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中國文學的變遷

關燈
人對這潮流也不能抵抗,他們所寫下的,凡是我們所認為有文學價值的,通是他們暗地裡随便一寫認為好玩的東西。

    蘇東坡總算是宋朝的大作家,胡适之先生很稱許他,明末的公安派對他也捧得特别厲害,但我覺得他絕不是文學運動方面的人物,他的有名,在當時隻是因為他反對王安石,因為他在政治方面的反動。

    (我們看來,王安石的文章和政見,是比較好的,反王派的政治思想實在無可取。

    )他的作品中的一大部分,都是摹拟古人的。

    如《三蘇策論》裡面的文章,大抵都是學韓愈,學古文的。

    隻因他聰明過人,所以學得來還好。

    另外的一小部分,不是正經文章,隻是他随便一寫的東西,如書信題跋之類,在他本認為不甚重要,不是想要傳留給後人的,因而寫的時候,态度便很自然,而他所有的好文章,就全在這一部分裡面。

    從這裡可以見出他仍是屬于韓愈的系統之下,是載道派的人物。

     清末有一位汪瑔批評揚雄,他說揚雄的文章專門摹仿古人,寫得都不好。

    好的,隻有《酒箴》一篇。

    那是因為他寫的時候随随便便,沒想讓它傳後之故。

    這話的确不錯。

    寫文章時不擺架子,當可寫得十分自然。

    好像一般官僚,在外邊總是擺着官僚架子,在家裡則有時講講笑話,自然也就顯得很真誠了。

    所以,宋朝也有好文章,卻都是在作者忘記擺架子的時候所寫的。

     元朝有新興的曲,文學又從舊圈套裡解脫了出來。

    到明朝的前後七子,認為元代以至明初時候的文學沒有價值,于是要來複古:不讀唐代以後的書籍,不學杜甫以後的詩,作文更必須學周秦諸子。

    他們的時代是十六世紀的前半:前七子是在弘治年間,為李夢陽何景明等人,後七子在嘉靖年間,為李攀龍王世貞等人。

    他們所生時代雖有先後,其主張複古卻是完全一樣的。

     對于這複古的風氣,揭了反叛的旗幟的,是公安派和竟陵派。

    公安派的主要人物是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人,他們是萬曆朝的人物,約當西曆十六世紀之末至十七世紀之初。

    因為他們是湖北公安縣人,所以有了公安派的名稱。

    他們的主張很簡單,可以說和胡适之先生的主張差不多。

    所不同的,那時是十六世紀,利瑪窦還沒有來中國,所以缺乏西洋思想。

    假如從現代胡适之先生的主張裡面減去他所受到的西洋的影響,科學、哲學、文學以及思想各方面的,那便是公安派的思想和主張了。

    而他們對于中國文學變遷的看法,較諸現代談文學的人或者還更要清楚一點。

    理論和文章都很對很好,可惜他們的運氣不好,到清朝他們的著作便都成為禁書了,他們的運動也給乾嘉學者所打倒了。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這是公安派的主張。

    在袁中郎(宏道)《叙小修詩》内,他說道: “……其間有佳處,亦有疵處。

    佳處自不必言,即疵亦多本色獨造語。

    然予則極喜其疵處,而所謂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飾蹈襲為恨,以為未能盡脫近代文人習氣故也。

     蓋詩文至近代而卑極矣。

    文則必欲準于秦漢,詩則必欲準于盛唐。

    剿襲模拟,影響步趨。

    見人有一語不相肖者,則共指以為野狐外道。

    曾不知文準秦漢矣,秦漢人曷嘗字字準六經欤。

    詩準盛唐矣,盛唐人曷嘗字字學漢魏欤。

    秦漢而學六經,豈複有秦漢之文?盛唐而學漢魏,豈複有盛唐之詩?惟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所以可貴,原不可以優劣論也。

     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則必不可無,必不可無雖欲廢焉而不能。

    雷同則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則雖欲存焉而不能。

    ……” 這些話,說得都很得要領,也很像近代人所講的話。

     在中郎為江進之的《雪濤閣集》所作序文内,說明了他對于文學變遷的見解: “……夫古有古之詩,今有今之詩,襲古人語言之迹而冒以為古,是處嚴冬而襲夏之葛者也。

    騷之不襲雅也,雅之體窮于怨,不騷不足以寄也。

    後人有拟而為之者,終不肖也,何也?彼直求騷于騷之中也。

    至蘇李述别,十九等篇,騷之音節體制皆變矣,然不謂之真騷不可也。

    ……” 後面,他講到文章的“法”——即現在之所謂“主義”或“體裁”: “夫法因于敝而成于過者也:矯六朝骈麗饤饾之習者以流麗勝,饤饾者固流麗之因也,然其過在于輕纖,盛唐諸人以闊大矯之;已闊矣又因闊而生莽,是故續盛唐者,以情實矯之;已實矣,又因實而生俚,是故續中唐者以奇僻矯之。

    然奇則其境必狹,而僻則其務為不以根相勝。

    故詩之道至晚唐而益小。

    有宋歐蘇輩出,大變晚習,于物無所不收,于法無所不有,于情無所不暢,于境無所不取。

    滔滔莽莽,有若江河。

    今之人徒見宋之不法唐,而不知宋因唐而有法者也。

    ” 對于文學史這樣看法,較諸說“中國文學在過去所走的全非正路,隻有現在所走的道路才對”要高明得多。

     批評江進之的詩,他用了“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八個字。

    這八個字可說是詩言志派一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