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六

關燈
也」。

    洪雲:「『令』當作『舍』,劉逵《蜀都賦注》引此作『舍』。

    尹注非。

    」 強能不服 「不欲強能不服,智而不牧」。

    引之曰:「能」亦「而」也。

    「能」與「而」古聲相近,故字亦相通。

    《衛風·芄蘭篇》「雖則佩觿,能不我知」,言童子雖則佩觽,而實不與我相知也。

    《荀子·解蔽篇》「爲之無益於成也,求之無益於得也,憂戚之無益於幾也。

    則廣焉能棄之矣」,《趙策》「建信君入言於王:『厚任葺以事能重責之。

    』」「能」竝與「而」同,詳見《釋詞》。

    「強能不服」,言強而不服於上也,上文曰「強而可使服事」,正與此相反。

    「牧」,治也,治人謂之牧,治於人亦謂之牧。

    「智而不牧」,言智而不受治於上也。

    《法法篇》曰:「上不行君令,下不合於鄉裡,變更自爲,易國之成俗者,命之曰不牧之民。

    」是也。

    古書多以「能」、「而」互用,《任法篇》「是貴能威之,富能祿之,賤能事之,近能親之,美能淫之也」,下文五「能」字皆作「而」。

    《晏子春秋·外篇》「入則求君之嗜欲能順之。

    君怨良臣,則具其往失而益之」,《墨子·天志篇》「少而示之黑謂黑,多示之黑謂白」,「少能嘗之甘謂甘,多嘗之甘謂苦」,《韓詩外傳》「貴而下賤,則衆弗惡也。

    富能分貧,則窮士弗惡也。

    智而教愚,則童蒙者弗惡也」,崔駰《大理箴》「或有忠能被害,或有孝而見殘」,皆以「能」、「而」互用。

    且「服」與「牧」爲韻,尹以「能」字絶句,「不服」二字屬下讀,則既失其義,而又失其韻矣。

     亟 「則人君日退,亟則谿陵山谷之神之祭更,應國之稱號亦更矣」。

    念孫案:「亟」字下屬爲句。

    「亟」與「極」同,上文「其亟而反」亦以「亟」爲「極」。

    言世之亂也。

    婦人爲政而人君日退,其亂之極,則「谿陵山谷之神之祭更,應國之稱號亦更」也。

    尹以「亟」字上屬爲句,非是。

     心術上 充益 「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

    念孫案:「充益」當爲「充盈」,字之誤也。

    上以「道」「理」爲韻,「道」字合韻讀若「歭」,下文「上離其道」與「事」爲韻。

    《白心篇》「天之道也」,與「殆」、「已」爲韻。

    《正篇》「臣德鹹道」,與「紀」、「理」、「止」、「子」爲韻。

    《恒·彖傳》「久于其道也」,與「已」、「始」爲韻。

    《月令》「毋變天之道」,與「起」、「始」、「理」、「紀」爲韻。

    凡周秦用韻之文,「道」字多如此讀,不可枚舉。

    此以「盈」、「聲」爲韻,此篇中多用韻之文。

     智乎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

    念孫案:「智」下不當有「乎」字,此涉下文兩「智乎」而衍。

     正人無求之 虛無 「夫正人無求之也,故能虛無。

    虛無無形謂之道」。

    念孫案:上二句本作「夫聖人無求也,故能虛」。

    今本「聖人」作「正人」,聲之誤也。

    「無求」下有「之」字,乃涉上文「求之」而衍。

    尹注非。

    「故能虛」下有「無」字,則後人所加也。

    下解雲「唯聖人得虛道」,又曰:「虛者無臧也,故去知則奚求矣,今本故下衍「曰」字,奚下衍「率」字,辯見後。

    無臧則奚設矣。

    無求無設,則無慮。

    無慮,則反覆虛矣。

    」皆是釋此文「夫聖人無求也故能虛」九字,且但言「虛」而不言「虛無」,今據以訂正。

    「虛無無形」,本作「虛而無形」,洪雲:「《文選·遊天台山賦》注、《嘯賦》注、《左太沖〈詠史詩〉》注引此,竝作『虛而無形』。

    」案:今本《文選·嘯賦》及《詠史詩》注皆作「虛無無形」,蓋後人以誤本《管子》改之。

    唯《遊天台山賦》注未改。

    念孫案:下解雲「天之道,虛其無形」,則此文本作「虛而無形謂之道」明矣。

    今本「虛而」作「虛無」,亦後人所改。

     直人 「直人之言,不義不顧」。

    念孫案:「直人」,當爲「真人」,説見下解。

     不言 不與萬物異理 「故必知不言無爲之事,然後知道之紀,殊形異埶,不與萬物異理,故可以爲天下始」。

    念孫案:「不言」下脫「之言」二字。

    「不與萬物異理」,「不」字涉上文「不言」而衍,竝見下解中。

    尹注非。

     不怵乎好 「是以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惡」。

    念孫案:尹所見本本作「不休乎好」,故雲:「休,止也,不止人好利之情。

    」且雲:「下解中作『怵』。

    」則此不作「怵」明矣。

    今作「怵」者,後人據下解改之也,但改注文「休止也」爲「怵止也」,則於義不可通。

    又案下解作「怵」,是也。

    「怵」與「訹」通。

    《説文》曰:「訹,誘也。

    」《漢書·賈誼傳〈服賦〉》「怵迫之徒,或趣西東」,孟康曰:「怵,爲利所誘怵也。

    迫,迫貧賤也。

    」此雲「怵乎好」、「迫乎惡」,即承上「好利惡死」而言,故下解雲:「人迫於惡,則失其所好。

    怵於好,則忘其所惡。

    」尹注非。

     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彼也 「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彼也。

    其所以知,此也」。

    念孫案:此當作「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

    其所知,彼也。

    其所以知,此也。

    」「人皆欲知」雲雲,覆舉上文也。

    「其所知」雲雲,乃釋上文之詞。

    今本「莫索」下衍「之」字,「彼也」上又脫「其所知」三字,遂緻文不成義。

     故曰 奚率求 「故曰:心術者,無爲而制竅者也。

    故曰:君,無代馬走,無代鳥飛」。

    念孫案:凡言「故曰」者,皆覆舉上文之詞。

    此文「心術者」二句,是釋「無代馬走,無代鳥飛」之意,不當有「故曰」二字,蓋涉上下文而衍。

    又下文:「故曰:去知,則奚率求矣?」「故」下亦衍「曰」字,「奚」下不當有「率」字,此即「奚」字之誤而衍者。

    「去知則奚求」、「無臧則奚設」相對爲文,則無「率」字明矣。

    尹注非。

     位 「無形,則無所位」。

    尹注曰:「,逆也。

    」而不解「位」字。

    引之曰:「位」二字義不相屬。

    「位」,當爲「低」。

    下同。

    「低」,即「抵啎」也。

    《説文》:「啎,逆也。

    」《漢書·司馬遷傳》「或有抵梧」,如淳曰:「『梧』讀曰『迕』,相觸迕也。

    」「啎」、「梧」、「迕」、「」竝字異而義同。

    凡物之有所抵啎者,以其有形也,道無形,則無所抵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