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三 新體詩
關燈
小
中
大
張大文和周錦華兩人從蜜戀到彼此不理睬還是周樂華離開學校以前的事情。
真是極其微細的一個起因,不過錦華要到圖書室裡去看新到的雜志,大文手頭正有事做,說了一聲“我不想去看”罷了。
當時錦華負氣,獨自跑到圖書室裡,拿起一本新到的《現代》在手,呆看了半天,也不曾看清楚上面寫着些什麼。
随後大文也來了,湊近她坐下,問她可有好看的小說沒有,她便憤憤地說:“你既不想來看,問我做什麼?”大文才知道她動怒了,百般地向她解釋,她隻是個不開口。
這使他耐不住了,恨恨之聲說:“你是什麼心腸?人家好端端向你說話,你卻理也不理,好不怄氣!”錦華聽了這個話開口了,她說:“你去問問自己是什麼心腸吧!又不請你到什麼不好的地方去,你便推三诿四說不想去。
無意的流露最顯得出心腸的真面目,總之你不屑同我在一起就是了!”接着是一陣的争辯,直到鈴聲響了,兩人才各顧各地走了出來。
其時圖書室裡并沒有第三個人,所以這事情沒有立刻被傳開去,成為學校裡的當日新聞。
第二天早上,他們兩人見面了。
好像有誰發出了口令似的,兩人同時把頭旋過一邊,把眼光避了開去。
這就是彼此不理睬的開端了,以後每一次對面就演這一套老把戲。
漸漸地,這初戀的小悲劇被同學覺察了。
有的就同他們開玩笑,說他們從前怎樣怎樣,現在怎樣怎樣,多方地揶揄。
有的希望他們恢複從前的情分,特地把他們牽在一起,“仍舊握着手吧”,“彼此同時開口吧”,這樣從旁勸說。
無論揶揄或者勸說,效果是相同的,就是把兩個青年男女更隔離得遠了。
他們覺得被揶揄的時候固然難以為情,而被勸說的時候也并不好過;所以能夠及早避開,不待面對面的時候才旋過頭移過眼光,那是更好的事情。
不久之後,當初的憤激在兩人心頭慢慢地消散了,這不可解的羞慚卻越來越滋長。
表現在行動上便是這一個到哪裡,那一個就不到哪裡。
隻有上課時候沒法,兩人是坐在同一教室裡的;然而上課時候有教師在那裡,沒有人會向他們揶揄或者勸說的。
“隻怕彼此永遠不再有交談的機會了”,這樣的想頭,大文曾經有過,錦華也曾經有過。
這想頭分明含着懊悔的意味,跟在後頭的想頭不就是“如果恢複了從前的情分豈不很好”嗎?他們雖然這麼想,可是總被不可解的羞慚拘束住,誰也沒有勇氣說一聲“我們照常理睬吧”;這是一種奇妙的青年心理,為一般成人所不能了解的。
錦華懷着這樣的心理度過半年多的光陰,作成了好多首的新體詩,寫在一本金繪封面的懷中手冊上。
這些詩篇一部分是懷想往日的歡愛,一部分是希望将來的重合,而對于目前的對面如隔蓬山,也傾吐了深深的惆怅。
她覺得這許多情思是無人可以告訴的,隻有寫成詩篇,告訴這一本小冊子,胸中才見得松爽一點。
于是屢次作詩,不覺積有三四十首了。
這本小冊子平時收藏得好好,從不給人看見。
舉行暑假休業式的那一天,别的同學聚作一大堆,在那裡談論會考的風潮,錦華和慧修兩個卻在教室裡整理零星用品,這本小冊子才被慧修在錦華的小皮箱裡發見了。
慧修乘其不備搶到手裡,便翻開來看:“你作了這許多的新體詩,也不給我欣賞欣賞?”還這樣喊了出來。
錦華立即要取還,可是慧修哪裡肯還她?慧修說彼此的作文稿向來交換看的,新體詩稿無異作文稿,看看又何妨?錦華和慧修交誼原極親密,這當兒忽然有一個新的欲望萌生在錦華的心頭:她不但切盼慧修完全看她的詩,并且切盼慧修看透她作詩的心。
她便和慧修要約:不可在學校裡看,必須帶回去看,又不可轉移給旁的人看。
這是很容易接受的條件,慧修都答應了,便把這本小冊子放進印白紗衫的袋子裡。
慧修到了家裡,一手揮着纨扇,一手按着小冊子,眼光便投射到書面上去。
隻見題目是《校園裡的石榴花》,後面歪歪斜斜寫着一排的詩句: 新染的石榴花 又在枝頭露笑臉了, 鮮紅似去年, 嬌态也不差, 為什麼不見可愛呢? 去年的花真可愛, 在綠蔭裡露出熱情的臉兒來, 旁聽甜蜜的低語, 保證不變的愛情, 她們笑了, 至今似乎還聽得她們的笑聲。
啊,去年的花真可愛! “原來是回想他們當初的事情。
”慧修這樣想着,把書頁翻過來,隻見題目是《無端》,詩句道: 無端浮來幾片黑雲 把晴明的天空遮暗了, 無端湧來幾疊波浪 把平靜的水面攪亂了。
黑雲有消散的時候, 波浪也會歸于平靜。
但是,心頭的黑雲呢? 但是,心頭的波浪呢? 慧修正想再翻過來看,忽見父親走進室中來了,便愛嬌地叫聲“爸爸”。
父親新理
真是極其微細的一個起因,不過錦華要到圖書室裡去看新到的雜志,大文手頭正有事做,說了一聲“我不想去看”罷了。
當時錦華負氣,獨自跑到圖書室裡,拿起一本新到的《現代》在手,呆看了半天,也不曾看清楚上面寫着些什麼。
随後大文也來了,湊近她坐下,問她可有好看的小說沒有,她便憤憤地說:“你既不想來看,問我做什麼?”大文才知道她動怒了,百般地向她解釋,她隻是個不開口。
這使他耐不住了,恨恨之聲說:“你是什麼心腸?人家好端端向你說話,你卻理也不理,好不怄氣!”錦華聽了這個話開口了,她說:“你去問問自己是什麼心腸吧!又不請你到什麼不好的地方去,你便推三诿四說不想去。
無意的流露最顯得出心腸的真面目,總之你不屑同我在一起就是了!”接着是一陣的争辯,直到鈴聲響了,兩人才各顧各地走了出來。
其時圖書室裡并沒有第三個人,所以這事情沒有立刻被傳開去,成為學校裡的當日新聞。
第二天早上,他們兩人見面了。
好像有誰發出了口令似的,兩人同時把頭旋過一邊,把眼光避了開去。
這就是彼此不理睬的開端了,以後每一次對面就演這一套老把戲。
漸漸地,這初戀的小悲劇被同學覺察了。
有的就同他們開玩笑,說他們從前怎樣怎樣,現在怎樣怎樣,多方地揶揄。
有的希望他們恢複從前的情分,特地把他們牽在一起,“仍舊握着手吧”,“彼此同時開口吧”,這樣從旁勸說。
無論揶揄或者勸說,效果是相同的,就是把兩個青年男女更隔離得遠了。
他們覺得被揶揄的時候固然難以為情,而被勸說的時候也并不好過;所以能夠及早避開,不待面對面的時候才旋過頭移過眼光,那是更好的事情。
不久之後,當初的憤激在兩人心頭慢慢地消散了,這不可解的羞慚卻越來越滋長。
表現在行動上便是這一個到哪裡,那一個就不到哪裡。
隻有上課時候沒法,兩人是坐在同一教室裡的;然而上課時候有教師在那裡,沒有人會向他們揶揄或者勸說的。
“隻怕彼此永遠不再有交談的機會了”,這樣的想頭,大文曾經有過,錦華也曾經有過。
這想頭分明含着懊悔的意味,跟在後頭的想頭不就是“如果恢複了從前的情分豈不很好”嗎?他們雖然這麼想,可是總被不可解的羞慚拘束住,誰也沒有勇氣說一聲“我們照常理睬吧”;這是一種奇妙的青年心理,為一般成人所不能了解的。
錦華懷着這樣的心理度過半年多的光陰,作成了好多首的新體詩,寫在一本金繪封面的懷中手冊上。
這些詩篇一部分是懷想往日的歡愛,一部分是希望将來的重合,而對于目前的對面如隔蓬山,也傾吐了深深的惆怅。
她覺得這許多情思是無人可以告訴的,隻有寫成詩篇,告訴這一本小冊子,胸中才見得松爽一點。
于是屢次作詩,不覺積有三四十首了。
這本小冊子平時收藏得好好,從不給人看見。
舉行暑假休業式的那一天,别的同學聚作一大堆,在那裡談論會考的風潮,錦華和慧修兩個卻在教室裡整理零星用品,這本小冊子才被慧修在錦華的小皮箱裡發見了。
慧修乘其不備搶到手裡,便翻開來看:“你作了這許多的新體詩,也不給我欣賞欣賞?”還這樣喊了出來。
錦華立即要取還,可是慧修哪裡肯還她?慧修說彼此的作文稿向來交換看的,新體詩稿無異作文稿,看看又何妨?錦華和慧修交誼原極親密,這當兒忽然有一個新的欲望萌生在錦華的心頭:她不但切盼慧修完全看她的詩,并且切盼慧修看透她作詩的心。
她便和慧修要約:不可在學校裡看,必須帶回去看,又不可轉移給旁的人看。
這是很容易接受的條件,慧修都答應了,便把這本小冊子放進印白紗衫的袋子裡。
慧修到了家裡,一手揮着纨扇,一手按着小冊子,眼光便投射到書面上去。
隻見題目是《校園裡的石榴花》,後面歪歪斜斜寫着一排的詩句: 新染的石榴花 又在枝頭露笑臉了, 鮮紅似去年, 嬌态也不差, 為什麼不見可愛呢? 去年的花真可愛, 在綠蔭裡露出熱情的臉兒來, 旁聽甜蜜的低語, 保證不變的愛情, 她們笑了, 至今似乎還聽得她們的笑聲。
啊,去年的花真可愛! “原來是回想他們當初的事情。
”慧修這樣想着,把書頁翻過來,隻見題目是《無端》,詩句道: 無端浮來幾片黑雲 把晴明的天空遮暗了, 無端湧來幾疊波浪 把平靜的水面攪亂了。
黑雲有消散的時候, 波浪也會歸于平靜。
但是,心頭的黑雲呢? 但是,心頭的波浪呢? 慧修正想再翻過來看,忽見父親走進室中來了,便愛嬌地叫聲“爸爸”。
父親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