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七 文章的組織
關燈
小
中
大
,同時材料的先後排列、段落的互相銜接也就有所依據了。
我們又回問自己道:這項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嗎?那樣說法可要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嗎?這時候我們自然又會回答,能夠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的,或者和中心意旨完全矛盾的,或者和中心意旨風馬牛不相及的。
回答有了,同時對于‘統一’這個标準也就顧到了。
剛才所說的信手寫來的第一派,乃是絕對不肯回問自己的人物。
第二派呢,不注重回問自己,卻用了很大的力量去問文章公式。
我們第三派與他們都不同:我們不絕地回問自己,就從這上邊得到每篇文章的具體的組織方法。
“回問自己對于組織文章有極大的幫助,如果舉一些例子來說,那就更容易使人相信。
譬如我們看見一幅很好的圖畫,想把它記述出來,其時我們回問自己道:記那畫面上的景物呢,記那幅畫的布局和設色的技巧呢,還是景物和技巧都記?這樣一問,中心意旨就決定了。
又問道:我們從什麼地方看見那幅畫呢?這樣一問,不是開端便是結尾的部分就成立了。
又問道:如果記景物,哪一景、哪一物最引起我們的注意呢?如果記技巧,哪一部、哪一色最受到我們的贊賞呢?這樣一問之後,或者準備把最引起注意、最受到贊賞的部分作主,依次說開去;或者準備把這等部分留在最後說,前面先說及那些比較不主要的部分:于是全篇的次第便确定了。
“這是指記述文而言。
我們還可以舉叙述文來作例子。
譬如,我們今天來參加這個演說競賽會,事後想把所曆的一切叙述出來,其時我們回問自己道:這個會自始至終是怎樣經過的呢?這樣一問,這篇叙述文的次第就成立了;依照事情發生的先後來叙述,原來是叙述文的最自然的次第。
或者嫌完全叙述未免噜蘇,又可以問道:哪些是一切經過中間的不重要的項目呢?這樣一問,可以從略的部分就決定了。
或者我們覺得某人的演說特别出色,非把它叙述在最前不可,又可以問道:把某人的演說叙述在最前之後,以下叙述其他的人的演說以類相從呢,還是怎樣?這樣一問,另是一種次第就成立了。
“此外作解說文,譬如要說明道德是什麼,作議論文,譬如要主張解放中國必須反抗帝國主義,也都可以用回問自己的方法解決組織的問題。
所說明的是什麼?所主張的是什麼?例證是什麼?論據是什麼?反襯的例證是什麼?旁及的論據是什麼?把什麼列在前面最引人注意?把什麼放在後面最具有效果?——這一串問題的答案便規定了《說道德》和《解放中國必須反抗帝國主義》兩篇文章的組織法。
“普通文如此,便是文藝文又何嘗不如此?幾百個字的短篇如此,便是成千成萬字的長篇大論又何嘗不如此? “一篇文章的寫成,最要緊的自然是‘說些什麼’。
這是所謂内容。
有什麼可說了,最要緊的是‘怎樣把它着手組織’。
這好像屬于形式的問題,但實際上卻并非可以這樣判然劃分的。
組織得适當,内容就見得完滿、充實;組織得不适當,甚而至于沒有組織,那就影響到内容,使它不成一件東西。
所以,内容靠着組織而完成,組織也就是内容的一部分。
“諸位同學,我的話說完了。
我的話不能十分顯豁,要煩諸位同學想了一想才會明白,這是我的說話技能的缺點,非常抱歉,非常慚愧!” 錦華在拍掌聲中回到第三排座位坐下。
旁邊的張大文用歡喜的眼光迎接她,看她泛紅的雙頰比平時格外嬌豔可愛,不由得伸過右手去握住了她的左手。
八九個競賽員演說完畢的時候,會堂裡已經顯得陰暗了。
三個評判員随即把各人所得的分數平均,由坐在中間的那個秃頂短髭的先生站起來作總報告。
關于錦華的評判是以下的幾句話: “第一中學的周錦華成績列在第二。
她所選擇的題目很切要;她不依傍什麼書上的說法,卻把自己的體驗來告訴大家:這是她的長處。
她自己說,她的話不能十分顯豁,人家聽了,要想了一想才會明白。
是的,我們對于她的演說的确有這樣的感想。
還有,她的演說如果能舉一些文章來作例子,必然更使我們感到興趣。
但這一個缺點是可以原諒的。
舉出來的文章未必為大家所熟悉,這是一層;對聽衆念誦例子,或許會分散了他們對于本旨的注意力,這又是一層。
反正沒有多大的效果,那就不舉也屬無妨。
——她的演說,聲音很清朗,抑揚頓挫都極自然;姿态毫不局促,目光和手勢都能作表達意思的幫助。
因此,關于聲音和姿态兩項,我們都給了她滿分。
”
我們又回問自己道:這項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嗎?那樣說法可要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嗎?這時候我們自然又會回答,能夠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的,或者和中心意旨完全矛盾的,或者和中心意旨風馬牛不相及的。
回答有了,同時對于‘統一’這個标準也就顧到了。
剛才所說的信手寫來的第一派,乃是絕對不肯回問自己的人物。
第二派呢,不注重回問自己,卻用了很大的力量去問文章公式。
我們第三派與他們都不同:我們不絕地回問自己,就從這上邊得到每篇文章的具體的組織方法。
“回問自己對于組織文章有極大的幫助,如果舉一些例子來說,那就更容易使人相信。
譬如我們看見一幅很好的圖畫,想把它記述出來,其時我們回問自己道:記那畫面上的景物呢,記那幅畫的布局和設色的技巧呢,還是景物和技巧都記?這樣一問,中心意旨就決定了。
又問道:我們從什麼地方看見那幅畫呢?這樣一問,不是開端便是結尾的部分就成立了。
又問道:如果記景物,哪一景、哪一物最引起我們的注意呢?如果記技巧,哪一部、哪一色最受到我們的贊賞呢?這樣一問之後,或者準備把最引起注意、最受到贊賞的部分作主,依次說開去;或者準備把這等部分留在最後說,前面先說及那些比較不主要的部分:于是全篇的次第便确定了。
“這是指記述文而言。
我們還可以舉叙述文來作例子。
譬如,我們今天來參加這個演說競賽會,事後想把所曆的一切叙述出來,其時我們回問自己道:這個會自始至終是怎樣經過的呢?這樣一問,這篇叙述文的次第就成立了;依照事情發生的先後來叙述,原來是叙述文的最自然的次第。
或者嫌完全叙述未免噜蘇,又可以問道:哪些是一切經過中間的不重要的項目呢?這樣一問,可以從略的部分就決定了。
或者我們覺得某人的演說特别出色,非把它叙述在最前不可,又可以問道:把某人的演說叙述在最前之後,以下叙述其他的人的演說以類相從呢,還是怎樣?這樣一問,另是一種次第就成立了。
“此外作解說文,譬如要說明道德是什麼,作議論文,譬如要主張解放中國必須反抗帝國主義,也都可以用回問自己的方法解決組織的問題。
所說明的是什麼?所主張的是什麼?例證是什麼?論據是什麼?反襯的例證是什麼?旁及的論據是什麼?把什麼列在前面最引人注意?把什麼放在後面最具有效果?——這一串問題的答案便規定了《說道德》和《解放中國必須反抗帝國主義》兩篇文章的組織法。
“普通文如此,便是文藝文又何嘗不如此?幾百個字的短篇如此,便是成千成萬字的長篇大論又何嘗不如此? “一篇文章的寫成,最要緊的自然是‘說些什麼’。
這是所謂内容。
有什麼可說了,最要緊的是‘怎樣把它着手組織’。
這好像屬于形式的問題,但實際上卻并非可以這樣判然劃分的。
組織得适當,内容就見得完滿、充實;組織得不适當,甚而至于沒有組織,那就影響到内容,使它不成一件東西。
所以,内容靠着組織而完成,組織也就是内容的一部分。
“諸位同學,我的話說完了。
我的話不能十分顯豁,要煩諸位同學想了一想才會明白,這是我的說話技能的缺點,非常抱歉,非常慚愧!” 錦華在拍掌聲中回到第三排座位坐下。
旁邊的張大文用歡喜的眼光迎接她,看她泛紅的雙頰比平時格外嬌豔可愛,不由得伸過右手去握住了她的左手。
八九個競賽員演說完畢的時候,會堂裡已經顯得陰暗了。
三個評判員随即把各人所得的分數平均,由坐在中間的那個秃頂短髭的先生站起來作總報告。
關于錦華的評判是以下的幾句話: “第一中學的周錦華成績列在第二。
她所選擇的題目很切要;她不依傍什麼書上的說法,卻把自己的體驗來告訴大家:這是她的長處。
她自己說,她的話不能十分顯豁,人家聽了,要想了一想才會明白。
是的,我們對于她的演說的确有這樣的感想。
還有,她的演說如果能舉一些文章來作例子,必然更使我們感到興趣。
但這一個缺點是可以原諒的。
舉出來的文章未必為大家所熟悉,這是一層;對聽衆念誦例子,或許會分散了他們對于本旨的注意力,這又是一層。
反正沒有多大的效果,那就不舉也屬無妨。
——她的演說,聲音很清朗,抑揚頓挫都極自然;姿态毫不局促,目光和手勢都能作表達意思的幫助。
因此,關于聲音和姿态兩項,我們都給了她滿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