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
關燈
小
中
大
場所都行。
假如我們自己不要學習,便是在最适宜的場所,也隻能得到七折八扣的效果。
所以,退學不就是‘失學’;惟有自己不要學習才是真正的‘失學’。
” 王先生向樂華坐的那一邊望着,微笑說道: “我對于樂華是十分放心的。
他有要學習的熱心,又有會學習的本領,這從他平時的努力上可以看出。
今後他雖然去當鐵工廠的練習生,學習的進境卻決不會就此為止。
不要說别的,一年半載過後,他的國文程度一定又超過現在了。
樂華,我沒有旁的話向你說,我隻願你不辜負我的預測。
” 一陣鼓掌聲中,王先生回了原坐。
樂華感動得幾乎要流眼淚;臉上泛紅,直延到頸根;舌頭盡舔着上唇。
慧修又請志青演說。
志青有這麼一個習慣,演說總預備着大綱,他站到講台上,從衣袋裡取出寫着大綱的紙,看了一眼,開口道: “我不懂得什麼,隻能依據着從雜志上讀到的一些意思,同樂華和諸位同學談談。
我曾看見雜志上講過,現在的學校制度是精神勞動和體力勞動分離到極度的一種産物。
有力量進學校受教育的,就是并不想貪賴,也隻做一點兒精神勞動的工作;實際上是否有益于大衆實在很難查考。
一切體力勞動的工作呢,專由無緣進學校的大多數人去擔任,而這些體力勞動的工作卻是社會的支柱,必不可缺少的。
這個看法我以為很确切。
隻須想我們自己,父兄送我們到學校裡來,誰不希望我們将來當一個教員、機關職員,或者做一個官僚?再想我們吃的米,是農人種出來的,而農人不進學校;我們穿的布,是工人織成功的,而工人不進學校。
” 志青自從王先生注重讀書的聲調以後,他不隻對于讀書,就是平時談話、當衆演說,對于高低、強弱、緩急三方面也留心揣摩;所以他的說理很能引起人家的注意。
一堂的人都端相着他的臉,仿佛忘記了一切似的。
他用漫長而重實的調子接下去說道: “這樣地分離實在不是社會的幸福。
若能混合起來,精神勞動與體力勞動相調和,無論幹哪一種勞動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社會便将健全得多。
那樣的社會當然不會一下子出現的。
而樂華去當鐵工廠的練習生,卻給我們一個關于這種境界的深刻的啟示。
他将去幹體力勞動,他将去做真正支持社會的工作,他不希望躲在精神勞動的象牙塔裡,專待别人來供給。
他的取徑是值得追随的。
我們父兄對于我們的期望卻不足為訓。
我們不要打算将來當一個教員、機關職員,或者做一個官僚,我們也要準備做一個體力勞動的工人。
” 末了志青抱歉地說他想到了這一點意思,沒有發揮得透切,很是慚愧。
下台的時候,同學都拍着手,惟有王先生望着他微微點頭,仿佛在稱賞他沒有發揮得透切的話确有自知之明似的。
接着又有幾個同學起來說話,有的說雖然不在一起,交情還是如舊,有的說工廠方面情況,希望随時見告。
最後才輪到樂華。
他匆忙地跨上講台,深深鞠躬,誠懇地發言道: “諸位先生,諸位同學。
你們為我開這個會,把我沉浸在深濃的愛裡頭,我感激到萬分,要說一句适當的話向你們道謝,一時竟想不出來。
你們知道,激動的心是不适宜于想心思的。
現在我隻能雜亂地說幾句話,向你們報告我最近的見解。
“那一天父親的朋友來信,說把我介紹到鐵工廠裡去了,當時我很不願意。
經父親給我詳細開導,我才慚愧起來。
我為什麼會抱着那種不長進的觀念呢!鐵工,很好的行業,我去做鐵工就是!今天聽諸位的話,正同父親說的一樣,我的信念更加增了。
我将昂着頭,挺着胸,跑進鐵工廠,高高興興地把藍色的工服第一次穿上我的身! “關于自學的話,父親和諸位都說了許多。
我真誠地相信着,如果自己要學,那是不一定要在學校裡的。
我當然要學,關于鐵工的一切我學,鐵工以外的知識、技能,我也要學。
我不肯自暴自棄。
更要答複王先生一聲,我不敢辜負你先生的期望。
“書本自然不想放棄。
有空閑的時候,我預備跑圖書館。
可是我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我要在社會的圖書館裡做一番認識、體驗的功夫。
諸位看這個意見如何?” 這個送别會給與大家一個很深刻的印象。
樂華回家把開會的情形告訴了枚叔,枚叔也歎息着說: “可感的友情啊!‘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二月十一那一天,樂華進廠了。
對着輪子的飛轉、皮帶的回旋、火焰的跳躍、鐵聲的叮當,不由得想起去年父親翻給他看的兩首俄國詩人詠工場的詩。
到了晚上,在寄宿舍裡就寝,嗅着母親手洗的被褥上的陽光的甘味,想着今天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生活的分界線,他好久好久合不攏眼。
假如我們自己不要學習,便是在最适宜的場所,也隻能得到七折八扣的效果。
所以,退學不就是‘失學’;惟有自己不要學習才是真正的‘失學’。
” 王先生向樂華坐的那一邊望着,微笑說道: “我對于樂華是十分放心的。
他有要學習的熱心,又有會學習的本領,這從他平時的努力上可以看出。
今後他雖然去當鐵工廠的練習生,學習的進境卻決不會就此為止。
不要說别的,一年半載過後,他的國文程度一定又超過現在了。
樂華,我沒有旁的話向你說,我隻願你不辜負我的預測。
” 一陣鼓掌聲中,王先生回了原坐。
樂華感動得幾乎要流眼淚;臉上泛紅,直延到頸根;舌頭盡舔着上唇。
慧修又請志青演說。
志青有這麼一個習慣,演說總預備着大綱,他站到講台上,從衣袋裡取出寫着大綱的紙,看了一眼,開口道: “我不懂得什麼,隻能依據着從雜志上讀到的一些意思,同樂華和諸位同學談談。
我曾看見雜志上講過,現在的學校制度是精神勞動和體力勞動分離到極度的一種産物。
有力量進學校受教育的,就是并不想貪賴,也隻做一點兒精神勞動的工作;實際上是否有益于大衆實在很難查考。
一切體力勞動的工作呢,專由無緣進學校的大多數人去擔任,而這些體力勞動的工作卻是社會的支柱,必不可缺少的。
這個看法我以為很确切。
隻須想我們自己,父兄送我們到學校裡來,誰不希望我們将來當一個教員、機關職員,或者做一個官僚?再想我們吃的米,是農人種出來的,而農人不進學校;我們穿的布,是工人織成功的,而工人不進學校。
” 志青自從王先生注重讀書的聲調以後,他不隻對于讀書,就是平時談話、當衆演說,對于高低、強弱、緩急三方面也留心揣摩;所以他的說理很能引起人家的注意。
一堂的人都端相着他的臉,仿佛忘記了一切似的。
他用漫長而重實的調子接下去說道: “這樣地分離實在不是社會的幸福。
若能混合起來,精神勞動與體力勞動相調和,無論幹哪一種勞動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社會便将健全得多。
那樣的社會當然不會一下子出現的。
而樂華去當鐵工廠的練習生,卻給我們一個關于這種境界的深刻的啟示。
他将去幹體力勞動,他将去做真正支持社會的工作,他不希望躲在精神勞動的象牙塔裡,專待别人來供給。
他的取徑是值得追随的。
我們父兄對于我們的期望卻不足為訓。
我們不要打算将來當一個教員、機關職員,或者做一個官僚,我們也要準備做一個體力勞動的工人。
” 末了志青抱歉地說他想到了這一點意思,沒有發揮得透切,很是慚愧。
下台的時候,同學都拍着手,惟有王先生望着他微微點頭,仿佛在稱賞他沒有發揮得透切的話确有自知之明似的。
接着又有幾個同學起來說話,有的說雖然不在一起,交情還是如舊,有的說工廠方面情況,希望随時見告。
最後才輪到樂華。
他匆忙地跨上講台,深深鞠躬,誠懇地發言道: “諸位先生,諸位同學。
你們為我開這個會,把我沉浸在深濃的愛裡頭,我感激到萬分,要說一句适當的話向你們道謝,一時竟想不出來。
你們知道,激動的心是不适宜于想心思的。
現在我隻能雜亂地說幾句話,向你們報告我最近的見解。
“那一天父親的朋友來信,說把我介紹到鐵工廠裡去了,當時我很不願意。
經父親給我詳細開導,我才慚愧起來。
我為什麼會抱着那種不長進的觀念呢!鐵工,很好的行業,我去做鐵工就是!今天聽諸位的話,正同父親說的一樣,我的信念更加增了。
我将昂着頭,挺着胸,跑進鐵工廠,高高興興地把藍色的工服第一次穿上我的身! “關于自學的話,父親和諸位都說了許多。
我真誠地相信着,如果自己要學,那是不一定要在學校裡的。
我當然要學,關于鐵工的一切我學,鐵工以外的知識、技能,我也要學。
我不肯自暴自棄。
更要答複王先生一聲,我不敢辜負你先生的期望。
“書本自然不想放棄。
有空閑的時候,我預備跑圖書館。
可是我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我要在社會的圖書館裡做一番認識、體驗的功夫。
諸位看這個意見如何?” 這個送别會給與大家一個很深刻的印象。
樂華回家把開會的情形告訴了枚叔,枚叔也歎息着說: “可感的友情啊!‘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二月十一那一天,樂華進廠了。
對着輪子的飛轉、皮帶的回旋、火焰的跳躍、鐵聲的叮當,不由得想起去年父親翻給他看的兩首俄國詩人詠工場的詩。
到了晚上,在寄宿舍裡就寝,嗅着母親手洗的被褥上的陽光的甘味,想着今天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生活的分界線,他好久好久合不攏眼。