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清代文學的反動(上)——八股文
關燈
小
中
大
股文很接近了。
中國打“燈謎”的事也是世界各國所沒有的,在中國各地方各界卻都很普遍。
譬如“人人盡道看花回”,打四書一句:“言遊過矣”,又如“傳語報平安”打“言不必信”等等,意思盡管是牽強附會,但倒轉過來,再變化得較高級一些,便成為八股中破題的把戲,因此,我覺得八股文之所以造成,大部分是由于民間的風氣使然,并不是專因為某個皇帝特别提倡的緣故。
關于破題有很多笑話,但雖是笑話,其作法卻和正經的破題完全相同。
據說有人作文章很快,于是别人出題目要他作,而隻準他以四個字作為破題。
題目是“君命召不俟駕行矣”,他的破題是“君請,度(踱)之”。
又如有人以極通俗的話作破題解釋“三十而立”說:“兩當十五之年,雖有椅子闆凳而不敢坐也。
”另外要舉一正經的例子:題目是“子曰”,有人的破題是“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這是明代人所作的,那時候這樣的破題還可以,到清代則破題的結尾一定要用一虛字才行。
從這些例子看來,便很可以明白,低級的燈謎,和高級的破題,原是同一種道理生出來的。
“破題”之後是“承題”,承題的起首必須得用一“夫”字,例如,要接着前面所舉“三十而立”的破題作下去,其承題的起首一定是“夫椅子闆凳所以坐者也……”一類的話頭。
總之,作文章的人,處處都受有限制,必須得模仿當時聖賢說話的意思,又必須遵守形式方面的種種條規。
作一篇文章消磨很多的時間,作成之後卻毫沒價值。
然而前面所舉的還都是些普通的題目,還較為簡單易作,其更難的是所謂“截搭題”,即由四書上相鄰的兩章或兩句中,各截取一小部分,湊合而為一個題目。
例如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兩句當中,可截取“而立四十”作題。
這種題目有很多湊得非常奇怪的,如“活昏”,本是“民非水火不生活”的末一字和“昏夜叩人之門戶”的首一字,毫無關系,然而竟湊為一個題目。
遇到此類題目,必須用一種所謂“渡法”,将上半截的意思渡到下半截去。
在《制藝叢話》中,有一個很巧妙的例子,題目是“以杖叩其胫阙黨童子”,這是原壤夷俟章的末句和阙黨童子将命章的前半句,意思當然不相連接,然而有人渡得很妙: “一杖而原壤痛,再杖而原壤哭,三杖而原壤死矣,一陣清風而原壤化為阙黨童子矣。
” 作八股文不許連上,不許犯下,不許罵題漏題,這篇文章全沒違犯這些規則,而又将題中不相幹的兩種意思能渡在一起,所以算最好。
八股文中的聲調也是一件很主要的成分。
這大概是和中國的戲劇有關系的事。
中國的歌曲早已失傳,或者現在一般妓女所唱的小曲還有些仿佛吧,然而在民間已不通行。
大多數國民的娛樂,隻是在于戲劇方面。
現在各學校所常舉行的遊藝會歡迎會之類,在餘興一項内也大半都是唱些舊劇,老百姓在種地的時候,或走路害怕的時候,也都好唱幾句皮簧之類,由此可見一般人對于戲劇的注意點是在于劇詞的腔調方面。
當我初到北京時是在光緒三十年頃,在戲院裡見有許多當時的王公們,都臉朝側面而不朝戲台,後來才知道這是因為他們所注意的隻是唱者的音調如何,而不在于他們的表演怎樣。
西皮二簧甚至昆曲的詞句,大半都作得不好,不通順,然而他們是不管那些的,正如我們聽西洋戲片,多半是隻管音調而不管意思的。
這在八股文内,也造成了同樣的情形,隻要調子好,規矩不錯,有時一點意思也沒有,都可以的。
從下面的兩股文章内,便可看出這種毛病來: “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實中懷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來已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維,曷勿考記載而誦詩書之典要。
元後即帝王之天子,蒼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億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時而用世,曷勿瞻黼座而登廊廟之朝廷。
” 這是八股中的兩中股,在這兩股中,各句子裡起首和煞尾的字,其平仄都很對,所以,其中的意思雖是使人莫明其妙,文章也盡管不通,隻因調子好,就可算是很好的“中式”文字。
上面所舉的各種例子,遊戲的地方太多,也許八股文中所有的特别的地方還看不清楚,于此,再舉一個正經的例子: 父母惟其疾之憂章日價 “罔極之深思未報,而又徒遺留不肖之肢體,贻父母以半生莫殚之愁。
百年之歲月幾何,而忍吾親以有限之精神,更消磨于生我劬勞之後。
” 這是八股中的後兩股,其聲調和句子,作得都很好,文字雖也平常,對題中的意思卻發揮得很透澈,所以這算是八股中之最上等的。
作不好的即成為前面所舉“天地乃宇宙之乾坤”一類的。
我以前在《論八股文》中也曾舉例說明過,凡是從前考試落第的人,隻須再用功多讀,将調子不同的文章,讀上一百來篇,好像我們讀樂譜樣,讀到爛熟,再考時就可從中選一合适的調子,将文章填入,自然也就可以成功了。
魯迅在《朝華夕拾》内說到三味書屋裡教書的老先生讀文時搖頭擺腦的神情,是事實,而且很有道理在裡邊的:假使單
中國打“燈謎”的事也是世界各國所沒有的,在中國各地方各界卻都很普遍。
譬如“人人盡道看花回”,打四書一句:“言遊過矣”,又如“傳語報平安”打“言不必信”等等,意思盡管是牽強附會,但倒轉過來,再變化得較高級一些,便成為八股中破題的把戲,因此,我覺得八股文之所以造成,大部分是由于民間的風氣使然,并不是專因為某個皇帝特别提倡的緣故。
關于破題有很多笑話,但雖是笑話,其作法卻和正經的破題完全相同。
據說有人作文章很快,于是别人出題目要他作,而隻準他以四個字作為破題。
題目是“君命召不俟駕行矣”,他的破題是“君請,度(踱)之”。
又如有人以極通俗的話作破題解釋“三十而立”說:“兩當十五之年,雖有椅子闆凳而不敢坐也。
”另外要舉一正經的例子:題目是“子曰”,有人的破題是“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這是明代人所作的,那時候這樣的破題還可以,到清代則破題的結尾一定要用一虛字才行。
從這些例子看來,便很可以明白,低級的燈謎,和高級的破題,原是同一種道理生出來的。
“破題”之後是“承題”,承題的起首必須得用一“夫”字,例如,要接着前面所舉“三十而立”的破題作下去,其承題的起首一定是“夫椅子闆凳所以坐者也……”一類的話頭。
總之,作文章的人,處處都受有限制,必須得模仿當時聖賢說話的意思,又必須遵守形式方面的種種條規。
作一篇文章消磨很多的時間,作成之後卻毫沒價值。
然而前面所舉的還都是些普通的題目,還較為簡單易作,其更難的是所謂“截搭題”,即由四書上相鄰的兩章或兩句中,各截取一小部分,湊合而為一個題目。
例如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兩句當中,可截取“而立四十”作題。
這種題目有很多湊得非常奇怪的,如“活昏”,本是“民非水火不生活”的末一字和“昏夜叩人之門戶”的首一字,毫無關系,然而竟湊為一個題目。
遇到此類題目,必須用一種所謂“渡法”,将上半截的意思渡到下半截去。
在《制藝叢話》中,有一個很巧妙的例子,題目是“以杖叩其胫阙黨童子”,這是原壤夷俟章的末句和阙黨童子将命章的前半句,意思當然不相連接,然而有人渡得很妙: “一杖而原壤痛,再杖而原壤哭,三杖而原壤死矣,一陣清風而原壤化為阙黨童子矣。
” 作八股文不許連上,不許犯下,不許罵題漏題,這篇文章全沒違犯這些規則,而又将題中不相幹的兩種意思能渡在一起,所以算最好。
八股文中的聲調也是一件很主要的成分。
這大概是和中國的戲劇有關系的事。
中國的歌曲早已失傳,或者現在一般妓女所唱的小曲還有些仿佛吧,然而在民間已不通行。
大多數國民的娛樂,隻是在于戲劇方面。
現在各學校所常舉行的遊藝會歡迎會之類,在餘興一項内也大半都是唱些舊劇,老百姓在種地的時候,或走路害怕的時候,也都好唱幾句皮簧之類,由此可見一般人對于戲劇的注意點是在于劇詞的腔調方面。
當我初到北京時是在光緒三十年頃,在戲院裡見有許多當時的王公們,都臉朝側面而不朝戲台,後來才知道這是因為他們所注意的隻是唱者的音調如何,而不在于他們的表演怎樣。
西皮二簧甚至昆曲的詞句,大半都作得不好,不通順,然而他們是不管那些的,正如我們聽西洋戲片,多半是隻管音調而不管意思的。
這在八股文内,也造成了同樣的情形,隻要調子好,規矩不錯,有時一點意思也沒有,都可以的。
從下面的兩股文章内,便可看出這種毛病來: “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實中懷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來已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維,曷勿考記載而誦詩書之典要。
元後即帝王之天子,蒼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億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時而用世,曷勿瞻黼座而登廊廟之朝廷。
” 這是八股中的兩中股,在這兩股中,各句子裡起首和煞尾的字,其平仄都很對,所以,其中的意思雖是使人莫明其妙,文章也盡管不通,隻因調子好,就可算是很好的“中式”文字。
上面所舉的各種例子,遊戲的地方太多,也許八股文中所有的特别的地方還看不清楚,于此,再舉一個正經的例子: 父母惟其疾之憂章日價 “罔極之深思未報,而又徒遺留不肖之肢體,贻父母以半生莫殚之愁。
百年之歲月幾何,而忍吾親以有限之精神,更消磨于生我劬勞之後。
” 這是八股中的後兩股,其聲調和句子,作得都很好,文字雖也平常,對題中的意思卻發揮得很透澈,所以這算是八股中之最上等的。
作不好的即成為前面所舉“天地乃宇宙之乾坤”一類的。
我以前在《論八股文》中也曾舉例說明過,凡是從前考試落第的人,隻須再用功多讀,将調子不同的文章,讀上一百來篇,好像我們讀樂譜樣,讀到爛熟,再考時就可從中選一合适的調子,将文章填入,自然也就可以成功了。
魯迅在《朝華夕拾》内說到三味書屋裡教書的老先生讀文時搖頭擺腦的神情,是事實,而且很有道理在裡邊的:假使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