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五 讀書筆記
關燈
小
中
大
書筆記了。
讀書要精細,才能寫得出讀書筆記,反過來說,試寫讀書筆記,也就是使讀書不苟且的一種方法。
我的叫你們試寫筆記,用意大半在此。
” 慧修聽了王先生的話,俯首似在沉思。
其餘的人也噤不開口。
“請王先生給我們講些具體的例子,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材料是值得寫筆記的。
”振宇說。
“好!”王先生說,“筆記的材料,可大可小,小的隻着眼于字或辭。
如方才《困學紀聞》中的一條,隻說‘言’字與‘句’字的區别;《讀書雜志》中的一條,隻論斷‘立’字是‘言’字之誤;《苕溪漁隐叢話》中的一條,所論的亦隻‘黃花’與‘晚節’兩辭的關系。
至于《廿二史劄記》中的《唐人避諱之法》一條就不同了,那是就了避諱的一件事,整個地加以考察,把唐人所作的史書全體網羅起來加以論斷的,範圍就大了。
你們平日閱讀的時候,可加探讨的事項其實是很多的。
例如,你們已知道‘所’字的意義了,但是‘所’字有幾種用法,你們知道嗎?如果能夠随處留意,遇到新的用例,歸納起來,不是一條很有意義的筆記嗎?又如,有些文章讀起來覺得雄健,有些文章讀起來覺得柔婉,你們是知道的,但是怎樣才會雄健,怎樣才會柔婉,這條件你們知道嗎?如果能關心這個問題,多讀雄健或柔婉的文例,發見出若幹法則來,不是很好的筆記嗎?又如,你們是喜歡讀小說的,小說開端和結末幾行的文字,作者往往費過許多苦心才下筆。
你們看過許多小說了,開端或結末共有多少寫法,也不妨當作筆記寫記出來。
又如,你們讀了某篇文章,某首詩或詞,覺得其中有幾句是好句,如果你們能說出其所以好的理由,寫出來也是筆記。
此外如閱讀時對于書中的話有疑點,或與你們自己的生活有可相印證的時候,也都不妨寫記出來。
讀書筆記的材料随處都是,大家僅可随意選取,決不愁沒有可寫的。
” “經王先生這麼一說,我們已經知道着手的方面了。
可是我們學識有限,這樣寫記出來的東西,也許都是别人說過了的陳套哩。
”複初說。
“這不要緊。
隻要你的見解不是抄襲别人,完全出于自己思索的,那與人家說過不說過毫無關系。
寫筆記的本意,原為了自己記述讀書的心得與研究結果,以備将來查考與運用,并非像書簡或傳單似的預備給人看的。
自古以來,讀書筆記當作書籍刊行的原很多很多,可是寫作者當時的目的決不在乎刊行。
你們是中學生,寫筆記隻是一種學習,當然不必以發明發見自期。
你們不是在學習代數與幾何嗎?我告訴你們,那裡面無論任何一個公式、一個定理、一個問題,都是數千年的陳套,都是人家早已知道了的東西啊。
哈哈……” 王先生的話引得大家都笑了,複初也自己覺得可笑起來。
室中的空氣因此松了許多。
“讀書筆記是讀書時的一種判斷,似乎應該用作議論文的态度去寫。
不知道對不對?”大文問。
“對!對!”王先生點頭,“議論文照例是須有證據的,不能憑空瞎說。
方才給你們看過的四則筆記,都引着兩個以上的例子作憑證,例證愈多,論斷就愈精當。
你們第一次的筆記所以不好,大半就是因為沒有例證。
你們之中有好些人隻把讀過的書摘抄了幾行或是幾句,說很好或很不好。
你們想,這有什麼意義?” 一座的人都又笑起來了。
王先生待大家停了笑,又繼續說道: “讀書筆記雖是議論文,全體卻須簡潔,和普通的議論文不同。
讀書筆記不需詞藻修飾,以簡短樸實為宜。
除了論斷、理由、例證以外,不必多說無謂的話。
這是你們看了方才所舉的幾個例子,也可知道的。
” 學生們正聽得起勁,忽然門外傳進了“王先生”的叫音,接着是下課的鐘聲。
“哪裡不尋到?原來在這裡。
王先生,電報。
”号房氣喘喘地跑進來說。
學生們正預備退去,聽到“電報”二字,以為王先生有了事故了,暫時都立着不走,目光齊向王先生注視。
王先生拆開電報看畢,見學生們都現着不安的神情,笑說道: “沒有什麼。
是一個在福建教書的親戚發來的,說已出戰區,不久就回來。
自從福建事變以來,我很挂念他,現在總算放心了。
唉,在中國差不多每年要逃難,怎麼好啊?——這位先生是研究修辭學的,有機會時,我想請他來講演一次呢。
”
讀書要精細,才能寫得出讀書筆記,反過來說,試寫讀書筆記,也就是使讀書不苟且的一種方法。
我的叫你們試寫筆記,用意大半在此。
” 慧修聽了王先生的話,俯首似在沉思。
其餘的人也噤不開口。
“請王先生給我們講些具體的例子,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材料是值得寫筆記的。
”振宇說。
“好!”王先生說,“筆記的材料,可大可小,小的隻着眼于字或辭。
如方才《困學紀聞》中的一條,隻說‘言’字與‘句’字的區别;《讀書雜志》中的一條,隻論斷‘立’字是‘言’字之誤;《苕溪漁隐叢話》中的一條,所論的亦隻‘黃花’與‘晚節’兩辭的關系。
至于《廿二史劄記》中的《唐人避諱之法》一條就不同了,那是就了避諱的一件事,整個地加以考察,把唐人所作的史書全體網羅起來加以論斷的,範圍就大了。
你們平日閱讀的時候,可加探讨的事項其實是很多的。
例如,你們已知道‘所’字的意義了,但是‘所’字有幾種用法,你們知道嗎?如果能夠随處留意,遇到新的用例,歸納起來,不是一條很有意義的筆記嗎?又如,有些文章讀起來覺得雄健,有些文章讀起來覺得柔婉,你們是知道的,但是怎樣才會雄健,怎樣才會柔婉,這條件你們知道嗎?如果能關心這個問題,多讀雄健或柔婉的文例,發見出若幹法則來,不是很好的筆記嗎?又如,你們是喜歡讀小說的,小說開端和結末幾行的文字,作者往往費過許多苦心才下筆。
你們看過許多小說了,開端或結末共有多少寫法,也不妨當作筆記寫記出來。
又如,你們讀了某篇文章,某首詩或詞,覺得其中有幾句是好句,如果你們能說出其所以好的理由,寫出來也是筆記。
此外如閱讀時對于書中的話有疑點,或與你們自己的生活有可相印證的時候,也都不妨寫記出來。
讀書筆記的材料随處都是,大家僅可随意選取,決不愁沒有可寫的。
” “經王先生這麼一說,我們已經知道着手的方面了。
可是我們學識有限,這樣寫記出來的東西,也許都是别人說過了的陳套哩。
”複初說。
“這不要緊。
隻要你的見解不是抄襲别人,完全出于自己思索的,那與人家說過不說過毫無關系。
寫筆記的本意,原為了自己記述讀書的心得與研究結果,以備将來查考與運用,并非像書簡或傳單似的預備給人看的。
自古以來,讀書筆記當作書籍刊行的原很多很多,可是寫作者當時的目的決不在乎刊行。
你們是中學生,寫筆記隻是一種學習,當然不必以發明發見自期。
你們不是在學習代數與幾何嗎?我告訴你們,那裡面無論任何一個公式、一個定理、一個問題,都是數千年的陳套,都是人家早已知道了的東西啊。
哈哈……” 王先生的話引得大家都笑了,複初也自己覺得可笑起來。
室中的空氣因此松了許多。
“讀書筆記是讀書時的一種判斷,似乎應該用作議論文的态度去寫。
不知道對不對?”大文問。
“對!對!”王先生點頭,“議論文照例是須有證據的,不能憑空瞎說。
方才給你們看過的四則筆記,都引着兩個以上的例子作憑證,例證愈多,論斷就愈精當。
你們第一次的筆記所以不好,大半就是因為沒有例證。
你們之中有好些人隻把讀過的書摘抄了幾行或是幾句,說很好或很不好。
你們想,這有什麼意義?” 一座的人都又笑起來了。
王先生待大家停了笑,又繼續說道: “讀書筆記雖是議論文,全體卻須簡潔,和普通的議論文不同。
讀書筆記不需詞藻修飾,以簡短樸實為宜。
除了論斷、理由、例證以外,不必多說無謂的話。
這是你們看了方才所舉的幾個例子,也可知道的。
” 學生們正聽得起勁,忽然門外傳進了“王先生”的叫音,接着是下課的鐘聲。
“哪裡不尋到?原來在這裡。
王先生,電報。
”号房氣喘喘地跑進來說。
學生們正預備退去,聽到“電報”二字,以為王先生有了事故了,暫時都立着不走,目光齊向王先生注視。
王先生拆開電報看畢,見學生們都現着不安的神情,笑說道: “沒有什麼。
是一個在福建教書的親戚發來的,說已出戰區,不久就回來。
自從福建事變以來,我很挂念他,現在總算放心了。
唉,在中國差不多每年要逃難,怎麼好啊?——這位先生是研究修辭學的,有機會時,我想請他來講演一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