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清代文學的反動(上)——八股文
關燈
小
中
大
是讀而不搖頭,則文字中的音樂分子便有時領略不出來,等自己作時,也便很難将音調捉摸得好了。
和八股文相連的有試帖詩。
唐代的律詩本隻八句,共四韻,後來加多為六韻,更後成為八韻。
在清朝,考試的人都用作八股文的方法去作詩,于是律詩完全八股化而成為所謂“試帖”。
在徐寶善的《壺園試帖》裡面,有一首題目為“王猛扪虱”,我們可從中抄出幾句作例: 建業蜂屯擾,成都蟻戰酣, 中原披褐顧,餘子處裈慚, 湯沐奚煩具,爬搔盡許探, 搜将虮蚤細,劘向齒牙甘。
這首詩,因為題目好玩,作者有才能,所以能将王猛的精神,王猛的身份,和那時代的一般情形,都寫在裡面,而且風趣也很好。
不過這也隻是一種細工而已,算不得真正文學。
這種詩的作法,是和作詩鐘的方法有很大的關系的。
詩鐘是每兩句單獨作,譬如清朝道光時代的一位文人秦雲,曾以“蠟、芥”為題目,作過這樣的兩句: 嚼來世事真無味, 拾得功名盡有人。
這看來好像很感慨,但這感慨并不是詩人自己的牢騷,而是從題目裡面生出來的。
詩鐘作到這樣,算是比較成功的了,但和真文學相去則很遠。
而所謂試帖詩,從前面的例上可以看出,就是應用這樣的方法作成的。
即八股文的作法,也和這作詩鐘的方法很有關系。
總括起來,八股文和試帖詩都一樣,其來源:一為朝廷的考試,一為漢字的特别形狀,而另一則為中國的戲劇。
其時代可以說自宋朝即已開始,無非到清朝才集其大成罷了。
言志派的文學,可以換一名稱,叫做“即興的文學”,載道派的文學,也可以換一名稱,叫做“賦得的文學”。
古今來有名的文學作品,通是“即興文學”。
例如《詩經》上沒有題目,《莊子》也原無篇名,他們都是先有意思,想到就寫下來,寫好後再從文字裡将題目抽出的。
“賦得的文學”是先有題目然後再按題作文。
自己想出的題目,作時還比較容易,考試所出的題目便有很多的限制,自己的意見不能說,必須揣摩題目中的意思,如題目是孔子的話,則須跟着題目發揮些聖賢道理,如題目為陽貨的話,則又非跟着題目罵孔子不可。
正如劉熙載所說的,“未作破題,文章由我;既生破題,我由文章”。
隻要遵照各種規則,寫得精密巧妙,即成為“中式”的文章。
其意義之有無,倒可不管。
我們現在作文章有如走路,在前作八股文則如走索子。
走路時可以随便,而走索子則非按照先生所教的方法不可,否則定要摔下來。
不但規矩,八股文的字數也都有一定,在順治初年,定為四百五十字算滿篇,康熙時改為五百五十,後又改為六百。
字數在三百以内不及格,若多至六七百以上也同樣不及格。
總之,這種有定制的文章,使得作者完全失去其自由,妨礙了真正文學的産生,也給了中國社會許多很壞的影響,至今還不能完全去掉。
正如吳稚晖所說,土八股雖然沒有了,接着又有了洋八股,現在則又有了黨八股。
譬如現在要考什麼,與考的人不必有專門研究,不懂題目也可以按照題目的意思敷衍成一段文章,使之有頭尾,這便是八股文的方法。
規則那樣麻煩,流弊那樣多,其引起反對乃是當然的。
而且不僅在清末,在其先已經就有起而反對的人了。
最先的是傅青主山和徐靈胎大椿二人,他們都是有名的醫生,都曾作過罵八股的文字。
在徐靈胎的《洄溪道情》裡面,有一首曲子叫“時文歎”,其詞是: “讀書人,最不濟。
爛時文,爛如泥。
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作了欺人計。
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裡買新科利器。
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噓唏。
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 當然這是算不得文學的,但卻可以代表當時一部分人的意見,所以也算是一篇與文學史有關系的東西。
清代自洪楊亂後,反對八股文的勢力即在發動。
到清末,凡是思想清楚些的,都感覺到這個問題。
當時,政治方面的人物,都受了維新思想的傳染,以為八股文太沒用處。
研究學問的人則以為八股文太空疏。
因而一般以八股文出身的人們,也都起而反對了。
力量最大關系最多的,是康有為梁任公諸人。
不過那時候所作到的隻是在政治方面的成功,隻使得考試時不再用八股而用策論罷了。
而在社會上的思想方面,文學方面,都還沒有多大的改變,直到陳獨秀胡适之等人正式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号,而文學運動上才又出現了一支生力軍。
現下文學界的人們,很少曾經作過八股文的,因而對于八股文的整個東西,都不甚了然。
現在隻能将它和新文學運動有關系的地方略略說及,實不容易說得更具體些。
整篇的八股文字,如引用起來,太長,太無聊,大家可自己去查查看。
以後如有對此感到興趣的人,可将這東西作一番系統的研究,整理出一個端緒來,則其在中國文學上的價值和關系,自可看得更清楚了。
和八股文相連的有試帖詩。
唐代的律詩本隻八句,共四韻,後來加多為六韻,更後成為八韻。
在清朝,考試的人都用作八股文的方法去作詩,于是律詩完全八股化而成為所謂“試帖”。
在徐寶善的《壺園試帖》裡面,有一首題目為“王猛扪虱”,我們可從中抄出幾句作例: 建業蜂屯擾,成都蟻戰酣, 中原披褐顧,餘子處裈慚, 湯沐奚煩具,爬搔盡許探, 搜将虮蚤細,劘向齒牙甘。
這首詩,因為題目好玩,作者有才能,所以能将王猛的精神,王猛的身份,和那時代的一般情形,都寫在裡面,而且風趣也很好。
不過這也隻是一種細工而已,算不得真正文學。
這種詩的作法,是和作詩鐘的方法有很大的關系的。
詩鐘是每兩句單獨作,譬如清朝道光時代的一位文人秦雲,曾以“蠟、芥”為題目,作過這樣的兩句: 嚼來世事真無味, 拾得功名盡有人。
這看來好像很感慨,但這感慨并不是詩人自己的牢騷,而是從題目裡面生出來的。
詩鐘作到這樣,算是比較成功的了,但和真文學相去則很遠。
而所謂試帖詩,從前面的例上可以看出,就是應用這樣的方法作成的。
即八股文的作法,也和這作詩鐘的方法很有關系。
總括起來,八股文和試帖詩都一樣,其來源:一為朝廷的考試,一為漢字的特别形狀,而另一則為中國的戲劇。
其時代可以說自宋朝即已開始,無非到清朝才集其大成罷了。
言志派的文學,可以換一名稱,叫做“即興的文學”,載道派的文學,也可以換一名稱,叫做“賦得的文學”。
古今來有名的文學作品,通是“即興文學”。
例如《詩經》上沒有題目,《莊子》也原無篇名,他們都是先有意思,想到就寫下來,寫好後再從文字裡将題目抽出的。
“賦得的文學”是先有題目然後再按題作文。
自己想出的題目,作時還比較容易,考試所出的題目便有很多的限制,自己的意見不能說,必須揣摩題目中的意思,如題目是孔子的話,則須跟着題目發揮些聖賢道理,如題目為陽貨的話,則又非跟着題目罵孔子不可。
正如劉熙載所說的,“未作破題,文章由我;既生破題,我由文章”。
隻要遵照各種規則,寫得精密巧妙,即成為“中式”的文章。
其意義之有無,倒可不管。
我們現在作文章有如走路,在前作八股文則如走索子。
走路時可以随便,而走索子則非按照先生所教的方法不可,否則定要摔下來。
不但規矩,八股文的字數也都有一定,在順治初年,定為四百五十字算滿篇,康熙時改為五百五十,後又改為六百。
字數在三百以内不及格,若多至六七百以上也同樣不及格。
總之,這種有定制的文章,使得作者完全失去其自由,妨礙了真正文學的産生,也給了中國社會許多很壞的影響,至今還不能完全去掉。
正如吳稚晖所說,土八股雖然沒有了,接着又有了洋八股,現在則又有了黨八股。
譬如現在要考什麼,與考的人不必有專門研究,不懂題目也可以按照題目的意思敷衍成一段文章,使之有頭尾,這便是八股文的方法。
規則那樣麻煩,流弊那樣多,其引起反對乃是當然的。
而且不僅在清末,在其先已經就有起而反對的人了。
最先的是傅青主山和徐靈胎大椿二人,他們都是有名的醫生,都曾作過罵八股的文字。
在徐靈胎的《洄溪道情》裡面,有一首曲子叫“時文歎”,其詞是: “讀書人,最不濟。
爛時文,爛如泥。
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作了欺人計。
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裡買新科利器。
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噓唏。
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 當然這是算不得文學的,但卻可以代表當時一部分人的意見,所以也算是一篇與文學史有關系的東西。
清代自洪楊亂後,反對八股文的勢力即在發動。
到清末,凡是思想清楚些的,都感覺到這個問題。
當時,政治方面的人物,都受了維新思想的傳染,以為八股文太沒用處。
研究學問的人則以為八股文太空疏。
因而一般以八股文出身的人們,也都起而反對了。
力量最大關系最多的,是康有為梁任公諸人。
不過那時候所作到的隻是在政治方面的成功,隻使得考試時不再用八股而用策論罷了。
而在社會上的思想方面,文學方面,都還沒有多大的改變,直到陳獨秀胡适之等人正式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号,而文學運動上才又出現了一支生力軍。
現下文學界的人們,很少曾經作過八股文的,因而對于八股文的整個東西,都不甚了然。
現在隻能将它和新文學運動有關系的地方略略說及,實不容易說得更具體些。
整篇的八股文字,如引用起來,太長,太無聊,大家可自己去查查看。
以後如有對此感到興趣的人,可将這東西作一番系統的研究,整理出一個端緒來,則其在中國文學上的價值和關系,自可看得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