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 推敲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把兩份稿紙對比着看吧。
先看第一段。
‘精美’和‘精良’意義雖差不多,可是‘精美’比較偏在形式方面,形容一件藝術品或者一間房間的陳設,那是很适合的。
現在形容一架機器,不隻說它的形式,連它的工作效能都要說在裡邊,那就用‘精良’來得适合了。
你那句贊美的話太噜蘇。
現在我替你改為‘真像一個鐵鑄的活人’,意義并沒有減少,然而簡練得多了。
” 宋有方隻顧點頭,眼光在原稿和改稿上來回移動着。
“我們再看第二段。
要說那樣贊美的話是不對的,應該緊接第一段,在第二段開頭就說。
你卻先說了‘機械比人強得多了’,再說‘這個話是不對的’,就成為否認‘機械比人強得多了’這句話了。
不是和你的原意正相反背嗎?因此,我替你把‘這個話是不對的’提前;把‘機械比人強得多了’移後,作為叙說機械的好處的總冒。
你的原稿叙說機械的好處連用兩個‘又’字,累贅而沒有力量。
試辨一辨看,說‘做起工作來比較敏捷、準确、有力到不知多少倍’是不是好一點兒?” “唔,好一點兒。
——不止好一點兒,好得多了。
” “第三、四、五三段都是說人隻有什麼、隻能怎樣,而機械遠勝于人;所以這三段的形式應該相同,都得用一個‘轉折連詞’,現在我一律用了‘但是’。
話語我都替你改得簡練了。
第三段的說法尤其要注意,似乎比你的說法穩健了,你覺得嗎?還有,‘同時’和‘一同’意義相近,疊用在一起便是毛病,單用‘同時’好了。
“第六段的第二句你用了一個很不适當的‘副詞’,便是‘前前後後’。
我們說‘前前後後圍着河道’,或者說‘前前後後都是敵兵’,可見‘前前後後’是一個表示方位的‘副詞’,在這裡是用不到的。
你原來是順次的意思,為什麼想不起‘順次’這兩個字來呢?” “經你說破,我也知道應該說‘順次’的了。
可是當初腦子弄昏了,無論如何想不起這兩個字來。
” “你寫自動車床的動作,沒有把先後的次序提清楚,就好像各種動作是同時并作的了。
你看我替你加上了‘先是’,‘接着’,‘于是’,‘這就隻剩末一步的工作了’,不就把各種動作的次序說明白了嗎?你昨天說,自己覺得沒有說明白,原來毛病就在這些地方。
” “不錯,照你替我改的看來,就很明白了。
” “第六段的末了是一句含糊的句子。
上面說‘這些動作快得很’,下面為什麼忽然說到了‘眼睛’?又為什麼說到了‘眼睛’的快慢?粗粗看去,意思是可以懂得的,越加細想便越糊塗了。
現在我替你加上了一句‘我們在旁邊看’,點明白是去看這些很快的動作,然後接上去說‘眼睛’,便不嫌突兀了。
‘眼睛總跟不上車床的動作’和‘眼睛的動作總沒有車床那樣快’意義相同,但前一個說法用了‘跟不上’,話語就比較靈活有趣味了。
“第七段仍舊說自動車床,所以我把‘這架機械……’這一句提在前頭。
其餘都是些小改動。
第八段的‘不能的’可以省去,因為這種反問無須乎回答,誰都知道‘不能的’了。
“末了一段說我們工人把螺絲杆拿開去,并不切當,我替你改為‘收拾起來’。
前一個‘反而’是多餘的。
‘老手’改為‘熟練’,似乎意義周密一點。
末一句也犯噜蘇的毛病,照我這樣說,已經很明白了。
” 宋有方索性坐了下來,把稿紙鋪在桌子上,埋着頭反複細看,回味樂華所說的一切。
歇了好一會,才擡起頭來,熱望地說: “隔幾天我再作一篇請你修改,可以嗎?” “當然可以。
”樂華親切地握住宋有方的手。
青紗一般的月光披在他們兩個的肩臂上。
先看第一段。
‘精美’和‘精良’意義雖差不多,可是‘精美’比較偏在形式方面,形容一件藝術品或者一間房間的陳設,那是很适合的。
現在形容一架機器,不隻說它的形式,連它的工作效能都要說在裡邊,那就用‘精良’來得适合了。
你那句贊美的話太噜蘇。
現在我替你改為‘真像一個鐵鑄的活人’,意義并沒有減少,然而簡練得多了。
” 宋有方隻顧點頭,眼光在原稿和改稿上來回移動着。
“我們再看第二段。
要說那樣贊美的話是不對的,應該緊接第一段,在第二段開頭就說。
你卻先說了‘機械比人強得多了’,再說‘這個話是不對的’,就成為否認‘機械比人強得多了’這句話了。
不是和你的原意正相反背嗎?因此,我替你把‘這個話是不對的’提前;把‘機械比人強得多了’移後,作為叙說機械的好處的總冒。
你的原稿叙說機械的好處連用兩個‘又’字,累贅而沒有力量。
試辨一辨看,說‘做起工作來比較敏捷、準确、有力到不知多少倍’是不是好一點兒?” “唔,好一點兒。
——不止好一點兒,好得多了。
” “第三、四、五三段都是說人隻有什麼、隻能怎樣,而機械遠勝于人;所以這三段的形式應該相同,都得用一個‘轉折連詞’,現在我一律用了‘但是’。
話語我都替你改得簡練了。
第三段的說法尤其要注意,似乎比你的說法穩健了,你覺得嗎?還有,‘同時’和‘一同’意義相近,疊用在一起便是毛病,單用‘同時’好了。
“第六段的第二句你用了一個很不适當的‘副詞’,便是‘前前後後’。
我們說‘前前後後圍着河道’,或者說‘前前後後都是敵兵’,可見‘前前後後’是一個表示方位的‘副詞’,在這裡是用不到的。
你原來是順次的意思,為什麼想不起‘順次’這兩個字來呢?” “經你說破,我也知道應該說‘順次’的了。
可是當初腦子弄昏了,無論如何想不起這兩個字來。
” “你寫自動車床的動作,沒有把先後的次序提清楚,就好像各種動作是同時并作的了。
你看我替你加上了‘先是’,‘接着’,‘于是’,‘這就隻剩末一步的工作了’,不就把各種動作的次序說明白了嗎?你昨天說,自己覺得沒有說明白,原來毛病就在這些地方。
” “不錯,照你替我改的看來,就很明白了。
” “第六段的末了是一句含糊的句子。
上面說‘這些動作快得很’,下面為什麼忽然說到了‘眼睛’?又為什麼說到了‘眼睛’的快慢?粗粗看去,意思是可以懂得的,越加細想便越糊塗了。
現在我替你加上了一句‘我們在旁邊看’,點明白是去看這些很快的動作,然後接上去說‘眼睛’,便不嫌突兀了。
‘眼睛總跟不上車床的動作’和‘眼睛的動作總沒有車床那樣快’意義相同,但前一個說法用了‘跟不上’,話語就比較靈活有趣味了。
“第七段仍舊說自動車床,所以我把‘這架機械……’這一句提在前頭。
其餘都是些小改動。
第八段的‘不能的’可以省去,因為這種反問無須乎回答,誰都知道‘不能的’了。
“末了一段說我們工人把螺絲杆拿開去,并不切當,我替你改為‘收拾起來’。
前一個‘反而’是多餘的。
‘老手’改為‘熟練’,似乎意義周密一點。
末一句也犯噜蘇的毛病,照我這樣說,已經很明白了。
” 宋有方索性坐了下來,把稿紙鋪在桌子上,埋着頭反複細看,回味樂華所說的一切。
歇了好一會,才擡起頭來,熱望地說: “隔幾天我再作一篇請你修改,可以嗎?” “當然可以。
”樂華親切地握住宋有方的手。
青紗一般的月光披在他們兩個的肩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