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清代文學的反動(上)——八股文
關燈
小
中
大
清代文學總覽
八股文的來源
八股文的作法及各種限制
試帖詩和詩鐘
八股文所激起的反動
以袁中郎作為代表的公安派,其在文學上的勢力,直繼續至清朝的康熙時代。
集公安竟陵兩派之大成的,上次已經說過,是張岱,張岱便是明末清初的人。
另外還有金聖歎喟、李笠翁漁、鄭燮、金農、袁枚諸人。
金聖歎的思想很好,他的文學批評很有新的意見,這在他所批點的《西廂》《水浒》等書上全可看得出來。
他留下來的文章并不多,但從他所作的兩篇《水浒傳》的序文中,也可以看得出他的主張來的,他能将《水浒》、《西廂》和《左傳》、《史記》同樣當作文學書看,不将前者認為誨淫誨盜的東西,這在當時實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李笠翁所著有《笠翁一家言》,其中對于文學的見解和人生的見解也都很好。
他們都是康熙時代的人。
其後便成了強弩之末,到袁枚時候,這運動便結束了。
大約從一七〇〇年起始,到一九〇〇年止,在這期間,文學的方向和以前又恰恰相反,但民國以來的文學運動,卻又是這反動力量所激起的反動。
我們可以這樣說:明末的文學,是現在這次文學運動的來源;而清代的文學,則是這次文學運動的原因。
不看清楚清代的文學情形,則新文學運動所以起來的原因也将弄不清楚,要說明也便沒有依據。
我常提議各校國文系的學生,應該研究八股文,也曾作過一篇《論八股文》見本書附錄,說明為什麼應該研究它。
這項提議,看來似乎是在講笑話,而其實倒是正經話,是因為八股文和現代文學有着很大的關系之故。
清代的文藝學問情形,在梁任公先生的《清代學術概論》中說得很詳盡了,我們不必多說。
但今為便利計,姑歸納為下列幾種: 一,宋學(也可稱哲學或玄學) 二,漢學(包括語言學和曆史) 三,文學 (1)明末文學的餘波——至袁枚為止。
(2)骈文(文選派) (3)散文(古文,以桐城派為代表。
) 四,制藝(八股) 在清代,每個從事于學問的人,總得在這些當中選擇一兩種去研究。
但無論研究那一種,八股文是人人所必須學的。
清代的宋學無可取,漢學和文學沒多大關系,文學裡明末文學運動的餘波已逐漸衰微下去,而這時期的骈體文也隻是剽拟模仿,更不能形成一種力量。
餘下的便隻有散文和八股了。
關于八股文的各方面,我們所知道的很少,怕不能扼要地講得出來。
可供參考的書籍也很少,能找到的隻有梁章钜的《制藝叢話》,在裡邊可以找到許多好的材料,此外更無第二部。
劉熙載的《藝概》末卷也是講制藝的,隻是所講全是些空洞的話,并沒有具體的例證。
但我們對八股文如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則對舊文學裡面的好些地方全都難以明了,于此,也隻得略加說明: 所謂制藝,是指自宋以來考試的文章而言。
在唐時考試用詩;宋時改為經義,即從四書或五經内出一題目,由考的人作一段文章,其形式全與散文相同;到明代便有了定型:文章的起首是破題,其次是承題,再次是起講,後面共有八股,每兩股作為一段,此平彼仄,兩兩相對,成為這樣的形式: 下面再有一段作為結尾。
這便是所謂八股文。
到明末清初時候,更加多了許多限制,不但有一定的形式,且須有一定的格調。
這樣,越來便越麻煩了。
現在将清代各種文學,就其在形式和内容兩方面的差别,另畫作這樣的一張表: 這裡邊,八股文是以形式為主,而以發揮聖賢之道為内容的。
桐城派的古文是以形式和思想平重的。
骈文的出發點為感情,而也是稍偏于形式方面。
以感情和形式平重的,則是這時期以後的新文學。
就中,八股文和桐城派的古文很相近,早也有人說過,桐城派是以散文作八股的。
骈文和新文學,同以感情為出發點,所以二者也很相近,其不同處是骈文太趨重于形式方面。
後來反對桐城派和八股文,可走的路徑,從這表上也可以看得出來,不走向骈文的路便走向新文學的路。
而骈文在清代的勢力,如前面所說,本極微弱,于是便隻有走向新文學這方面了。
為什麼會有八股文這東西起來呢?據我想這與漢字是有特别關系的。
漢字在世界上算是最特别的一種,它有平仄而且有偏旁,于是便可找些合适的字使之兩兩互對起來。
例如“紅花”可用“綠葉”作對,若用“黃葉”或“青枝”等去對,即使小學生也知其不合适,因為“紅花”和“綠葉”,不但所代表的顔色和物件正好相對,字的平仄也是正對的,而且紅綠二字還都帶有“糸”旁,其它的“青枝”“黃葉”等便不足這些條件了。
從前有人路過一家養馬的門口,見所貼門聯的一幅是“左手牽來千裡馬”,覺得很好,但及至看到下幅,乃是“右手牽來千裡駒”,又覺得很不好了。
這在賣馬的人隻是表示他心中的願望,然而看門聯的人則以為應當對得很精巧才成,仿佛“千”定要對“萬”或“手”定要對“足”才是。
這樣子,由對字而到門聯,由門聯而到挽聯,而到很長的挽聯,便和八
集公安竟陵兩派之大成的,上次已經說過,是張岱,張岱便是明末清初的人。
另外還有金聖歎喟、李笠翁漁、鄭燮、金農、袁枚諸人。
金聖歎的思想很好,他的文學批評很有新的意見,這在他所批點的《西廂》《水浒》等書上全可看得出來。
他留下來的文章并不多,但從他所作的兩篇《水浒傳》的序文中,也可以看得出他的主張來的,他能将《水浒》、《西廂》和《左傳》、《史記》同樣當作文學書看,不将前者認為誨淫誨盜的東西,這在當時實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李笠翁所著有《笠翁一家言》,其中對于文學的見解和人生的見解也都很好。
他們都是康熙時代的人。
其後便成了強弩之末,到袁枚時候,這運動便結束了。
大約從一七〇〇年起始,到一九〇〇年止,在這期間,文學的方向和以前又恰恰相反,但民國以來的文學運動,卻又是這反動力量所激起的反動。
我們可以這樣說:明末的文學,是現在這次文學運動的來源;而清代的文學,則是這次文學運動的原因。
不看清楚清代的文學情形,則新文學運動所以起來的原因也将弄不清楚,要說明也便沒有依據。
我常提議各校國文系的學生,應該研究八股文,也曾作過一篇《論八股文》見本書附錄,說明為什麼應該研究它。
這項提議,看來似乎是在講笑話,而其實倒是正經話,是因為八股文和現代文學有着很大的關系之故。
清代的文藝學問情形,在梁任公先生的《清代學術概論》中說得很詳盡了,我們不必多說。
但今為便利計,姑歸納為下列幾種: 一,宋學(也可稱哲學或玄學) 二,漢學(包括語言學和曆史) 三,文學 (1)明末文學的餘波——至袁枚為止。
(2)骈文(文選派) (3)散文(古文,以桐城派為代表。
) 四,制藝(八股) 在清代,每個從事于學問的人,總得在這些當中選擇一兩種去研究。
但無論研究那一種,八股文是人人所必須學的。
清代的宋學無可取,漢學和文學沒多大關系,文學裡明末文學運動的餘波已逐漸衰微下去,而這時期的骈體文也隻是剽拟模仿,更不能形成一種力量。
餘下的便隻有散文和八股了。
關于八股文的各方面,我們所知道的很少,怕不能扼要地講得出來。
可供參考的書籍也很少,能找到的隻有梁章钜的《制藝叢話》,在裡邊可以找到許多好的材料,此外更無第二部。
劉熙載的《藝概》末卷也是講制藝的,隻是所講全是些空洞的話,并沒有具體的例證。
但我們對八股文如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則對舊文學裡面的好些地方全都難以明了,于此,也隻得略加說明: 所謂制藝,是指自宋以來考試的文章而言。
在唐時考試用詩;宋時改為經義,即從四書或五經内出一題目,由考的人作一段文章,其形式全與散文相同;到明代便有了定型:文章的起首是破題,其次是承題,再次是起講,後面共有八股,每兩股作為一段,此平彼仄,兩兩相對,成為這樣的形式: 下面再有一段作為結尾。
這便是所謂八股文。
到明末清初時候,更加多了許多限制,不但有一定的形式,且須有一定的格調。
這樣,越來便越麻煩了。
現在将清代各種文學,就其在形式和内容兩方面的差别,另畫作這樣的一張表: 這裡邊,八股文是以形式為主,而以發揮聖賢之道為内容的。
桐城派的古文是以形式和思想平重的。
骈文的出發點為感情,而也是稍偏于形式方面。
以感情和形式平重的,則是這時期以後的新文學。
就中,八股文和桐城派的古文很相近,早也有人說過,桐城派是以散文作八股的。
骈文和新文學,同以感情為出發點,所以二者也很相近,其不同處是骈文太趨重于形式方面。
後來反對桐城派和八股文,可走的路徑,從這表上也可以看得出來,不走向骈文的路便走向新文學的路。
而骈文在清代的勢力,如前面所說,本極微弱,于是便隻有走向新文學這方面了。
為什麼會有八股文這東西起來呢?據我想這與漢字是有特别關系的。
漢字在世界上算是最特别的一種,它有平仄而且有偏旁,于是便可找些合适的字使之兩兩互對起來。
例如“紅花”可用“綠葉”作對,若用“黃葉”或“青枝”等去對,即使小學生也知其不合适,因為“紅花”和“綠葉”,不但所代表的顔色和物件正好相對,字的平仄也是正對的,而且紅綠二字還都帶有“糸”旁,其它的“青枝”“黃葉”等便不足這些條件了。
從前有人路過一家養馬的門口,見所貼門聯的一幅是“左手牽來千裡馬”,覺得很好,但及至看到下幅,乃是“右手牽來千裡駒”,又覺得很不好了。
這在賣馬的人隻是表示他心中的願望,然而看門聯的人則以為應當對得很精巧才成,仿佛“千”定要對“萬”或“手”定要對“足”才是。
這樣子,由對字而到門聯,由門聯而到挽聯,而到很長的挽聯,便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