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 語調
關燈
小
中
大
都是要加字才能順口的。
至于雙字的動詞,大概不能與單字的辭相結合。
‘翻閱書籍’是可以說的,‘翻閱書’就說不來了,‘撫養兒子’是可以說的,‘撫養兒’就不成話了。
我對于這問題,還想繼續加以研究。
現在所能報告的就隻這一些,不知大家聽了怎樣?”振宇說。
大家對于振宇的話都點頭。
“慧修,你所擔任的是句子排列上的注意,請你報告吧。
”志青繼續執行他主席的職務。
“一篇文字之中,有許多句子,這許多句子如果都是構造差不多的,讀起來就嫌平闆不調和了。
譬如:這是大文的書房,我們假如作一篇記事文,記述這間書房的光景,倘然說‘門在東面,窗在南面,床在北面,書架在西面。
門外有一片草地,窗外有一座樹林,架上有許多書籍,床旁有一隻箱子。
……’八句句子中,隻有兩種句式,一種句式各接連重疊到四次之多,讀去就不能上口了。
這是關于句的構造的話。
還有,句子的末尾的作結,也有可以注意的地方。
王先生前次在班上曾批評某某的文章是‘了了調’,某某的文章是‘呢呢調’,因為他們不知變化,動辄用‘了’或‘呢’來結束文句,所以讀起來就不順口了。
要想文字的句調流利,句法須錯綜使用,切勿老用一種句式。
關于句式,中國書上查不出一定的種類,我曾去請教過教英文的張先生。
他替我在修辭學書裡查檢,據說文章之中主要的句式不過三種:一種叫散句,例如‘我要吃飯,穿衣,睡覺,讀書,作工’,是中間截斷了一部也可成句的。
一種叫束句,例如‘吃飯,穿衣,睡覺,讀書,作工,是我們生活上所不能缺一的’。
這種句子如果截去了下半截,意義就不完全。
還有一種叫對稱句,例如‘世人以我為瘋狂,我以世人為迷醉’,是上下兩截對稱的構造。
中國文字中的句式究竟應分為幾種,我想好好地加以研究。
總之,句式的錯綜使用是調和句調的一種方法。
我的報告完了。
請大家加以批評補充。
”慧修說罷,把眼光注視其餘的人,尤其是對于樂華。
志青剛欲叫大文繼續報告,樂華開口道: “慧修的意見很對,但我覺得有幾點要補充。
古來的名文中,句式重疊的不少。
我們讀過韓愈的《畫記》,其中就有許多重疊的句式,如‘騎而立者五人,騎而被甲載兵立者十人,一人騎執大旗前立,騎而被甲載兵行且下牽者十人,騎且負者二人……’這樣下去,一連有二三十句,記得除第三句‘一人騎執大旗前立’變換句式外,其餘都是同樣的構造。
這篇文中有幾段都是用重複的句式的。
又如新近你們寄給我的國文講義中,王先生選着幾首古詩,我曾在打鐵的時候在肚裡默念,讀得很熟了。
其中有一首題目叫《江南》的,那詩道:‘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七句之中,倒有四句句式重複。
至于結束句子的助詞,重複用一字的例子也很多。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差不多每隔數句都用‘也’字作結。
這種句式重複的文字能令人感到拙樸的趣味。
作者似乎故意把重複的句調來疊用的。
慧修方才說句式須錯綜使用,原則是對的,我覺得應加一個限制,就是說,除了有意義的重複外,句式及助詞務使交互錯綜,勿疊用同一的句式及同一的助詞。
慧修,你說我的話對嗎?” “你給我補充得很好。
名文中确常見到重疊的調子。
魯迅的《秋夜》中,就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句法。
因為一味着眼在句語的調和上,不覺把這一層很重要的反對方面忘卻了。
”慧修表示感佩。
“樂華在工場裡做工,選文比我們讀得還熟哩。
——現在輪到大文了。
大文,你擔任的是關于音節一方面,請你報告研究所得吧。
”志青說。
“我所擔任留意的是音節一方面,音節與文字的調子原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在普通的文字中,似乎不必有什麼規律。
我們所寫作的不是詩賦,不是詞曲骈文,乃是日常所用的白話。
平仄不必拘泥,隻求适合乎日常言語的自然調子就夠了。
古文中尚且有‘清風徐來’等全體用平聲的句子,‘水落石出’等全體用仄聲的句子,何況白話文呢?一句之中平仄參用固然可以,不參用也似乎沒有什麼不好。
我想了許久,覺得隻有一件事須注意,就是一句之中,勿多用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
我們幼時念着玩的急口令,就是利用許多同音字或聲音相近的字編成的。
念來很不順口,聽去也就很不順耳。
例如‘蘇州玄妙觀,東西兩判官,東判官姓潘,西判官姓管,潘判官不管管判官姓管,管判官不管潘判官姓潘’,‘管’‘潘’‘判’‘官’都是聲音相近的字,
至于雙字的動詞,大概不能與單字的辭相結合。
‘翻閱書籍’是可以說的,‘翻閱書’就說不來了,‘撫養兒子’是可以說的,‘撫養兒’就不成話了。
我對于這問題,還想繼續加以研究。
現在所能報告的就隻這一些,不知大家聽了怎樣?”振宇說。
大家對于振宇的話都點頭。
“慧修,你所擔任的是句子排列上的注意,請你報告吧。
”志青繼續執行他主席的職務。
“一篇文字之中,有許多句子,這許多句子如果都是構造差不多的,讀起來就嫌平闆不調和了。
譬如:這是大文的書房,我們假如作一篇記事文,記述這間書房的光景,倘然說‘門在東面,窗在南面,床在北面,書架在西面。
門外有一片草地,窗外有一座樹林,架上有許多書籍,床旁有一隻箱子。
……’八句句子中,隻有兩種句式,一種句式各接連重疊到四次之多,讀去就不能上口了。
這是關于句的構造的話。
還有,句子的末尾的作結,也有可以注意的地方。
王先生前次在班上曾批評某某的文章是‘了了調’,某某的文章是‘呢呢調’,因為他們不知變化,動辄用‘了’或‘呢’來結束文句,所以讀起來就不順口了。
要想文字的句調流利,句法須錯綜使用,切勿老用一種句式。
關于句式,中國書上查不出一定的種類,我曾去請教過教英文的張先生。
他替我在修辭學書裡查檢,據說文章之中主要的句式不過三種:一種叫散句,例如‘我要吃飯,穿衣,睡覺,讀書,作工’,是中間截斷了一部也可成句的。
一種叫束句,例如‘吃飯,穿衣,睡覺,讀書,作工,是我們生活上所不能缺一的’。
這種句子如果截去了下半截,意義就不完全。
還有一種叫對稱句,例如‘世人以我為瘋狂,我以世人為迷醉’,是上下兩截對稱的構造。
中國文字中的句式究竟應分為幾種,我想好好地加以研究。
總之,句式的錯綜使用是調和句調的一種方法。
我的報告完了。
請大家加以批評補充。
”慧修說罷,把眼光注視其餘的人,尤其是對于樂華。
志青剛欲叫大文繼續報告,樂華開口道: “慧修的意見很對,但我覺得有幾點要補充。
古來的名文中,句式重疊的不少。
我們讀過韓愈的《畫記》,其中就有許多重疊的句式,如‘騎而立者五人,騎而被甲載兵立者十人,一人騎執大旗前立,騎而被甲載兵行且下牽者十人,騎且負者二人……’這樣下去,一連有二三十句,記得除第三句‘一人騎執大旗前立’變換句式外,其餘都是同樣的構造。
這篇文中有幾段都是用重複的句式的。
又如新近你們寄給我的國文講義中,王先生選着幾首古詩,我曾在打鐵的時候在肚裡默念,讀得很熟了。
其中有一首題目叫《江南》的,那詩道:‘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七句之中,倒有四句句式重複。
至于結束句子的助詞,重複用一字的例子也很多。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差不多每隔數句都用‘也’字作結。
這種句式重複的文字能令人感到拙樸的趣味。
作者似乎故意把重複的句調來疊用的。
慧修方才說句式須錯綜使用,原則是對的,我覺得應加一個限制,就是說,除了有意義的重複外,句式及助詞務使交互錯綜,勿疊用同一的句式及同一的助詞。
慧修,你說我的話對嗎?” “你給我補充得很好。
名文中确常見到重疊的調子。
魯迅的《秋夜》中,就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句法。
因為一味着眼在句語的調和上,不覺把這一層很重要的反對方面忘卻了。
”慧修表示感佩。
“樂華在工場裡做工,選文比我們讀得還熟哩。
——現在輪到大文了。
大文,你擔任的是關于音節一方面,請你報告研究所得吧。
”志青說。
“我所擔任留意的是音節一方面,音節與文字的調子原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在普通的文字中,似乎不必有什麼規律。
我們所寫作的不是詩賦,不是詞曲骈文,乃是日常所用的白話。
平仄不必拘泥,隻求适合乎日常言語的自然調子就夠了。
古文中尚且有‘清風徐來’等全體用平聲的句子,‘水落石出’等全體用仄聲的句子,何況白話文呢?一句之中平仄參用固然可以,不參用也似乎沒有什麼不好。
我想了許久,覺得隻有一件事須注意,就是一句之中,勿多用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
我們幼時念着玩的急口令,就是利用許多同音字或聲音相近的字編成的。
念來很不順口,聽去也就很不順耳。
例如‘蘇州玄妙觀,東西兩判官,東判官姓潘,西判官姓管,潘判官不管管判官姓管,管判官不管潘判官姓潘’,‘管’‘潘’‘判’‘官’都是聲音相近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