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六

關燈
人貴末業。

    」失其指矣,然所見本猶未有「而」字也,後人惑於尹注,又加「而」字以足之,謬甚。

     陰之陰 「珠者,陰之陽也,故勝火。

    玉者,陰之陰也,故勝水」。

    念孫案:「陰之陰」,當作「陽之陰」。

    珠生於水爲陰,而其形圓,故曰「陰之陽」;玉生於山爲陽,而其形方,故曰「陽之陰」。

    《大戴禮·勸學篇》作「玉者陽之陰」。

    《淮南·地形篇》:「水圓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

    」高注曰:「圓折者陽也,珠陰中之陽。

    方折者陰也,玉陽中之陰。

    」皆其證。

    《太平禦覽·珍寶部三》引此正作「陽之陰」。

    尹注非。

     牧之 牧貧病 牧漁 「則強者能守之,智者能牧之」。

    念孫案:「牧」字於義無取,「牧」當爲「收」,謂強者能以力守之,智者能以術收之也。

    俗書「收」字作「」,與「牧」相似而誤。

    又《輕重甲篇》「以振孤寡,牧貧病」,「牧」亦當依朱本作「收」,謂收恤之也。

    又《明法解篇》「牧漁其民以富其家」,「牧」亦當爲「收」,謂收漁民財以自富也。

     夏之靜雲 乃及 「譪然若夏之靜雲,乃及人之體」。

    孫雲:「『夏之靜雲』,當作『夏雲之靜』,與上文『秋雲之遠』相對。

    」念孫案:此當作「譪然若夏雲及人之體」,九字作一句讀,言君子教澤及人,譪然若夏雲之爲雨而及人之體,莫不沾濡也。

    今本作「若夏之靜雲」,「之靜」二字涉下文「若謞之靜」而衍。

    據尹注但言「夏雲之起,油然含潤」,而不言其靜,則本無「之靜」二字明矣。

    其「乃」字,則「及」字之誤而衍者耳。

     好任 仕任 「君親自好事,強以立斷,仁以好任」。

    引之曰:「仁以好任」當作「仁以好仕」,字之誤也。

    「仕」,與「士」同。

    《爾雅》:「士,察也。

    」《小雅·節南山》箋作「仕,察也」。

    《曲禮》「前有士師」,注曰:「士,或爲仕。

    」漢《郎中馬江碑》「士喪儀宗」,《成陽靈臺碑》「故有靈臺嗇夫魚師衛士」,「士」皆作「仕」。

    此承「上士可戚」而言,且「仕」與「事」爲韻,尹注非。

    又《白心篇》「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任」即「仕」字之誤而衍者。

    説見《白心》。

     遮 「六畜遮育,五穀遮熟」。

    洪雲:「『遮』、『庶』古字通,《易·晉卦》『用錫馬蕃庶』,釋文雲:『庶,鄭止奢反,謂蕃遮禽也。

    』」 君長 「吾君長來獵君長虎豹之皮」。

    念孫案:此當作「吾君長來獵虎豹之皮」,尹注雲:「君好虎豹皮,故來獵。

    」是其證,其下「君長」二字則因上而衍。

     用其臣 父繫而伏之 禮我 「用其臣者,予而奪之,使而輟之,徒以而富之,父繫而伏之,子虛爵以驕之,收其春秋之時而消之,有雜禮我而居之,時舉其強者而譽之」。

    念孫案:「用其臣者」四字統下八句而言,尹以「用」字上屬爲句,非也。

    「父繫而伏之」,「父」字義不可通,當是「又」字之譌。

    篆文「又」、「父」相似。

    「又」者,承上之詞,尹注非。

    引之曰:「有雜禮我而居之」,「有」讀爲「又」,亦承上之詞。

    「禮我」當爲「禮義」,今脫其上半耳,尹注非。

     故法 「故法而守常」。

    念孫案:此當作「法故而守常」。

    「法故」與「守常」對文,「法故而守常」與下文「尊禮而變俗」、「上信而賤文」,文亦相對,尹注非。

     變其美 「變其美者應其時」。

    念孫案:此當作「變之美者應其時」,與上句「化之美者應其名」相對爲文。

    尹注雲:「事應其時,故變美也。

    」即其證。

    今本「之」作「其」者,涉上下諸「其」字而誤。

     天下 所當 「擇天下之所宥,擇鬼之所當,擇人之所戴。

    」舊本「人」下有「天」字,涉上文「天下」而衍,今據尹注删。

    念孫案:「天下之所宥」,當作「天之所宥」。

    「天」與「人」、「鬼」對文,不當有「下」字。

    「宥」,讀爲「自天祐之」之「祐」。

    《漢書·禮樂志》「郊祀歌神若宥之」,師古曰:「宥,祐也。

    」尹注非。

    「鬼之所當」,「當」宜爲「富」,字之誤也。

    《郊特牲》曰:「富也者,福也。

    」故尹注雲「爲神所福助」。

    《大雅·瞻卬篇》「何神不富」,毛傳曰:「富,福也。

    」《大戴禮·武王踐阼篇》「勞則富」,盧辯注曰:「躬勞終福。

    」《謙·彖傳》「鬼神害盈而福謙」,京房「福」作「富」。

    「富」與「宥」、「戴」爲韻。

    「富」古讀若「背」,「宥」古讀若「異」,竝見《唐韻正》。

     大有臣 「大有臣甚大,將反爲害」。

    念孫案:上「大」字涉下「大」字而衍,尹注非。

     仕異國之人 「毋仕異國之人」。

    引之曰:「仕」當爲「任」,字之誤也。

    尹注同。

    上文「疎貴戚者謀將洩」,言不可疎其所親也。

    此言「毋仕異國之人」,言不可親其所疎也。

    今本「任」作「仕」,則非其旨矣。

     亡 「若是者,必從是亡乎」。

    洪雲:「『』疑『』字之譌。

    『』,蘇浪反,俗作『喪』。

    」念孫案:尋尹注,亦似作「」字解。

     言人之無患 「利人之有禍,言人之無患」。

    念孫案:「言」,當爲「害」,字之誤也。

    隸書「害」字或作「」,「言」字或作「」,二形相似。

    謂所利在人之有禍,所害在人之無患也。

    昭十五年《左傳》「楚費無極害朝吳之在蔡也」,哀十五年《傳》「莊公害故政,欲盡去之」。

    「利」與「害」、「有禍」與「無患」,相對爲文。

    尹注非。

     是故之時 可以行今也 「是故之時,陳財之道可以行。

    今也利散而民察,必放之身然後行」。

    尹注曰:「管氏雲此乃古之陳設緻財之道,亦可行求於今,然利散於下人,則察而知之,置之於身,勿令下知,然後可以行。

    」引之曰:據注則正文「故」字乃「古」字之譌,但注讀「可以行今也」爲句,而解爲「亦可行求於今」則非也。

    「可以行」爲句,「今也」二字屬下讀,言古之時,陳財之道如是,則可以行矣,今也則利散而民察,必放之身然後行,是今不同於古也。

     故不 「中寢諸子告宮中女子曰:『公將有行,故不送公。

    』」念孫案:「故」當爲「胡」,尹注非。

     不令 「若江湖之大也,求珠貝者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