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五 讀書筆記
關燈
小
中
大
》、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就是隻關于史的筆記,王引之的《經義述聞》,就是隻關于經的筆記。
更專門的還有隻關于一經一史的筆記書。
現在且以王念孫的《讀書雜志》與趙翼的《廿二史劄記》為例子,大家來讀一節,看看樣子吧。
” 王先生取一本《廿二史劄記》翻開那折了角的一頁,交給志青,又将一本《讀書雜志》翻出一頁來指示振宇,叫他們左右傳閱。
自己立起身來去和張先生談話。
在《廿二史劄記》裡,王先生所指給大家看的題目是《唐人避諱之法》的一條。
唐人修諸史時避祖諱之法有三:如虎字淵字或前人名有同之者,有字則稱其字。
如《晉書》公孫淵稱公孫文懿,劉淵稱劉元海,褚淵稱褚彥回,石虎稱石季龍是也。
否則竟删去其所犯之字,如《梁書》蕭淵明、蕭淵藻但稱蕭明、蕭藻,《陳書》韓擒虎但稱韓擒是也。
否則以文義改易其字,凡遇虎字皆稱猛獸,李叔虎稱李叔彪,殷淵源稱殷深源,陶淵明稱陶泉明,魏廣陽王淵稱廣陽王深是也。
其後,諱世為代,諱民為人,諱治為理之類,皆從文義改換之法。
在《讀書雜志》裡所指定的是《荀子》中的“不立”一條。
“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立。
”念孫案:立字義不可通,立亦當為言(下文“未問則不立”同)。
“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皆謂君子之不易其言也。
《大戴記·曾子立事篇》:“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
”此篇之文多與曾子同也。
隸書言字或作音(若作、詹作、作善之類皆是),因脫其半而為立(《秦策》“秦王愛公孫衍與之閑有所言”今本“言”訛作“立”)。
楊曲為之說,非。
大家看了,文字内容都尚能懂得,可是因為佩服前人讀書的炯眼,自愧相差太遠,都不免露出“望洋興歎”的神情來。
王先生又捧了一大疊的書出來,除線裝書之外,還夾着幾本新的洋裝書。
“怎樣?方才我所指出的幾條,你們是看得懂的吧。
——古人所作的讀書筆記,普通都是關于‘經史子集’的。
另外還有一種,是專關于詩詞的,叫‘詩話’或‘詞話’,這也可說是讀書筆記。
詞話不多,古今人所作的詩話數量卻不少。
這裡有一部《苕溪漁隐叢話》,是比較古而有名的東西,我指出一條給你們看吧。
”王先生翻出一條來,指示志青,叫他依次傳遞過去。
那是《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二十七中的這麼一條: 魯直詩雲:“黃花晚節尤可惜,青眼故人殊不來。
”與魏公“且看黃花晚節香”,皆于黃花用“晚節”二字。
蓋草木正搖落之際,惟黃花獨秀,故可用此二字。
這條筆記的内容與文字比較淺易,大家自然更沒有什麼困難了。
“讀書筆記的式樣與輪廓,應該已懂得了吧。
這類筆記,現代人作的也很多,不過大概都收在文集裡,不是單行本罷了。
這裡有俞平伯的《雜拌兒》和胡适的《胡适文存》,其中就有許多關于讀書的文字。
你們但看目錄吧,如《雜拌兒》裡的《<孟子>解頤零劄》《<長恨歌>及<長恨傳>的傳疑》,《胡适文存》裡的《爾汝篇》《吾我篇》《諸子不出于王官論》,但看題目,就可知道是屬于讀書筆記的文字。
”王先生說着,把方才取來的幾部新式的洋裝書的目錄遞給大家看。
外面已打下課鐘,王先生說不休息了,叫大家任意取台上的書翻閱,看看各種書的卷數和式樣。
随後他親自把書一種種地疊好,叫大家相幫着去送還張先生。
到第二課上課鐘響時,台上已一本書都沒有了。
“你們看了方才這些讀書筆記,覺得怎樣?”王先生待大家圍坐了以後這樣問,說時把目光向各人遍轉。
“我覺得我們從前沒有把筆記和讀書筆記分清楚,大家在筆記簿上所寫的,有許多都是與書無關的,或是極淺薄的空談。
今天看見了這些真正的讀書筆記,式樣是已經懂得了,可是這種筆記我們恐怕尚不配作,因為我們讀書太少了。
”慧修說。
王先生略微把頭點了一點,說道: “看了前人的讀書筆記的精嚴,知道自己所作的不合式,這是對的。
但是因為前人讀書筆記寫得好,自己怕難,說不配寫,這卻大可不必。
前人所讀的書和你們中學生所讀的不同。
你們有你們的書在日日讀着,如果你們的讀書不是浮光掠影的,必能随時有所見到,把見到的寫出來,就是你們的讀
更專門的還有隻關于一經一史的筆記書。
現在且以王念孫的《讀書雜志》與趙翼的《廿二史劄記》為例子,大家來讀一節,看看樣子吧。
” 王先生取一本《廿二史劄記》翻開那折了角的一頁,交給志青,又将一本《讀書雜志》翻出一頁來指示振宇,叫他們左右傳閱。
自己立起身來去和張先生談話。
在《廿二史劄記》裡,王先生所指給大家看的題目是《唐人避諱之法》的一條。
唐人修諸史時避祖諱之法有三:如虎字淵字或前人名有同之者,有字則稱其字。
如《晉書》公孫淵稱公孫文懿,劉淵稱劉元海,褚淵稱褚彥回,石虎稱石季龍是也。
否則竟删去其所犯之字,如《梁書》蕭淵明、蕭淵藻但稱蕭明、蕭藻,《陳書》韓擒虎但稱韓擒是也。
否則以文義改易其字,凡遇虎字皆稱猛獸,李叔虎稱李叔彪,殷淵源稱殷深源,陶淵明稱陶泉明,魏廣陽王淵稱廣陽王深是也。
其後,諱世為代,諱民為人,諱治為理之類,皆從文義改換之法。
在《讀書雜志》裡所指定的是《荀子》中的“不立”一條。
“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立。
”念孫案:立字義不可通,立亦當為言(下文“未問則不立”同)。
“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皆謂君子之不易其言也。
《大戴記·曾子立事篇》:“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
”此篇之文多與曾子同也。
隸書言字或作音(若作、詹作、作善之類皆是),因脫其半而為立(《秦策》“秦王愛公孫衍與之閑有所言”今本“言”訛作“立”)。
楊曲為之說,非。
大家看了,文字内容都尚能懂得,可是因為佩服前人讀書的炯眼,自愧相差太遠,都不免露出“望洋興歎”的神情來。
王先生又捧了一大疊的書出來,除線裝書之外,還夾着幾本新的洋裝書。
“怎樣?方才我所指出的幾條,你們是看得懂的吧。
——古人所作的讀書筆記,普通都是關于‘經史子集’的。
另外還有一種,是專關于詩詞的,叫‘詩話’或‘詞話’,這也可說是讀書筆記。
詞話不多,古今人所作的詩話數量卻不少。
這裡有一部《苕溪漁隐叢話》,是比較古而有名的東西,我指出一條給你們看吧。
”王先生翻出一條來,指示志青,叫他依次傳遞過去。
那是《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二十七中的這麼一條: 魯直詩雲:“黃花晚節尤可惜,青眼故人殊不來。
”與魏公“且看黃花晚節香”,皆于黃花用“晚節”二字。
蓋草木正搖落之際,惟黃花獨秀,故可用此二字。
這條筆記的内容與文字比較淺易,大家自然更沒有什麼困難了。
“讀書筆記的式樣與輪廓,應該已懂得了吧。
這類筆記,現代人作的也很多,不過大概都收在文集裡,不是單行本罷了。
這裡有俞平伯的《雜拌兒》和胡适的《胡适文存》,其中就有許多關于讀書的文字。
你們但看目錄吧,如《雜拌兒》裡的《<孟子>解頤零劄》《<長恨歌>及<長恨傳>的傳疑》,《胡适文存》裡的《爾汝篇》《吾我篇》《諸子不出于王官論》,但看題目,就可知道是屬于讀書筆記的文字。
”王先生說着,把方才取來的幾部新式的洋裝書的目錄遞給大家看。
外面已打下課鐘,王先生說不休息了,叫大家任意取台上的書翻閱,看看各種書的卷數和式樣。
随後他親自把書一種種地疊好,叫大家相幫着去送還張先生。
到第二課上課鐘響時,台上已一本書都沒有了。
“你們看了方才這些讀書筆記,覺得怎樣?”王先生待大家圍坐了以後這樣問,說時把目光向各人遍轉。
“我覺得我們從前沒有把筆記和讀書筆記分清楚,大家在筆記簿上所寫的,有許多都是與書無關的,或是極淺薄的空談。
今天看見了這些真正的讀書筆記,式樣是已經懂得了,可是這種筆記我們恐怕尚不配作,因為我們讀書太少了。
”慧修說。
王先生略微把頭點了一點,說道: “看了前人的讀書筆記的精嚴,知道自己所作的不合式,這是對的。
但是因為前人讀書筆記寫得好,自己怕難,說不配寫,這卻大可不必。
前人所讀的書和你們中學生所讀的不同。
你們有你們的書在日日讀着,如果你們的讀書不是浮光掠影的,必能随時有所見到,把見到的寫出來,就是你們的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