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 兩首《菩薩蠻》
關燈
小
中
大
的愁思。
這首詞的刺激性,似乎比平日習見的“共赴國難”“民族自救”等等的标語還要深刻些,房間裡的空氣立時沉重起來。
“巧極了。
今天李先生講的兩首詞,都是《菩薩蠻》,末尾都用着‘鹧鸪’二字哩。
”總算是複初打破了一時的沉默。
“咦!真的。
兩首《菩薩蠻》裡都有‘鹧鸪’。
溫飛卿的‘鹧鸪’暗示着男女間的情事。
‘雙雙金鹧鸪’說‘雙雙’就可作男女一對的聯想。
至于辛棄疾的‘鹧鸪’,意義更深。
‘鹧鸪’的叫聲不是‘行不得也哥哥’嗎?有人說,辛棄疾的‘山深聞鹧鸪’,就是在感歎恢複之事的行不得呢。
”李先生補充說。
“原來詞是這樣意義豐富、這樣不容易讀的東西。
”錦華歎息着向慧修說。
“讀詞尚且如此煩難,作詞更不消說了。
”慧修說。
“作詞其實也不難,普通的方法就是按譜填寫,平仄字數一一遵守就是。
所以作詞叫作‘填詞’,又叫‘倚聲’。
在你們,作詞已大可不必,隻要能讀已經夠了。
詞是我國先代遺下來的文學上的一部分遺産,我們樂得享受。
把古來的名詞當作常識來熟讀幾首,倒是應該的。
曆代詞人的集子不少,讀也讀不盡,你們讀選本就可以了。
選本的種類也很多,任揀哪一種都可以,選的人眼光雖不同,反正選來選去逃不出頂好的幾首。
我這一本是張惠言選的,叫作《詞選》。
” “我家裡有一部《絕妙好詞》,還有一部《白香詞譜》,先讀哪一部好?”錦華問李先生。
“這也都是很好的詞選。
先讀《白香詞譜》吧。
那裡面是一百個曲調,每個曲調選着一首詞。
這一百首都是名作,熟讀了這一部,就可記得一百個常見的曲調和一百首好詞,很經濟。
” “方才先生說,詞以表現境界或抒寫感情為主,詞的内容不外乎情境。
今日讀過的兩首《菩薩蠻》中,溫飛卿的一首似乎是以境為内容的,辛棄疾的一首似乎是以情為内容的。
不知道對不對?”振宇問。
李先生微笑點頭,似乎表示贊許。
過了一會又道: “境與情原是關系很密切的。
隻寫境,言外也可引起情來,要抒情,也不能全離開境。
溫飛卿的詞雖偏重在寫境,而豔情已包含在内。
辛棄疾的詞雖着重在抒情,究竟也不能不寫及‘江水’‘山’‘晚’‘鹧鸪’等等的境。
所以還是不要強把情和境分開來說的好。
這兩首詞,如果要說區别的話,原也有着一種很重大的區别。
詞裡面有兩種顯著的風格,一種是細緻的,一種是豪爽的。
溫飛卿的詞屬于細緻的一類,辛棄疾的詞屬于豪爽的一類。
這個區别比較來得扼要,将來你們多讀幾首詞,自然能辨别出來的。
——呀!天快晚了,我還要畫《母親》呢。
怎麼講了這許多時候的詞?哈哈,我今天又在替王先生教國文了。
” 李先生立起身來,從熱水瓶中倒出一杯開水來喝,急急地披上了染有許多顔料漬子的畫衣,走到畫架旁去。
李先生畫《母親》已近兩個月,一壁畫一壁修改,有時候自己覺得不惬意,就全體塗了開始重畫,或竟連畫布也換過。
學生中關心這幅畫的人很多,特别是愛好繪畫的慧修。
她前幾天曾見李先生已在畫衣服,全體快要完成的了,這次和大家退出房間,立在門外回頭看時,見又換了一個新的輪廓了。
“為什麼又要重新改畫呢?”慧修獨自再回進來問。
“将來再告訴你。
”李先生停了畫筆這樣回答。
慧修追上走在前面的三個,興緻勃勃地說: “把剛才的談話扼要記下來,寄給樂華看,你們說好嗎?”
這首詞的刺激性,似乎比平日習見的“共赴國難”“民族自救”等等的标語還要深刻些,房間裡的空氣立時沉重起來。
“巧極了。
今天李先生講的兩首詞,都是《菩薩蠻》,末尾都用着‘鹧鸪’二字哩。
”總算是複初打破了一時的沉默。
“咦!真的。
兩首《菩薩蠻》裡都有‘鹧鸪’。
溫飛卿的‘鹧鸪’暗示着男女間的情事。
‘雙雙金鹧鸪’說‘雙雙’就可作男女一對的聯想。
至于辛棄疾的‘鹧鸪’,意義更深。
‘鹧鸪’的叫聲不是‘行不得也哥哥’嗎?有人說,辛棄疾的‘山深聞鹧鸪’,就是在感歎恢複之事的行不得呢。
”李先生補充說。
“原來詞是這樣意義豐富、這樣不容易讀的東西。
”錦華歎息着向慧修說。
“讀詞尚且如此煩難,作詞更不消說了。
”慧修說。
“作詞其實也不難,普通的方法就是按譜填寫,平仄字數一一遵守就是。
所以作詞叫作‘填詞’,又叫‘倚聲’。
在你們,作詞已大可不必,隻要能讀已經夠了。
詞是我國先代遺下來的文學上的一部分遺産,我們樂得享受。
把古來的名詞當作常識來熟讀幾首,倒是應該的。
曆代詞人的集子不少,讀也讀不盡,你們讀選本就可以了。
選本的種類也很多,任揀哪一種都可以,選的人眼光雖不同,反正選來選去逃不出頂好的幾首。
我這一本是張惠言選的,叫作《詞選》。
” “我家裡有一部《絕妙好詞》,還有一部《白香詞譜》,先讀哪一部好?”錦華問李先生。
“這也都是很好的詞選。
先讀《白香詞譜》吧。
那裡面是一百個曲調,每個曲調選着一首詞。
這一百首都是名作,熟讀了這一部,就可記得一百個常見的曲調和一百首好詞,很經濟。
” “方才先生說,詞以表現境界或抒寫感情為主,詞的内容不外乎情境。
今日讀過的兩首《菩薩蠻》中,溫飛卿的一首似乎是以境為内容的,辛棄疾的一首似乎是以情為内容的。
不知道對不對?”振宇問。
李先生微笑點頭,似乎表示贊許。
過了一會又道: “境與情原是關系很密切的。
隻寫境,言外也可引起情來,要抒情,也不能全離開境。
溫飛卿的詞雖偏重在寫境,而豔情已包含在内。
辛棄疾的詞雖着重在抒情,究竟也不能不寫及‘江水’‘山’‘晚’‘鹧鸪’等等的境。
所以還是不要強把情和境分開來說的好。
這兩首詞,如果要說區别的話,原也有着一種很重大的區别。
詞裡面有兩種顯著的風格,一種是細緻的,一種是豪爽的。
溫飛卿的詞屬于細緻的一類,辛棄疾的詞屬于豪爽的一類。
這個區别比較來得扼要,将來你們多讀幾首詞,自然能辨别出來的。
——呀!天快晚了,我還要畫《母親》呢。
怎麼講了這許多時候的詞?哈哈,我今天又在替王先生教國文了。
” 李先生立起身來,從熱水瓶中倒出一杯開水來喝,急急地披上了染有許多顔料漬子的畫衣,走到畫架旁去。
李先生畫《母親》已近兩個月,一壁畫一壁修改,有時候自己覺得不惬意,就全體塗了開始重畫,或竟連畫布也換過。
學生中關心這幅畫的人很多,特别是愛好繪畫的慧修。
她前幾天曾見李先生已在畫衣服,全體快要完成的了,這次和大家退出房間,立在門外回頭看時,見又換了一個新的輪廓了。
“為什麼又要重新改畫呢?”慧修獨自再回進來問。
“将來再告訴你。
”李先生停了畫筆這樣回答。
慧修追上走在前面的三個,興緻勃勃地說: “把剛才的談話扼要記下來,寄給樂華看,你們說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