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 語調
關燈
小
中
大
混合在一處,所以念來容易弄錯,急口令的特色在此。
我們寫普通文字,應該避去這種困難。
在普通文字中,與其說‘洞庭山上一條藤,藤條頭上挂銅鈴,風吹藤動銅鈴動,風停藤停銅鈴停’,不如說‘洞庭山上一枝藤,藤枝梢頭挂銅鈴,風吹藤搖銅鈴響,風止藤歇鈴聲停’,讀起來比較容易。
” 大文的話引得全室的人都哄笑了。
“對于大文的話,有什麼該補充的地方沒有?”志青勉強抑住了笑意這樣問。
又對樂華道:“你一定會有好的意見吧。
” “我覺得大文的話忽略了一方面,應該補充,”樂華說,“也是我在工場裡聽慣了‘丁東丁東’的打鐵聲和‘軋拉軋拉’的機器聲的緣故吧,我近來很留心同聲母或同韻母的聲音。
方才大文說不可多用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
多用這種字,弄得文字像急口令,原不好,但是如果兩個字同聲母或同韻母,倒不妨用的。
中國文字中疊字與聲音相近的辭類很多。
如‘茫茫’‘郁郁’‘蕭蕭’‘曆曆’‘寥寥’之類都是常用的疊字。
至于聲音相近的辭類更多見,如‘綢缪’‘曆落’‘纏綿’‘徘徊’‘零亂’之類都是常用的聲音相近的字。
這類字用得适當,不但無害于句調,而且能使句調格外順利。
詩總算是最講句調的文字了,詩中就常用這類的字。
方才古詩中‘蓮葉何田田’的‘田田’是疊字。
你們前次寄給我的選文中,有杜甫《詠懷古迹》五首。
其中用着許多聲母或韻母相同的字。
如‘泯滅’‘蕭條’‘支離’‘朔漠’‘黃昏’‘漂泊’都是。
我以為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面固宜避,但是也不該一概說煞。
兩個字的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是可以使句調順利,應該除外的。
” 大家都點頭。
“我真糊塗,王先生前星期才講過的,說這類的字叫作‘連綿字’。
為什麼方才竟沒有說進去呢?”大文說時很難為情的樣子。
“哦,連綿字,這名詞很有趣。
我今天才聽到,幸而大文提起。
那麼我所日日在聽的‘丁東丁東’和‘軋拉軋拉’也都是連綿字哩。
哈哈!”樂華心中所牢記的許多聲音相近的辭類忽然得到了一個歸納的稱呼,感到統一的愉快。
“現在要聽你的報告了,志青。
”樂華轉向志青說。
“是的,現在輪到我了。
字數,句式,音節,都已有人講過。
我所擔任的是他們所剩下來的東西。
這幾天來我曾就句子的各方面加以留心,除了方才慧修和樂華所講的幾點外,還想到幾件事。
第一是句與句間的關系。
一篇文字,是一句一句積成的,一句一句的語調雖然沒有毛病,讀得上口,若句與句間的關系不調和,連貫地讀起來仍是不順。
王先生前次教我們讀法,很注重上下文的呼應。
我以為這呼應關系猶之曲調中的闆眼,在句調上很占重要的位置,很應該注意。
在字面上上句如果有‘從前’字樣,下句大概須用‘現在’等語來與它相呼應。
上句如果有‘與其’字樣,下句大概須用‘不若’等語來與它相呼應。
上句用‘的’字結尾,如果下句性質相同,也該用‘的’字結尾。
譬如說:‘這本書是你的,那本書是我的。
’如果下句性質不同,就不然了。
譬如說:‘這本書是你的,我的書哪裡去了?’諸如此類,要看了上文的情形去一句一句地寫。
關于這層,标點也該連帶注意。
因了上文所加的标點是逗号,是分号,是句号,或是冒号,接上去的句子就各各不同。
我們作文的時候,标點往往都在全篇寫好以後再加的。
我新近自己養成一個習慣,寫一句就标點一句,下句依照了上句的标點去布置安排。
有時想不出調和的句子去接,就把上句的标點改過,再想别的法子。
我覺得這樣寫出來的文字,句調容易順當些。
大家以為怎樣?”志青說到這裡,用眼睛去征求樂華的意見。
樂華拍手表示贊許,其餘的人也拍起手來。
“志青的話,使我們得到不少的益處。
我才知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二句中用兩個‘不亦’與兩個‘乎’的理由。
此外如‘仁者,人也;義者,宜也’等句的趣味也領略到了。
”大文說。
最長的初夏的日子已近傍晚,可是書室中的幾個青年書呆子卻完全沒有覺得。
張太太到書室來,說要留樂華早些吃了晚飯去,已擺好了,叫大家都不要走,陪陪客人。
振宇、慧修、志青都立起來道謝。
“我的報告還未完呢。
我想,句子的長短,與句調也是很有關系的。
”志青待張太太走出書室以後說。
“我們一壁吃飯一壁談吧。
”大文把右手伸成一字形,邀大家入堂去。
“樂華,請你坐在上首。
今天是五一節,你不但是客人,而且是工人哩。
哈哈!”
我們寫普通文字,應該避去這種困難。
在普通文字中,與其說‘洞庭山上一條藤,藤條頭上挂銅鈴,風吹藤動銅鈴動,風停藤停銅鈴停’,不如說‘洞庭山上一枝藤,藤枝梢頭挂銅鈴,風吹藤搖銅鈴響,風止藤歇鈴聲停’,讀起來比較容易。
” 大文的話引得全室的人都哄笑了。
“對于大文的話,有什麼該補充的地方沒有?”志青勉強抑住了笑意這樣問。
又對樂華道:“你一定會有好的意見吧。
” “我覺得大文的話忽略了一方面,應該補充,”樂華說,“也是我在工場裡聽慣了‘丁東丁東’的打鐵聲和‘軋拉軋拉’的機器聲的緣故吧,我近來很留心同聲母或同韻母的聲音。
方才大文說不可多用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
多用這種字,弄得文字像急口令,原不好,但是如果兩個字同聲母或同韻母,倒不妨用的。
中國文字中疊字與聲音相近的辭類很多。
如‘茫茫’‘郁郁’‘蕭蕭’‘曆曆’‘寥寥’之類都是常用的疊字。
至于聲音相近的辭類更多見,如‘綢缪’‘曆落’‘纏綿’‘徘徊’‘零亂’之類都是常用的聲音相近的字。
這類字用得适當,不但無害于句調,而且能使句調格外順利。
詩總算是最講句調的文字了,詩中就常用這類的字。
方才古詩中‘蓮葉何田田’的‘田田’是疊字。
你們前次寄給我的選文中,有杜甫《詠懷古迹》五首。
其中用着許多聲母或韻母相同的字。
如‘泯滅’‘蕭條’‘支離’‘朔漠’‘黃昏’‘漂泊’都是。
我以為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面固宜避,但是也不該一概說煞。
兩個字的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是可以使句調順利,應該除外的。
” 大家都點頭。
“我真糊塗,王先生前星期才講過的,說這類的字叫作‘連綿字’。
為什麼方才竟沒有說進去呢?”大文說時很難為情的樣子。
“哦,連綿字,這名詞很有趣。
我今天才聽到,幸而大文提起。
那麼我所日日在聽的‘丁東丁東’和‘軋拉軋拉’也都是連綿字哩。
哈哈!”樂華心中所牢記的許多聲音相近的辭類忽然得到了一個歸納的稱呼,感到統一的愉快。
“現在要聽你的報告了,志青。
”樂華轉向志青說。
“是的,現在輪到我了。
字數,句式,音節,都已有人講過。
我所擔任的是他們所剩下來的東西。
這幾天來我曾就句子的各方面加以留心,除了方才慧修和樂華所講的幾點外,還想到幾件事。
第一是句與句間的關系。
一篇文字,是一句一句積成的,一句一句的語調雖然沒有毛病,讀得上口,若句與句間的關系不調和,連貫地讀起來仍是不順。
王先生前次教我們讀法,很注重上下文的呼應。
我以為這呼應關系猶之曲調中的闆眼,在句調上很占重要的位置,很應該注意。
在字面上上句如果有‘從前’字樣,下句大概須用‘現在’等語來與它相呼應。
上句如果有‘與其’字樣,下句大概須用‘不若’等語來與它相呼應。
上句用‘的’字結尾,如果下句性質相同,也該用‘的’字結尾。
譬如說:‘這本書是你的,那本書是我的。
’如果下句性質不同,就不然了。
譬如說:‘這本書是你的,我的書哪裡去了?’諸如此類,要看了上文的情形去一句一句地寫。
關于這層,标點也該連帶注意。
因了上文所加的标點是逗号,是分号,是句号,或是冒号,接上去的句子就各各不同。
我們作文的時候,标點往往都在全篇寫好以後再加的。
我新近自己養成一個習慣,寫一句就标點一句,下句依照了上句的标點去布置安排。
有時想不出調和的句子去接,就把上句的标點改過,再想别的法子。
我覺得這樣寫出來的文字,句調容易順當些。
大家以為怎樣?”志青說到這裡,用眼睛去征求樂華的意見。
樂華拍手表示贊許,其餘的人也拍起手來。
“志青的話,使我們得到不少的益處。
我才知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二句中用兩個‘不亦’與兩個‘乎’的理由。
此外如‘仁者,人也;義者,宜也’等句的趣味也領略到了。
”大文說。
最長的初夏的日子已近傍晚,可是書室中的幾個青年書呆子卻完全沒有覺得。
張太太到書室來,說要留樂華早些吃了晚飯去,已擺好了,叫大家都不要走,陪陪客人。
振宇、慧修、志青都立起來道謝。
“我的報告還未完呢。
我想,句子的長短,與句調也是很有關系的。
”志青待張太太走出書室以後說。
“我們一壁吃飯一壁談吧。
”大文把右手伸成一字形,邀大家入堂去。
“樂華,請你坐在上首。
今天是五一節,你不但是客人,而且是工人哩。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