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五
關燈
小
中
大
覽·治道部八》所引無此七字。
握路家 「舉齊國之幣,握路家五十室」。
尹注曰:「握,持也,持與路旁之家。
」引之曰:「握」,當爲「振」。
「辰」與「屋」字形相近,又因下文「室」字而誤。
《説文》曰:「振,舉救也。
」「路」,讀爲「露」。
「露家」,窮困之家也。
《方言》:「露,敗也。
」《莊子·漁父篇》曰:「田荒室露。
」字亦作「潞」,《秦策》曰「士民潞病於内」,《呂氏春秋·不屈篇》曰「士民罷潞」,「罷」與「疲」同。
高注竝曰:「潞,羸也。
」亦作「路」,《孟子·滕文公篇》「是率天下而路也」,趙注曰:「是率導天下之人以羸路也。
」俗本改作「羸困之路」,辯見前「振罷露」下。
《五輔篇》:「衣凍寒,食飢渴,匡貧寠,振罷露,資乏絶,此謂振其窮。
」「振罷露」,即此所謂「振露家」也。
尹注非。
其孰能一人之上也 「公又問曰:『不幸而失仲父也,二三大夫者,其猶能以國寜乎?』管仲對曰:『君請矍已乎,鮑叔牙之爲人也好直,賓胥無之爲人也好善,甯戚之爲人也能事,孫在之爲人也善言。
』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寡人并而臣之,則其不以國寧何也?』」引之曰:「其孰能一人之上也」若作一句讀,則文不成義,當以「其孰能」絶句,言此四子者其孰能以國寧也,「其孰能」下當有管仲謂其不能以國寧之語。
「一人之上也」三句則桓公不解其何以不能,又從而問之也,今本有脫文耳,不然則「不以國寧」之問何自而來耶?「一」,皆也。
《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則一諸侯之相也」,盧注曰:「一,皆也。
」「一人之上」,言四子之材皆在人之上也。
而尹注曰:「言四子皆有超絶之材,無人能過其上。
」則所見已是脫誤之本,故連「其孰能」三字解之。
然如其説,則是「孰能」在四子之上,豈所謂「一人之上」乎?失之矣。
爲臣死乎 「夫江黃之國近於楚,爲臣死乎,君必歸之楚而寄之」。
念孫案:「爲」,猶「如」也,言如臣死,則君必歸江黃於楚也。
古或謂「如」曰「爲」。
《列子·説符篇》:「孫叔敖戒其子曰:『爲我死,王則封女,女必無受利地。
』」言如我死也。
《秦策》秦宣大後「出令曰:『爲我葬,必以魏子爲殉。
』」言如我葬也。
《呂氏春秋·長見篇》「魏公叔痤對惠王曰:『臣之禦庶子鞅,願王以國聽之也。
爲不能聽,勿使出竟。
』」言如不能聽也。
《韓子·内儲説》「荊王新得美女,鄭袖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
爲近王,必掩口。
』」言如近王也。
《秦策》「公孫衍謂義渠君曰:『中國無事於秦,則秦且燒焫獲君之國。
中國爲有事於秦,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
』」言中國如有事於秦也。
尹説大謬,劉説近之,然亦未釋「爲」字之義。
旦暮欲齧我猳而不使也 「東郭有狗嘊嘊,當作「啀」,《玉篇》:「啀,魚佳切,狗欲齧。
」《廣韻》:「啀,犬鬬。
」字皆作「啀」,無作「嘊」者。
《集韻》:「啀,或作嘊。
」則所見《管子》本已誤。
旦暮欲齧我,猳而不使也」。
尹注曰:「猳謂以木連狗,取聲爲義,即國家也。
言易牙終能亡國滅家,此不當使,必須去之也。
」注内「猳」字,宋本、朱本作「枷」。
引之曰:作「枷」者是也。
注雲「以木連狗」,則其爲「枷」字明甚。
注爲「枷」字作解,則正文之本作「枷」可知。
若如今本作「猳」,則注當訓爲「牡豕」,「猳」即「豭」之俗字。
豭,牡豕也。
安得雲「以木連狗」乎?《白帖》九十八引此作「豭」,蓋後人據誤本《管子》改之也。
但注讀「旦暮欲齧我枷」爲句則非,尋繹文義,當以「旦暮欲齧我」爲句,「枷」字則屬下讀。
「枷」者,「」字之假借。
《説文》:「,互,令不得行也。
」《玉篇》作「牙令不得進也」。
「枷而不使」者,謂互之,不使進而齧人也,今世齧人之狗,繫木於其頸,使任重難進是也。
下文同。
是所願也得於君者是將欲過其千乘也 「今夫衛公子開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是所願也。
得於君者,是將欲過其千乘也」。
洪雲:「『願』下衍『也』字,『願得於君』四字連讀。
」念孫案:尋尹注亦無「也」字,下「是」字亦涉上「是」字而衍。
地 圖 苴草 「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
尹注曰:「『苴草』,謂其草深茂,能有所覆藏。
」念孫案:「苴」采古反。
亦草也,語之轉耳,字或作「蔖」。
《廣雅》曰:「蔖,草也。
」《呂氏春秋·貴生篇》「其士苴,以治天下」,高注曰:「苴,草薊也。
」「草薊」,即草芥,今本「薊」譌作「蒯」,辨見《呂氏春秋》。
《逸周書·大聚篇》曰:「陂溝道路,藂苴丘墳。
」《靈樞經·癰疽篇》曰:「草蔖不成,五穀不殖。
」草謂之「苴」,故枯草亦謂之「苴」。
《楚辭·九章》「草苴比而不芳」,王注曰:「生曰草,枯曰苴。
」是也。
苴草、林木、蒲葦,皆兩字平列。
尹注非。
制 分 治者所道富也治而未必富也 「治者,所道富也,治而未必富也。
富者,所道強也,而富未必強也。
強者,所道勝也,而強未必勝也。
勝者所道制也,而勝未必制也」。
念孫案:「治而未必富也」,當依朱本作「而治未必富也」,方與下文一例。
「道」者,由也,見《禮器》、《中庸》注。
尹注誤解「道」字。
君臣上 官治者 「官治者,耳目之制也」。
引之曰:「治」字因下文「官治」而衍。
尹注曰:「官稟君命而後行,若耳目待上制而後用,「上」字誤,當爲「心」。
故曰『官者,耳目之
握路家 「舉齊國之幣,握路家五十室」。
尹注曰:「握,持也,持與路旁之家。
」引之曰:「握」,當爲「振」。
「辰」與「屋」字形相近,又因下文「室」字而誤。
《説文》曰:「振,舉救也。
」「路」,讀爲「露」。
「露家」,窮困之家也。
《方言》:「露,敗也。
」《莊子·漁父篇》曰:「田荒室露。
」字亦作「潞」,《秦策》曰「士民潞病於内」,《呂氏春秋·不屈篇》曰「士民罷潞」,「罷」與「疲」同。
高注竝曰:「潞,羸也。
」亦作「路」,《孟子·滕文公篇》「是率天下而路也」,趙注曰:「是率導天下之人以羸路也。
」俗本改作「羸困之路」,辯見前「振罷露」下。
《五輔篇》:「衣凍寒,食飢渴,匡貧寠,振罷露,資乏絶,此謂振其窮。
」「振罷露」,即此所謂「振露家」也。
尹注非。
其孰能一人之上也 「公又問曰:『不幸而失仲父也,二三大夫者,其猶能以國寜乎?』管仲對曰:『君請矍已乎,鮑叔牙之爲人也好直,賓胥無之爲人也好善,甯戚之爲人也能事,孫在之爲人也善言。
』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寡人并而臣之,則其不以國寧何也?』」引之曰:「其孰能一人之上也」若作一句讀,則文不成義,當以「其孰能」絶句,言此四子者其孰能以國寧也,「其孰能」下當有管仲謂其不能以國寧之語。
「一人之上也」三句則桓公不解其何以不能,又從而問之也,今本有脫文耳,不然則「不以國寧」之問何自而來耶?「一」,皆也。
《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則一諸侯之相也」,盧注曰:「一,皆也。
」「一人之上」,言四子之材皆在人之上也。
而尹注曰:「言四子皆有超絶之材,無人能過其上。
」則所見已是脫誤之本,故連「其孰能」三字解之。
然如其説,則是「孰能」在四子之上,豈所謂「一人之上」乎?失之矣。
爲臣死乎 「夫江黃之國近於楚,爲臣死乎,君必歸之楚而寄之」。
念孫案:「爲」,猶「如」也,言如臣死,則君必歸江黃於楚也。
古或謂「如」曰「爲」。
《列子·説符篇》:「孫叔敖戒其子曰:『爲我死,王則封女,女必無受利地。
』」言如我死也。
《秦策》秦宣大後「出令曰:『爲我葬,必以魏子爲殉。
』」言如我葬也。
《呂氏春秋·長見篇》「魏公叔痤對惠王曰:『臣之禦庶子鞅,願王以國聽之也。
爲不能聽,勿使出竟。
』」言如不能聽也。
《韓子·内儲説》「荊王新得美女,鄭袖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
爲近王,必掩口。
』」言如近王也。
《秦策》「公孫衍謂義渠君曰:『中國無事於秦,則秦且燒焫獲君之國。
中國爲有事於秦,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
』」言中國如有事於秦也。
尹説大謬,劉説近之,然亦未釋「爲」字之義。
旦暮欲齧我猳而不使也 「東郭有狗嘊嘊,當作「啀」,《玉篇》:「啀,魚佳切,狗欲齧。
」《廣韻》:「啀,犬鬬。
」字皆作「啀」,無作「嘊」者。
《集韻》:「啀,或作嘊。
」則所見《管子》本已誤。
旦暮欲齧我,猳而不使也」。
尹注曰:「猳謂以木連狗,取聲爲義,即國家也。
言易牙終能亡國滅家,此不當使,必須去之也。
」注内「猳」字,宋本、朱本作「枷」。
引之曰:作「枷」者是也。
注雲「以木連狗」,則其爲「枷」字明甚。
注爲「枷」字作解,則正文之本作「枷」可知。
若如今本作「猳」,則注當訓爲「牡豕」,「猳」即「豭」之俗字。
豭,牡豕也。
安得雲「以木連狗」乎?《白帖》九十八引此作「豭」,蓋後人據誤本《管子》改之也。
但注讀「旦暮欲齧我枷」爲句則非,尋繹文義,當以「旦暮欲齧我」爲句,「枷」字則屬下讀。
「枷」者,「」字之假借。
《説文》:「,互,令不得行也。
」《玉篇》作「牙令不得進也」。
「枷而不使」者,謂互之,不使進而齧人也,今世齧人之狗,繫木於其頸,使任重難進是也。
下文同。
是所願也得於君者是將欲過其千乘也 「今夫衛公子開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是所願也。
得於君者,是將欲過其千乘也」。
洪雲:「『願』下衍『也』字,『願得於君』四字連讀。
」念孫案:尋尹注亦無「也」字,下「是」字亦涉上「是」字而衍。
地 圖 苴草 「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
尹注曰:「『苴草』,謂其草深茂,能有所覆藏。
」念孫案:「苴」采古反。
亦草也,語之轉耳,字或作「蔖」。
《廣雅》曰:「蔖,草也。
」《呂氏春秋·貴生篇》「其士苴,以治天下」,高注曰:「苴,草薊也。
」「草薊」,即草芥,今本「薊」譌作「蒯」,辨見《呂氏春秋》。
《逸周書·大聚篇》曰:「陂溝道路,藂苴丘墳。
」《靈樞經·癰疽篇》曰:「草蔖不成,五穀不殖。
」草謂之「苴」,故枯草亦謂之「苴」。
《楚辭·九章》「草苴比而不芳」,王注曰:「生曰草,枯曰苴。
」是也。
苴草、林木、蒲葦,皆兩字平列。
尹注非。
制 分 治者所道富也治而未必富也 「治者,所道富也,治而未必富也。
富者,所道強也,而富未必強也。
強者,所道勝也,而強未必勝也。
勝者所道制也,而勝未必制也」。
念孫案:「治而未必富也」,當依朱本作「而治未必富也」,方與下文一例。
「道」者,由也,見《禮器》、《中庸》注。
尹注誤解「道」字。
君臣上 官治者 「官治者,耳目之制也」。
引之曰:「治」字因下文「官治」而衍。
尹注曰:「官稟君命而後行,若耳目待上制而後用,「上」字誤,當爲「心」。
故曰『官者,耳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