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文學革命運動
關燈
小
中
大
筆來寫道,從古以來,女人有名氣的極多,要算曹大家第一,曹大家是女人當中的孔夫子,《女誡》是女人最要緊念的書……”
又後序雲:
“華留芳女史看完了裘梅侶做的曹大家《女誡注釋》,歎一口氣說道,唉,我如今想起中國的女子,真沒有再比他可憐的了……”
這仍然是古文裡的格調,可見那時的白話,是作者用古文想出之後,又作白話寫出來的。
第二,是态度的不同——現在我們作文的态度是一元的,就是:無論對什麼人,作什麼事,無論是著書或随便的寫一張字條兒,一律都用白話。
而以前的态度則是二元的:不是凡文字都用白話寫,隻是為一般沒有學識的平民和工人才寫白話的。
因為那時候的目的是改造政治,如一切東西都用古文,則一般人對報紙仍看不懂,對政府的命令也仍将不知是怎麼一回事,所以隻好用白話。
但如寫正經的文章或著書時,當然還是作古文的。
因而我們可以說,在那時候,古文是為“老爺”用的,白話是為“聽差”用的。
總之,那時候的白話,是出自政治方面的需求,隻是戊戌政變的餘波之一,和後來的白話文可說是沒有多大關系的。
不過那時候的白話作品,也給了我們一種好處:使我們看出了古文之無聊。
同樣的東西,若用古文寫,因其形式可作掩飾,還不易看清它的缺陷,但用白話一寫,即顯得空空洞洞沒有内容了。
這樣看來,自甲午戰後,不但中國的政治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動,即在文學方面,也正在時時動搖,處處變化,正好像是上一個時代的結尾,下一個時代的開端。
新的時代所以還不能即時産生者,則是如《三國演義》上所說的“萬事齊備,隻欠東風”。
所謂“東風”在這裡卻正應改作“西風”,即是西洋的科學,哲學,和文學各方面的思想。
到民國初年,那些東西已漸漸輸入得很多,于是而文學革命的主張便正式地提出來了。
民國四五年間,有一種《青年雜志》發行出來,編輯者為陳獨秀,這雜志的性質是和後來商務印書館的《學生雜志》差不多的,後來,又改名為“新青年”。
及至蔡孑民作了北大校長,他請陳獨秀作了文科學長,但《新青年》雜志仍由陳編輯,這是民國六年的事。
其時胡适之尚在美國,他由美國向《新青年》投稿,便提出了文學革命的意見。
但那時的意見還很簡單,隻是想将文體改變一下,不用文言而用白話,别的再沒有高深的道理。
當時他們的文章也還都是用文言作的。
其後錢玄同劉半農參加進去,“文學運動”“白話文學”等等旗幟口号才明顯地提了出來。
接着又有了胡适之的“八不主義”,也即是複活了明末公安派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主張。
隻不過又加多了西洋的科學哲學各方面的思想,遂使兩次運動多少有些不同了,而在根本方向上,則仍無多大差異處——這是我們已經屢次講到的了。
對此次文學革命運動起而反對的,是前次已經講過的嚴複和林纾等人。
西洋的科學哲學和文學,本是由于他們的介紹才得輸入中國的,而參加文學革命運動的人們,也大都受過他們的影響。
當時林譯的小說,由最早的《茶花女遺事》到後來的《十字軍英雄記》和《黑太子南征錄》,我就沒有不讀過的。
那麼,他們為什麼又反動起來呢?那是他們有載道的觀念之故。
嚴林都十分聰明,他們看出了文學運動的危險将不限于文學方面的改革,其結果勢非使儒教思想根本動搖不可。
所以怕極了便出而反對。
林纾有一封很長的信,緻蔡孑民先生,登在當時的《公言報》上,在那封信上他說明了這次文學運動将使中國人不能讀中國古書,将使中國的倫常道德一齊動搖等危險,而為之擔憂。
關于這次運動的情形,沒有詳細講述的必要,大家翻看一下《獨秀文存》和《胡适文存》,便可看得出他們所主張的是什麼。
錢玄同和劉半農先生的文章沒有收集印行,但在《新文學評論》王世棟編,新文化書社出版内可以找到,這是最便當的一部書,所有當時關于文學革命這問題的重要文章,主張改革和反對改革的兩方面的論戰文字,通都收進裡面去了。
我已屢次地說過,今次的文學運動,其根本方向和明末的文學運動完全相同,對此,我覺得還須加以解釋: 有人疑惑:今次的文學革命運動者主張用白話,
第二,是态度的不同——現在我們作文的态度是一元的,就是:無論對什麼人,作什麼事,無論是著書或随便的寫一張字條兒,一律都用白話。
而以前的态度則是二元的:不是凡文字都用白話寫,隻是為一般沒有學識的平民和工人才寫白話的。
因為那時候的目的是改造政治,如一切東西都用古文,則一般人對報紙仍看不懂,對政府的命令也仍将不知是怎麼一回事,所以隻好用白話。
但如寫正經的文章或著書時,當然還是作古文的。
因而我們可以說,在那時候,古文是為“老爺”用的,白話是為“聽差”用的。
總之,那時候的白話,是出自政治方面的需求,隻是戊戌政變的餘波之一,和後來的白話文可說是沒有多大關系的。
不過那時候的白話作品,也給了我們一種好處:使我們看出了古文之無聊。
同樣的東西,若用古文寫,因其形式可作掩飾,還不易看清它的缺陷,但用白話一寫,即顯得空空洞洞沒有内容了。
這樣看來,自甲午戰後,不但中國的政治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動,即在文學方面,也正在時時動搖,處處變化,正好像是上一個時代的結尾,下一個時代的開端。
新的時代所以還不能即時産生者,則是如《三國演義》上所說的“萬事齊備,隻欠東風”。
所謂“東風”在這裡卻正應改作“西風”,即是西洋的科學,哲學,和文學各方面的思想。
到民國初年,那些東西已漸漸輸入得很多,于是而文學革命的主張便正式地提出來了。
民國四五年間,有一種《青年雜志》發行出來,編輯者為陳獨秀,這雜志的性質是和後來商務印書館的《學生雜志》差不多的,後來,又改名為“新青年”。
及至蔡孑民作了北大校長,他請陳獨秀作了文科學長,但《新青年》雜志仍由陳編輯,這是民國六年的事。
其時胡适之尚在美國,他由美國向《新青年》投稿,便提出了文學革命的意見。
但那時的意見還很簡單,隻是想将文體改變一下,不用文言而用白話,别的再沒有高深的道理。
當時他們的文章也還都是用文言作的。
其後錢玄同劉半農參加進去,“文學運動”“白話文學”等等旗幟口号才明顯地提了出來。
接着又有了胡适之的“八不主義”,也即是複活了明末公安派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主張。
隻不過又加多了西洋的科學哲學各方面的思想,遂使兩次運動多少有些不同了,而在根本方向上,則仍無多大差異處——這是我們已經屢次講到的了。
對此次文學革命運動起而反對的,是前次已經講過的嚴複和林纾等人。
西洋的科學哲學和文學,本是由于他們的介紹才得輸入中國的,而參加文學革命運動的人們,也大都受過他們的影響。
當時林譯的小說,由最早的《茶花女遺事》到後來的《十字軍英雄記》和《黑太子南征錄》,我就沒有不讀過的。
那麼,他們為什麼又反動起來呢?那是他們有載道的觀念之故。
嚴林都十分聰明,他們看出了文學運動的危險将不限于文學方面的改革,其結果勢非使儒教思想根本動搖不可。
所以怕極了便出而反對。
林纾有一封很長的信,緻蔡孑民先生,登在當時的《公言報》上,在那封信上他說明了這次文學運動将使中國人不能讀中國古書,将使中國的倫常道德一齊動搖等危險,而為之擔憂。
關于這次運動的情形,沒有詳細講述的必要,大家翻看一下《獨秀文存》和《胡适文存》,便可看得出他們所主張的是什麼。
錢玄同和劉半農先生的文章沒有收集印行,但在《新文學評論》王世棟編,新文化書社出版内可以找到,這是最便當的一部書,所有當時關于文學革命這問題的重要文章,主張改革和反對改革的兩方面的論戰文字,通都收進裡面去了。
我已屢次地說過,今次的文學運動,其根本方向和明末的文學運動完全相同,對此,我覺得還須加以解釋: 有人疑惑:今次的文學革命運動者主張用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