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關于文學之諸問題

關燈
文科的人才應讀。

    其實是不然的。

    于此,我要說一說我是怎樣和文學發生了關系的,這是我自己走過的道路,說起來覺得切實一點,對大家也許還有些用處。

    正如走路,要向人說明到某處怎樣走法,單是說明路程的方向是不夠的,必須親自走過,知道那路上的各種具體的标識,然後說出來于人才有些幫助。

     我本是學海軍的,對文學本很少接近的機會,後來,因為熱心于民族革命的問題而去聽章太炎先生講學,那時候章先生正鼓吹排滿,他講學也是為此。

    後來又因留心民族革命文學,便得到和弱小民族的文學接近的機緣。

    各種作品,如芬蘭、波蘭、猶太、印度等國的,有些是描寫國内的腐敗的情形,有些是描寫亡國的慘痛的,當時讀起來很受到許多影響,因而也很高興讀。

    後來,不僅對這些弱小國家的發生興趣,對于強大國家的作品,也很想看一看究竟是什麼樣子,于是,慢慢就将範圍擴大開來了。

     隻要有機緣有興趣,學海軍的人,對于文學作品也能夠閱讀賞鑒,從事于别種職業的人,自然更沒有不能夠的。

     四,研究文學的預備知識 所謂預備知識者,也可以說就是指高級中學内的各種功課而言,我時常聽到一般青年朋友說,他是愛好文學的,科學對他沒有用處,尤其是數學,格外使人讨厭,将來既是要研究文學,自然可以不必去學這些東西。

    這實是一種不好的現象,對于訓練思想說,科學,連數學在内,是有很大的用處的。

    現在,要從高中的普通課程中,提出和文學的關系比較密切的幾種,向大家一說: 1.文字學——這是不消說的,研究文學的人,當然先須懂得文字。

    現在國文系裡也都有這種科目,不再多說。

     2.生物學——有人曾問我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回答說我也說不出,如必欲要我回答這問題,那麼,最好你去研究生物學。

    生物學說明了生物的生活情形,人也是生物之一,人生的根本原則便可從這裡去看出來了。

    文學,和生物學一樣,是以人生為對象的東西,所以,這兩者的關系特别密切,而研究文學的人,自然也就應當去研究一下生物學了。

     3.曆史——曆史所記載的是人類過去生活的經驗,是現在人類生活的根據。

    比如文學史,是以前人生行為的表現,在文學上所能看得出的。

    其他講政治經濟之變遷的,也都有研究的必要,有如人的耳目口鼻,每部分都各有其作用。

    幾年前,郭沫若就主張詩人必須懂得人類學——即社會學,亦即我所說的曆史,不過我所說的曆史的範圍是比較廣些。

    當時很有人以為郭先生的主張奇怪,何以詩人必須懂人類學呢?其實這是很容易知道的:人類學是研究人類形體精神兩方面的學問,對于研究文學的人,幫助的确很多。

     近來治文學的人,也有應用曆史方法的了,然而有時又過于機械。

    近來在某雜志上見到一篇文章,說隋代的中國文學是商業時代的文學。

    其實,中國的社會,在隋以前和隋以後,并沒有多少不同,前後都是手工業時代,沒有變化,工業上既沒有變化,怎會有了不同的商業時代呢?這是因為沒有看清中國和西洋近代的不同,說來便與事實不相符合了。

     五,文學的起源 要說明中國的新文學運動,先須有說明的根據,這便是關于文學起源的問題: 從印度和希臘諸國,都可找出文學起源的說明來,現在單就希臘戲劇的發生說一說,由此一端便可知道其他一切。

     大家都知道,文學本是宗教的一部分,隻因二者的性質不同,所以到後來又從宗教裡分化了出來。

    宗教和政治組織相同,原為幫助人類去好好地生存的方法之一。

    如在中國古代的迎春儀式,其最初的目的就是要将春天迎接了來,以利五谷和牲畜的生長。

    當時是以為若沒有這種儀式,則冬天怕将永住不去,而春天也怕永不再來了。

    在明末劉侗所著《帝京景物略》内,我們可找到對這種儀式很詳細的說明,大體是在立春之前一日,紮些春牛芒神之類,去将春神迎接了來。

    在希臘也如是。

    時候也是在冬春之交,在迎春的一天,有人化裝為春之神,另外有五十個扮演侍從的人。

    春之神代表善人,先被惡神所害,造成一段悲劇,後又複活過來,這是用以代表春去而又複來的意思。

    當時扮演春神的人都要身被羊皮,其用意大概在表示易于生長。

    英文中之Tragedy(悲劇)原為希臘文中之Tragoidia,其意義即為羊歌,後來便以此字專作悲劇解釋的。

     在化裝迎春的這一天,有很多很多的國民都去參加,其參加的用意,在最初并不是為看熱鬧,而是作為舉行這儀式的一份子而去的。

    其後一般國民的文化程度漸高,知道無論迎春與否,春天總是每年都要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