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五
關燈
小
中
大
色」曰:「既知其名又須視其色之是非。
」而不爲「視其名」作解,則無此三字明矣。
邊信傷德厚和構四國 「小利害信,小怒傷義,邊信傷德厚,和構四國,以順貌德」。
念孫案:「德厚」二字連讀,「厚」字上屬爲句,不與「和構」相連。
「德厚」,猶言「仁厚」。
《形勢解篇》曰:「無德厚以安之,無度數以治之。
」《樂記》曰:「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
」《鄉飲酒義》曰:「主人者,接人以仁,以德厚者也。
」《荀子·君道篇》曰:「德厚者進,而佞説者止。
」《韓子·外儲説右篇》曰:「德厚以與天下齊行。
」《齊策》曰:「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
」《史記·秦本紀》曰:「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
」漢景帝詔曰:「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
」鼂錯對策曰:「今以陛下神明德厚。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曰:「墮肝膽,施德厚。
」司馬相如《子虛賦》曰:「今足下不稱楚王之德厚,而盛推雲夢以爲高。
」皆以「德厚」連文,尹以「厚」字下屬爲句,非是。
令守法之官日行度必明 「令守法之官日,行度必明,無失經常。
」舊本脫「無」字,今據尹注補。
尹讀「令守法之官日行」爲句,注雲:「令守法之官,日行邊鄙關塞。
」又讀「度必明」爲句,「無失經常」爲句,注雲:「其巡行之時,必明其制度,無得失於經常。
」念孫案:尹注甚謬。
「日」當爲「曰」,字之誤也。
「令守法之官曰」爲句,上文「問於邊吏曰」雲雲,即其證。
「行度必明」爲句,「行度」,行法度也。
「無失經常」爲句。
戒 猶軸轉斛 「桓公將東遊,曰:『我遊猶軸轉斛,南至琅邪。
』」引之曰:「猶」,讀爲「欲」,古字「猶」與「欲」通。
《大雅·文王有聲篇》「匪棘其欲」,《禮器》引作「匪革其猶」。
《周官·小行人》「其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爲一書」,《大戴禮·朝事篇》「猶」作「欲」。
「軸」,當爲「由」,「由轉」二字相連,寫者遂誤加「車」旁矣。
「轉斛」,當爲「轉鮒」。
丁氏升衢曰:「《孟子》『轉附』,《寰宇記》引《齊都賦》《晏子春秋》竝作『轉鮒』。
『魚』與『角』,『付』與『鬥』,均形近而譌。
」案:丁説是也。
「鮒」字右畔之「付」,與隷書「鬥」字作「升」者相似,故誤爲「鬥」。
「我遊猶由轉鮒,南至琅邪」,言我之遊也,欲由轉鮒之山,南至於琅邪,與《孟子》「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文義正同。
尹注不能釐正而曲爲之説,非也。
期而遠者 「任之重者莫如身,塗之畏者莫如口,期而遠者莫如年」。
念孫案:「期而遠者」,本作「期之遠者」,與上二句文同一例。
《羣書治要》《北齊書·魏收傳》《文選·陸機〈長歌行〉》注引此竝作「期之遠者」。
孫説同。
乃能 「以重任行畏塗,至遠期,唯君子乃能矣」。
念孫案:「唯君子乃能矣」,本作「唯君子爲能及矣」,今本脫「爲」字,「及」誤爲「乃」,又誤在「能」字上,《羣書治要》《北齊書》竝作「唯君子爲能及矣」。
不相告 「不動而疾,不相告而知,不爲而成,不召而至」。
念孫案:「不相告而知」,衍「相」字。
雲下 「故天不動,四時雲下而萬物化」。
引之曰:「下」字因下文「政令陳下」而衍,尹注同。
「雲」,即「運」字,言四時運而萬物化也。
「運」字古讀若「雲」,故與「雲」通。
説見《淮南·兵略篇》「元逐」下。
澤其四經 澤命 「内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澤其四經而誦學者,是亡其身者也」。
尹注曰:「四經,謂《詩》《書》、《禮》、《樂》。
既無孝弟忠信,空使四經流澤,徒爲誦學者,即四經可以亡身也。
」念孫案:尹以「澤」爲「流澤」,「四經」爲「《詩》《書》《禮》《樂》」,皆非也。
「澤」,讀爲「舍其路而弗由」之「舍」。
「舍」、「釋」、「澤」三字古同聲而通用。
《周頌·載芟篇》「其耕澤澤」,《正義》引《爾雅》作「釋釋」。
《夏小正》「農及雪澤」,《管子·乘馬篇》作「農耕及雪釋」。
《考工記》「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是「釋」與「澤」通也。
《周官·占夢》「乃舍萌于四方」,鄭注曰:「『舍』,讀爲『釋』,古者『釋菜』、『釋奠』多作『舍』字。
」《鄉飲酒禮》「主人釋服」,《大射儀》「獲而未釋獲」,古文「釋」竝作「舍」。
《月令》「命樂正習舞釋菜」,《呂氏春秋·仲春篇》「釋」作「舍」,是「釋」與「舍」通也。
《管子·形勢篇》「莫知其爲之,莫知其澤之」,《形勢解》「澤」作「舍」,是「舍」與「澤」通也,又見下。
「經」,常也。
「四經」猶言「五常」。
「四經」,即「孝弟忠信」。
内不孝弟,外不忠信,故曰「舍其四經」。
又《小問篇》:「語曰『澤命不渝』,信也。
」即《鄭風·羔裘》之「舍命不渝」。
《困學紀聞·諸子類》引張嵲《讀管子》曰:「『澤命不渝』,『澤』,古『釋』字,而注乃以爲恩澤之命,陋矣。
」 濟大水之有舟楫 「雖鴻鵠之有翼,濟大水之有舟楫也,其將若君何」。
念孫案:「濟大水之有舟楫」七字,後人所加也。
後人以《霸形篇》雲「寡人之有仲父也,猶飛鴻之有羽翼也,若濟大水有舟楫也」,故增入此句,不知此文「雖鴻鵠之有翼也,其將若君何」,是管仲對桓公語,而上文桓公但雲鴻鵠有羽翼,不雲濟大水有舟楫,若闌入此句,則所答非所問矣。
尹不審文義而爲之作注,失之。
《太平禦
」而不爲「視其名」作解,則無此三字明矣。
邊信傷德厚和構四國 「小利害信,小怒傷義,邊信傷德厚,和構四國,以順貌德」。
念孫案:「德厚」二字連讀,「厚」字上屬爲句,不與「和構」相連。
「德厚」,猶言「仁厚」。
《形勢解篇》曰:「無德厚以安之,無度數以治之。
」《樂記》曰:「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
」《鄉飲酒義》曰:「主人者,接人以仁,以德厚者也。
」《荀子·君道篇》曰:「德厚者進,而佞説者止。
」《韓子·外儲説右篇》曰:「德厚以與天下齊行。
」《齊策》曰:「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
」《史記·秦本紀》曰:「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
」漢景帝詔曰:「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
」鼂錯對策曰:「今以陛下神明德厚。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曰:「墮肝膽,施德厚。
」司馬相如《子虛賦》曰:「今足下不稱楚王之德厚,而盛推雲夢以爲高。
」皆以「德厚」連文,尹以「厚」字下屬爲句,非是。
令守法之官日行度必明 「令守法之官日,行度必明,無失經常。
」舊本脫「無」字,今據尹注補。
尹讀「令守法之官日行」爲句,注雲:「令守法之官,日行邊鄙關塞。
」又讀「度必明」爲句,「無失經常」爲句,注雲:「其巡行之時,必明其制度,無得失於經常。
」念孫案:尹注甚謬。
「日」當爲「曰」,字之誤也。
「令守法之官曰」爲句,上文「問於邊吏曰」雲雲,即其證。
「行度必明」爲句,「行度」,行法度也。
「無失經常」爲句。
戒 猶軸轉斛 「桓公將東遊,曰:『我遊猶軸轉斛,南至琅邪。
』」引之曰:「猶」,讀爲「欲」,古字「猶」與「欲」通。
《大雅·文王有聲篇》「匪棘其欲」,《禮器》引作「匪革其猶」。
《周官·小行人》「其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爲一書」,《大戴禮·朝事篇》「猶」作「欲」。
「軸」,當爲「由」,「由轉」二字相連,寫者遂誤加「車」旁矣。
「轉斛」,當爲「轉鮒」。
丁氏升衢曰:「《孟子》『轉附』,《寰宇記》引《齊都賦》《晏子春秋》竝作『轉鮒』。
『魚』與『角』,『付』與『鬥』,均形近而譌。
」案:丁説是也。
「鮒」字右畔之「付」,與隷書「鬥」字作「升」者相似,故誤爲「鬥」。
「我遊猶由轉鮒,南至琅邪」,言我之遊也,欲由轉鮒之山,南至於琅邪,與《孟子》「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文義正同。
尹注不能釐正而曲爲之説,非也。
期而遠者 「任之重者莫如身,塗之畏者莫如口,期而遠者莫如年」。
念孫案:「期而遠者」,本作「期之遠者」,與上二句文同一例。
《羣書治要》《北齊書·魏收傳》《文選·陸機〈長歌行〉》注引此竝作「期之遠者」。
孫説同。
乃能 「以重任行畏塗,至遠期,唯君子乃能矣」。
念孫案:「唯君子乃能矣」,本作「唯君子爲能及矣」,今本脫「爲」字,「及」誤爲「乃」,又誤在「能」字上,《羣書治要》《北齊書》竝作「唯君子爲能及矣」。
不相告 「不動而疾,不相告而知,不爲而成,不召而至」。
念孫案:「不相告而知」,衍「相」字。
雲下 「故天不動,四時雲下而萬物化」。
引之曰:「下」字因下文「政令陳下」而衍,尹注同。
「雲」,即「運」字,言四時運而萬物化也。
「運」字古讀若「雲」,故與「雲」通。
説見《淮南·兵略篇》「元逐」下。
澤其四經 澤命 「内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澤其四經而誦學者,是亡其身者也」。
尹注曰:「四經,謂《詩》《書》、《禮》、《樂》。
既無孝弟忠信,空使四經流澤,徒爲誦學者,即四經可以亡身也。
」念孫案:尹以「澤」爲「流澤」,「四經」爲「《詩》《書》《禮》《樂》」,皆非也。
「澤」,讀爲「舍其路而弗由」之「舍」。
「舍」、「釋」、「澤」三字古同聲而通用。
《周頌·載芟篇》「其耕澤澤」,《正義》引《爾雅》作「釋釋」。
《夏小正》「農及雪澤」,《管子·乘馬篇》作「農耕及雪釋」。
《考工記》「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是「釋」與「澤」通也。
《周官·占夢》「乃舍萌于四方」,鄭注曰:「『舍』,讀爲『釋』,古者『釋菜』、『釋奠』多作『舍』字。
」《鄉飲酒禮》「主人釋服」,《大射儀》「獲而未釋獲」,古文「釋」竝作「舍」。
《月令》「命樂正習舞釋菜」,《呂氏春秋·仲春篇》「釋」作「舍」,是「釋」與「舍」通也。
《管子·形勢篇》「莫知其爲之,莫知其澤之」,《形勢解》「澤」作「舍」,是「舍」與「澤」通也,又見下。
「經」,常也。
「四經」猶言「五常」。
「四經」,即「孝弟忠信」。
内不孝弟,外不忠信,故曰「舍其四經」。
又《小問篇》:「語曰『澤命不渝』,信也。
」即《鄭風·羔裘》之「舍命不渝」。
《困學紀聞·諸子類》引張嵲《讀管子》曰:「『澤命不渝』,『澤』,古『釋』字,而注乃以爲恩澤之命,陋矣。
」 濟大水之有舟楫 「雖鴻鵠之有翼,濟大水之有舟楫也,其將若君何」。
念孫案:「濟大水之有舟楫」七字,後人所加也。
後人以《霸形篇》雲「寡人之有仲父也,猶飛鴻之有羽翼也,若濟大水有舟楫也」,故增入此句,不知此文「雖鴻鵠之有翼也,其將若君何」,是管仲對桓公語,而上文桓公但雲鴻鵠有羽翼,不雲濟大水有舟楫,若闌入此句,則所答非所問矣。
尹不審文義而爲之作注,失之。
《太平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