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 兩首《菩薩蠻》
關燈
小
中
大
眉、梳洗、戴花、照鏡、着衣等等的動作,連衣服上的花樣都寫得活靈活現。
我們讀這首詞,能深深地感受到一個豔美華麗的印象。
” 大家聽了李先生的講解,于理解的愉快以外又感到一種新鮮的趣味,都把眼睛注在那本《詞選》上,再去看别首詞。
“那麼這幅畫上所寫的隻是第一第二兩句嗎?”慧修對李先生說。
“是的。
詞中描寫了許多連續的動作,要在一幅畫中完全表現,是不可能的。
普通照相和活動電影的區别在此,文章與繪畫的區别也在此。
繪畫與文章都能表現印象,好的文章功效比繪畫大。
因為繪畫隻能表現靜境,而文章兼能表現動境。
王先生已把記事文與叙事文的分别教過你們了吧。
繪畫是記事的,不是叙事的。
”李先生說。
慧修點頭,似有所悟得。
“這許多首詞,似乎所描寫的都是女子的事情,所用的辭類差不多全是關于女子的。
我在别的書上也曾見到過詞,雖不甚懂得,字面好像也是屬于女性的居多。
難道詞都是這樣的嗎?”振宇指着書上一連許多首溫飛卿的《菩薩蠻》詞問。
振宇的質問,引得其餘的人都注意,尤其是錦華與慧修。
大家都把眼光向着李先生。
“那也不盡然,”李先生急急地加以訂正,“溫飛卿原是一個善于作香奁體的詩人,應該特别看待。
咿呀,詩詞中寫女子的時候,往往意思不一定就隻指女子,有許多地方卻别有意旨,隻把意旨寄托在女子的身上就是了。
你們曾聽到‘香草美人’的話了吧,這典故見于屈原的《離騷》,屈原的寫美人,并非一定指美麗的女子,乃是另有寄托的。
” 振宇聽了李先生的解釋,宛如在胸中開辟了一個新境地,覺得平日讀過的幾首古詩,也于字面以外突然生出新的趣味。
李先生好像忽然記起了一件什麼事似地,把那本《詞選》取到手裡急急翻動,翻出一首詞來指向大家道: “哪,這是辛棄疾的詞,也是《菩薩蠻》的調。
你們試讀看!” 振宇等走近去看,那首詞在《菩薩蠻》的調名下,還有一個題目,叫作《題江西造口壁》,詞句是: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鹧鸪 《菩薩蠻》詞的構造,是方才已經明白了的,讀去毫不費事。
隻是内容仍不甚清楚,大家擡起了頭齊待李先生開口。
“辛棄疾是南宋時代的詞人,這首詞作于江西造口。
當時金人南侵,國難嚴重,宋室就從河南汴梁南遷,當南渡時,金人追隆祐太後的禦舟,一直追到江西造口才停止。
江西造口是從北至南的要道,人民為避金人的侵略,倉皇從這裡經過的當然不計其數。
‘郁孤台’是那裡一座山的名稱。
宋室南渡以後仍不能恢複。
作者經過這裡,想到當時避難者颠簸流離由這裡向南奔逃的情形,家國之感就勃然無法自遏了。
于是作了一首詞寫在壁上。
他說:‘江水裡大概有許多眼淚是颠沛流離的行人掉下來的吧。
要想從這裡向西北眺望長安——“長安”是京都的代替辭——可憐雲山重疊阻隔,雖然明知道故都在西北方,可是望也望不見,莫說回到那裡去了。
青山遮不住江水,終于任其向東流去,猶如這造口止不住行人,行人畢竟向南奔竄。
此情此景,已夠怅惘。
又值傍晚的時候,江上的暮色更足引動人的愁懷,而山間又傳來了鹧鸪的啼聲。
’你們看,這詞裡意境何等凄婉!”李先生解釋畢,把這首詞朗聲地讀了又讀。
李先生的解釋和誦讀,使幾個青年突然引起了對于目前國難
我們讀這首詞,能深深地感受到一個豔美華麗的印象。
” 大家聽了李先生的講解,于理解的愉快以外又感到一種新鮮的趣味,都把眼睛注在那本《詞選》上,再去看别首詞。
“那麼這幅畫上所寫的隻是第一第二兩句嗎?”慧修對李先生說。
“是的。
詞中描寫了許多連續的動作,要在一幅畫中完全表現,是不可能的。
普通照相和活動電影的區别在此,文章與繪畫的區别也在此。
繪畫與文章都能表現印象,好的文章功效比繪畫大。
因為繪畫隻能表現靜境,而文章兼能表現動境。
王先生已把記事文與叙事文的分别教過你們了吧。
繪畫是記事的,不是叙事的。
”李先生說。
慧修點頭,似有所悟得。
“這許多首詞,似乎所描寫的都是女子的事情,所用的辭類差不多全是關于女子的。
我在别的書上也曾見到過詞,雖不甚懂得,字面好像也是屬于女性的居多。
難道詞都是這樣的嗎?”振宇指着書上一連許多首溫飛卿的《菩薩蠻》詞問。
振宇的質問,引得其餘的人都注意,尤其是錦華與慧修。
大家都把眼光向着李先生。
“那也不盡然,”李先生急急地加以訂正,“溫飛卿原是一個善于作香奁體的詩人,應該特别看待。
咿呀,詩詞中寫女子的時候,往往意思不一定就隻指女子,有許多地方卻别有意旨,隻把意旨寄托在女子的身上就是了。
你們曾聽到‘香草美人’的話了吧,這典故見于屈原的《離騷》,屈原的寫美人,并非一定指美麗的女子,乃是另有寄托的。
” 振宇聽了李先生的解釋,宛如在胸中開辟了一個新境地,覺得平日讀過的幾首古詩,也于字面以外突然生出新的趣味。
李先生好像忽然記起了一件什麼事似地,把那本《詞選》取到手裡急急翻動,翻出一首詞來指向大家道: “哪,這是辛棄疾的詞,也是《菩薩蠻》的調。
你們試讀看!” 振宇等走近去看,那首詞在《菩薩蠻》的調名下,還有一個題目,叫作《題江西造口壁》,詞句是: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鹧鸪 《菩薩蠻》詞的構造,是方才已經明白了的,讀去毫不費事。
隻是内容仍不甚清楚,大家擡起了頭齊待李先生開口。
“辛棄疾是南宋時代的詞人,這首詞作于江西造口。
當時金人南侵,國難嚴重,宋室就從河南汴梁南遷,當南渡時,金人追隆祐太後的禦舟,一直追到江西造口才停止。
江西造口是從北至南的要道,人民為避金人的侵略,倉皇從這裡經過的當然不計其數。
‘郁孤台’是那裡一座山的名稱。
宋室南渡以後仍不能恢複。
作者經過這裡,想到當時避難者颠簸流離由這裡向南奔逃的情形,家國之感就勃然無法自遏了。
于是作了一首詞寫在壁上。
他說:‘江水裡大概有許多眼淚是颠沛流離的行人掉下來的吧。
要想從這裡向西北眺望長安——“長安”是京都的代替辭——可憐雲山重疊阻隔,雖然明知道故都在西北方,可是望也望不見,莫說回到那裡去了。
青山遮不住江水,終于任其向東流去,猶如這造口止不住行人,行人畢竟向南奔竄。
此情此景,已夠怅惘。
又值傍晚的時候,江上的暮色更足引動人的愁懷,而山間又傳來了鹧鸪的啼聲。
’你們看,這詞裡意境何等凄婉!”李先生解釋畢,把這首詞朗聲地讀了又讀。
李先生的解釋和誦讀,使幾個青年突然引起了對于目前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