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六 修辭一席話
關燈
小
中
大
表示相像的字略掉也可以。
例如,我這次在福建逃難,如果把情形寫記出來,也許會用到‘槍林彈雨’的話。
‘槍林’就是‘槍如林’,‘彈雨’就是‘彈如雨’,可是‘如’字已略掉了。
雖沒有‘如’字,人家也決不至誤解槍真作怪而成林,彈真變異而為雨。
在不至誤解的情境中,有時更可省略,單把譬喻留着,将本文完全略掉。
如說這次内戰為‘阋牆’,便是最簡省的譬喻的說法。
修辭學上對于這三種譬喻,各有各的名目。
如上文有‘如’‘猶’等字的叫‘明喻格’,略掉‘如’‘猶’等字的叫‘隐喻格’,像最後一個省至無可再省的叫‘借喻格’。
“辭格名目繁多,其間互相共通關聯的情形,因了方才的話,想可明白了。
現在再來講一個關聯的例子。
方才所講的譬喻,目的在‘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使人于兩種事物之間認識相似之點,感到一種調和的。
與調和相反的,還有對比。
調和的作用在叫人發見同點,對比的作用在叫人發見異點。
把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說,使它們交映相輝,事物的異點就分外顯出了。
這種修辭方式叫作‘映襯格’。
例如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樣把君子和小人對照起來說,就可叫人看清分别,不緻混同了。
” 趙先生講到這裡,又拿起粉筆來在黑闆上接寫“幾種常用的辭格”一行。
把“諱飾”“鋪張”“明喻”“隐喻”“借喻”“映襯”這幾個名目也附注在旁邊。
接續又另行寫“作風”二字,說: “修辭學上的辭格名目繁瑣得很。
依據情境,用了共通關聯的眼光去看,不難得到要領的。
修辭學還應讨論到作風,現在要就作風來談談。
作風也稱風格,諸君讀别人的文字,不是感到情味不同嗎?有的覺得讀去很松快,有的覺得讀去很誠摯,有的覺得幽默,有的覺得冷酷。
這種不同,就是作風的不同。
作風是什麼呢? “我們平常說話、作文,總有内容,這内容二字,範圍可以狹,可以廣。
如果包得狹,單指所說的事情,如果包得廣,便連方才所說的情境也包括在裡面。
譬如我今天對諸君講修辭學,諸君于受到修辭學的知識以外,還會收得許多東西。
我的講話的态度、姿勢、口氣等等,也都可以和修辭學的知識同時被吸收到諸君的心目之中吧。
同樣這幾句話,今天如果換一個人來說,在諸君心目之中的印象也許會不同吧。
這就是作風的不同了。
作風可以說就是說話者的風度的表出,是在生活上、品性上有着很深的根源的。
沒有深刻的生活,決不會有深刻的作風,沒有幽默的天性,決不會有幽默的作風。
生活——日常的或學術的——從作品講,是作品的源頭,從修辭的技術講,也是修辭技術的源頭。
從這源頭上着力,才算不是舍本逐末的努力。
” 趙先生愈講聲音愈高起來。
講到這裡,又回轉頭去拿起粉筆來大大地在黑闆上寫道:“一般人對于修辭的誤解。
” “尋常講到修辭,總以為就是雕琢粉飾一類的玩意兒。
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我國古來有許多文人從事襲用詞藻,在文字的表面形式上用功夫,其實隻是所謂‘雕蟲小技’而已。
五四以來的文學運動,在消極方面所做的就是破除這一類的玩意兒。
這工作表面上是消極的,實際卻是積極的。
正像反對女子纏腳一樣,看似消極的,對于女子身體的健全與健康卻是積極的。
諸君是初中三年生,初中并無修辭學一科。
我今天所講的隻是一個大略的輪廓而已。
這些大略的知識,也許可以助諸君讀書時的理解與鑒賞,供寫作時的參考與運用吧。
但希望能緻力于生活上的修養,從生活的根源立腳來做修辭功夫,切勿誤信說話與寫作可以雕琢粉飾取勝的。
錯誤的修辭見解,古來固然多,現代也不少。
正如古來女子有三寸金蓮、現代女子有高跟皮鞋一樣。
” 天已快晚,趙先生的講演就在笑聲與拍手聲中結束了。
例如,我這次在福建逃難,如果把情形寫記出來,也許會用到‘槍林彈雨’的話。
‘槍林’就是‘槍如林’,‘彈雨’就是‘彈如雨’,可是‘如’字已略掉了。
雖沒有‘如’字,人家也決不至誤解槍真作怪而成林,彈真變異而為雨。
在不至誤解的情境中,有時更可省略,單把譬喻留着,将本文完全略掉。
如說這次内戰為‘阋牆’,便是最簡省的譬喻的說法。
修辭學上對于這三種譬喻,各有各的名目。
如上文有‘如’‘猶’等字的叫‘明喻格’,略掉‘如’‘猶’等字的叫‘隐喻格’,像最後一個省至無可再省的叫‘借喻格’。
“辭格名目繁多,其間互相共通關聯的情形,因了方才的話,想可明白了。
現在再來講一個關聯的例子。
方才所講的譬喻,目的在‘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使人于兩種事物之間認識相似之點,感到一種調和的。
與調和相反的,還有對比。
調和的作用在叫人發見同點,對比的作用在叫人發見異點。
把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說,使它們交映相輝,事物的異點就分外顯出了。
這種修辭方式叫作‘映襯格’。
例如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樣把君子和小人對照起來說,就可叫人看清分别,不緻混同了。
” 趙先生講到這裡,又拿起粉筆來在黑闆上接寫“幾種常用的辭格”一行。
把“諱飾”“鋪張”“明喻”“隐喻”“借喻”“映襯”這幾個名目也附注在旁邊。
接續又另行寫“作風”二字,說: “修辭學上的辭格名目繁瑣得很。
依據情境,用了共通關聯的眼光去看,不難得到要領的。
修辭學還應讨論到作風,現在要就作風來談談。
作風也稱風格,諸君讀别人的文字,不是感到情味不同嗎?有的覺得讀去很松快,有的覺得讀去很誠摯,有的覺得幽默,有的覺得冷酷。
這種不同,就是作風的不同。
作風是什麼呢? “我們平常說話、作文,總有内容,這内容二字,範圍可以狹,可以廣。
如果包得狹,單指所說的事情,如果包得廣,便連方才所說的情境也包括在裡面。
譬如我今天對諸君講修辭學,諸君于受到修辭學的知識以外,還會收得許多東西。
我的講話的态度、姿勢、口氣等等,也都可以和修辭學的知識同時被吸收到諸君的心目之中吧。
同樣這幾句話,今天如果換一個人來說,在諸君心目之中的印象也許會不同吧。
這就是作風的不同了。
作風可以說就是說話者的風度的表出,是在生活上、品性上有着很深的根源的。
沒有深刻的生活,決不會有深刻的作風,沒有幽默的天性,決不會有幽默的作風。
生活——日常的或學術的——從作品講,是作品的源頭,從修辭的技術講,也是修辭技術的源頭。
從這源頭上着力,才算不是舍本逐末的努力。
” 趙先生愈講聲音愈高起來。
講到這裡,又回轉頭去拿起粉筆來大大地在黑闆上寫道:“一般人對于修辭的誤解。
” “尋常講到修辭,總以為就是雕琢粉飾一類的玩意兒。
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我國古來有許多文人從事襲用詞藻,在文字的表面形式上用功夫,其實隻是所謂‘雕蟲小技’而已。
五四以來的文學運動,在消極方面所做的就是破除這一類的玩意兒。
這工作表面上是消極的,實際卻是積極的。
正像反對女子纏腳一樣,看似消極的,對于女子身體的健全與健康卻是積極的。
諸君是初中三年生,初中并無修辭學一科。
我今天所講的隻是一個大略的輪廓而已。
這些大略的知識,也許可以助諸君讀書時的理解與鑒賞,供寫作時的參考與運用吧。
但希望能緻力于生活上的修養,從生活的根源立腳來做修辭功夫,切勿誤信說話與寫作可以雕琢粉飾取勝的。
錯誤的修辭見解,古來固然多,現代也不少。
正如古來女子有三寸金蓮、現代女子有高跟皮鞋一樣。
” 天已快晚,趙先生的講演就在笑聲與拍手聲中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