尹注非。
吉兇 「能摶乎?「摶」,即「專」字,尹讀「摶結」之「摶」,非是,劉已辯之。
能一乎?能無蔔筮而知吉兇乎」。
念孫案:「吉兇」,當依《心術篇》作「兇吉」,「吉」與「一」爲韻。
遇亂 「愛慾靜之,遇亂正之」。
念孫案:「遇」當爲「過」,字之誤也。
「過亂」與「愛慾」對文,言當靜其愛慾,正其過亂也。
尹注非。
理丞而屯洩 「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洩,匈中無敗」。
尹注曰:「謂腠理丞達屯聚洩散,故匈中無敗。
」引之曰:尹以「屯」爲「屯聚」,非也。
「丞」讀爲「烝」。
「烝」與「丞」古字通。
《列子·天瑞篇》「舜問乎丞」,《釋文》曰:「丞,一本作烝。
」《漢書·翟方進傳》「太保後丞丞陽侯甄邯」,師古曰:「丞陽侯,音烝。
」《地理志》作「承陽」,《續漢書·郡國志》作「烝陽」。
「烝」,升也。
「洩」,發也。
「屯」當爲「毛」,字之誤也。
「屯」,隷省作「」。
「毛」,隷省作「」,二形相似,故傳寫多譌。
《史記·魯世家》「子屯立,是爲康公」,《漢書·律曆志》「屯」作「毛」。
《漢書·溝洫志》「河北決於館陶,分爲屯氏河」,師古曰:「屯音大門反。
而隋室分析州縣,誤以爲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又《儒林傳》「魯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宋祁《筆記》引蕭該《音義》曰:「案《風俗通·姓氏篇》混屯氏,太昊之良佐。
漢有屯莫如,爲常山太守。
又有毛姓,雲毛伯文王子也。
漢有毛樗之,爲夀張令。
案,此莫如姓非『毛』,乃應作『屯』字,音徒本反,但『毛』、『屯』相類,容是傳寫誤耳。
」言得道之人,和氣四達,烝洩於毛理之間,故匈中無敗也。
《淮南·泰族篇》曰:「今夫道者,靜莫恬淡,訟繆胸中,邪氣無所留滯,四枝節族,毛蒸理洩。
「蒸」與「烝」同。
《小雅·小弁篇》「不屬于毛,不離于裏」,「裏」與「理」同。
則機樞調利,百脈九竅,莫不順比。
」是其證也。
《淮南》言「毛烝理洩」,此言「理烝毛洩」,互文耳。
「洩」亦「烝」也。
前《幼官篇》雲「
「音」、「意」聲相近,故「意」字或通作「音」。
《史記·淮陰侯傳》「項王喑啞叱咤」,《漢書》作「意烏猝嗟」,「喑」之通作「意」,猶「意」之通作「音」矣。
果得 「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
念孫案:「果」,當爲「畢」,字之誤也。
尹注:「物皆得宜。
」「皆」字正釋「畢」字。
《心術篇》亦雲:「正形飾德,萬物畢得。
」 謀乎 「謀乎莫聞其音」。
念孫案:「謀」字義不可通,尹曲爲之説,非也。
「謀」當爲「」。
《説文》:「,今作「寂」。
無人聲也。
或作。
」故曰「乎莫聞其音」。
俗書「謀」字作「」,與「」相似,後人多見「謀」,少見「」,故「」誤爲「謀」矣。
地之枝 「春秋冬夏,天之時也。
山陵川谷,地之枝也。
喜怒取予,人之謀也」。
念孫案:「枝」當爲「材」,字之誤也。
《樞言篇》曰:「天以時使,地以材使。
」《大戴禮·五帝德篇》曰:「養材以任地,履時以象天。
」《周語》曰:「高山廣川大藪,能生之良材。
」故曰「山陵川谷,地之材也」。
「材」與「時」、「謀」爲韻。
「謀」,古讀若「媒」,説見《唐韻正》。
若作「枝」,則既失其義,而又失其韻矣。
「時」、「材」、「謀」於古音屬之部,「枝」於古音屬支部,兩部絶不相通,説見段氏《六書音均表》。
尹注非。
公之謂也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
念孫案:「公之謂」,本作「此之謂」。
「此」字指上文「治心在於中」以下四句而言,故尹注雲「治心之謂」。
今本作「公之謂」者,後人不審文義而妄改之。
照乎知萬物 中義守不忒 「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義守不忒」。
洪雲:「『照』與『昭』通。
『乎』字衍。
『昭知萬物』爲句。
《心術下篇》雲:『神莫知其極,昭知天下,通於四極。
』其證也。
」劉説略同。
念孫案:「中義守不忒」,「義」字涉上文「天仁地義」而衍,據尹注雲「若常守中,則無差忒」,則無「義」字明矣。
至定 「嚴容畏敬,精將至定」。
念孫案:「至」,當爲「自」,上文「精將自來」即其證。
尹注非。
吉兇 「能摶乎?「摶」,即「專」字,尹讀「摶結」之「摶」,非是,劉已辯之。
能一乎?能無蔔筮而知吉兇乎」。
念孫案:「吉兇」,當依《心術篇》作「兇吉」,「吉」與「一」爲韻。
遇亂 「愛慾靜之,遇亂正之」。
念孫案:「遇」當爲「過」,字之誤也。
「過亂」與「愛慾」對文,言當靜其愛慾,正其過亂也。
尹注非。
理丞而屯洩 「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洩,匈中無敗」。
尹注曰:「謂腠理丞達屯聚洩散,故匈中無敗。
」引之曰:尹以「屯」爲「屯聚」,非也。
「丞」讀爲「烝」。
「烝」與「丞」古字通。
《列子·天瑞篇》「舜問乎丞」,《釋文》曰:「丞,一本作烝。
」《漢書·翟方進傳》「太保後丞丞陽侯甄邯」,師古曰:「丞陽侯,音烝。
」《地理志》作「承陽」,《續漢書·郡國志》作「烝陽」。
「烝」,升也。
「洩」,發也。
「屯」當爲「毛」,字之誤也。
「屯」,隷省作「」。
「毛」,隷省作「」,二形相似,故傳寫多譌。
《史記·魯世家》「子屯立,是爲康公」,《漢書·律曆志》「屯」作「毛」。
《漢書·溝洫志》「河北決於館陶,分爲屯氏河」,師古曰:「屯音大門反。
而隋室分析州縣,誤以爲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又《儒林傳》「魯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宋祁《筆記》引蕭該《音義》曰:「案《風俗通·姓氏篇》混屯氏,太昊之良佐。
漢有屯莫如,爲常山太守。
又有毛姓,雲毛伯文王子也。
漢有毛樗之,爲夀張令。
案,此莫如姓非『毛』,乃應作『屯』字,音徒本反,但『毛』、『屯』相類,容是傳寫誤耳。
」言得道之人,和氣四達,烝洩於毛理之間,故匈中無敗也。
《淮南·泰族篇》曰:「今夫道者,靜莫恬淡,訟繆胸中,邪氣無所留滯,四枝節族,毛蒸理洩。
「蒸」與「烝」同。
《小雅·小弁篇》「不屬于毛,不離于裏」,「裏」與「理」同。
則機樞調利,百脈九竅,莫不順比。
」是其證也。
《淮南》言「毛烝理洩」,此言「理烝毛洩」,互文耳。
「洩」亦「烝」也。
前《幼官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