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六 修辭一席話
關燈
小
中
大
不同的,我們如果有意于修辭,首先不能把這兩種手段用錯。
同是一個字,在隻可用消極手段的如算學之類的文語中,隻能呆闆用,而在可用積極手段的如詩歌及其他的文語中,卻可靈活用。
例如一個‘千’字,在算學中一定是比九百九十九多了一,比一千零一少了一,決不是九百九十九,也不是一千零一。
而在詩歌中說‘千山萬水’的時候,則并不能像這樣一般看。
我們平常說‘千不該萬不該’的時候,也如此。
這所謂‘千’,隻是表示多的意思而已。
因為‘千’比‘多’較具體,所以就用‘千’來代‘多’了。
這種方式在說具體的、情緒的東西的時候,隻要不妨礙意思的明白,是不妨用的,可是在以明确為主的如算學之類的文語中,卻絕對不能用。
這是修辭學上的大條理,非首先遵守不可的。
” 趙先生又把話暫停,回頭去寫黑闆了。
他的講話步驟精嚴,條理不亂,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全室中的三十多個人頭沒有一個轉動的,大家隻是眼看着黑闆上新寫好的一行“積極修辭與情境”,靜待再聽。
“以下應該講修辭的各種方式了。
”趙先生繼續說道,“修辭的方式,普通叫作辭格,很多很多,如什麼拟人格咧,層遞格咧,一一列舉,不但不勝其煩,也難得要領。
我在這裡想對諸君提出‘情境’二字。
修辭在一方面固然與所說的事情有關系,在一方面也與說那事情時所感受到的情境有關系。
這‘情境’二字包含很廣,不隻所說事情的形相、環境包含在内,就是說者與聽者的關系以及說者所居的地位、所處的時代、所有的心情乃至說話的上下文的關系也都包含在内。
情境與修辭,關系非常密切,不論在消極修辭或積極修辭。
諸君所用的算學書,不是用現代語寫的嗎?這也不外乎是顧到情境的一種現象。
因為寫的、看的都是現代人,用現代語比較明白的緣故。
算學書之類,性質是抽象的、知識的,所注意的隻是消極修辭,利用情境之處尚有限,與情境關系最多而最可利用的當然是積極修辭。
“積極修辭中所用的各種方式或各種的格,都以适合情境為條件。
換句話說,就是應看情境而運用。
譬如我們對于尊上的人說要死應說什麼‘不可為諱’,在紳士社會裡說小便、大便處要說什麼‘盥洗室’‘更衣室’,在病院裡說陳屍入殓處要說什麼‘太平房’,這種說法在修辭上叫作‘諱飾格’,是在難言或不便明言的情境中自然發現的一種修辭方式。
反之,因了情境可以放言無礙的時候,我們又會用張大其辭的說法。
說‘小’會說什麼‘渺滄海之一粟’,說‘長’會說甚麼‘白發三千丈’,說‘難’會說什麼‘比駱駝穿孔還難’,說‘易’會說什麼‘如反掌’了,這種說法在修辭學上叫作‘鋪張格’,和方才所說的‘諱飾格’情形恰恰相反。
什麼情境之下該諱飾,什麼情境之下可鋪張,不可弄錯。
對赤腳的農民說便所為‘更衣室’,在身體檢查單上寫‘白發三千丈’,就可笑萬分了。
” 趙先生的話引得大家都哄笑起來。
趙先生把話暫停了一會,待大家止了笑又繼續道: “修辭學上的辭格,名目繁多,無一不以情境為條件。
如果能着眼于情境,不一一在瑣碎地方讨究也可以。
這些辭格之中,有許多是相共通、相關聯的。
例如方才的‘鋪張格’,所謂鋪張,就是張大,張大是就這種說法的作用說的。
有時作用相同,構造可以不同,辭格的名目也就改變了。
‘白發三千丈’就作用說是鋪張,構造卻不過是平常的句法,即所謂平句。
至于‘如反掌’,作用也是鋪張,就其構造說,卻屬于修辭學上另外的一種方式。
這種方式叫作‘譬喻’,也是我們說話、寫作的時候常用的。
如‘猶火也’,‘亂如麻’,通常句中都用着‘如’‘猶’等字以表示兩種事物的相像,使聽者、讀者可因了較親近、較熟悉的另一事物領略某事物的狀況。
有時太過明顯,将這‘如’‘猶’等
同是一個字,在隻可用消極手段的如算學之類的文語中,隻能呆闆用,而在可用積極手段的如詩歌及其他的文語中,卻可靈活用。
例如一個‘千’字,在算學中一定是比九百九十九多了一,比一千零一少了一,決不是九百九十九,也不是一千零一。
而在詩歌中說‘千山萬水’的時候,則并不能像這樣一般看。
我們平常說‘千不該萬不該’的時候,也如此。
這所謂‘千’,隻是表示多的意思而已。
因為‘千’比‘多’較具體,所以就用‘千’來代‘多’了。
這種方式在說具體的、情緒的東西的時候,隻要不妨礙意思的明白,是不妨用的,可是在以明确為主的如算學之類的文語中,卻絕對不能用。
這是修辭學上的大條理,非首先遵守不可的。
” 趙先生又把話暫停,回頭去寫黑闆了。
他的講話步驟精嚴,條理不亂,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全室中的三十多個人頭沒有一個轉動的,大家隻是眼看着黑闆上新寫好的一行“積極修辭與情境”,靜待再聽。
“以下應該講修辭的各種方式了。
”趙先生繼續說道,“修辭的方式,普通叫作辭格,很多很多,如什麼拟人格咧,層遞格咧,一一列舉,不但不勝其煩,也難得要領。
我在這裡想對諸君提出‘情境’二字。
修辭在一方面固然與所說的事情有關系,在一方面也與說那事情時所感受到的情境有關系。
這‘情境’二字包含很廣,不隻所說事情的形相、環境包含在内,就是說者與聽者的關系以及說者所居的地位、所處的時代、所有的心情乃至說話的上下文的關系也都包含在内。
情境與修辭,關系非常密切,不論在消極修辭或積極修辭。
諸君所用的算學書,不是用現代語寫的嗎?這也不外乎是顧到情境的一種現象。
因為寫的、看的都是現代人,用現代語比較明白的緣故。
算學書之類,性質是抽象的、知識的,所注意的隻是消極修辭,利用情境之處尚有限,與情境關系最多而最可利用的當然是積極修辭。
“積極修辭中所用的各種方式或各種的格,都以适合情境為條件。
換句話說,就是應看情境而運用。
譬如我們對于尊上的人說要死應說什麼‘不可為諱’,在紳士社會裡說小便、大便處要說什麼‘盥洗室’‘更衣室’,在病院裡說陳屍入殓處要說什麼‘太平房’,這種說法在修辭上叫作‘諱飾格’,是在難言或不便明言的情境中自然發現的一種修辭方式。
反之,因了情境可以放言無礙的時候,我們又會用張大其辭的說法。
說‘小’會說什麼‘渺滄海之一粟’,說‘長’會說甚麼‘白發三千丈’,說‘難’會說什麼‘比駱駝穿孔還難’,說‘易’會說什麼‘如反掌’了,這種說法在修辭學上叫作‘鋪張格’,和方才所說的‘諱飾格’情形恰恰相反。
什麼情境之下該諱飾,什麼情境之下可鋪張,不可弄錯。
對赤腳的農民說便所為‘更衣室’,在身體檢查單上寫‘白發三千丈’,就可笑萬分了。
” 趙先生的話引得大家都哄笑起來。
趙先生把話暫停了一會,待大家止了笑又繼續道: “修辭學上的辭格,名目繁多,無一不以情境為條件。
如果能着眼于情境,不一一在瑣碎地方讨究也可以。
這些辭格之中,有許多是相共通、相關聯的。
例如方才的‘鋪張格’,所謂鋪張,就是張大,張大是就這種說法的作用說的。
有時作用相同,構造可以不同,辭格的名目也就改變了。
‘白發三千丈’就作用說是鋪張,構造卻不過是平常的句法,即所謂平句。
至于‘如反掌’,作用也是鋪張,就其構造說,卻屬于修辭學上另外的一種方式。
這種方式叫作‘譬喻’,也是我們說話、寫作的時候常用的。
如‘猶火也’,‘亂如麻’,通常句中都用着‘如’‘猶’等字以表示兩種事物的相像,使聽者、讀者可因了較親近、較熟悉的另一事物領略某事物的狀況。
有時太過明顯,将這‘如’‘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