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中國文學的變遷

關燈
兩種潮流的起伏 曆代文學的變遷 明末的新文學運動 公安派及其文學主張 竟陵派之繼起 公安竟陵兩派的結合 上次講到文學最先是混在宗教之内的,後來因為性質不同分化了出來。

    分出之後,在文學的領域内馬上又有兩種不同的潮流: (甲)詩言志——言志派 (乙)文以載道——載道派 言志之外所以又生出載道派的原因,是因為文學剛從宗教脫出之後,原來的勢力尚有一部分保存在文學之内,有些人以為單是言志未免太無聊,于是便主張以文學為工具,再藉這工具将另外的更重要的東西——“道”,表現出來。

     這兩種潮流的起伏,便造成了中國的文學史。

    我們以這樣的觀點去看中國的新文學運動,自然也比較容易看得清楚。

     中國的文學,在過去所走的并不是一條直路,而是像一道彎曲的河流,從甲處流到乙處,又從乙處流到甲處。

    遇到一次抵抗,其方向即起一次轉變。

    略如下圖: 圖中的虛線是表示文學上的一直的方向的,但這隻是可以空想得出來,而實際上并沒有的。

     民國以後的新文學運動,有人以為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胡适之先生在他所著的《白話文學史》中,就以為白話文學是中國文學唯一的目的地,以前的文學也是朝着這個方向走,隻因為障礙物太多,直到現在才得走入正軌,而從今以後一定就要這樣走下去。

    這意見我是不大贊同的。

    照我看來,中國文學始終是兩種互相反對的力量起伏着,過去如此,将來也總如此。

     要說明這次的新文學運動,必須先看看以前的文學是什麼樣。

    現在我想從明末的新文學運動說起,看看那時候是什麼情形,中間怎樣經過了清代的反動,又怎樣對這反動起了反動而産生了最近這次的文學革命運動。

    更前的在這裡隻能略一提及,希望大家自己去研究,得以引申或訂正我的粗淺的概說。

     晚周,由春秋以至戰國時代,正是大紛亂的時候,國家不統一,沒有強有力的政府,社會上更無道德标準之可言,到處隻是亂鬧亂殺,因此,文學上也沒有統制的力量去拘束它,人人都得自由講自己願講的話,各派思想都能自由發展。

    這樣便造成算是最先的一次詩言志的潮流。

     文學方面的興衰,總和政治情形的好壞相反背着的。

    西漢時候的政治,在中國曆史上總算是比較好些的,然而自董仲舒而後,思想定于一尊,儒家的思想統治了整個的思想界,于是文學也走入了載道的路子。

    這時候所産生出來的作品,很少作得好的,除了司馬遷等少數人外,幾乎所有的文章全不及晚周,也不及這時期以後的魏晉。

     魏時三國鼎立,晉代也隻有很少年歲的統一局面,因而這時候的文學,又重新得到解放,所出的書籍都比較有趣一些。

    而在漢朝已起頭的骈體文,到這時期也更加發達起來。

    更有趣的是這時候尚清談的特别風氣。

    後來有很多人以為清談是晉朝的亡國之因,近來胡适之,顧颉剛諸先生已不以為然,我們也覺得政局的糟糕絕不能歸咎于這樣的事情。

    他們在當時清談些什麼,我們雖不能知道,但想來是一定很有趣味的事。

    《世說新語》是可以代表這時候的時代精神的一部書。

    另外還有很多的好文章,如六朝時的《洛陽伽藍記》、《水經注》、《顔氏家訓》等書内都有。

    《顔氏家訓》本不是文學書,其中的文章卻寫得很好,尤其是顔之推的思想,其明達不但為兩漢人所不及,即使他生在現代,也絕不算落伍的人物,對各方面他都具有很真切的了解,沒一點固執之處。

    《水經注》是講地理的書,而裡邊的文章也特别好。

    其他如《六朝文絜》内所有的文章,平心靜氣地講,的确都是很好的,即使叫現代的文人寫,怕也很難寫得那樣好。

     唐朝,和兩漢一樣,社會上較統一,文學随又走上載道的路子,因而便沒有多少好的作品。

    這時代的文人,我們可以很武斷地拿韓愈作代表。

    雖然韓愈号稱文起八代之衰,六朝的骈文體也的确被他打倒了,但他的文章,即使是最有名的《盤谷序》,據我們看來,實在作得不好。

    僅有的幾篇好些的,是在他忘記了載道的時候偶爾寫出的,當然不是他的代表作品。

     自從韓愈好在文章裡面講道統而後,講道統的風氣遂成為載道派永遠去不掉的老毛病。

    文以載道的口号,雖則是到宋人才提出來的,但那隻是承接着韓愈的系統而已。

     詩是唐朝新起的東西,詩的體裁也在唐時加多起來,如七言詩,絕句,律詩等都是。

    但這隻是由于當時考詩的緣故。

    因考詩所以作詩的加多,作品多了自然就有很多的好詩。

    然而這情形終于和六朝時候的創作情形是不相同的。

     唐以後,五代至宋初,通是走着詩言志的道路。

    詞,雖是和樂府的關系很大,但總是這時期新興的一種東西。

    在宋初好像還很大膽地走着這條言志的路,到了政局穩定之後,大的潮流便又轉入于載道方面。

    陸放翁,黃山谷,蘇東坡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